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佑任
Chien,Yu-Jen
論文名稱: 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簡佑任創作研究論述
A Naked Climber under the Panoptic Gaze - A Study and Discussion on Chien,Yu-Jen's Artworks
指導教授: 程代勒
Cheng, Tai-L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異化全景敞視監獄凝視赤裸烏托邦
英文關鍵詞: Alienation, Panopticon, Gaze, Naked, Utopi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9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筆者創作為出發點,梳理與筆者創作相關的思想脈絡與藝術形式。現代人因人際關係複雜的運作與社會制度的蓬勃發展,使得人在現代社會框架下日漸疏離與異化(Alienation),因此逃離社會變成了現代人可能的行動之一。在此論文題目中《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 under the Panoptic Gaze)便概略地提及此論文的研究內容,「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一詞是結合傅科(Michel Foucault)「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與「凝視」(gaze)兩者的概念-意義是無所不在的凝視之內化,而「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便暗示著馴服的身體(docile body)、逃離的行動與烏托邦(utopia)風景在機制凝視底下的意義。
    本研究是以「洞」為媒介,引出「洞」的偷窺與凝視的意義,探討現代監視系統的氾濫,並以「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框架下的身體與自然間的互動經驗為主軸,研究與筆者相關之東西方「身體」、「風景」及「花鳥」的藝術形式與思想脈絡;「身體」主要探討歐陸古典主義中理性與規訓中的關係、女性主義中的他者身體位置和當代身體觀中破碎的主體;「風景」主要探討其東西方風景繪畫獨立前的角色、烏托邦的理想風景觀與政治上的地圖誌意義;「花鳥」則是研究中國花鳥符號中的象徵寓意,並予以重新解讀與轉化。而以上研究將於最後的章節彙整至筆者的創作論述中,整合並解釋筆者的創作方法與思想。

    Based on the author’s work, this study aims to sort out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and art form related to the author’s creative work. Ow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system, alienation is becoming more common under the modern social framework, thus to escape from society turns out to be one possible action among modern people. In this paper with the topic called A Naked Climber under the Panoptic Gaze, a summary of main thesis contents is included, the term “Panoptic Gaze” is comprised of two concepts such as “Panopticon” sited by Michel Foucault and “gaze”, meaning an internalization of an omnipresent gaze, and as for “A Naked Climber”, it implies a docile body, an escape, and Utopia landscape being gazed by a system.
    This study uses “hole” as a mediator to lead to meanings of peeping and gazing and explore the proliferation of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as well as to investigate the art form and ideological context of the East-West “body”, “landscape”, and “flowers and birds” related to the author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dy and nature under the frame of panoptic gaze; “bo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uropean Neoclassical rationality and discipline, body positions of others according to feminist perspectives, and the broken subject i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body; “landscape” mainly focuses on the role it used to play before the independence of East-West landscapes paintings took place, Utopian landscap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map; “flowers and birds” focus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Chinese symbols of flowers and birds, as well as offers re-interpreta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accordingly. The author’s working methods and ideas will be integrated and explained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ontents in the author’s creative discourse in the last chapter.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關係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現代社會中人與機制的凝視 4 第一節 「洞」的形式與意義 4 第二節 「洞」的默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7 第三節 現代社會的監控系統 9 第三章 機制凝視下的身體與自然觀 — 身體與風景藝術的系譜 12 第一節 身體在藝術發展脈絡中的觀念與視野 12 一、 理想的身體標準 12 二、 凝視下的他者身體 15 三、 破碎的身體影像 18 第二節 風景作為遁世與逃離的想像 22 一、 風景繪畫獨立前的角色 22 二、 理想的風景繪畫 24 三、 風景作為機制的歌頌與批判 27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30 第一節 機制的逃離 30 一、 風景繪畫下身體的政治性 30 二、 機制的顯影—符號的運用 35 第二節 媒材與形式 38 一、 膠彩媒材的試驗 38 二、 繪畫形式的探究 42 第五章 作品分析 45 第六章 結論—失敗的逃離 87 參考書目 88

    [美]杜威著,高建平譯:《藝術即經驗》,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Arthur Asa Berger著 ; 黃新生譯,《媒介分析方法》,台北市 : 遠流出版 ; 信報發行代理, 1992。
    Bryan Turner作 ; 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國際, 2010。
    Catherine Grout《重返風景 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Erving Goffman著 ; 徐江敏, 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市 : 桂冠, 1992。
    Gillian Rose著 ; 王國強譯,《視覺硏究導論 : 影像的思考》,臺北市 : 群學, 2006。
    John Pultz,《攝影與人體》遠流,2012)。
    Michael Auping 編 ; 黃麗娟譯,《抽象表現主義》,台北市 : 遠流出版 : 信報發行,1991。
    Nicholas Mirzoeff著 ; 陳芸芸譯,《視覺文化導論》,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國際, 2004。
    Parry-Jones, Jemima著 ; Greenaway, Frank攝影; 蔡士瑩譯,《猛禽》,臺北市 : 貓頭鷹出版 :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2005。
    Philip Smith作 ; 林宗德譯. 《文化理論面貌導論》,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國際, 2008。
    Robert Hughes;張心龍譯;《新世界的震撼》,台北市 : 遠流,1996。
    利奧 • 馬克斯Leo Marx,《花園裡的機械》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p.354張末 譯
    吳方正主編,《視覺藝術與文化》,桃園縣中壢市 : 中央大學, 2005。
    李倍雷,《中囯山水畫與歐州風景畫比較硏究》,北京 : 榮寶齋, 2006。
    李欽賢著,《台灣美術閱覽》,臺北市 : 玉山社出版 : 吳氏總經銷, 1996。
    李進發著,《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硏究 = The re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Tung-Yang painting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3。
    松浪信三郎; 梁祥美譯,《存在主義》,台北市 : 志文, 1982。
    約翰 • 伯格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 (麥田出版,2005)。
    倪在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市 : 雄獅圖書, 1995。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市 : 三民, 2004。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 ; 劉北成, 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 : 監獄的誕生》,台北市 : 桂冠, 1992。
    曾曬淑主編,《身體變化 : 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槪念和意象》,臺北市 : 南天, 2004。
    楊孟哲,《日治時代臺灣美術教育》,台北市 : 前衛出版 : 揚智文化總經銷, 1999。
    瑪莉塔•史特肯 莉莎•卡萊特,《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劉湛秋主編:《泰戈爾文集•Ⅳ》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陳傳席,《中囯山水畫史(修訂本) =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天津市 :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