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瓊玉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金融地理:本國銀行總部及外商銀行的區位動態與演變 Financial Geography in Taipei: Locational 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Headquarters of Domestic Banks and Foreign Banks |
指導教授: | 王文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5 |
中文關鍵詞: | 金融地理 、產業群聚 、金融總部 、兩岸金融 |
英文關鍵詞: | Financial Geography, Industrial Clustering, Financial Headquarters, Cross-strait Fina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金融產業為臺北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要角,其產業分布地必然成為都市最具象徵性的「地標」區位。自清代西方資本家透過洋行買辦放貸,將臺北市的金融地理吸附至茶貿易鼎盛的大稻埕地區。歷史進程至近期的信義計畫區,其中的金融產業湧現如同製造產業的群聚效應一般,呈現大幅靠攏趨勢。探討臺北市的金融區位匯集地,也就可大幅說明臺北這個都市逐漸生成的模樣與方向。金融產業群聚現象並非如同製造業上下游生產鏈的集合,而是對辦公地點的選擇鍾情於能見度最高之處,因此呈現眾多「總部」比鄰而市的現象。推溯臺北市金融地理的總部群聚概況,最早本土老牌金融業以臺北車站一帶為主要設置地點,之後成立的本土銀行與外商銀行則集中於被稱作「臺北華爾街」的民生東路、南京東路、敦化南北路。近期信義計畫區打著「臺北曼哈頓」的口號,成功地吸引國內及外資金融產業,更成為金融產業總部進駐的首選地段。在金融全球化與自由化的浪潮下,臺北金融業總部的區位選擇顯然和「地理已死」的宣稱逆道而行。
本研究的問題意識即是以金融業運籌帷幄之「總部」為研究主軸,探討金融產業總部群聚區位功能獲取與城市規劃支持為何。從各種層面,包含制度、企業、規模、市場、歷史發展、城市規劃、金融法令、資金來源、相關產業對金融產業的形塑過程,連結至總部群聚效應的網絡關係,並釐清產業區位選擇的大致趨向作為研究之主要章節內容。依此,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有以下三點:一、分析臺北市金融產業的歷史發展與變遷。二、探究臺北市金融地理群聚發展中各能動力量對區位特性建構之過程。反之,群聚特性對能動力量及其區位反饋的效應為何。三、探討臺北市金融地理跨至中國大陸之空間修補的區域群聚現況為何,包括政策的開放與其他的限制對其地理擴張的影響。
最後第三點,即隨著政策開放之下,金融業者展開兩岸金融交流,並且將其產業空間延伸至大陸來解決其內部危機的現況為何,亦是本研究試圖回答的問題,並藉由此類議題,體現未來臺市北金融地理的侷限與機會。
The financial industry has been playing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aipei’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place of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is inevitably the most symbolic landmark location in the city. In the Qing dynasty, Western capitalists drew Taipei’s financial geography to the tea trade-flourishing Dadaocheng district through loans. Today, in Xinyi planning district,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springing up lik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monstrating an aggregation trend. A discussion of Taipei’s financial converging area is a demonstration of how this city has grown and where it might be going. In effect, the financial industry’s clustering phenomenon is not a congregation of the overall production chain lik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ather, it prefers the highest visibility in choosing place of offices. Therefore, a great number of headquarters have gathered up here. In the past, however, the first local financial brands mostly were settled around Taipei Railway Station. Then, local banks and foreign banks found their way to the so-called “Taipei Wall Street” – Minsheng E. Rd., Nanjing E. Rd., and Dunhua S.-N. Rd. In recent years, by promoting itself with a “Taipei Manhattan”, Xinyi planning district has successfully drawn financial enterprises from Taiwan and abroad and proceeded to become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financial industry headquarters. Under the trend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the location selection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headquarters in Taipei is an obvious contradiction of the so-called “the end of geography”.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clustering function of financial headquarters and their support of city planning. This was undertaken from all aspected, including the system, enterprise, size, the market, history development, city development, fund sources, related sectors to the forming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even the network relations of the headquarters clustering effect. Moreover, the general trend of how an industry location is choosn constituted the content of this study. Accordingly, 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purported to: firstly, analyze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aipei’s financial industry; secondly, discuss the process in which each dynamic power affects constrution of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lustering development of Taipei’s financial geography; by constrast, what is the effect of clustering on the dynamic power and its location feedback? and thirdly,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aiwanese financial firms going to China in terms of location clustering, including effects of an open-door policy and other restrictions on their expansion.
In respect of the final point, as an open-door policy was revealed, financial firms began exchang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by extending their industry territory to the mainland. How are they dealing with their internal crisis? Through such issues,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identify the confinement and opportunity of Taipei’s financial geography in the future.
※參考書籍:
于宗先、王金利,2005,《臺灣金融體制之演變》,聯經出版
王文誠,2009,《關係經濟地理 臺灣科學園區的發展、轉變與調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王世慶,199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聯經出版
矢內原忠雄(林明德 譯),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朱萬里,1954,《臺北市都市建設史稿》,臺北市工務局
宋文彬、莊啟東、謝銀岸、吳碧珠、林昭蓉、徐錫漳、郭世溢,1994,《臺灣金融發展歷程》,合作金庫調查研究室
林佩欣,2011,《圖解臺灣史》,書泉出版社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聯經出版
殷乃平,2000,《大陸金融體制演變之探索》,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袁穎生,1998,《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中華民國經濟發展策略叢書,聯經出版
高橋泰隆,2008,《日本植民地鉄道史論》,日本經濟評論社
張明雄,1994,《臺灣茶文化之旅》,臺北前衛出版社
張明雄,1996,《躍昇的城市:臺北》,臺北前衛出版社
張紹臺、王偉芳、胡漢揚,2005,《臺灣金融發展史話》,財團法人臺灣金融研訓院
張蒼松,1997,《典藏艋舺歲月》,時報文化出版
莊學能、吳光庭、王俊雄、張樞,2013,《臺 北 原來如此》,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陳正祥,1997,《臺北市誌》,南天書局出版
陳向明,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圖書出版
陳志彥,2010,《我被中國金融業嚇到了》,早安財經文化
陳宗仁,1996,《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莊街的研究》,稻鄉出版社
康永欽,2001,《認識在台外商銀行》,商周出版
黃武達,2000,《追尋都市史之足跡:臺北「近代都市」之構成》,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武達,2009,《臺北市近代都市之建構(上)》,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傳進 主編,2010,《印記・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溫振華、戴寶村,199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葉萬安,2011,《從管制到開放 臺灣經濟自由化的艱辛歷程》,天下遠見出版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著,1987,《臺北市志 卷五財政志:金融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劉志偉,2012,《美援時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啟動文化
劉寧顏 編、江慶林 譯,1990,《臺灣鐵路史---上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賴英照,1997,《臺灣金融版圖之回顧與前瞻》,聯經出版
儲委會金融研究小組,1994,《我國金融制度與政策》,財政部金融局
蘇昭旭,2002,《臺灣鐵路車站圖誌》,人人出版社
蘇碩彬,200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期刊報章:
尹俊傑,2011.03.21,《全球金融中心 倫敦蟬聯龍頭》,中央社
王學呈、侯南芬,2001.12.3,《一萬個金飯碗,飛了》,商業週刊732期
作者未刊載,1953.11.15,《大稻埕耆宿座談會》,臺北文物第2卷第3期
作者未刊載,2004.11.20,《「臺灣投資銀行業發展之研究」研究計畫》,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
作者未刊載,2011.04.12,《組織再造後的金融監理》,工商時報
作者未刊載,2014.8.14,《慎思金融亞洲盃》,壹週刊690期
吳欣怡、白富美,2006.12.22,《發展投資銀行 臺灣的機會與挑戰》,經濟日報
吳建德,2002,《論現階段我國信用合作社之改革與發展》,三民主義學報第24 期
吳親恩,2008.12,《政治力對金融體系的干預 臺灣本土型金融風暴與重建》,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期
林文義、尚清林、林果契,2014.7.31,《金融股重返榮耀》,財訊456期
林蒼祥、孫效孔,2008.12.20,《臺灣之銀行西進與兩岸金融合作》,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四十四卷第十二期
郁慕湛,2013.9.27,《新設民營銀行很難再“躺著賺錢”》,新京報
夏淑賢,2013.7.29,《服貿效應 中小銀行擬登陸「蹲點」》,經濟日報
孫中英、薛翔之,2010.10.26,《臺北報導中國銀行臺北辦事處 信義區開張》,聯合報
張幼林,2011.03.28,《倫敦建設金融中心城市的啟示》,北京日報
梁任瑋,2007.03.21,《信義華爾街 新聚落成形》,經濟日報
梁任瑋,2009.09.01,《花旗銀租華新大樓 賺到了》,經濟日報
許秀暖、張秀枝,1999.12,《信用合作社合併與改制之利弊分析》,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29期
陳文茜,2013.3.9,《那場韓戰 改變一切》,蘋果日報
彭禎伶、崔慈悌,2007.06.15,《保險法三讀過關 保險業財務性投資從嚴規範》,工商時報
曾迺碩,1957.6.30,《清季大稻埕之茶葉》,臺北文物第5卷第4期
賀先蕙、蕭勝鴻,2011.3.21,《金融春天來了》,商業週刊1217期
楊茲珺,2003.01.16,《內湖成金融業後勤支援中心》,蘋果日報
臺灣銀行,《臺灣銀行季刊》,196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潘雅慧、謝人俊、林正芳、黃淑君,2006.5,《我國對外商銀行管理妥適性之檢討及建議》,金融業務檢查局
鄧岱賢,2008.9.18,《兩岸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情勢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賴寧寧、陳泳翰,2009.10.19,《非懂不可 MOU》,商業週刊1143期
戴肇洋,2010.9.20,《從兩岸簽署ECFA立場論後續待解決之問題》,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九期
※參考論文:
王驥懋,2005,《生產者服務業在信義計畫區的發展—以不動產開發機制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恭凱,2005,《主題化的都市空間︰臺北市信義計畫區空間形塑》,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吳芸臻,2011,《臺灣金融監理制度變革之政治經濟分析,1949-2011》,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家豪,2004,《從群聚觀點探討臺北金融中心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宜鴻,2012,《中國銀行產業分析—兼論臺資銀行西進策略》,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李育縝,2012,《探討臺灣銀行業赴大陸市場的發展策略以彰化商業銀行為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定宛,2008,《從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之模式探討臺資銀行西進之策略》,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雅琪,2002,《臺北國際金融中心之形塑與國家》,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李麗明,2012,《影響臺資銀行大陸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之區位因素》,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周孟穎,2010,《臺灣銀行業於大陸發展金融業務之策略分析》,臺北大學國際財務金融碩士在職專班
林水永,2012,《ECFA生效後臺資銀行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林金博,2005,《現階段信用合作社經營績效之分析》,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潤華,2003,《象徵地景商品化過程中地方性之生產—以臺北市信義計畫區之豪宅為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致芬,2011,《中國大陸臺資銀行擴張企業金融業務策略之分析-以H銀行在深圳地區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高佩侑,2012,《中國大陸金融銀行改革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張中勳,2008,《政府持股比例與銀行經營效率之關聯性─DEA方法之應用》,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珈健,2008,《官僚自主性與金融改革表現—臺灣金融自由化的歷史制度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浩銘,2004,《由外商銀行在我國發展之經驗探討我國銀行國際化之策略》,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張景森,1991,《臺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婉鈺,2007,《初探都市設計審議之獎勵與回饋-以信義計畫區高層辦公建築為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陳翊威,2007,《產業群聚與環境誘因:以臺北市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空間分佈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曾旭正,1994,《戰後臺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湯治婷,1999,《我國開放民營銀行設立政策之政經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翊綸,2011,《房地產政策與房價變動分析-以臺北市為例》,銘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楊婷如,2005,《都市設計管制下信義計畫區都市空間形塑之探討》,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振華,1986,《二十世紀初之臺北都市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恪華,2012,《臺灣金融控股公司之產業分析》,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劉佩修,2001,《財經專業報刊金融開放圖像--以《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為例,1990-1999》,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劉揚銘,2004,《臺灣金融自由化前史(1950~1990)--從國家獨占到金融自由化》,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貞瑜,2005,《日治時期臺北市地區金融建築之探討》,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鄭樵卿,2010,《金融控股公司事業群組織運作之研究》,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孟妮,2011,《金融發展在經濟成長中所扮演之角色—臺灣與大陸實證研究》,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健吾,2007,《臺灣金融改革的政治經濟分析》,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博秀,1992,《日據時期臺北市:殖民主義下都市計劃與空間構造》,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少君,2002,《金融、城市與空間---從制度轉型看臺北金融地理重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魏少君,2009,《治理的藝術:轉型中的臺灣財政體制》,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羅暐程,2008,《臺灣金融業突破兩岸金融瓶頸邁向下一個成長機會----以富邦金控為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外文文獻:
Armstrong, M., Cowan, S., Vickers, J. (1994) Regulatory Reform: Economic Analysis and British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erger, A., Demsetz, R. S., Strahan, P. E. (1999)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3: 135–194.
Clark, Gordon L., Feldman, Maryann P., & Gertler, Meric S. (2000).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 Gordon L. (2002) London in the European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locational advantage and product complementarit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 433-453.
Frenken, Koen and Boschma, Ron A. (2007)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industrial dynamics and urban growth as a branching proces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7: 635–649
Granovetter, Mark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3): 481-510
Harvey, David (2001) Globalization and the‘spatial fix’, Geographische Revue, 2: 23-30.
Hess, Martin (2004) ‘Spatial’ relationships? Toward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embeddednes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8(2): 165–186
Martin, Ron. (1994). Stateless Monies,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National Economic Autonomy: the End of Geography ? In Stuart Corbridge, Ron Martin & Nigel Thrift (Eds.), Money, Power and Space (pp. 253-278). Oxford: Blackwell.
Martin, Ron and Sunley, Peter (2006) 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6: 395-437.
Paul Krugman, (1991)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9, No. 3. (Jun., 1991), pp. 483-499.
Sassen, Saskia. (2001).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2nd e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e Z/Yen Group, (September 2014), 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16, QFC sponsors.
※參考網站:
1.行政院主計處:行業標準分類第9次修訂 (100年3月)網頁
2.內政部地理統計資訊系統網站
3.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期證局、保險局網站
4.財政部網站
5.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網站
6.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網站
7.中華信用評等公司網站
8.臺北市商業處網站
9.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
10.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11.各家金融機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