研究生: |
莊雅莉 |
---|---|
論文名稱: |
我國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鴻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3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領域 、課程統整 、九年一貫課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64 下載:6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國民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民中學實施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相關問題,包括:一、社會領域課程的意涵;二、課程統整的相關理論、實施困境及解決之道;三、社會領域統整課程的設計模式及實施方式;四、提出社會領域教師可行之教學策略。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文獻及文件分析,先探討九年一貫課程的制定背景、理念與內涵,再研究社會領域之理念與理論,接著探究課程統整之發展及其理論基礎,再次,探討社會領域統整課程之設計,並歸納出社會領域教師適用之教學策略,而後評析新竹市大愛國中之統整課程教學活動,最後檢討我國社會領域統整課程之實施結果,歸結出以下結論:
一、九年一貫課程立意良好,但決策機制待商確。
二、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並非不可行,但需更具體之相關配套措施。
三、學校行政單位的課程領導態度及能力,影響學校課程統整發展之成效。
四、多元的教學策略有助於社會領域教學成效之提昇
本研究並就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社會領域教師、後續研究者四個面向,提出兼顧教育實踐的理念重建及社會領域統整課程發展之芻議。
關鍵詞
社會領域 課程統整 九年一貫課程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P.P.1~17
王瑞芸(2003),〈聞、見、思九年一貫課程〉《師友》,428,P.P.28~30
王秀玲(1996),《台灣地區「前期中等教育」課程重要論題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文科(1983),《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淑芬(2001),〈打造新世紀課程的新圖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特色與教學策略〉,《國民教育》,41(5)P.P.33~40
王紅宇譯(1999)多爾(William. E. Doll)著,《後現代課程觀》,台北市:桂冠
王浩博譯(1990),〈尋找社會科的範圍與順序〉,收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七十八年度國小社會科課程學術研討會專輯》
王彥文譯(1993)。John. Briggs,F. David peat著,《渾沌魔鏡》,台北市:牛頓
白雲175
霞(2002),〈教學評量〉,收於黃炳煌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P.P.257~308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2),《課程統整與教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市:揚智文化
台灣省教育廳(1976),《台灣省國民中學課程實驗評鑑報告書》,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丘愛鈴(2003),〈中小學教師實統整課程之問題評析與解決之道〉,《中等教育》,54(4),P.P.110~121
方炳林(1997),《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化出版社
方德隆等譯(2001)Susan M, Drake 著,《統整課程的設計:證實能增進學生學習的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方德隆(2000),〈課程統整的模式與實務〉,《高雄師大學報》,11,P.P.181~212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1995~1996),《第一期至第四期諮議及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
沈六(1990),〈價值澄清法在公民與道德教學的運用〉,收於《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價值澄清教學活動設計參考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P.P.1~ 43
沈六(2003),〈二十一世紀社會學習領域發展趨勢〉,《中學教育》,54(4),P.P.4~17
沈銀亮(2000),《國小學生在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中必備的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佑(2003),〈精熟學習法〉,《教育研究月刊》,170,P.159
吳宗立(2003),〈社會學習領域之批判思考教學研究〉,《國民教育研究》,7,P.P.134~150
李鴻生(1989),《三民主義教育本質之研究》,台北巿:正中
余安邦(1999),〈夢中情人-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6,P.P.19~22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心理
余民寧(2003),〈多元智力理論教學評量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10,P.P.57~67
李坤崇(1999),《多元化評量》,台北:心理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李碩修(2003),《國小教師實施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李宗薇(2000),《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以師院社會科教材教法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施天福(1991),〈國中社會科分科與合科的論述〉,《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2(1),P.P.215~226
林靜芳(2000),《國中社會科統整課程的設計與發展以兩所國中教師小組課程發展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瑞榮(1988),〈社會科課程的發展趨勢及其爭論與啟示〉,《教育資料文摘》,22(11),P.P.148~157
林瑞榮、賴杏芳(2001),〈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分析與實踐觀察〉,收於林瑞榮等編《九年一貫課程新思維》,台北市:翰林P.P.7~24
林佩璇等譯(2000) James A Beane 原著,《課程統整》,台北市:學富文化
林佩璇(2002),〈課程統整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中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資訊》,10(4),p.p.99~120
林美玲(2001),《多元智力理論與課程統整》,高雄市:高雄復文
林霓岑(2000),《國民小學教師設計統整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麗雪(2004),〈教改被批急就章,萬言省思回響多〉,《民生報》,A4版,2004年3月6日
林巧雁(2002),〈九年一貫草率上路,學者喊煞車〉,《中央日報》,九版,2002年10月21日
林怡秀(1999),《國民小學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殿傑(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的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收於《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林清山譯(1996),《教育心理學-認佑取向》,台北:遠流
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台北:五南
林秀珍(1999),《杜威經驗概念之教育涵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玉體(1993),《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碧雲(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中對課程統整的另類思考〉,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主辦之「2000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台北。
周孟志(2003),〈戶外教學在社會領域的實務應用〉,《教師之友》,44(4),P.P.35~44
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周珮儀(2001),〈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務〉,《屏東師院學報》,14(上),P.P.397~436
周淑卿(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收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文化
邱惠群(2001),〈評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制定過程與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8(1),P.P.63~68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若烈(2000),〈課程統整初探:社會學習領域為例〉,《研習資訊》,17(1)P.P.20~27
范慶鐘(2003),《國民小學課程統整的理念、模式、與實施之研究-以南投市南投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璋(1999a),〈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收於《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p.p.5~13
陳伯璋(1999b),〈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540,p.p.11~15
陳伯璋(1999c),〈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與理念分析〉,收於《邁向課程的新紀元》,p.p.1~6
陳國彥(2000),〈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統整初探〉,《國教天地》,141,p.p.3~8
陳國彥(2001a),《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學富文化
陳國彥(2001b),《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國彥、沈銀亮(1999),〈學力指標的擬定與實施-以社會領域為例〉,收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編《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陳新轉(2001),《課程統整理論與設計解說》,台北市:商鼎文化
陳新轉(1999),〈腦相容之社會科課程設計理念探究〉,收於王大修主編《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課程國際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陳新轉(2002),〈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評析與建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p.p.25~44
陳麗華(2002),〈教學特性與策略〉,收於黃炳煌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p.p.19~256
陳青青(1990),〈問思教學法〉,收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印《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p.p.2~22
陳荻卿(2000),《批判思考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光輝(1990),《公民與道德科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芬(1994),〈從社會變遷看國小社會科課程目標之演變〉,《國教之聲》,28(2),p.p.6~9
陳仰天(2004),〈對「課程統整」的再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21,p.p.127~134
陳明鎮(2001),《國民中學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可行模式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江水(2003),〈談後現代主義及對當前教育的啟示〉,《師說》,176,p.p.35~40
陳黎珍(2002),《國民中學社會領域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國民(2000),〈九年一貫社會領域面面觀〉,《國教天地》,141,p.p.17~21
陳思筠(2003),〈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規劃發展與檢視〉,《教師之友》,44(4),p.p.15~30
孫沛德等著(1982),《國民小學各科學習效果評量》,台北:中華兒童教育社
孫蓉華、王長鼎(2003),〈分科教學鬆綁,學校怨:不早說〉,《聯合報》,B8版,2003年9月13日
孫蓉華(2003),〈九年一貫,合科學校感覺被編〉,《聯合報》,B2版,2003年9月14日
孫文(1991),〈中國革命史〉,收於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國父全集》,台 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
崔載陽(1981),《三民主義教育哲學之研究》,台北巿:中央文物
秦葆琦(1991),〈國民小學社會科實驗課程主要教學方法分析〉,收於《教育資料集刊》,16,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P.P.235~271
高新建(1998),〈我國實施社會科課程統整的若干經驗〉,《教育研究月刊》,62,P.P.12~17
高義展(1997),〈現代民主教育哲學對學校教育之啟示〉,《初等教育學報》,10,P.P.273~297
高強華(1988),〈練習教學法〉,收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郭男先(2003),〈多爾後現代課程的四個標準及其對台灣當前教育改革之啟示〉,《師說》,174,P.P.40~44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世忠(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張添雄(2003),〈如何進行「社會領域,有效教學」〉《教師之友》,44(4),P.P.45~53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張錦弘(2004),〈泛藍縣市長:國中恢復分科教學〉,《聯合報》A4版,2004年1月27日
教育部(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重吉(1996),〈建構論-科學哲學的省思〉,《教育研究雙月刊》,49,P.P.16~24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課程銜接與統整的推動與落實〉,《台灣教育》,581,P.P.37~42
游家政(1998),〈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P.P.21~28
黃必嶸(1992),〈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學評量的原理與方法之研究〉,收於《公民與道德科論文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黃宏偉(1995),〈整合概念及其哲學意蘊〉,《學術月刊》,9,p.p.12~17
黃炳煌編(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甫全(1996),〈整合課程與課程整合論〉,收於《課程、教材、教法》,10,p.p.6~11
黃譯瑩(1998),〈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教育研究雙月刊》,62,p.p.4~11
黃麗真(2003),〈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中所面臨的難題〉,《師說》,173,p.p.25~27
黃孝棪(1976),《台灣省國民中學課程實驗評鑑報告》,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韻潔(2001),《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之個案研究-以竹塹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永和(1998),〈課程實施的三科觀點及其對課程改革之啟示〉,《教師之友》,39(1),p.p.14~21
p.p.36~42
曾漢塘(2001),〈鬆與綁之間的擺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上課講議,p.p.1~15
單文經(1999),〈課程統整的類型〉,《國民教育》,40(1),p.p.41~46
單文經(2001),〈國民中小學實施課程統整的省思〉,《文教新潮》,6(1),p.p.7~13
單文經(2002),《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程佳英(2004),〈北市教局贊成恢復分科教學〉,《中央日報》,14版,2004年1月28日
曾榮祥(2000),〈課程統整之內涵、模式、困境與解決之道〉,《國教輔導》,39(4),p.p.53~58
葉興華(2000),《我國國小推行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連祺(1998),〈混沌理論對國小教師課程設計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25,
葉煬彬(1995),《國民中學「認識台灣」課程架構研究-統整的、實作的、台灣主體的,以及年鑑學派的模式建立》,台中:台灣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葉煬彬(2002),〈國中階段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探究-「統整」與「分化」為主軸的論述〉,《中等教育學報》,9,p.p.153~179
葉煬彬(2001),〈我國國中社會領域課程發展現況〉,《菁莪季刊》,13(2),p.p.39~41
葉煬彬(1994),《國民中學社會科課程架構研究》,台中:台灣省中學學校教師研習會
廖添富、王錦雀(2000),〈從「民主教育觀點談「社會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設計理念」〉,《公民教育學報》,9,P.P.35~62
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楊龍立(2002),〈九年一貫課程的問題與解決對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P.P.7~24
楊思偉譯(1999)臼井嘉一著,《社會科理論與融合課程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
楊洲松(1998),〈Habermas「現代性哲學論辯」與Lyotard「後現代知識論述」的論戰及其教育意義〉,《教育研究集刊》,40,P.P.73~92
董秀蘭(2003),〈多元智慧論與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啟示、轉訛與應用實例〉,《中等教育》,54(4),P.P.46~53
詹棟樑(1995),《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詹志禹(1996),〈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接受觀〉,《教育研究觀月刊》,49,P.P.25~38
鄭福祥(2000),《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鄭英耀、蔡佩玲譯(2000),《檔案教學》,台北:心理
歐用生(1991),《國民小學社會科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8),《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P.P.22~32
歐用生(2000a),〈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經驗〉,《國民教育》,40(4),p.p.2~9
歐用生(2000b),〈加強課程理論與實際的對話-再評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套措施〉,《教育研究資訊》,7(1),p.p.2~9
歐用生(2000c),〈課程統整實施的檢討〉,《國民教育》,40(5),P.P.2~10
蔡擎淦(2002),《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乃綺(2003),〈九年一貫課程所面臨之實際問題〉,《教師之友》,44(4),P.P.66~70
劉源俊(2001),〈剖析國教九年一貫課程〉,《中央日報》,2版,2001年7月27日
爵霖(2003),〈教改,不能叫一下就改一下〉,《師友》,427,P.P.36~37
魏郁桄(2004),〈泛藍縣長疾呼,教改回歸正常化〉,《中央日報》,2版,2004,1月27日
瞿立鶴(1979),〈社會科課程結構之變遷〉,收於《國民中學社會科課程結構之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蘇永明等著(2000),《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高雄市:高雄復文
鍾啟泉(1991),《現代課程論》,台北:五南
二、網路資料
秦葆琦,〈社會科新課程的教學活動〉,
http://content.edu.tw/primary/society/ks_ck/new/soc_2.htm,2004年6月24日
〈探究式教學法〉,
http://nature.ckps.tpc.edu.tw/sci_edu/teach_method,2004年6月25日
陳美慧,〈概觀社會科課程統整〉,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15.htm,2004年6月25日
方德隆,〈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
http://www.nknu.edu.tw/~edu/new-eduweb/08Learning/learning%20thesis,2004年6月28日
方德隆,〈課程統整的概念及其在花師實小之行動研究〉,
http://163.21.146.2/103/課程統整的概念.htm,2004年6月28日
歐貞延,林佩萱、劉峻誠,〈九年一貫課程變革的再省思〉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5/25-17.htm,2004年7月8日
李俊湖〈課程統整概念與實例〉,
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8n4/1.htm,2004年5月7日
〈角色扮演法〉,http://www.tacocity.com.tw/fish2020/0328.html/,2004年3月27日
二、 西文部分
Apple,M.W.(1993).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Beane,J.A.(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Y.: Teachers College
Bernstein, B.(1971).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raming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In Young, M.F.D.(Ed), knowledge and Control. London: Collier-Macmillan.p.p.47-69。
Drake,(S.M.).(1993) Plan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call to adventu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5660
Fogarty, R.(1991). 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2),pp. 61-65.
Gardner, H.(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Haper Collins.
Gall,M.D.(1987).Discussion method. In M.J. Dunkin(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P.232-236. Oxford:Pergamon Press.
George,P.S.(1996).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A Reality Check. Middle School Journal, Sep,1996,P.P.12-19
Hoerr T.(1992).How our school appli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0(2), P.P.67-68
Jacobs, H.H.(1989). Design Options for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Edwards Brothers.
Mason,T.C.(1996).Integtated Curricular: Potential and Problem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Sep-Oct, 47(4) PP.263-270。
Vars. G.(1993).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 the middle grades: Why and how?(2 nd ed.). Columbus, OH:National Middle School.
Young, J.H.(1988).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hat status does it have?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3(2), 1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