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夢潔
Wu, Meng-Jie
論文名稱: 垃圾郵件之傳播與使用行為調查研究
指導教授: 卜小蝶
Pu, Hsiao-T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電子郵件垃圾郵件垃圾郵件發送者垃圾郵件接收者網路使用者研究
英文關鍵詞: Email, Spam Mail, Spammer, Spam Mail Users, Web User Studi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9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每日收到不請自來的垃圾郵件,已為網路社會的普遍現象,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危害電子郵件通訊安全。垃圾郵件議題涉及層面甚廣,需以多元觀點視之,過去研究多以過濾技術的研發、與各國法制之面向探討,較少以傳播與使用者觀點之相關研究。本研究目的在於探析垃圾郵件傳播過程中三個主體:垃圾郵件發送者(Spammer)、垃圾郵件(Spam Mail)、以及垃圾郵件接收者(Spam Receivers) 之不同特性。使用研究方法主要為內容分析法和網路問卷調查。基於傳播理論說明內容分析能作為特定傳播者及其傳播訊息分析的一種工具,取代以訪問人的方式進行研究,因此研究者蒐集數百份大量文件,舉凡刑警局偵九隊網路警察公告之案例、垃圾郵件過濾廠商提供之日誌檔、相關機構組織公布之研究報告、線上論壇和討論群文章等,以及針對一電子郵件帳號隨機抽樣1000封垃圾郵件等作為內容分析之研究標的。而為瞭解垃圾郵件接收者對於垃圾郵件反饋之態度與行為,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計回收2112份有效問卷,以SPSS 12.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垃圾郵件發送者多為學生及具有深度資訊背景人士,動機主要以獲利為目的,亦有其他基於滿足好奇心或想獲得成就感的特殊案例,其發送手法多以心理層面的偽裝、詐騙(如網路釣魚[Phishing]),與技術層面的躲避、綁架伺服器(如僵屍電腦[zombie])等手段,發送的時間和對象也為達成更高回覆率而常有所特別設定;垃圾郵件常見類型為成人情色、金融理財、產品資訊,而資訊類型由純文字與HTML多媒體格式比率約佔各半,部分則含有輸入式表單或加附聯絡人資料等。大部分使用者皆有接收垃圾郵件的經驗,其中約有69.1%面臨嚴重垃圾郵件問題,然而卻有約58.8%會企圖打開符合興趣主題的垃圾郵件,而且未來仍不排斥接收此些郵件。垃圾郵件主要困擾使用者的原因是與正常郵件的混雜、以及含有具攻擊性的病毒,通常男性(13.0%)較女性(9.6%)對於垃圾郵件的容忍程度較高,但另一方面,男性在垃圾郵件防制工具的使用意願上較女性低(21.6% vs. 23.9%)。觀察使用者經常點選的垃圾郵件類別,發現往往也為平時常見的類別,由此發現,整個垃圾郵件傳播過程中,各個主體皆有相互影響的密切關係。未來研究可以探討以不同載具上網收發信件的使用者,面對垃圾郵件的態度與行為特性,以及可以朝向使用者如何保護個人電腦與電子郵件信箱安全的方向著手。

    Spam mail has been a growing problem on the Internet. It causes work inefficiency and damages people’s information security. Previous research on spam mail mostly focused on technical aspects like building spam filtering systems, or concerned with legal issues like initiating law enforcement. Communication or users’ aspects were less found in related studi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therefore, is to explor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m mail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e process is consisted of three major components in this study, i.e., spammers (senders), spam mails (messages), and users (receivers). The study uses content analysis and online questionnaire methods. Over hundreds of related cases and a thousand of spam mail samples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communication theory. As to the online questionnaire, there are 2112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SPSS v12.0.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ammers often have higher level of computer knowledge or skills, and many of them are students. Their intentions to send spam mails are various, and making profit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motives, others like curiosity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 have been also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Spam tricks may include deception, dishonesty, camouflage, offensiveness, etc. They often select target users and send spam mails using specific time periods. A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m mails, sexual, financial, and products rank the top three categories, but some of spam mails cannot be classified, such as “detection-investigation” and “dog training”, etc. Both plain text and HTML formats were used in spam mails. Most of the users in this study have received spam mail, and more than 69.1% feel irritating to receive spam mails. However, there are 58.8% of users would still like to open spam mails if the topics were interesting, and are not against in receiving such mails in the future. Interestingly, the top three subject categories of users’ choice of clicking spam mails are coincident with the results of spam mails analysis. Major problems in receiving spam mails include mixing up with normal mails and greater probability of getting virus attack. Male users (13.0%) have higher tolerance in receiving spam mails than female users (9.6%), but use less skills in managing spam mails than those of female users (21.6% vs. 23.9%).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it is worthwhile to investigate and improve spam mail literacy for the future studi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六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文獻分析 9 第一節 垃圾郵件相關定義與現況 9 第二節 垃圾郵件傳播的途徑與手法 16 第三節 垃圾郵件的類別及特徵 28 第四節 使用者對垃圾郵件的認知與使用行為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構念 3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9 第一節 垃圾郵件發送者之分析結果 49 第二節 垃圾郵件之分析結果 65 第三節 垃圾郵件接收者之分析結果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未來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5 附錄一 濫發商業電子郵件管理條例草案 115 附錄二 國內外反垃圾郵件相關組織彙整 123 附錄三 問卷設計 125 表次 表2-1 「垃圾郵件」定義彙整表 10 表2-2 World Top 10 Spammer 19 表2-3 Spammer郵件地址名單蒐集方式 23 表2-4 垃圾郵件發送手法 24 表2-5 「以主旨內容區分」之垃圾郵件類型 29 表2-6 「以主旨內容區分」之垃圾郵件類型分佈狀況 30 表2-7 「以訊息型態區分」之垃圾郵件類型 31 表2-8 垃圾郵件「特徵」陳述 33 表2-9 使用者處理垃圾郵件之基本技巧 38 表3-1 問卷設計結構 46 表4-1 垃圾郵件資訊類型 66 表4-2 垃圾郵件內含資料 67 表4-3 垃圾郵件主旨內容類別 68 表4-4 個人基本資料 73 表4-5 使用者擁有的電子郵件信箱 74 表4-6 最常使用的電子郵件信箱 75 表4-7 每天接收垃圾郵件比率 76 表4-8 每天清理垃圾郵件的花費時間 76 表4-9 使用者每天接收垃圾郵件的主要類型 77 表4-10 認知中的垃圾郵件特徵 78 表4-11 受垃圾郵件干擾的程度 79 表4-12 一天收到多少封垃圾郵件會感到困擾 79 表4-13 對垃圾郵件感到困擾的主要原因 80 表4-14 反制垃圾郵件工具的認知 81 表4-15 反制垃圾郵件工具成效的認知 82 表4-16 垃圾郵件的判讀依據 83 表4-17 收到垃圾郵件後的初步處理方式 84 表4-18 系統誤判垃圾郵件時的處理方式 85 表4-19 當垃圾郵件情形非常氾濫時的處理方式 86 表4-20 是否曾經或會想點選垃圾郵件的超連結 87 表4-21 點選垃圾郵件的原因 88 表4-22 企圖或曾經點閱過的類型 88 表4-23 使用者「最常見」與「最常點選」的垃圾郵件類別比較表 90 表4-24 打開垃圾郵件看了之後的感受 91 表4-25 將來對於垃圾郵件的處理方式 91 表4-26 性別與對於垃圾郵件的干擾程度交叉表 92 表4-27 性別與對於垃圾郵件的干擾程度卡方檢定 92 表4-28 性別與反制垃圾郵件工具的認知交叉表 93 表4-29 性別與反制垃圾郵件工具的認知卡方檢定 93 表4-30 垃圾郵件干擾程度與點選垃圾郵件經驗交叉表 94 表4-31 垃圾郵件干擾程度與點選垃圾郵件經驗卡方檢定 94 表4-32 最常使用的E-mail與垃圾郵件所佔比率交叉表 95 表4-33 最常使用的E-mail與垃圾郵件所佔比率卡方檢定 96 圖次 圖1-1 垃圾郵件數量增長預測 1 圖1-2 圖書資訊學與垃圾郵件相關議題關聯圖示 3 圖1-3 研究實施流程圖 7 圖2-1 本研究之垃圾郵件定義 13 圖2-2 Berlo的SMCR模式 17 圖2-3 垃圾郵件傳播過程及關鍵利害關係人 17 圖2-4 垃圾郵件傳播過程之關鍵角色 18 圖2-5 垃圾郵件產業參與的相關人與發送方式 22 圖2-6 垃圾郵件發送者之名單收集及發送手法 26 圖2-7 垃圾郵件特徵圖 32 圖2-8 科技接受模式架構圖:Davis(1989) 36 圖2-9 使用者對同樣的垃圾郵件有不同的認知與判讀 37 圖3-1 研究構念圖 39 圖3-2 研究架構圖 41 圖3-3 內容分析實證研究步驟 42 圖4-1 垃圾郵件發送者之分析類目架構 49 圖4-2 僵屍電腦的形成 58 圖4-3 字體格式圖:字母與字母間拼字 59 圖4-4 字體格式圖:以HTML編碼字母方向 59 圖4-5 字體格式圖:字母與數字間的混淆 59 圖4-6 傾斜與扭曲文字字型的圖像式垃圾郵件 60 圖4-7 拼湊收件者郵件帳號清單 61 圖4-8 Spammer類目分析彙整圖 64 圖4-9 垃圾郵件內容特性 65 圖4-10 防堵郵件的影像圖片自動顯示技術 65 圖4-11 純文字垃圾郵件-背景與文字調整色差 66 圖4-12 垃圾郵件主旨內容類別 69 圖4-13 垃圾郵件類目分析彙整圖 70 圖4-14 有效問卷之篩選方式 71 圖4-15 問卷架構與統計方法的應用 72 圖4-16 個人基本資料-性別 73 圖4-17 個人基本資料-年齡 73 圖4-18 個人基本資料-教育程度 73 圖4-19 個人基本資料-職業 73 圖5-1 垃圾郵件傳播過程示意圖 102

    ASRC亞太垃圾信研究中心(2004)。ASRC亞太垃圾信研究中心今成立。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6日,檢自:http://www.informationsecurity.com.tw/news/view.asp?nid=1056
    ASRC亞太垃圾信研究中心(2006)。科技詞彙。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6日,檢自:http://asrc.softsqr.com/
    Brian, M. W.(2005)。垃圾郵件諸王紀(Spam kings)(陳建勳譯)。臺北市:歐萊禮。(原作2004年出版)。
    CNET(2003)。企業不要成為垃圾郵件的幫手。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日,檢自: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features/0,2000062876,20085772-8,00.htm
    CNET(2003)。垃圾郵件關鍵報告。上網日期:2006年10月18日,檢自: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features/0,2000062876,20085772,00.htm
    CNET(2006)。CNET字彙寶典。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7日,檢自:http://www.taiwan.cnet.com/enterprise/glossary/
    CNET(2006)。VoIP成為網路詐騙新歡。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7日,檢自: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opic/0,2000062938,20113102,00.htm
    ETtoday(2005)。七夕/情人節病毒多,提高警覺上上策。上網日期:2007年4月4日,檢自:http://www.ettoday.com/2005/08/09/10846-1828729.htm
    E世代公民對話誌(2006)。2006「E世代公民E-mail使用意見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4日,檢自:http://mag.udn.com/mag/dc/index.jsp
    Heckerman, D., Rounthwaite, R.(2005)。終結垃圾信:對於防堵垃圾郵件,我們能夠做些什麼。科學人雜誌,2005:5。
    iThome Online(2006)。網路釣魚攻擊數量去年攀上新高,較前年增加一倍。上網日期:2007年4月4日,檢自:http://www.ithome.com.tw/
    Microsoft(2003)。MSN® Hotmail® 採用創新技術降低垃圾郵件。上網日期:2007年4月4日,檢自: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press/2003/0509.htm
    O’Sullivan, T., Hartley, J., Saunders, D., Montogomery, M., Fiske, J.(1998)。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楊祖珺譯)。臺北市:遠流。
    Openfind(2005)。一場永無止盡的戰爭反垃圾郵件市場的概況與技術解析。上網日期:2006年11月27日。檢自:http://www.openfind.com/taiwan/download/report/anti_spam_01_20051118.pdf
    PCoffice(2006)。從外文書翻譯到垃圾郵件分析師。PCoffice,111,頁18-20。
    RUN!PC 旗標資訊月刊編輯部(2007)。企業如何防堵影像垃圾郵件。上網日期:2006年1月13日,檢自:www.runpc.com.tw/pdf/R156G04.pdf
    Severin, W. J., Tandard, J. W.(1995)。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Communication theories :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孟淑華譯)。臺北市:五南。(原作1992年出版)。
    Sophos(2006)。2006年垃圾郵件終結年是神話還是笑話?無法讓spam真兇現形終究是白忙一場。上網日期:2006年1月5日,檢自:http://office.digitimes.com.tw/ShowNews.aspx?zCatId=912&zNotesDocId=4EBDBC88F362AB68482570FA003E26B6
    Sophos(2006)。垃圾郵件漸由圖片取代文字。上網日期:2006年1月13日,檢自:http://www.sophos.com/
    Symantec(2007)。賽門鐵克網路安全威脅研究報告。上網日期:2007年6月16日,檢自:http://eval.symantec.com/mktginfo/downloads/apac/WP-00147-TW_ISTR_ES.pdf
    大紀元(2004)。比爾蓋茲每天收到四百萬封垃圾信。上網日期:2006年11月27日,檢自:http://tw.epochtimes.com/bt/4/11/19/n722813.htm
    中國互聯網協會(2003)。中國互聯網協會反垃圾郵件規範。上網日期:2006年11月9日,檢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t/2003-03/04/content_755816.htm
    中國站長學院(2005)。郵件伺服器準備好應對帳號搜集攻擊了嗎? 上網日期:2007年6月17日,檢自:http://www.5dmail.net/html/2005-10-12/2005101201542.htm
    中華民國網路消費協會(2001)。垃圾電子郵件網路調查報告發佈。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2日,檢自:http://www.nca.org.tw/otherfile/stand/junk_mail_press.htm
    中華民國網路消費協會(2004)。十大網路消費新聞資料。上網日期:2007年1月6日,檢自:http://www.nca.org.tw/chhtml/news.asp
    中華數位科技(2007)。圖片式垃圾郵件橫行:中華數位SPAM SQR推出防治新服務。上網日期:2007年3月15日,檢自: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pr.asp?UID=6274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臺北市:幼獅。
    王宏德(2005)。論資訊污染與資訊環保。國家圖書館館刊,94:2,207-238。
    史榮恩(2005年8月10日)。情人節病毒,駭向有情人。民生報。
    交通部電信總局(2005)。濫發商業電子郵件管理條例草案相關議題Q&A。上網日期:2006年11月4日,檢自:http://www.dgt.gov.tw/chinese/ncc/mail-requlation/ncc-SPAM-Q&A.shtml
    刑事警察局(2004)。少年駭客網路釣魚案例。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9日,檢自:http://www.cib.gov.tw/news/news01_2.aspx?no=535
    刑事警察局(2006)。查獲阻斷式服務攻擊(Denial of Service,DOS)造成基隆市及桃園縣戶政事務所網路系統癱瘓。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9日,檢自:http://www.cib.gov.tw/news/news01_2.aspx?no=609
    刑事警察局(2006)。僵屍電腦(BotNet係稱機器人電腦)肆虐,臺灣網路受害全球高居第六。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9日,檢自:http://www.cib.gov.tw/news/news02_2.aspx?no=261
    朱筱琪(2004)。個人管理電子郵件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2005)。消基會:臺灣人每年花費30小時來刪除垃圾郵件。上網日期:2006年11月9日,檢自::http://www.nici.nat.gov.tw/content/application/nici/generala/guest-cnt-browse.php?cntgrp_ordinal=1002006100110005&cnt_id=847
    余曜成、汪志堅(2003)。以內容分析法探討網路上的垃圾郵件。在ATEC臺灣電子商務學會編,2003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論文集(頁2668-2679),臺北市:編者。
    李先育(2003)。垃圾郵件防制篩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李欣茹(2003)。垃圾信嚴重,企業頭痛。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日,檢自: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features/pdf/part_2.pdf
    李武耀(2003)。電子郵件日誌偵測分析系統。陸軍通資半年刊,103,74-83。
    亞洲時報在線(2007)。南韓兩電腦工程師發16億封垃圾郵件被捕。上網日期:2007年6月21日,檢自:http://www.atchinese.com/
    林孟芃(2005)。以存取控制模式分析垃圾郵件管制之問題與對策。資訊社會研究,8, 213-242。
    林俊宇(2005)。垃圾郵件對臺灣企業營運與相關法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臺北市。
    邱瑩青(2006)。中小型企業客製化資安維護系列專輯之五-電子郵件使用安全。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5日,檢自:http://www.i-security.tw/topic/topic_sg.asp?id=27
    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2006)。電腦犯罪/偵九隊隊長:建立正確使用習慣,減少損失。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7日。檢自:
    孫樹平(2004)。spam SQR垃圾信過濾管理專家。上網日期:2006年11月29日,檢自:www.feu.edu.tw/ComputerCenter/研討會/931027.ppt
    消基會(2005)。只要郵件,不要垃圾!還給消費者一個清淨的網路環境。上網日期:2007年6月17日,檢自:http://www.consumers.org.tw/unit412.aspx?id=553
    烏雲高娃(2004)。「宗教性垃圾郵件」湧現拯救接收者的靈魂。上網日期:2007年6月17日,檢自:http://www.reuters.com/
    翁政雄(2005)。反垃圾郵件技術。上網日期:2006年11月9日,檢自:http://netlab.mgt.ncu.edu.tw/net/2005/slides/Anti-SPAM.doc
    涂家綺(2006)。個人轉寄連鎖信之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臺北縣。
    張明正(2003)。趨勢科技執行長張明正:忙著撿垃圾變黃金 。上網日期:2007年1月9日,檢自:http://www.trend.org/printing/etrend14/p01.htm
    張漢宜(2004)。垃圾郵件內幕. 病毒式行銷惹人厭?上網日期:2006年1月13日,檢自: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38/038148.asp
    張鎮遠(2001)。垃圾郵件的規範管理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臺北市。
    教育部(2005)。濫發商業電子郵件。上網日期:2007年1月16日,檢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0688001/tanet/tanet-IPR/94plan/06_02_09.htm
    通訊傳播委員會(2005)。濫發商業電子郵件管理條例(草案)。上網日期:2006年12月9日,檢自:http://info.gio.gov.tw/public/Attachment/4679405471.doc
    郭淑靜、黃淳璟(2005)。濫寄色情信件塞爆hotmail網站-電腦工程師遭微軟控告。上網日期:2007年4月4日,檢自:http://www.ettoday.com/2005/05/10/138-1788434.htm
    陳世煌(2004)。垃圾郵件終結者-貝氏過濾法。上網日期:2007年1月6日,檢自:http://forum.icst.org.tw/phpBB2/viewtopic.php?t=3641&
    陳秀松(2004)。具使用者回饋機制之個人化垃圾郵件過濾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桃園縣。
    陳致成(2003)。網際網路使用者對垃圾郵件之認知類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皓朋(2003)。八年前的成功行銷,八年後的垃圾郵件-打開spam,咀嚼沒有營養。PC Office,67。
    陳曉藍(2005)。假借名人散佈病毒網友易上當,防毒公司:隨時保持警覺。上網日期:2007年4月4日,檢自:http://www.ettoday.com/2005/07/05/91-1813079.htm
    陳瀚權(2005)。以亂槍打鳥方式大量發送嚴重污染學童的網路世界。民生報,A5版。
    創市際(2005)。你今天IM了咩大調查。上網日期:2007年6月10日,檢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2_23_05.html
    曾令燊(2003)。應用知識庫技術偵測垃圾郵件於伺服器端的寄收行為。未發表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縣。
    馮寶永(2005)。針對中文改善垃圾信件過濾準確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在職專班,新竹市。
    黃彥達(1999)。垃圾郵件的是與非。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5日,檢自:http://www.ithome.com.tw/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610&blogId=635
    黃彥達(2001)。網路產業的解體(一)垃圾郵件與網路廣告業的崩壞。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3日,檢自: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115
    黃彥達(2003)。垃圾電子報。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3日,檢自: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216
    黃偉陵(2004)。垃圾郵件問題之透視與對策。透視犯罪問題,4,頁31-43。
    黃維(2004)。以類免疫系統法建置垃圾郵件過濾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中壢市。
    葉采羚(2006)。垃圾郵件過濾:資料採礦與中文斷詞技術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臺北縣。
    資安論壇(2005)。網路釣魚等網上詐騙盜竊活動防範知識。上網日期:2007年4月4日,檢自:http://forum.icst.org.tw/phpBB2/viewtopic.php?t=6409
    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2007)。國人網路依賴度日深-新興網際網路服務商機可期。上網日期:2007年6月20日,檢自:http://www.find.org.tw/
    路透社(2006)。垃圾郵件隨假期蜂涌而至,手段更新令人防不勝防。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8日,檢自:http://www.reuters.com
    廖書瑩(2005)。利用Repertory Grid擷取出偵測垃圾郵件的分類知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縣。
    趙志宏(2005)。垃圾郵件的省思。國立高雄大學圖書資訊館通訊,創刊號。
    諸葛建偉(2005)。實例解析網路釣魚攻擊的幕後。上網日期:2007年4月4日,檢自: http://tech.ccidnet.com/art/1099/20050811/308211_3.html
    蕃薯藤(2006)。小朋友網路行為調查。上網日期:2007年6月20日,檢自:http://survey.yam.com/
    環球時報(2006)。「垃圾郵件風暴」襲擊全球。上網日期:2007年2月1日,檢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12/05/content_5437777.htm
    賽迪網(2005)。實例解析網路釣魚攻擊的幕後。上網日期:2007年4月4日,檢自: http://tech.ccidnet.com/art/1099/20050811/308211_9.html
    趨勢科技(2004)。網路釣魚,不只愛錢,也愛上天堂。上網日期:2007年4月4日,檢自:http://www.trendmicro.com/tw/security/weeknews/e-paper/archive/2004/weeknews20040923.htm
    趨勢科技(2005)。木馬大盜網路釣魚,你上勾了嗎?(上)。上網日期:2007年4月4日,檢自:http://www.trendmicro.com/tw/security/weeknews/e-paper/archive/2004/weeknews20040617.htm
    趨勢科技(2006)。Spam Prevention Solution垃圾郵件防治方案。上網日期:2007年6月16日, 檢自:http://www.trendmicro.com/tw/products/gateway/sps/evaluate/overview.htm
    鍾福貴(2005)。「反垃圾郵件教育及處理計畫」期末報告。上網日期:2007年6月17日,檢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ip-93-2.pdf
    蘇士能(2004)。具個人化中文垃圾郵件之過濾設計與實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花蓮縣。
    蘇倍慶(2005)。電子郵件廣告之使用行為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Arthur, C.(2005). Interview with a link spammer. Retrieved Nov. 29, 2006, from http://www.theregister.co.uk/2005/01/31/link_spamer_interview/page1.html
    Aycock, J.& Friess, N.(2006). Spam zombies from outer space. Retrieved Dec. 18, 2006, from Calgary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Web Site: http://pages.cpsc.ucalgary.ca/~aycock/papers/sz.pdf
    Brenner, B.(2005). Sober exploits fear of government, lust for Paris Hilton. Retrieved Jun. 22, 2007, from:http://searchsecurity.techtarget.com/originalContent/0,289142,sid14_gci1147248,00.html
    Brightmail(2004). Spam Statics. Retrieved Jun. 26, 2007, from http://nospam-pl.net/pub/brightmail.com/spamstats_March2004.html
    CEAS(2006). CEAS2006. Retrieved Dec. 5, 2006, http://www.ceas.cc/
    Cook, D. F. (2005). Catching Spam Before It Arriv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asmania, Australia.
    Federal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3). Controlling the Assault of Non-Solicited Pornography and Marketing Act of 2003. Retrieved Mar. 20, 2007 from http://www.phillipsnizer.com/library/statuteitem.cfm?Num=8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2003). Controlling the Assault of Non-Solicited Pornography and Marketing Act, CAN-SPAM Act of 2003. Retrieved Jan. 16, 2007, from:http://frwebgate.access.gpo.gov/cgi-bin/getdoc.cgi?dbname=108_cong_public_laws&docid=f:publ187.108.pdf
    FTC (2002). You’ve got spam:How to “Can” Unwanted E-mail. Retrieved Nov. 23, 2006, from:http://www.ftc.gov/bcp/conline/pubs/online/inbox.htm
    Gauthronet, S. and Drouard, E. (2001). Unsolicited commercial communica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and data protection-summary of study findings. Commusion of European Communities.
    Gautthrronett S. & Drrouarrd E.(2001).Unsolicited commercial communications and data protection. Retrieved Dec.5, 2006 http://ec.europa.eu/justice_home/fsj/privacy/docs/studies/spamsum_en.pdf
    Gross, G. (2006). Trendlines - E-Mail - Less Spam? Depends on How You Look at It. CIO, 19(8), p.13
    Grossman W. M. (2003). A Man, a Plan, Spam: A Stanford lawyer pits his job against junk e-mail. Scientific American Magazine, 2003(5).
    Hoffman, P. (1997). Unsolicited Bulk E-mail: Definition and problems. Internet Mail Consortium Report: UBE-DeF IMCR-004. Retrieved Nov.13, 2006,
    from http://www.imc.org/imcr-004
    Hoffman, P. (1998). Unsolicited Bulk E-mail: Mechanisms for Control. Internet Mail Consortium Report: UBE-SOL IMCR-008. Retrieved Nov.13, 2006,
    from http://www.imc.org/imcr-008
    Judge P., Alperovitch, D. & Yang, W. (2005). Understanding and Reversing the Profit Model of Spam. Workshop on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Cambridge, MA.
    Leisi, M. (2005). A day in the life of a spammer. Retrieved Dec.20, 2006, from http://matthias.leisi.net/archives/126-A-day-in-the-life-of-a-spammer.html
    Letcher T (2006). Berlo's (1960) SMCR Model of Communication. Retrieved Mar. 8, 2007, from http://www.uky.edu/CommInfoStudies/COM/teaching/courses/com252/visuals/smcr.html
    MAPSSM (n.d.). MAPS' Definition of "spam". Retrieved Nov. 8, 2006, from http://www.mail-abuse.com/spam_def.html
    Moustakas, E., Ranganathan, C. & Duquenoy, P. (2006). E-mail marketing at the crossroads: A stakeholder analysis of unsolicited commercial e-mail (spam) . Internet Research, 16(1), 38-52.
    Norman Inc. (2006). Why spammers spam: An incursion into the world of spammers, Retrieved Jan. 12, 2007, from:http://download.norman.no/whitepapers/Why_spammers_spam.pdf
    OECD (2004). 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OECD Workshop on spam. Retrieved Nov.13, 2006, from http://www.olis.oecd.org/olis/2003doc.nsf/LinkTo/dsti-iccp(2003)10-final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 2003). Spam: How It Is Hurting Email and Degrading Life on the Internet. Retrieved Dec. 5, 2006, from:http://www.pewinternet.org/pdfs/PIP_Spam_Report.pdf
    Schryen, G (2004) Approaches addressing spam. In: Proceedings of the HHCCII, Hawaii.
    Sophos (2005). Michael Jackson suicide spam leads to Trojan horse. Retrieved Jun. 22, 2007, from http://www.sophos.com/pressoffice/news/articles/2005/06/va_jackotrojan.html
    Sophos (2005). The spam economy:The Convergent spam and virus threats. Retrieved Dec. 25, 2006, from www.sophos.com/whitepapers/Sophos_spam-economy_wpus.pdf
    Spam.abuse.net (n.d.).What is Spam? Retrieved Nov.13, 2006, from http://spam.abuse.net/overview/whatisspam.shtml
    Spamhaus (2007). Spamhaus Statistics: The Top 10. Retrieved Jan. 21, 2007, from http://www.spamhaus.org/statistics/spammers.lasso
    Turban, E., Lee, J., King, D. and Chung, H M (2000). Electronic commerce: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Weintraub, A. (2000). When e-mail ads aren’t spam. Business week, 3703, p.112.
    Young, S. (unknown). "Overall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Spamming" & "E-Marketing: Legitimate and Moral Approach”. Retrieved Dec. 12, 2006, from:http://www.hkpc.org/html/eng/highlight/latest_services/doc/PISA.pdf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