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宣佑
Liou, Syuan-You
論文名稱: 民俗文化資產教育推廣資源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A Study on Educational and Promotional Resources of Folklore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ase of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林承緯
Lin, Cheng-Wei
口試委員: 林茂賢
Lin, Mao-Xian
蘇瑤華
Su, Yao-Hua
林承緯
Lin, Cheng-Wei
口試日期: 2023/05/3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民俗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畫教育推廣活動文化資產教育
英文關鍵詞: Folklo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plans, Educational and promotional events,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次級資料分析個案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66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著重於探討民俗文化資產之「教育推廣活動」資源,以臺北市民俗作為研究案例,盤點各項資源管道應用情形及保存合作網絡關係,進一步提出民俗文化資產教育推廣的實踐內涵及重要性。首先初步回顧無形文化資產類別之一的「民俗」,在教育領域國民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終身教育中的課程實踐,包含鄉土教育開展的民俗教育課程,到探討民俗教育相關政策及支持體系、民俗學專業建立等面向;並從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及政策沿革,爬梳自2016年修法後《文化資產保存法》之民俗文化資產,規範訂定保存維護計畫之「教育推廣活動」執行現況,另外列舉各網路平台、數位媒體之應用案例,提出當前臺灣民俗保存之公部門資源和民間自主推動情形。以上述脈絡作延伸,針對三項臺北市民俗之研究案例「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以艋舺、大龍峒、大稻埕聚落興起的史實考察,歸納整理民俗個案祭典活動的源起及發展,乃至登錄成為文化資產的歷程,及其當時法定基準和文化資產價值認定。最後以本研究調查成果,彙整分析研究案例的教育推廣活動資源執行情況,和在地合作網絡的建立、未來可能策略應用。透過上述的研究內容,以期促進未來臺灣民俗文化資產的傳承及永續發展。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issue about exploring the resources of " educational and promotional events " of folklor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folklore in Taipei City as a research case, taking stock of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resource channels and preserving cooperative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further proposing the practical connotation and importance of educational promotion of folklore. First, a preliminary review of "folklore", one of the categor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rriculum practice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academic research, and even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cluding folklore education courses carried out by lo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related policies and support systems for folklore education. Then, from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policies, we will review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 educational and promotional events " that standardize and formulate pre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plans since the revis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in 2016. In addition, it lists the application cases of various network platforms and digital media, and puts forward the current resources of the public sector and the independent promotion of folk custom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above context, the research cases on three Taipei folk customs are “City God’s May 13th Greeting festival of Taipei Xiahai Temple ”, “QingShan king festival of Bangka Qingshan Temple, " Baosheng Emperor's Birthday Celebration of Dalongdong Baoan Temple" ,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ise of Bangka, Dalongdong, and Dadaocheng settlements, summariz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custom ritual activities, and even the process of registration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as well as the lawful standard and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identification at that time. Finally,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resources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and promotional events in the study case, the establishment of local cooperation networks, and possible future strategic applications. 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 content, it is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folklore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future.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二節 文獻回顧 9 一、民俗教育與民俗文化資產研究 10 二、無形文化資產教育推廣相關研究 13 三、臺北市民俗文化資產研究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9 一、研究方法 29 二、研究架構 30 三、研究流程 3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3 一、研究範圍 33 二、研究限制 34 第貳章 民俗文化資產的教育推廣實踐方針 35 第一節 教育政策及各教育階段的民俗教育實踐 35 一、國民教育階段對鄉土教學、民俗教育的課程推動歷程 35 二、高等教育階段的民俗研究推動課程現況 44 三、終身學習範疇的民俗文化教育 57 第二節 文化資產行政體系下的民俗保存維護及教育推廣 61 一、民俗文化資產相關法源及主要內涵 61 二、保存維護計畫之教育推廣活動 66 第三節 數位媒體平台的民俗文化推廣 68 一、網站介面平台、App程式工具 68 二、個人或官方部落格、影音頻道、社群專頁 74 第參章 臺北市民俗祭典發展及登錄保存 77 第一節 艋舺、大稻埕、大龍峒聚落發跡與民俗源流 78 一、艋舺聚落和臺北第一條市街的發跡 79 二、同安人發揚保生信仰的大龍峒 84 三、開港後商業繁盛的大稻埕 89 第二節 臺北市傳統民俗祭典成為文化資產之進程 96 一、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96 二、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104 三、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 110 第三節 臺北市民俗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計畫及相關補助 119 一、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120 二、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121 三、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 122 第肆章 民俗文化資產教育推廣活動資源及應用分析 124 第一節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124 一、保存者主辦民俗節慶藝文活動 124 二、民俗文化資產相關出版品 127 三、大稻埕在地組織活動辦理及社群經營 128 第二節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131 一、保存者協辦民俗節慶藝文活動 131 二、在地學校及社區大學民俗相關課程 134 三、在地文化設施場館的民俗展示及推廣 138 第三節 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 139 一、保存者主辦民俗節慶活動 139 二、出版品及文化藝術終身學習推動 141 三、在地學校的校訂課程及民俗參與 14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45 一、研究發現 145 二、研究後續建議 154 參考文獻 155 附錄—研究訪談大綱 161

    中文參考文獻
    專書
    尹章義(1989)。台灣開發史研究。聯經出版。王价巨、王淳熙、王瀞苡、李建緯、吳盈君、范揚坤、陳光祖、陳啓仁、傅朝卿、曾憲嫻、黃季平、黃秀娟(2021)。五0保典: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發行五十期紀念專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王國璠(1981)。台北市發展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王惠君(2019)。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左岸文化。
    余文儀(1774)。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承緯主編(2015)。民俗文化資產在臺北:請關渡媽、跳鍾馗、艋舺龍山寺中原盂蘭盆勝會。臺北市立文獻館。
    林承緯(2018)。台灣民俗學的建構。玉山社。
    林美容、辜神徹編著(2013)。迎神在臺北:臺北迎城隍、艋舺迎青山王、臺北靈安社陣頭。臺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
    林茂賢(2018)。大廟埕。豐饒出版社。
    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遠流出版社。
    林瑞榮(2012)。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五南出版社。
    韋煙灶(2002)。鄉土教學與教學資源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介人主編(1981)。臺北保安宮專誌。臺北大龍峒保安宮。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藝術才能專長領域課程手冊。教育部。
    莊永明(2004)。大稻埕逍遙遊—臺北文化搖籃地采風。臺北霞海城隍廟。
    莊展鵬主編(1991)。臺北歷史散步。遠流出版。
    項靖(2005)。數位化治理與資訊政策。秀威出版。
    黃貞燕、郭佩宜(2017)。無形文化資產實務參考手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台北市志卷四˙社會志宗教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北保安宮(2018)。2004-2006保生文化祭成果專輯。臺北大龍峒保安宮。
    臺北保安宮(2018)。2007-2009保生文化祭成果專輯。臺北大龍峒保安宮。
    臺北霞海城隍廟(1999)。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簡介。臺北霞海城隍廟。
    臺北霞海城隍廟(2020)。霞海城隍老爺渡海來臺二百年特刊·漫步大稻埕。臺北霞海城隍廟。
    鄭來長(2016)。臺灣地輿總圖。國立臺灣圖書館。
    戴寶村、溫振華(2019)。漢人社會的形成。玉山社。
    謝宗榮、李秀娥(1996)。臺北霞海城隍廟。臺北霞海城隍廟。
    鍾雪珍編輯(2006)。臺灣鄉土網路資源選介。國立臺灣圖書館。
    期刊
    吉田憲司(2008)。有形、無形文化遺產與博物館。文資學報,4,201-207。
    江明親(2016)。文化資產教育與博物館。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學刊。2016,48-57。
    江韶瑩(2010)。地方文化館的惠澤與使命。宗博季刊,76,4。
    池永歆(1999)。臺灣漢人傳統聚落空間性的構成與內涵。地理教育,25,55-72。
    吳俊憲(2006)。臺灣本土教育的發展背景、概念架構及其課程改革籌劃。課程與教學,9(1),61-79。
    呂建鋒(2008)。臺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遶境活動與都市空間形式關係之研究。臺灣民俗藝術彙刊,4。
    宋光宇(1990)。霞海城隍與台北的發展。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6,1-3。
    宋光宇(1993)。霞海城隍祭典與台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302。
    宋光宇(1993)。霞海城隍祭典與台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91-333。
    李汾陽(2008)。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的發展與特質1984-2007。通識研究集刊,第13期,頁57-75。
    李秀娥(2002)。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聖誕暗訪與遶境。研究與動態,7,115-142。
    李秀娥(2006)。臺北霞海城隍廟與八大軒社。台北文獻(直字),157,47-93。
    阮昌銳(2013)。文資法中「民俗」內涵的探討。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3,28-48。
    周淑卿(2000)。中小學鄉土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課程與教學,3(3),91-101。
    林承緯(2012)。民俗學與無形文化資產-從學科理論到保存實務的考察。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69-88。
    林政逸、辛晚教(2001)。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都市與計劃,28(1),107-125。
    林政逸、辛晚教(2009)。文化導向都市再生之策略模式:臺北市保安宮文化慶典與空間計畫的個案研究。都市與計劃,36(3),231-254。
    邱于庭(2016)。從「參拜」到「參觀」:以「類博物館」式導覽之觀眾經驗探討宗教類文化資產教育推廣模式。文資學報,10,97-103。
    姚世澤(2017)。「文化資產」概念紮根於「藝術教育」的啟蒙。臺灣教育,706,12-17。
    洪伯溫(1983)。艋舺地區鄉土研究之緣起。史聯雜誌,3,115
    洪孟啟(2006)。文化資產保存的世界潮流—從有形到無形。美育,154,12- 17。
    徐敏雄(2020)。艋舺社區博物館之遊客參訪經驗研究。藝術教育研究,39,45-78。
    高傳棋(2013)。戰前(1945年以前)艋舺的時空圖像。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文物月刊。243(10),14-25。
    張德永(2013)。社區大學課程規劃與實施的新觀點:以成人教育課程理論作為分析架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2),1-24。
    許雪姬(1992)。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102,1-27。
    郭志純(2003)。鄉土教育之理念、實際與展望。教師之友,44(4),112-117。
    陳玉玲(1998)。論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143-164。
    陳建安(2021)。文化傳播對地方信仰保存的重要性初探:以臺北保安宮為例。傳播前沿,2(2),47-59。
    陳禹齊(2005)。風華潮湧的歷史泊岸—艋舺歷史文化與龍山寺精神民俗之考察。木柵高工學報,9,210。
    游富凱(2019)。與神同樂 現代都會的戲曲嘉年華—保安宮的「家姓戲」匯演。PAR 表演藝術雜誌,318,130-133。
    黃文博(1991)。為民俗立言。文訊月刊,3(35),7-9。
    黃光男(2017)。文化資產中的教育。臺灣教育,706,2-11。
    黃貞燕(2013)。無形文化遺產國際公約的成立與其維護方法論。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5,7-31。
    廖武治(2009)。福爾摩沙遺產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得主。世界遺產,4(2),48-56。
    廖珮君(2004)。城隍信仰的由來以及其在台發展—以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為例。市師社教學報,3,153-177。
    廖漢臣(1953)。艋舺沿革志。臺北文物,2(1),15。
    鄭吉成、王彥妮(1994)。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祭祀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20,41-68。
    鍾秀清(1986)。艋舺的街市形成與民間信仰(上)。民間曲藝,43,8-31。
    鍾秀清(1986)。艋舺的街市形成與民間信仰(下)。民間曲藝,43,8-31。
    學位論文
    尹詩惠(2000)。艋舺、大稻埕、城內機能的轉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建鋒(2008)。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遶境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柏璋(2018)。地方博物館對地方文化推廣效益之研究—以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為例。國立金門大學觀光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洪子舒(2007)。九年一貫國小階段之古蹟教學:以大龍峒保安宮及臺北孔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之榕(2009)。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碩士論文。
    張智雅(2011)。清代北臺大龍峒和大稻埕之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
    梁有章(2011)。本土教育資源中心的教育推廣呈現—以南投縣六個本土教育資源中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郁敏(2020)。庶民文化的形象塑造:台灣宮廟轉型與再現之研究。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君(2002)。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發展歷程之研究(1895-2001):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令之探討為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芳(2011)。民俗慶典活動與集體記憶的探討─以艋舺青山宮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詹千慧(2011)。台北艋舺青山宮廟會之組織及象徵。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春生(1988)。台北之都市轉化-以清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秀雋(2019)。艋舺角頭、廟會與陣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魏正婷(2018)。混雜的時空:從台北霞海迎城隍祭典看文化展演與地方認同。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討會論文
    林承緯(2021)。民俗教育的本土化歷程與展望。2021本土文化教育研討會,新北市。
    臺北保安宮(2018)。2009保生文化祭道教神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教與民間信仰叢刊(Ⅲ)。2009保生文化祭道教神祇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網路資源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
    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s://web.pcc.gov.tw/pis/
    漢珍知識網-臺灣日日新報。https://elib.infolinker.com.tw/login_rrxin.htm
    中央研究院-數位島嶼。https://reurl.cc/4opVMV
    教育部-部史。https://history.moe.gov.tw/Policy/Detail/0697417e-275b-44f3-98ec- 3d906f6c7747
    教育百科-教育雲線上辭典。https://pedia.cloud.edu.tw/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網站。https://www.k12ea.gov.tw/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科資源平臺。https://ghresource.mt.ntnu.edu.tw/nss/p/index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修正草案對照表。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17414/74145.pdf
    教育部-111年度大專院校一覽表。https://ulist.moe.gov.tw/Query/Discipline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公告。https://culture.gov.taipei/News.aspx?n=5F0267F39820A0D0&sms=9AE862EA8BBA809D&page=1&PageSize=20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官方網站。https://www.baoan.org.tw/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aoantw
    臺北霞海城隍廟官方網站。http://www.tpecitygod.org/
    台北霞海城隍廟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pecitygod
    艋舺青山王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ngaqimgshantempie
    萬華大鬧熱Roar Now Bangkah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RoarNowBangkah/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全球資訊網。http://59.120.8.196/enable2007/
    剝皮寮歷史街區網站。https://www.bopiliao.taipei/
    臺北市社區大學聯網。https://www.ccwt.tp.edu.tw/cht/index.php?
    林茂賢(2009)。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登錄現況研究。http://www.folktw.com.tw/culture_view.php?info=87
    傅朝卿(2009)。世界遺產與城市文化觀光的契機與危機。https://twh.boch.gov.tw/taiwan/learn_detail.aspx?id=143。
    英文參考文獻
    專書
    Dorson, Richard(1972). Folklore and Fakelore: An Introduc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London.
    UNESCO(2005). Basic Texts of the 1972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Paris.
    網路資源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ttps://ich.unesco.org/en/
    UNESCO(2011). What 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ttps://ich.unesco.org/en/what-is-intangible-heritage-00003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7/0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