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盈岑 |
---|---|
論文名稱: |
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 |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Yang, Chang-Ni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陳雪 、邊緣 、邊錄心靈 、邊緣書寫 、怪胎展演 、敘事治療 、身體經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7 下載:17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旨在以邊緣顛覆視角研究陳雪小說中的邊緣心靈書寫。文中闡述陳雪的創作意識,並梳理其歷年創作中邊緣議題,分別為「邊緣身分」中的女同志、精神疾病患者、畸零人;「邊緣母親」的同志母親、性工作母親、失常母親;「邊緣情欲」的血親亂倫、擬血親亂倫及「邊緣傷痛」的女同志創傷、性侵創傷、親情殺傷、死亡傷慟,以瞭解作家對邊緣議題的關注。
此外,在文中說明作家書寫策略的邊緣風格,意即論述陳雪在書寫上是顛覆的、消解傳統敘事的。
其中第一人稱喃喃絮語,是作家「以私密絮語跳脫宏大敘述」,人物的片斷零碎語言,不僅逃離宏大敘述、書寫個人小歷史,且呈現出私語敘事的美學風格及思想效果;文本中大量運用夢魘幻境,將場景抽離現實,是作家「以夢魘幻境抵拒現實脈絡」,使人物記憶及潛意識得以真實呈現,且夢魘幻境亦提供情節作用-預示故事情節、轉變人物心境、連結過去現在,如此既削弱現實脈絡影響力,更賦予夢魘幻境獨特的書寫意義;小說人物以鬼魅、天使、精神疾病患者及完美家庭中怪胎等樣貌出場,是作家「以怪胎展演嘲諷社會壓制」,意即以特異形象作為小說人物樣貌,除了展演成長創傷及污名,也是對社會規約的嘲諷與控訴。
另,筆者指出作家為邊緣心靈找尋靈魂出口、進行自我救贖的路徑,作家安排小說人物透過敘事書寫、身體經驗及返回和解之生命歷程,完成個體自我認同,達成邊緣心靈的自我救贖。
小說主角往往正在創作小說或敘說故事,是作家安排小說人物以「敘事書寫治療傷痛」,意即邊緣心靈透過敘事、書寫來梳理傷痛記憶,在填補記憶裂縫過程中重新認同自我;至於文本中的大膽情欲及欲望身體,是以身體經驗讓小說人物進行身體及自我想像的感知運作,即「身體經驗再現自我」,在此一過程中確認自我身體、性向、身分,進一步認同自我本身;此外小說人物尚在子宮幻想中返回母體,釋放自身情欲,亦有人物在放逐後返回家庭與傷痛和解,這些「返回和解停泊靈魂」的情節,皆代表小說人物消融傷痛,以上三種歷程,象徵邊緣心靈自我救贖的完成。
本論文經由上述對邊緣議題、書寫策略及邊緣心靈自我救贖路徑之探究,確立陳雪為邊緣心靈發聲的位置。
參考文獻
依據作者姓氏筆畫及出版先後排列
◎陳雪著作
【小說】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台北:探索文化,1998年8月
陳雪,《惡魔的女兒》,台北市:聯合文學,1999年6月
陳雪,《愛情酒店》,台北市:麥田,2002年8月
陳雪,《鬼手》,台北市:麥田,2003年2月
陳雪,《陳春天》,台北:印刻,2005年4月
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2005年7月
陳雪,《蝴蝶》,台北:印刻,2005年10月
陳雪,《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2006年2月
陳雪,《無人知曉的我》,台北:印刻,2006年11月
【散文】
陳雪,《只愛陌生人:峇里島》,台北:印刻,2003年7月
陳雪,《天使熱愛的生活》,台北:印刻,2006年1月
◎研究專書
Cathy Caruth(卡如詩),《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and Histor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P. 1996
Carl G. Jung (卡爾‧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1999年5月
Edward Shils(愛德華‧希爾斯),傅鏗、呂樂譯,《論傳統》,台北市:桂冠,1992年5月
Gayle Rubin(葛爾‧羅賓)等著,李銀河譯,《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2月
Leslie A. White,曹錦清譯,《文化科學──人和文明的研究》,1990年2月
Louis Dumont,黃柏棋譯,《個人主義論集》,台北市:聯經,2003年8月
Michael White、David Epston,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4月
Milan Kundera(米蘭.昆德拉),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市:皇冠,2004年
Peter Brooks(彼得.布魯克)著,《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10月
Peter Brooks(彼得.布魯克)著,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欲望對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
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市:大田,2000年11月
王浩威,《文化工作的邊緣戰鬥》,台北市:聯合文學,1995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市:生智文化,1997年8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市:麥田,2001年10月
朱雙一,《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2年7月
江寶釵、陳國偉主編,《小說今視界:當代台灣新世代小說讀本》,台北市:駱駝,2003年
沈德燦,《精神分析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2003年6月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市:大安,2004年11月
孟樊,《後現代併發症》,台北市:桂冠,1989年8月
林水福、林燿德主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3月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6年8月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言心,1997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市:元尊文化,1998年3月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台北市:元尊,1997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市:聯合文學,1996年10月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市:時報文化,2003年
唐維敏,《後現代文化導論》,台北市:五南,1999年2月
郭丹,《左傳漫談》,台北市:頂淵,1997年8月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轉的主體性研究》,台北市:紅螞蟻,1998年5月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市:麥田,2000年10月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台北市:五南,2002年1月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市:麥田,2002年3月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市:三民,1997年5月
楊昌年,《十二重樓月自明》,台北:漢欣文化,1988年
楊昌年,《水晶簾外玲瓏月:近代文學名家作品析評》,台北市:里仁,1999年
楊淳嫻編譯,《希臘神話故事》,臺北市:華文網,2004年
葉舒實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7年3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市:五南,2002年2月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3月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台北市:九歌,2001年9月
劉紀蕙,《心的變異》,台北市:麥田,2004年9月
簡瑛瑛,《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 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
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台北市:女書文化,2003年3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1996年9月
龔卓軍,《身體部署》,台北市:心靈工坊,2006年11月
龔卓軍主編,《台灣現象學──性‧身體‧現象學》,台北市:梅洛龐蒂讀書會,1997年5月
◎學位論文
石曉楓,《八、九0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沈俊翔,《9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2004年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孫鴻業,《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佩珍,《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琬貽,《台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許劍橋,《九0年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中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期刊、單篇論文
Carolyn G. Heilbrun(凱若琳 G. 赫布蘭),李欣穎譯,〈雙性人格的體認〉,《中外文學》,第14 卷,第10 期,1986年3月,頁115-123
Elaine Showalter,(伊蘭.修華特)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年3月,頁77-114
Eve Kosofsky Sedgwick(賽卓薇克),〈Queer Performativity〉,Herry James’s 《The Art of the Novel.》1993
丁乃非,沃璟伶譯,〈非常貼近淫婦及惡女──如何閱讀《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頁48-67
卡維波,〈什麼是酷兒〉,《性╱別研究期刊》,第3、4期合刊,1998年9月,頁32-45
朱景冬,〈魔幻現實主義,「神奇的現實」與超現實主義〉,收於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市:淑馨,1990年5月,頁414-420
朱偉誠,〈另類經典──台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收於朱偉誠主編,《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市:二魚,2005年6月,頁9-35
周倩漪,〈絕地關係‧終極運動:同志伴侶經驗、主體建構、與運動思維〉,《騷動》,第3期,1997年1月,頁38-42
邱貴芬,〈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地位〉,《台灣文藝(新生版)》,第158期,1996年12月,頁110-125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第24卷,第7期,1995年12月,頁140-145
唐毓麗,〈「新感官小說」的美學與政治──九0年代情色小說的文學觀察〉,《當代》,182期,2002年10月,頁118-141
黃基詮訪談,〈陳雪:何必在乎陳春天有百分之多少的我〉,《野葡萄文學誌》,21期,2005年5月,頁37-39
黃筱威記錄整理,〈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卷,第2期,2006年10月,頁24-39
陳碧月,〈從「酷兒理論」看陳雪《蝴蝶》的多元情慾書寫〉,2005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2005年11月19、20日
陳建忠,〈私語敘事與性/別政治──陳雪與陳染的「私小說」比較研究〉,《台中學研討會──文采風流論文集》,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等主編,2005年12月,頁151-191
陳碧月,〈論陳雪〈蝴蝶的記號〉的寫作特色〉,《台灣文學評論》,第六卷,第三期,2006年7月,頁108-122
曾秀萍,〈九0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第7期,1999年4月,頁10-32
莊宜文,〈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雜誌》,1997年3月,頁34-36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八)-析評張愛玲的〈茉莉香片〉〉,《書評》,第46期,2000年6月,頁22-30
趙彥寧,〈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第3期,1997年1月,頁59-64
趙彥寧,〈新酷兒空間性〉,《中外文學》,26卷12期,1998年5月,頁90-108
劉亮雅,〈九0年代臺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115-129
劉亮雅,〈衍異性與性別:酷兒小說與研究〉,《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頁5-7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大國文系,2000年1月,頁117-142
劉亮雅撰,廖勇超、王梅春、周盈秀譯,〈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年6月,頁165-183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0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年,頁66-69
蕭瑞莆,〈書寫軀體:試論超現實主義與(後)現代之主體性〉,《中外文學》,第27卷,第2期,1998年7月,頁73-95
顧燕翎,〈色情與性愛的歷史糾葛〉,《騷動》,第三期,1997年1月,頁77-81
◎報紙
吳知,〈橋上的孩子〉,《中央日報》,2004年03月02日
原薌,〈橋上的孩子〉,《台灣日報》,2004年05月12日
陳克華,〈除了巔覆,還剩什麼〉,《民生報》,1996年10月17日
陳希林,〈脫離女性情慾,陳雪勇敢探索自己〉,《中國時報》,2004年03月29日
◎網站資料
公共電視文學風景,http://www.pts.org.tw/~web01/literature/p13.htm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http://140.115.90.50/department_friend/new_info/chen.htm
當代文學史料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1.htm
葛紅兵,身體寫作及其審美效應-世紀末中國的審美處境,「2006年度百位華人公共知識份子文集(政右經左版)」http://philosopher100.iblog.com/category/201098/21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