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芃如
Lai, Pong-Ru
論文名稱: 「臺中市文化專車」政策規劃與執行成效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f Policy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aichung Cultural Bus.
指導教授: 廖仁義
Liao, Jen-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文化政策政策規劃政策執行臺中市文化專車臺灣生活美學運動
英文關鍵詞: Cultural policy, Policy plann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 Taichung Cultural Bus, Taiwanese life aesthetic move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FA.011.2019.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延續文化部「臺灣生活美學運動」理念,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自2011年開辦「臺中市文化專車」,藉由結合臺中市公私部門的藝文資源,以「文化推廣」為目的,策辦主題式藝文參訪活動,欲以活動的參與提升民眾對藝文活動參與之興趣,發掘潛在的藝文參與人口、培養民眾藝文參與的興趣,同時提供藝文場館曝光的平台,以創造供需平衡、友善且良好的藝文發展環境。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與參與觀察法等作為研究方法,以訪談大綱與參與觀察活動紀錄表作為研究工具,蒐集個案相關文獻資料、針對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單位、隨車導覽人員、藝文工作者等5人進行深度訪談,並透過參與觀察了解隨車導覽人員、藝文工作者與民眾活動實際執行及參與過程,逐一探討:一、「臺中市文化專車」的政策發展過程與目的;二、「臺中市文化專車」實際執行情形;三、「臺中市文化專車」對於藝文工作者與民眾在藝文參與上所帶來的影響為何。本研究的目標,除了一窺政府以藝文參訪活動的策辦對於藝文環境發展的影響及其政策價值外,亦試圖了解藝文工作者與民眾對於藝文活動參與的目的與實際收獲,並對未來活動的辦理提出實質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臺中市文化專車」自2011年開辦至今已逐漸建立模組化的執行模式,其與公私部門藝文場館合作,每年規劃不同路線主題,且適時結合地方政府施政方向與成果進行政策行銷,並透過活動策辦實質提升藝文場館之曝光度與知名度。而在藝文參與人口的發掘與培植方面,民眾除藉由活動參與活絡親友間情感交流,亦經由正向的藝文參與經驗提升對於地方藝文的認識與認同,除活動與個別藝文場館的再訪外,更主動透過深入學習提升自身的藝文感知。

    In order to continue the “Taiwan Life Aesthetics Movement” concept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of the Taichung City Government conducted the “Taichung Cultural Bus” from 2011.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promotion” , the policy combines the art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al to plan thematic 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excavate potential arts participation population and cultivate the interest of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art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provide a propaganda platform for art and cultural workers for creating a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 friendly and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nd culture.
    The study adopts a case study, document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s its research methods and uses interview outline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records as research tools for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case. Also,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of Taichung City Government, tour guide and art worker were in-depth interviewed. And understand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process of on-going tour guides, art workers and people activities during th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First, the policy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urpose of “Taichung Cultural Bus”; Second, actual execution situation of “Taichung Cultural Bus”; Third, the policy of “Taichung Cultural Bus” how to effect art workers and people on participation of 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besides a glimpse into the influence and value of art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bout “Taichung Cultural Bus”, also tries to research the purpose and reward from participation of 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bout art workers and people. Finally, mak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activities about “Taichung Cultural Bus”.
    This research found “ Taichung Cultural Bus” already gradually establish a modular execution mode from 2011.The policy plans different route every year with government and private institution. By executing activity to market the direction and achievement of government politics, and upgrade the exposure rate and reputation of local art resources. And in the explor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arts and culture in the population, people bond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and upgrade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local art by participating activ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8 第一節 社會藝術教育 18 第二節 「臺灣生活美學運動」計畫 26 第三章 「臺中市文化專車」的政策 35 第一節 臺中市文化政策的發展脈絡 35 第二節 「臺中市文化專車」的活動內容 40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58 第一節 「臺中市文化專車」的政策與目標之發展 58 第二節 「臺中市文化專車」的實際執行情形 81 第三節 「臺中市文化專車」的藝文影響 110 第五章 結論、限制與建議 13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5 參考文獻 139 附錄 144 附錄一 訪談逐字稿 144 附錄二 參與觀察紀錄 184

    一、中文部分
    王俐容(2004)。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臺北市:公共行政學報,20,129-16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員會(2006)。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4公民美學系列。臺北市:文建會。
    邱安笛(2014)。自然休閒場域之社會藝術教育研究-以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錫東(2009)。文化策劃實務。臺北市:宇河文化。
    周美惠 (2008年9月9日)。美學運動從基層培養美學。臺北市:聯合報,A7版。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新北市:心理。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建構臺灣新社會(二版)。臺北縣:揚智文化。
    林品慧、賴芃如(2015)。第七屆政府服務品質獎參獎申請書-臺中市文化專車。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林振春、張德永、劉婉真、潘淑芬、林純真(2004)。我國社會藝術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及問題分析。臺北市:教育部。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麗文文化,239-259。
    周維萱等(2009)。多元文化、文化產業與觀光。臺北縣:揚智文化。
    張家琳(2009)。當藝術教育有了不一樣的解釋-探究當代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美育雙月刊,170,82-87。
    陳其南(2004)。公民美學運動在臺灣。臺北市:書香傳遠。15,4-5。
    陳其南(2008)。美適性覺醒-文化公民權與公民美學運動在臺灣。臺北市:藝術家,395,228-230。
    陳春壅(1999)。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休閒取象之研究-宜蘭縣(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臺北市:心理。
    郭書瑄、嚴玲娟(譯)(2008)。藝術.文化經濟學(原作者:James Heilbrun, Charles M. Gra)。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郭禎祥、陳肆明(1987)。美術教育在學校課程的重要性-從哲學、歷史觀點探索美術教育的理論基礎。師大學報,32,523-535。
    許世璋、高思明(譯)(2015)。解說我們的襲產(原作者:Freeman Tilden)。臺北市:五南。
    許嘉猷(2011)。藝術之眼,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在臺灣之量化與質化研究。臺北市:唐山。
    黃美賢(2004)。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齡瑩(2010)。從推動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建構文化國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權、公民美學及臺灣生活美學三大運動為例分析。藝術論文集刊,15,41-59。
    黃聖哲(2013)。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臺北市:唐山。
    漢寶德(2003)。藝術教育救國論。國家政策論壇冬季號,2003年10月,202-206。
    連樹聲(譯)(2005)。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原作者:Edward Burnett Tylor)。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黎明海、譚祥安、劉欽棟(2001)。藝術欣賞.批評與教育。香港:香港教育學院學術出版部。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趙麗雅(2005)。社會典範轉移的再思考--從「文化公民權」到「公民美學」。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特刊,181-186。
    蔡東源(2012)。文化行政與文化政策UPDATE。屏東市:達趣文創。
    蔣駿(2008)。文化行銷與環境教育-公民美學運動的觀察。臺北市:環境教育學刊,8,29-50。
    蔣淑貞、馮建三(譯)(2006) 。文化政策(原作者:Toby Miller , George Yudice)。臺北市:巨流。
    翁興利(2004)。政策規劃與行銷。臺北市:華泰。
    羅美蘭(2009)。視覺藝術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實踐:審美關懷教學行動研究。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二、英文部分
    Smith, Melanie K.(2015)。Issues in Cultural Tourism Studies。London, England:Routledge。
    Freeman Tilden(1957)。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North Carolina,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Tylor, Edward Burnett(1871)。Primitive Culture。La Vergn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Lightning Source Inc. 。
    三、網路資料
    ICOMOS(1999)。International Charter on Cultural Tourism。取自:http://www.icomos.org/images/DOCUMENTS/Charters/INTERNATIONAL_CULTURAL_TOURISM_CHARTER.pdf
    中華民國行政院(2005)。立法院第六屆第一會期行政院施政報告。取自:https://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D1118C19CB271630&sms=5654361B474B8EFF&s=F15B2D陳7321E533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都會發展與環境規劃研究中心(2012)。臺灣生活美學運動計畫效益評估報告。取自:www.ndc.gov.tw/cp.aspx?n=223AD8AC3121陳D0。
    傅朝卿(2006)。文化資產在地域發展中的核心價值。取自:www.fu-chaoching.idv.tw/file/class/2006ppp02.pdf
    漢寶德(2010)。生活美學運動的意義。取自:http://www.nhclac.gov.tw/epapernew?uid=900&pid=1141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7/9/5瀏覽)
    http://www.culture.taichung.gov.tw/
    臺中市政府民政局臺中市人口統計。(2017/8/29瀏覽)
    http://demographics.taichung.gov.tw/Demographic/Web/TCCReport02.aspx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3)。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施政白皮書(100至103年度)。取自:http://www.culture.taichung.gov.tw/Plan.aspx。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5)。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施政白皮書(104至107年度)。取自:http://www.culture.taichung.gov.tw/Plan.aspx。
    2017年臺中市文化專車-藝文悠遊樂戴探索。(2018/5/1瀏覽)
    http://59.120.88.203/2017TccBus/news.aspx
    2018媽祖文化專車。(2018/8/1瀏覽)
    http://2018mazu.tccbus.tw/news.aspx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4/12/3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