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君慧 Lin, Chun-Hui |
---|---|
論文名稱: |
新世紀臺灣鄉土小說題材與表現手法研究──以甘耀明小說作品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3 |
中文關鍵詞: | 甘耀明 、新鄉土 、後鄉土 、鄉土小說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36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2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鄉土文學中鄉土概念的認知與歸屬攸關著鄉土文學的發展呈現,也影響創作題材的選取。二○○○年以後在「本土」、「在地」意識的主導下,地誌書寫的熱潮提供作家鄉土養分與曝光機會,鄉土小說形成一股新的氣象,「鄉土」不再只是地理或空間位置,而是「被轉換成藝術自覺下虛構、想像的題材或空間」。觀察此類不同以往的鄉土文學,大致可從「國族與歷史的指涉」、「信仰與傳奇的演義」、「個人與家族的自語」以及「地域與環境的變遷」四個面向來看,本論文將觀察的小說作品範圍縮小至以甘耀明為主的幾位新世代作家之作品,間以前輩作家如施叔青、李昂、陳玉慧、袁哲生等作家作品為比較對象,逐一觀察作品所選用的題材呈現怎樣的鄉土風貌,小說的題材與寫作手法之間如何相輔相成,繼而比較出新世紀鄉土小說在時空概念、人物形象以及作家個人看待民俗信仰的態度方面,與前輩作家有何差異之處。
徵引書目
一、 小說文本
甘耀明:〈聖旨嘴〉,《聯合文學》,第217期,2002年11月,頁68-76
甘耀明:《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臺北:寶瓶文化,2005 年
甘耀明:《邦查女孩》,臺北:寶瓶文化,2015年5月
甘耀明:《神秘列車》,臺北:寶瓶文化,2003年
甘耀明:《殺鬼》,臺北:寶瓶文化,2009年
甘耀明:《喪禮上的故事》,臺北:寶瓶文化,2010年12月
吳明益:《本日公休》,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吳明益:《虎爺》,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臺北:二魚文化,2007年
吳明益:《複眼人》,新北:夏日出版,2011年
李昂:《附身》,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8月
李昂:《看得見的鬼》,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1月
施叔青:《行過洛津》,臺北:時報出版,2003年12月
袁哲生:《秀才的手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2000年
袁哲生:《羅漢池》,臺北:寶瓶文化,2003年
許榮哲:《ㄩˋㄧㄢˊ》,臺北:寶瓶文化,2004年
許榮哲:《迷藏》,臺北:寶瓶文化,2002年
許榮哲:《漂泊的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4月
陳玉慧:《海神家族》,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陳淑瑤:《地老》,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
陳淑瑤:《海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
陳雪:《橋上的孩子》,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
童偉格:《王考》,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童偉格:《西北雨》,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3月
童偉格:《無傷時代》,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賴香吟:《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二、 專書
Frantz Omar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2005年
Pacricia Waugh著,錢競等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1995年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
中島利郎:《一九三○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3月
尤瑟夫‧庫爾泰(J.Courtes)著,懷宇譯:《敘述與話語符號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研究院出版社,2001年7月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9月
王光東主編:《中國現當代鄉土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3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 麥田出版,1998年10月。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10月。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
朱雙一:《台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1年5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何秀煌:《記號學導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11月
何寄澎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1992年
李勤岸、陳龍廷主編:《台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高雄:春暉出版,2009年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月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周慶華:《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出版,2005年
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 : 八○年代台灣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1995。
林信家等撰:《摩里沙卡說古道今──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導覽手冊》,花蓮:農委會林務處花管處,2008年7月
林淇漾:《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林淳毅:《阿美族傳說》,臺中:晨星出版,2001年8月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7月
許俊雅、應鳳凰、鍾宗憲主編:《現代小說讀本》,臺北:揚智文化事業,2004年8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臺北:遠流出版,1997年9月。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
封德屏:《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94年
思想委員編輯會:《思想:後解嚴的台灣文學》,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1月
柳書琴、邱貴芬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 : 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臺北:淑馨出版,1990年5月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10月。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6月。
孫俍功編:《文藝辭典》,臺北:河洛出版,1978年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9月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2008年
尉天驄:《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流‧長橋聯合發行,1978年4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 : 當代台灣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10月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I:文學思潮與論戰》,臺北:萬卷樓,2006年9月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臺北:生活人文,2007年5月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臺北:巨流圖書,2005年8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月
陳芳明:《後殖民與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07年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4月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萬卷樓出版,2010年4月。
陳義芝:《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9月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6月
黃清順:《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臺北:麗文文化,2011年12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楊照:《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1月
楊照:《流離現實》,臺北:自立晚報,1991年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8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1998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出版,1990年7月
廖炳惠:《台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
蒲忠成:《台灣原住民口傳文學》,臺北:常民文化出版,1996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 : 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4年1月
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出版,2009年11月。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4月。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評論大系》,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橫路啟子:《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10月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待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2010年5月
錢永祥總編:《鄉土、本土、在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鍾子翱、梁仲華、童慶炳執筆:《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4年
羅世宏主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2012年10月
羅蘭‧巴特著,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
三、 學位論文
(一) 鄉土文學研究
何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呂婉婷:《家園是永恆的召喚──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的書寫歷程與意義》,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2月
林佳惠:《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癥狀結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昭吟:《台灣1980年代以降後鄉土小說的過渡與發展》,臺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10年
徐崇嵐:《「鄉土」如何論戰?一個場域與權力的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翁繪棻:《台灣當代女作家鄉土書寫研究》,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國偉:《解嚴以來 (1987~)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6年
曾有欽:《「我在故我寫」── 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學發展與內涵》,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11年
詹閔旭:《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翟憶平:《九○年代以降後鄉土小說發展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8年
(二) 作家作品研究
朱立雯:《後鄉土小說的歷史記憶:以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及甘耀明《殺鬼》為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5月。
吳紹薇:《台灣新世代作家甘耀明、童偉格鄉土小說研究》,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政鑫:《袁哲生小說中的生存困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林麗如:《歷史與記憶──舞鶴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
邱鳳儀:《李昂小說鬼魅書寫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12年
張琬茹:《少年的自我療傷─甘耀明《殺鬼》少年圖書改編》,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6年2月
陳秀珍:《甘耀明小說《殺鬼》的鄉土、歷史與美學風格,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舒懷緯:《論甘耀明《殺鬼》的後鄉土書寫》,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
黃美惠:《甘耀明《殺鬼》中的台灣原住民神話研究》,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5年8月
黃健富:《傷、廢與書寫:童偉格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昭延:《甘耀明小說的歷史與鄉土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1月
羅慧娟:《甘耀明小說研究—— 以2011年前的作品為探討範圍》,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饒展彰:《甘耀明新鄉土小說中的死亡書寫研究》,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
四、 期刊論文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期,2000年6月
周芬伶:〈世紀交替小說的心靈圖像〉,《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5期,2007年10月,頁289~343
林巾力:〈「地方」與「世界」的辨證:臺灣三○年代鄉土文學論述及其文化意涵〉,《東吳中文學報》19期,2010年5月,頁369~396。
徐禎苓:〈現代‧儀典‧在地感──鄉土敘述之轉變:以王文興〈濱海聖母節〉與吳明益〈虎爺〉為例〉,《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七期,2011年7月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頁25-30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
陳建芳:〈台灣新鄉土小說的歷史想像與反諷──以甘耀明《殺鬼》為中心〉,《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9期,頁99-102。
陳惠齡:〈空間圖式化的隱喻性─台灣「新鄉土」小說中的地域書寫美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頁129-161。
陳惠齡:《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書寫類型的承繼與衍義》,《國文學報》,第55期,2014年6月,頁259-296。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臺灣文學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頁69~104。
劉乃慈:〈輕與抒情──袁哲生的小說美學〉,《臺灣文學學報》,第16期,2010年6月,頁113~144。
劉亮雅:〈女性、鄉土、國族──以賴香吟〈島〉、〈熱蘭遮〉以及李昂《看得見的鬼》為例〉,《臺灣文學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頁7~36。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37卷1期,2008年3月,頁54
五、 研討會論文
陳惠齡:〈空間圖式化的隱喻性轉讓──臺灣「新鄉土」小說中的地域美學〉,《跨領域──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2007年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臺灣小說〉,《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頁77~121
黎湘萍:〈戰後臺灣文學的文化想像〉,《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年6月,頁287
戴冠民:〈族群、世代的錄鬼簿─談甘耀明《殺鬼》之庶民認同混聲圖像〉,《第七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0年10月
六、 報章散論與網路資料
〈新台灣寫實主義的誕生──第二十一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決審紀實〉,《聯合文學》277期(2007年11月),頁29-32。
何敬堯整理:〈飛越歷史的山林,溫柔告別夢中的你──甘耀明VS陳明柔〉,《聯合文學》第368期,2015年6月,頁56-62
季季:〈新鄉土的本體與偽鄉土的弔詭──側看80後台灣小說新世代現象〉,《文訊》298期(2010年8月),頁84-87
張耀仁:〈殺鬼,也殺神:面對甘耀明〉http://mypaper.pchome.com.tw/renny915/post/1321952324,2012年10月10日搜尋
陳瓊如:〈甘耀明──六年級第一人〉,《聯合文學》299期(2009年9月),頁40-41
劉梓潔,〈文壇新浪:甘耀明 善跑馬拉松的寫手〉,中時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6/06/14/70290.html,2004年6月14日。
石曉楓:〈消逝的歷史感,哀傷的成長敘述──袁哲生、童偉格小說所呈顯的鄉土氛圍〉,《聯合文學》第352期,2014年2月,頁70-74
賀淑瑋:〈拼貼後現代:小說〉,《中外文學》第11期,23卷,1995年4月,頁56
楊錦郁記錄,〈尋找短篇小說的親和力〉第二十四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紀要,聯合報2002年09月22日
李奭學,〈酣暢淋漓中喜感翩然──推薦〈伯公討妾〉〉,聯合報2002年10月28日
劉楨:〈專訪伯公討妾作者──甘耀明〉,《客家文化》第152期,2003年2月,頁60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月刊》230期,2004年12月。
楊錦郁報導,〈千面寫手甘耀明〉聯合報2005年04月03日
陳雅莉:〈取材原鄉,表現手法多元─客籍作家甘耀明,宛如千面寫手〉,《客家文化季刊》第12期,2005年5月,頁49
阮慶岳:〈童話未必是神話〉,《聯合報》讀書人,2005年12月4日
李瑞騰:〈村落.家族與自我──童偉格小說《王考》略論〉,《幼獅文藝》644期,2007年8月
李瑞騰:〈關於愛與孤獨的文本──伊格言小說略論〉《幼獅文藝》646期,2007年10月
丁文玲:〈被封「新寫實」作家 他們沒感覺〉,《中國時報》,2008年3月21日,A20版。
林宜澐:〈不可思議的小說家甘耀明〉,《中國時報》,2009年7月26日,開卷嚴選。
駱以軍,〈這一路被他寫絕了〉周末書房推薦書,聯合報2009年8月8日
李瑞騰:〈新鄉土‧新世代‧新世紀〉,《聯合文學》299期,2009年9月,頁21-25
楊雅儒:〈諧謔的戰爭史《殺鬼》的歷史/暴力書寫〉,《文訊》292期(2010年2月),頁104-105。
張耀仁,〈找到與世界溝通的獨特方式──六年級最好的小說家童偉格〉,《明道文藝》428 期,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