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曹天瑞 |
---|---|
論文名稱: |
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 |
指導教授: |
呂建政
Lu, Chien-C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6 |
中文關鍵詞: | 原住民 、原住民國中學生 、休閒活動 、休閒認知 、休閒參與動機 、休閒活動類型 、休閒時間量 、休閒活動困境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2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 論文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宜蘭縣原住民泰雅族學生之休閒活動現況,並依據研究發現提出改善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建議。 研究對象為宜蘭縣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原住民泰雅族國中學生,共計448人,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普查。另地方人士分類抽樣訪問調查15人。 本研究以自編之問卷調查、成人訪問用卷為研究工具。問卷調查以學生之性別、居住地、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類別為自變項;以休閒認知、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活動類型、休閒時間量、休閒活動困境為依變項。資料分析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卡方考驗等,來探討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關係,並以α<.05為顯著水準。原住民成人訪問調查,就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活動類型、休閒時間量、休閒活動困境四個層面進行結構是訪談,並就訪談內容加以整理分析。。 本研究獲致之發現,臚陳如下:壹、休閒認知方面母親教育程度為中學之學生,其休閒認知之分數顯著地高於母親未接受教育之學生。貳、休閒參與動機方面一、 父母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愈低之學生,對增加知識的需求愈高。 二、男生及母親教育程度愈高之學生,對增加技術和能力,愈覺重要。二、 居住在市區與山區,母親教育程度與父母職業類別層次愈低之學生,愈同意以「使身體更健康」為休閒參與動機。四、父母教育程度與父母職業類別層次愈低之學生,愈同意以「交到更多的朋友」為休閒參與動機。五、母親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層次愈低之學生,愈同意以「放鬆心情/減少緊張和壓力」為休閒參與動機。參、休閒活動類型方面一、原住民國中學生所參與之休閒活動類型,依其參與頻率,最頻繁者為消遣類,其次為運動類,再其次依序為社交類、實用類,最少者為藝文類。三、 原住民國中學生最常從事的運動性休閒活動以打球、遊戲、跑步為主。參與頻率,男生顯著高於女生,居住海邊者顯著高於山區者。藝文性休閒活動以閱讀書報為主,參與頻率,女生顯著高於男生,母親教育程度,中學程度之學生顯著高於小學程度者。實用性休閒活動以協助照顧弟妹為主,參與頻率,男生顯著高於女生,母親教育程度,未接受教育之學生顯著高於小學程度者。社交性休閒活動以到親戚、朋友家玩為主。參與頻率,不同的自變項間,都沒有顯著差異。消遣性休閒活動以聽廣播或音樂為主。參與頻率,男生顯著高於女生。三、原住民國中學生最常做與最喜歡的休閒活動排名前十一名,除順序略為不同外,項目相同。最常做的前五名依序為打球、游泳、聽廣播或音樂、跑步、學習電腦,最喜歡的前五名依序為打球、聽廣播或音樂、跑步、游泳、看電視或錄影帶。四、原住民成人訪談中,過去在國中年齡階段,尚有一些屬於傳統的休閒項目,如打獵(作陷阱)、編織、漁撈、採野果、戲水、釣魚、唱歌、跳舞,甚至於協助種田、打工、做家事等,在目前的原住民國中學生上,已幾乎看不到。肆、休閒時間量方面一、週一至週五每日平均的休閒活動時間量,以1至2小時為最多。二、週休二日的總休閒活動時間量,以2至4小時為最多。伍、休閒活動困境方面一、針對問卷所提出之九個休閒活動困境,選答「不同意」之學生顯著地多於選答「同意」者。二、不同變項與休閒活動困境之關係(一)「休閒困境2─沒有場所」:居住在海邊之學生選答同意者顯著高於山區者。(二)「休閒困境4─沒人指導」:男生選答同意者顯著高於女生。(三)「休閒困境8─父母或老師不鼓勵」:。選答同意者,居住地為市區之學生顯著地高於山區者;父親教育程度為研究所程度之學生,顯著地高於其他程度者。母親教育程度為研究所程度之學生顯著地高於未接受教育者。(四)「休閒困境9─沒有同伴和家人陪同」:選答同意者,母親教育程度為未接受教育之學生顯著地高於中學程度者。根據本研究目的及上述發現,對原住民國中學生、家長、學校及政府相關單位,提出下列建議,作為推展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及進一步研究之參考。壹、對推展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的建議一、加強親職教育二、加強休閒教育的實施,培養多方面的休閒知能三、學校要安排多樣化的休閒活動四、增建休閒活動場所與設施五、提供休閒資訊與資源六、培育休閒教育專業人才七、各有關單位重視原住民文化之傳承八、改善原住民地區之交通與經濟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就研究範圍而言:可擴大至全省原住民各族群,不同教育階段之研究,以建立普遍性之研究結果。二、就研究變項而言:本研究只做自變項,如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居住地……等個別之間差異之研究。若再繼續研究時,可將自變項如性別、居住地……等相互之間作交叉研究,也可再增加依變項,如休閒態度、休閒行為、休閒滿意……等。三、就研究工具而言:在編製問卷時更應嚴謹,務期問卷更具客觀性。四、就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對原住民國中學生,採用問卷調查法,對原住民成人採用訪談方式。爾後若要繼續研究,可運用其他各種不同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關鍵字:原住民、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休閒認知、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活動類型、休閒時間量、休閒活動困境。
中文部份:
王文科(民8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志明譯(民88)。憂鬱的熱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王美芬(民82)。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彰化師大輔導研
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晶譯(民88)。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保進(民88)。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煥琛(民83)。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研討。台灣教育月刊,523
期,頁9-14。
王榮德(民85)。流行病學方法論―猜測與否正的研究。台北:健康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鍾和(民70)。兒童發展。台北:大洋出版社。
王灝(民87)。台灣早期童玩野趣。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文崇一(民79)。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民85)。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行政院(民90)。原住民身分法。行政院公報,第七卷第五期。頁81
李壬癸(民88)。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市:省文獻會。
李鍾元(民71a)。休閒活動。生活素質研究中心研討會論文集(2)。
頁180-187。
李鍾元(民71b)。休閒活動的功能。親職教育與生活教育廣播講座
專集,頁171-173。
余嬪(民85)。提高全民休閒素養:由加強休閒教育開始。教育研究
雙月刊,55期,頁6-9。
余嬪(民87)。輕鬆休閒操之在我。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出版社。
吳寶桂(民68)。個人的人格取項與休閒活動的意義及偏好。國立台
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昌銳(民83)。台灣土著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阮昌銳(民85)。台灣的原住民。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呂建政(民83a)。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卷2期,
頁21–28。
呂建政(民83b)。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月刊,523期,頁18–
20。
呂建政(民83c)。倡導休閒教育與輔導健全青少年身心發展。測驗與
輔導雙月刊,137期,頁2818–2821。
呂建政(民83d)。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水牛圖書出版
事業有限公司。
呂建政(民88)。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公民訓育學報,第八
輯,頁181–195。
邱林華(民67)。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
院國科會。
林生傳(民8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書局。
林東泰(民81)。當前休閒教育的課題。社教雙月刊,52期,頁32-37。
林東泰(民82)。台北都會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態度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2期,頁17-46。
林東泰(民86)。休閒教育與其宣導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
司。
林建地(民85)。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民74)。休閒活動理論與實施。台北:輔大出版社。
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袁之琦、游恆山(民82)。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高淑芳等編(民84)。原住民教育法規彙編。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
會。
涂淑芳譯(民85)。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徐震(民75)。社會發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陸光‧林振春‧黃芳銘(民76)。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
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黃中科(民79)。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市在學少年
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定國(民80)。休閒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月刊,482期,
頁1-6。
黃郁宜(民73)。國中學生在校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宜(民83)。現代少年的休閒活動。學生輔導通訊,35期,頁
88-93。
黃振球(民5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施。師大教育學刊創刊號,頁
545-694。
黃嘉宗(民75)。高職學生休閒活動研究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喜(民82)。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皎眉(民75)。少年十五、二十時。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陳彰儀(民73)。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期,
頁50-53。
陳彰儀(民78)。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
與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
許義雄(民73)。青少年之休閒生活。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許義雄(民78)。休閒與倫理建設―「為青年開拓更廣闊的休閒天地」
青年輔導研討會專輯。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許義雄‧陳皆榮(民8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
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莊慧秋(民83)。樂在工作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
莊懷義‧劉焜輝‧曾端真‧張鐸嚴(民79)。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國
立空中大學。
張少熙(民83)。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
究。台灣師大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傅惠珍(民81)。視覺障礙學生休閒生活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郭靜晃著(民88)。少年福利。台北:亞太圖書。
雷國鼎(民65)。教育概論。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葉婉奇譯(民89)。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賴哲民(民78)。台北市國小兒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
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振(民87)。台灣地區啟智學校國中高職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諭(民78)。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淑芬(民83)。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羅明訓(民88)。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倩玲譯(民83)。樂在不工作:做個輕鬆快樂的生活贏家。台北:
源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顏妙桂(民83)。休閒與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23期,頁15–17。
英文部份:
Beard﹐J. G.& Ragheb, M.G.(1983).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rd
Quarter,pp.219-228.
Bishop﹐D .W .(1970).Stability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Analysis of four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2
(1)﹐pp .166-170 .
Bloland﹐P .A .(1987).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of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nseling and Development﹐65﹐
pp .291-294 .
Brightbill﹐C .K .(1960).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
Brightbill﹐C .K . & Meyer﹐H .D .(1953).Recreation:Text and reading,
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Hall .
Cheek﹐N .H .﹐Field﹐D .R . & Burdge﹐R .J .(1976).Leisure and
recreation places . Ann Arbor﹐MI:Ann Arbor Science Publishers﹐
Inc .
Crandall﹐R.B.(1980).Motivations for leisur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
1),pp45-53.
Fallen﹐N .H ﹐& Umansky﹐W .(1985).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 Ohio: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
Fishbein, M . & Aj zen, L.(1975)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
Reading,Mass:Addisoa-Wiesley Publishing,CO.
Gunter﹐B .G . & Gunter,N .C .(1980). Leisure style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mordern leisure .The socilogical quarterly﹐21,
pp .361-374 .
Iso-Ahola, S.E.(1980).The social ph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
Dubuque, Iowa: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Kelly﹐J .R .(1987).Freedom to be: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Y:Macmillan .
Kelly﹐J .R .(1990). Leisure(2nd ed.).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
Kraus﹐R .(1990).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NY:Harper Collins .
Loesh﹐L .C . & Wheeler﹐P .T .(1982).Principles of leisure
counseling . Minneapdis﹐MN:Educational Media Corp .
Loesh﹐L .C .& Henderson﹐E .H .(1973). Children﹐Use of Time:
Some Person and Social Correlates .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January 1977﹐p p .193-203 .
Mckechnie﹐G .E .(1974).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leisure:Past
behavior . J 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6(1)﹐p p .27-45 .
Nunnally﹐J. C.(1978). Psychometric theory﹐(2nded)﹐N.Y.:Mcgraw Hill.
Parker﹐S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 New York:Praeger .
Parker﹐S .(1976).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
Parker﹐J.S.(1987).The socilogy of leisure.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ction Service.
Pieper﹐J .(1963). 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 . New York:New America
Library
Russell﹐R .V .(1982).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 .The
C .V .Mosby C mpany .
Schmite-Scherzer﹐R .(1979).Aging and leisure .Aoisir at soeiete﹐2 .
Tinsley﹐H.E.A.& Tinsley﹐D.J.(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8(1)﹐
pp.1-45.
Unger﹐L .S . & kernan﹐J .B .(1983)﹐On The Meaning of Leisure:
An Invstigation of Some Determinants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 Journal of consumer reasearch﹐9﹐p p.382-392 .
Yukic﹐T .S .(1970). Funda mentals of recreation﹐Harper & Row
Publishers(2nd 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