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熊一心
Hsiung, Yi-Shin
論文名稱: 行為藝術創作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
Action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Art Creation Course: A Case Study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何康國
Ho, Kang-Kuo
口試委員: 何康國
Ho, Kang-Kuo
陳學志
Chen, Hsueh-Chih
林淑真
Lin, Shu-Cheng
口試日期: 2024/07/3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行為藝術創作課程社會參與藝術
英文關鍵詞: performance art creation course, socially engaged art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71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謝誌 I 摘要 II ABST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行為藝術與表演藝術 9 第二節 社會參與的藝術實踐 18 第三節 十二年國教中表演藝術課程之探討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取向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9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41 第四節 方案實施 4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研究倫理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3 第一節 正式課程前之修正與對象分析 53 第二節 課程教學歷程及成果 61 第三節 研究結果討論與省思 8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4

    七本音(2019)。「藝術應該被感受,而不是強求理解」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的約瑟夫博伊斯。取自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25553。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吳岱融、蘇瑤華(譯)(2018)。社會參與藝術的十個觀念(原作者:Pablo Helguera)。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吳明雄、張中一、饒達欽(2008)。高中職學生藝術創造力影響指標之研究:以全國競賽得獎學生為對象。藝術教育研究,16,1-31。
    吳瑪悧(譯)(1993)。行動藝術(原作者:Jürgen Schilling)。台北:遠流。
    呂佩怡(2015)。轉向「藝術/社會」: 社會參與藝術實踐研究。國家文藝基金會。
    林昭賢、黃光男(2002)。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中和:新文京開發。
    林群英(2002)。藝術概論:藝術新理論。台北:全華。
    姚瑞中(2005)。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臺北:遠流。
    孫易新(2015)。超高效心智圖法入門。台北:商周。
    紐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耿一偉(譯)(2008)。空的空間(原作者:Peter Brook)。台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張美玉(2017 年 10 月 26 日)。素養導向的學習評量之概念與內涵。論文發表於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踐策 略、教師增能課程設計及主題進階回流計畫,「選修課程:主題二素養導向的學 習評量課程手冊」(頁 15-25)。彰化縣:新民國小。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陳奇相(2005)。世界名畫全集-波伊斯。臺北:藝術家。
    陳思橋(2017)。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系統編號:105NTNU5233049)〔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說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淑芬(2010)。劇場與行動藝術(原演講者:Marilyn Arsem)。《在路上:阿川國際行為藝術交流展》紀錄手冊。台南:阿川行為群。取自http://yehtzuchiart.blogspot.tw/2015/01/blog-post_25.html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曾惠青(2006)。新式多元智能藝術教學法。台北:藝術家。
    黃寶萍(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身體與行為藝術。台北:藝術家。
    溫明麗(1998)。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台北:師大書苑。
    葉玉珠、葉玉環、李梅齡、彭月茵(2006)。以創作性戲劇教學啟發幼兒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創造力特刊),51,1-27。
    董維琇(2019)。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台北:藝術家。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洪葉。
    劉豐榮(2010)。精神性取向全人藝術創作教學之理由與內容層面:後現代以後之學院藝術。視覺藝術論壇,5,2-27。
    蔡美玲(譯)(1989)。表演藝術(原作者:Micheal Billihngton)。臺北:桂冠。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鄧宗聖(2013)。藝術創作:發想與實踐─藝術本位研究的觀點【專論】。視覺藝術論壇,8,02-20。
    謝碧娥(2008)。杜象詩意的延異──西方現代藝術的斷裂與轉化。秀威資訊。
    Aristotle (1920). Aristotle on the Art of Poet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wey, J. (1934).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Minton, Balch & Company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Halford, G. S., & Wilson, W. H. (2002). Creativity, relational knowledge, and capacity: Why are humans so creative? In T. Dartnall (Ed.), Creativity, cognition, and knowledge: An interaction (pp. 153-180). London: Praeger.
    Meier, N. C. (1939). Factors in artistic aptitude: final summary of a ten year study of a special abilit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51(5), 140-158.
    Mitchell, A. A. (1981). The dimensions of advertising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8, 25-30.
    Parker, J. (2005). A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art and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24(2), 186-198.
    RoseLee Goldberg (2001). Performance art: from Futurism to the present. London: Thames & Hudson.
    Rundell, M., & Fox, G. (2003). Macmillan essential dictionary. Oxford: Macmillan Education.
    Sullivan, G. (2005). Art practice as research: inquiry in the visual art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Sullivan, G. (2006). Research Acts in art practic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8(1), 19-35.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9/08/1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