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彩惠
Ko, Tsai-Huei
論文名稱: 藤蘿的呢喃:生命記憶中的糾結與迷惘- 柯彩惠墨彩創作論述
The Whisper of Wisteria: Life Memories of the Entanglement and Confusion-The Creative Discourse of Color and Ink Painting by Tsai Huei-Ko
指導教授: 林昌德
Lin, Chang-D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4
中文關鍵詞: 記憶糾結迷惘混沌
英文關鍵詞: memory, entanglement, confusion, chao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79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1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是源於對日常生活所見的花木,隨著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變化及對其生生不息與自然凋落,有所感悟,而萌發創作之意念。花木中甚愛紫藤,愛其紫愛其白,更對其纏繞糾結的藤蔓感到特別的深刻。古代理學家有革竹子的心,而生活在現代的我卻想革藤蔓的心。這系列作品是透過藤蘿的呢喃,以隱喻的方式,經由記憶發酵來回憶生命成長中自我困頓、糾結、迷惘的生命過程。從自己根源出發,挖掘內在思想而產生藝術創作,並藉由藝術創作,達到舒壓與療癒的效果。本研究內容包括第一章緒論,以講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 探討創作思想、背景、歷程及理論基礎,而理論基礎以石濤「一畫」理論與老莊思想、混沌理論、符號學、榮格分析心理學說來論述。第三章「藤蘿的呢喃」系列之創作研究,分別以創作源起、創作內容、創作形式、創作技法與媒材與創作的關係來說明。第四章為「藤蘿的呢喃」代表作品分析,第五章為結論。
    本論文研究亦藉由寫生觀察、回憶、創作的方式,以自我生命歷程中的體驗,在時空的更替中,由模糊的記憶中激發人文藝術特質,進行理論性、實作性的整合研究。企圖向觀者傳達最真實的情感,並對內在心靈的思維分析與極其複雜的情感層面,進行探索。並瞭解自己內心世界中情感的糾結,藉由藝術創作及其論述,而感悟人生命真正的意義與價值,而讓情感中的困頓、糾結、迷惘昇華為藝術創作的原動力。且將這段生命歷程的領悟做成記錄,也讓有類似經歷的觀者能自行佔據主角的位置,而產生藝術共鳴。

    In this study, the creation derives from the flowers seen on daily life change with four seasons, and the blossom and fading of flowers. The wisteria is my favorite flower, because of its color and tangled vines. In ancient times, neo-confucianists investigate the core of bamboo, while I want to investigate the core of wisteria nowadays. The series of the creation describe the whisper of wisteria by metaphor and recall exhausted, entangled, and confused memory of growing up in life. It is derived from me to discover inside thought and to paint the art creation.
    There i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relief and refreshment by creating the art crea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describes the motive, purpose, methodology and scope. Chapter 2 probes the thinking, background, and progress of the creation and theory foundation. The theory foundation introduces the Shi-Tao’s “A Painting Theory”, the Lao-Zhuang school of thought, the Chaos Theory, the Semiotics, and the Carl Gustav Jung’s Analytical Psychology Theory. Chapter 3 describes the creation of “the Whisper of Wisteria” and the origin, content, form, technique, and material of the creation. Chapter 4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reation.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This study also stimulates the humanities arts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fuzzy memory by observation, recollection, and crea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space. It attempts to convey the most real emotion to viewer and explore the inside thinking with the extremely complex emotion level.
    I also try to figure out the entanglement inside my mind and to feel the truly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by art creation. Besides, I want to transform the winding and confusion of emotion into the motivity of art creation. I record the comprehension of this life progress, and I hope the viewer with the similar experience can understand the art resonanc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2 第三節 論述與創作的關係 ……………………………………………............5 第二章 創作歷程及理論基礎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思惟及背景………………………………………...........6 第二節 東方理論基礎-石濤「一畫」理論與老莊思想……………...9 第三節 西方理論基礎 (一)混沌理論--------------------------------.....11 (二)符號學---------------------------............12 (三)心理學(榮格)--------------------------------13 第三章「藤蘿的呢喃」系列創作研究 第一節 創作源起………………………………………………………...............17 第二節 創作內容………………………………………………………...............19 第三節 創作形式………………………………………………………...............23 第四節 創作技法與媒材……………………………………………..............25 第四章「藤蘿的呢喃」代表作品分析--------------------.29 第五章 結論…………………………………………………………..................57 參考書目……………………………………………………………....................59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5年。
    2. 大衛.伯金斯(David Perkins)著,莊靖譯,《看藝術學思
    考(The Intelligent Eye Learning to think by
    looking at Art》,台北:原點出版,2008年。
    3.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三信出版社,1975年。
    4. 王魯湘編著,《中國名畫全集(4)黃賓虹》,台北:藝術家,
    2001年。
    5. 史作檉,《水墨十講:哲學觀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2008年。
    6. 史作檉,《形上美學要義》,台北:書鄉文化,1993年。
    7. 史作檉,《美學生命與原始的中國》,台北:書鄉文化,1993
    年。
    8. 史作檉,《哲學美學與生命的刻痕》,台北:書鄉,1993年。
    9. 朱文章,《中國畫論》,台北:駱駝出版,1987年。
    10.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
    11.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文化,2003年。
    12.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著,羅若蘋譯,《論衝突
    (On Conflict)》,台北:方智出版,1995年。
    13. 林建成,〈議題篇-原始、樸素〉《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台
    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14. 長北,《中國古代藝術論著集注與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
    版社,2008年。
    15. 威廉.D.布朗著,龔芬譯,《迎接壓力》,台北:業強出版,
    1995年。
    16. 施世昱,〈媒材篇-膠彩藝術〉《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台北:
    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17. 凌嵩郎,《藝術概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82年。
    18. 徐書城,《繪畫美學》,台北:五南,1993年。
    19. 涉谷昌三著,林芳兒譯,《壓力轉換心理術》,台北:新雨出
    版,2005年。
    20. 高宣揚,《進入精神分析的世界-弗洛依德學說概論》,台
    北:洞察,1987年。
    21. 張小鳳等,《現代女性的壓力管理》,台北:稻田,1995年。
    22. 曼塔許.戴文(Mantosh J.Dewan, M.D.)、布瑞特.史丁
    巴格(Brett N.Steenbarger,Ph.D.、羅傑.格林伯格
    (Roger P.Greenberg, Ph.D.)合著,李宇宙、單家祁、黃
    文宏、許嘉月、林育如、陳羿行、鄭海擎譯,《簡短心理治
    療:臨床應用的指引與藝術(The Art and Science of
    Brief Psychotherapies;A practitioner’s
    guide)》,台北:心靈工坊出版,1999年。
    23. 畢恆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2010年。
    24.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榮格心靈地圖:
    (Jung’Map of the soul:an introduction)》,朱侃如
    譯,台北:立緒,2003年。
    25. 陳永儀,《壓力:是敵人,還是朋友?》,台北:時報文化出
    版,2006年。
    26.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2005年。
    2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28. 麥可.雅各(Michael Jacobs)著,于而彥譯,《弗洛伊
    德:精神分析之父》,台北:生命潛能文化,2000年。
    29. 傑克.崔西德(Jack Tresidder)著,蔡心語譯,《符號全
    書(1001 Symbols》,台北:春光出版,2009年。
    30. 馮作民譯,《中國美術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8年。
    31. 馮滬祥,《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年。
    32. 鄔昆,李建群,《價值哲學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2年。
    33. 瑪格莉特.慕肯伏伯(Margaret Muckenhoupt)著,褚耐安
    譯,《弗洛伊德》,台北:世潮,2004年。
    34. 趙衛民,《莊子的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35. 劉振強,《道德經講義》,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
    36. 劉燁編譯,《弗洛伊德心理哲學智慧》,台北:古根出版社,
    2005年。
    37. 劉耀中,《世界哲學家叢書-榮格》,台北:東大,1995年。
    38. 樊和平,《中國倫理的精神》,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39. 潘英俊,《道德經異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
    40. 蔡秀玲.楊智馨合著,《情緒管理》,台北:揚智文化,1999年。
    41. 鄭正博,《互補論倫理學》,高雄:高雄復文,1998年。
    42. 盧澤、賓克萊著,陸宗璇譯,《觀念衝突(The Conflict of Idea)》,台北:開源出版,1977年。
    43. 蕭瓊瑞,《觀看與思維》,台中:省美術館,1995年。
    44. 霍爾(C.S.Hall)、諾德貝(V.J.Nordby)著,史德海、蔡
    春輝譯,《榮格心理學入門》,台北:五洲出版,1988年。
    45. Jerrold S.Greenberg著,潘正德譯,《壓力管理》,台
    北:心理出版,1995年。
    46. 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Aboutlooking
    )》,台北:遠流出版,1998年。
    47. John Briggs.F.David Peat著,王彥文譯,《渾沌魔鏡
    (Turbulent Mirror)》,台北:牛頓出版,1993年。
    48. K.T.斯托曼著,安宗昇 韋喬治等譯,《情緒心理學》,台
    北:五洲出版,1987年。
    49. Len Doyal. Ian Gough著,王慶中,萬育維譯,《人類需求
    (A Theory of Human Need)》,台北:紅葉文化,2000
    年。
    50. Linda Nochlin著,游惠貞譯,《女性,藝術與權力
    (Women,Art and Power)》,台北:遠流出版,2005年。
    51. Miranda Bruce-Mitford & Philip Wilkinson著,李時
    芬、林淑媚譯,《符號與象徵(Signs &Symbols》,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2009年。
    52. Neil S.Jacobson, Andrew Christensen合著,鄧閔鴻,黎
    士鳴譯,《婚姻治療法(Acceptance and Change in
    Couple Therapy)》,台北:弘智文化,2004年。
    53. Robert Sharpe著,陳柏蒼譯,《巔覆壓力》,台北:精美出
    版,1997年。

    、學位論文

    1. 王春燕撰,《三千髮詩-王春燕人物圖像彩墨探討》,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畫創作組,碩士論文,2009年6月。
    2. 朱憶婷撰,《人間情-人物與花卉結合之創作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美術教學班,碩士論文,2009年
    6月。
    3. 何乾撰,《禪宗精神與中國藝術》,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1984年6月。
    4. 吳書丞撰,《心遊萬仞-吳書丞水墨創作論述》,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國畫組,碩士論文,2014年6月。
    5. 沈政乾撰,《中國繪畫傳統題材以外之探討-生之困系列創
    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
    月。
    6. 卓淑倩撰,《我在那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
    系美術教學班,,碩士論文,2010年6月,
    7. 林昌德撰,《唐宋山水寫生精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
    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
    8. 林淑女撰,《水光花影.花自芳菲水自流-林淑女水墨創作與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5
    月。
    9. 洪筱筑撰,《記憶碎片-洪筱筑創作論述》,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美術系碩士班西畫組,碩士論文,2013年12月。
    10. 許皓斌撰,《千綢萬緒-情緒分子於繪畫空間之創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畫創作組,碩士論文,2013年
    1月。
    11. 陳一心撰,《戲遊記憶.幻想異域-陳一心水墨創作論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碩士論文,2010年
    6月。
    12. 陳曼青撰,《藝術的幻覺(illusion)與幻象
    (visio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6月。
    13. 陳裕發撰,《系烈性的理念研究〝天人合一〞-整體情境與藝
    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
    月。
    14. 陳錫盈撰,《知白守黑—陳錫盈水墨書法創作論述》,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美術教學班,碩士論文,2009年5
    月。
    15. 黃慧蓮撰,《人道主義的關懷-婦孺系列創作與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16. 賴寶玉撰,《由花鳥畫探討生命的情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17. 錢瑞英撰,《心神交會-根據台灣民俗宗教的藝術創作》,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國畫創作理念,碩士論文,1996年
    6月。
    18. 羅淳靜撰,《生命之歌探討人與自然和諧沉靜的美感》,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19. 蘇郁雯撰,《從漂泊到蛻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