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佳慧 LIN CHIA HUI |
---|---|
論文名稱: |
靜思語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f Still Thoughts Creative Teaching |
指導教授: |
陳龍安
Chen, Lung-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2頁 |
中文關鍵詞: | 靜思語創意教學 、創造力 、行動研究 、人際關係 |
英文關鍵詞: | still thoughts creative- teaching, creativity, action researc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0 下載:6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法,進行靜思語創意教學,目的是改進班級人際相處情形,並從活動中促進學生創造力的表現及人際關係的成長。本研究共進行三次主題課程,分別是「尊重你我他」、「溝通百分百」和「惜福愛物感恩情」,由課程計畫、執行過程、問題與省思、修正與調整教學活動的過程,發現:
一、靜思語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歷程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師成長。
二、學生能運用創造思考技法或靜思語聯想,表現創造力之流暢力、
變通力與獨創力。
三、靜思語創意教學能增進學生人際關係的成長。
四、研究者透過靜思語創意教學,瞭解釐清教學問題為首要,並獲得
設計創意活動的知識與提昇能力的方法,也學習運用創意經營師
生關係。
Abstract
By means of action research, and conducting still thoughts creative teaching, the study aimed at improving a class of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at developing their creative performance on getting along with their classmates. The study combined three topics of courses: 1: respecting each other, 2: communicating in a clear and open manner, 3: treasuring materials and thanks giving. It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course planning, executing plans, identifying questions and the teacher reflecting on correcting and redesig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Four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By the process of still thoughts creative- teaching, the study raised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promote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2.Students applied creative skills and still thoughts association well to perform with fluency, flexibility and originality in creativity.
3.It was discovered that still thoughts creative- teaching promoted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4.By conducting still thoughts creative-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came to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 key is in identifying the teaching questions. She acquired knowledge of designing crea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understanding how to manag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using creativity.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興祥 (2006)。創造力的社會心理學上課講義。未出版。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結論報告─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毛連塭(1988)。創造思考與學校教育。載於陳漢強、毛連塭(總審定),台北市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專輯(一)(頁127-150)。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毛連塭(2000)。緒論。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主編),創造力研究(頁2-35)。台北:心理。
王麗卿 (2006)。慈濟四十年~教聯會的成長。載於2006暑假慈濟教師培訓研究營手冊。花蓮:慈濟基金會。
田耐青、張景媛 (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補充說明。台北:教育部。
何士力(2003)。靜思語教學融入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中為例。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美惠 (2004)。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對資優學生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麗美(譯) (1996)。DeBono,E著。六頂思考帽。台北:桂冠。
汪益(譯) (1995)。Gardner,H著。超越教化的心靈:追求理解的認知發展。 台北:遠流。
汪慧瑜(1993)。班級常規管理技巧。載於吳武典、金樹人(主編)班級輔導
活動設計指引。台北:張老師。
余紫瑛 (200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簡茂發 (2000)。人事智能的理念與衡鑑。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18,p237-255。
吳秀碧 (1998)。團體諮商實務。高雄:復文。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雙月刊,614,
p2-8。
吳靜吉 (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
p17-42。
呂金燮(2003)。創造力教學的本質與陷阱。資優教育季刊,86,p01-09。
呂素琴、古宏深(1997)。杏壇飄香。台北:靜思文化。
呂敏 (2000)。大愛引航教材的使用方法。靜思語教學月刊第30期。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
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李玫玲 (2003)。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屏東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 (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李坤崇 (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心理。
李坤崇 (2007)。省思教學技巧與實例。教育研究月刊一月號153期。台
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義男 (2001)。從探索活動之設計到經驗學習之反思。載於邁向課程新
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
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小麗 (2004)。幽默融入國中綜合活動課程對學生幽默感、情緒調適和
人際因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林如萍 (2004)。活動課程的省思。論文發表於台北市93年度綜合活動學
習領域召集人研討會。
林偉文 (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
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進材 (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 五南出版社。
查修傑(譯) (2006)。Daniel H.Pink著。未來等待的人才。台北:大塊文
化。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和劉雅瑩(2000)。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
心理出版社。
邱滿祥 (2004)。靜思語教學對提昇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效果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倩慧 (2000)。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孝道態度、行為效果之研究。私
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慧菁 (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p36-40。
洪素貞 (1998)。靜思語緣起。靜思語教學月刊,第一期,慈濟教師聯誼
會出版。
洪素芬 (1999)。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歷程—兼論整合觀點
的德育模式。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久賢 (2001)。綜合活動統整課程與教學策略。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
(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
究發展學會。
范郁如 (2005)。國中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原來(1992)。如何成為創意人。台北:遠流。
唐淑華 (2004)。情意教學─故事討論取向。台北:心理。
高信疆 (1989)。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一集。台北:九歌。
夏林清(譯) (2002)。Altrichter,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
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張世彗 (2003)。創造力。台北:作者自行出版。
張宗治 (2005)。靜思語教學對國中生品格促進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玉成 (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之研究。台北: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張玉成 (1995)。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琬琴 (2004)。靜思語教學對增進國小學童孝道實踐之成效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培新 (2004)。臺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
德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
張春興 (1990)。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
p1-12。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景媛 (2006)。創新與創造─靜思語創造教學。慧命的磐石,慈濟大學
教育實習輔導通訊,p4-8。
張榮攀 (2001)。慈濟語彙。台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張鎮昌(2002)。運用靜思語教學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竹
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 (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出版。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芳菊 (2006)。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載於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
p22-28。
許素甘 (2004)。展出你的創意。台北:心理。
許瀞尹 (2006)。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之成效評估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木金 (1997)。從教師美育教學談情意教育。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教育
學程中心主辦「師資培育與情意教育學術研討會」。
陳淑惠 (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邦 (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健生 (2004)。故事講述。載於霍秉坤(主編),教學方法與設計,香港:商務印書館。
陳珮育 (2004)。靜思語教學應用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
陳龍安 (1990)。「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台灣師大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龍安 (1998)。啓發孩子的創造力。台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五版)。台北:心理。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台北:心理。
郭有遹 (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郭怡玲 (2005)。運用靜思語教學實施國小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私立銘
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重吉、江武雄和王夕堯(1999)。以學校為基礎數理教師專業成長之初
探。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市: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
郭雅惠(2004)。「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
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郭俊賢、陳淑惠(譯) (2001)。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
郭俊賢、陳淑惠(譯) (2003)。Robert J.Sternberg, Wendy M.Williams
著。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台北:心理。
曾美惠 (1988)。超越教學技巧。台北:幼師。
曾望超 (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
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裕真 (2004)。大愛引航教材研討。載於2004暑假靜思語教學研習手冊。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五南。
賀正楨(1999)。國民小學靜思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天長 (1998)。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仁瑜 (2004)。證嚴法師的靜思語倫理思想及其教學之探究。私立慈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伯康 (2005)。宏觀創意:矛盾、融合、創意。香港:三聯書店。
黃意舒(1988)。質的研究方法在創思教學上的應用。載於陳漢強、毛連
塭(總審定),台北市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專輯(一)(p77-125)。台北: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黃德祥 (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譯瑩 (2001)。見「綜合活動」、又見「綜合活動」:從「研究召集人的
體驗、省思與實踐談綜合活動的存在意義、目的與內涵。教育研究月
刊,92期,P90-95。
馮厚美(2001)。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 (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教育研究,100,
p117-124。
詹秀美 (2003)。國小資優班創造思考教學實施現況與成效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慈濟教師聯誼會(2000)。靜思語教學指引──大愛引航一~十二冊。台
北:靜思文化。
慈濟教師聯誼會(2003)。希望的引航師(一)。台北:靜思文化。
慈濟教師聯誼會(2004)。朝陽件我行─怎樣做好完美的靜思語教學。台
北:靜思文化。
慈濟全球資訊網(2006)。慈濟基金會簡介。2006年1月10日。取自
http://www.tzuchi.org.tw/
慈濟全球資訊網(2006a)。志工團隊。2006年2月18日。取自
http://www.tzuchi.org.tw/
鄒欣芸 (2005)。靜思語教學對國民小學兒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
意義感之影響。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賢明 (2006)。台灣最美的人─證嚴法師與慈濟人。台北:INK印刻。
劉佑星(1999)。用生命擁抱生命—靜思語教學與人性化的班級管理。載於1999年靜思語研習營研習手冊。
葉玉珠 (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居澤、廖炳煌 (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台南:翰林。
蔡清田 (2000)。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潘裕豐 (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科技教育,39卷,2期,p38- 55。
賴聲川 (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天下文化。
鄭美娟 (2006)。綜合活動教師實施創意教學之專業成長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聖校 (2000)。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台北:五南。
謝淑育 (2002)。生活化主題式教學對國中學生應用於生活的能力之影響
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關惜華 (2002)。生活化主題式教學對學生科學創造力影響之分析。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西文文獻
Adams, P. E. (1997). Beginning science teacher cognition and its origins in the preservice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 progra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4(6), 633-653.
Csikzenti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ropley, A. J. (2000). Defining and measuring creativity:Are creativity restsworth using? Roeper Review, 23(2), 72-80.
Deci, E. L., & Nezlek, J. (198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warder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the reward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0(1),1-10.
ERIC Thesaurus (1966). Retrieved April 26, 2005, from
http://www.lib.ntnu.edu.tw/Database/dbchk.htm
Gass, M. A. (1993). Adventure therapy: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Dubuque, IA:Kendall/Hunt.
Gibney, K. (1998). Awakening creativity. Asee Prism, 7, 18-23.
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54.
Guilford, J. P. (1971). 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N.T: Harper and Row.
Guilford, J. P. (1976). Creativity: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 3-13.
Guilford, J. P. (1986). Creative talents: Their nature, uses and development. NY: Bearly.
Hamza, M. K., & Farrow, V. (2000). Fostering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 in the classroom. Kappa Delta Pi Record, 37, 33-35.
Haustein, H. D.(1981).Human resource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Behavior Science, 26(3), 243-255.
Honig, A. S. (2001). How to promote creative thinking? Scholastic Early Childhood Today, 15(5), 34-40.
Horng, J-S., Hong, J-C., ChanLin, L-J., Chang,S-H., &Chu.H-C. (2005). Creative teachers and creativeteaching strateg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9(4), 352-358.
Henton, M. (1996). Adventure in the classroom: Using adventure to strengthen learning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life-long learners. Dubuque Iowa: Kendall/Hunt.
Hopkins, D. (1984). Teache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England: Open University.
Knapp, C. E. (1992). Lasting lessons: A teacher’s guide to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 Eric Clearinghouse/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Maslow, A. H. (1968). A holistic approach to creativity. Reprinted from Taylor, C. W. (Ed.), A Climate for creativity: Reports of the Seventh 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on creativity. University of Utah.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449-460).NY: Cambridge.
Morganett, L. (1991).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 key element in classroom motivation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 112, 260-264.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Scribner’s.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 305-310.
Raymond S. Nickerson (1999). Enhancing Creativity. In Robert J.Stem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rrilahti, M., Cramond, B., &Sieppi, H. (1990).Is creativity nurtured in Finish classroom? Childhood Education, 75(6), 326-331.
Shymansky J. A. & Kyle, W. C. (1992). Establishing A Research Agenda: Critical Issues of Sciense Curriculum Refor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8), 749-778.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 677-688.
Sternberg, R. J.,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 1-15.
Swartz, R.J. (2003). Infusing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to instruction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s: In D. Fasko, Jr. (Ed).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asoning.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207-252.
Tan, A. G. (2001). Singaporean teachers’ perception of creativities useful for fostering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5(2), 131-148.
Treffinger, D. J., Isaksen S. G., and Dorval K. B.(2000).Creative Problem Solving:An Introduction.(3rd ed.).Waco, TX: Prufrock Press.
Wiles, J. & Bondi, J. (1981). Skill clusters for creative thinking activity book. Wiles, Bondi and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