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蕙宇
Yang, Hui-Yu
論文名稱: 北區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及自我認定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Club Participation and Ego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劉秀嫚
Liou, Show-Man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大學生社團參與自我認定
英文關鍵詞: college student, school club participation, ego identit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EL.035.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2下載:8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北區大學生的社團參與、自我認定,以及兩者的關係。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106學年度第2學期就讀北區12所學校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北區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及自我認定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1,153份,回收1,110份,有效問卷共960份。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卡方檢定、單一樣本t考驗、變異數分析、階層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將近四分之三的北區大學生有參與社團,其中並以參與學術性與學藝性社團者最多(佔20.9%)。

    二、曾住學校宿舍、私立技職校院參與社團者顯著高於未曾住學校宿舍、公立技職校院,但性別、工讀、學院無顯著差異。

    三、女大生、私立大學參與服務性顯著高於男大生、公立技職與私立技職校院;男大生參與體能(育)性顯著高女大生,但在有無工讀及學院別,則無顯著差異。

    四、無工讀經驗參與一至未滿二學期者,其參與社團年資顯著高於有工讀經驗者,有工讀經驗參與社團二至未滿三學期及四學期(含)以上者,其社團年資顯著高於無工讀經驗者,但性別、住宿、學校、學院別則無顯著差異。

    五、北區大學生自我認定高於理論平均值,顯示其具有中上程度之自我認定。不同個人及學校背景對自我認定有顯著差異,以下分別說明。
    1.曾住學校宿舍的大學師有較高的身體認定,但在性別、年級、工讀經驗、學校屬性及學院別,則無顯著差異。
    2.有工讀經驗、曾住學校宿舍、公立大學的大學生有較高的性別認定,但在性別、年級及學院別,則無顯著差異。
    3.有工讀經驗、就讀私立大學者有較高的價值認定,但在性別、年級、住宿情況及學院別,則無顯著差異。
    4.男性、有工讀經驗、就讀私立大學或私立技職校院、主修社會、自然科學的大學生有較高的自信與自尊認定,但在年級及住宿情況,則無顯著差異。
    5.有工讀經驗、就讀私立大學之大學生整體自我認定較高,但在性別、年級、住宿情況及學院別,則無顯著差異。

    六、社團參與對大學生的自我認定有顯著解釋力。曾任社團社(會)長者對價值認定具有正向解釋力。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大學生、學校相關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大學院校提升學生社團參與及建立自我認定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club Participation and ego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A total of 1,153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12 schools in Northern Taiwan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2017 academic year.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The Inventory of School Club Participation and Ego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othern Taiwan." In total, 1,110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and among them 960 were valid. Descriptive statists, χ2 test, one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d the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are listed below:

    1.Almost three quarte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participated in school clubs, with the majority of 20.9% in the academic and artistic clubs.

    2.Students who had been accommodated in school dormitory and students from privat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show highe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clubs.

    3.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ents from private university show significant higher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clubs, while male students show significant higher participationp in physical clubs.

    4.Students without part-time working experience show higher participation between 1-2 semesters, while students with part-time working experience show higher participation between 2-3 semesters, and above 4 semesters.

    5.College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show higher level of ego identity than theoretical average, implying that college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show above average level of ego identit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go identity was found between students of various personal or school background, explained respectively as follow:
    I.Students who had been accommodated in school dormitory show higher level of body identity than students who had never been accommodated in school dormitory.
    II.Students with part-time working experience, students who had been accommodated in school dormitory and public university students show higher level of gender identity.
    III.Students with part-time working experience and pr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w higher level of value identity.
    IV.Male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with part-time working experience, students from private university and privat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hols, students from social science and natural science college show higher level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esteem.
    V.Students with part-time working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from private university show higher level of overall ego identity.

    6.School club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show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on ego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experience of leading a school club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go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inally,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administr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s refere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大學生社團參與的意涵及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自我認定的意涵及相關理論 19 第三節 大學生社團參與及自我認定之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及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6 第五節 研究步驟 62 第六節 資料分析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大學生社團參與現況及其差異比較 65 第二節 大學生自我認定現況及其差異比較 91 第三節 社團參與對自我認定的階層迴歸分析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31 一、中文部分 131 二、英文部分 135 附錄一 北區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及自我認定調查問卷 137

    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秀敏(2012)。台灣北區私立技職大學學生人格特質、社團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梅玲、陳佩妤(2014)。從資訊素養指標探討大學生課業學習與日常生活資訊使用習性:以政治大學為例。載於王振鵠教授九秩榮慶籌備小組,王振鵠教授九秩榮慶論文集(389-414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何英奇(1990)。大學生自我認證與次文化近五年間的轉變:以師大教育院系學生為例。教育心理學報。23,119-142。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李美蘭(2005)。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經營及社團評鑑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汪佳佩(2007)。台北縣市技專校院二技部應屆畢業生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認定狀態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合懋、陳昭雄(2011)。我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發展:影響因素與期望落差。弘光學報,63,97-115。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淑貞(2006)。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初探─以虎尾科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經驗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5(3),57-66。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柯慧貞、林美芳、廖聆岑、蘇鈴茱、林旻沛、丁建谷、…何進財(2004)。南區大專校院學生之社團活動參與程度及其與社會支持、壓力因應型態、憂鬱、自殺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2),43-66。
    柴在屏(2006)。中部地區大學生參與社團對人格教育的影響之研究。中州學報,24,1-21。
    張火木(1992)。對大專院校課外活動發展感想與展望。訓育研究,31(3),84-87。
    張春興、黃淑芬(1982)。大學教育環境與青年期自我統整形成關係的初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5,31-46。
    張雪梅(2005)。大專校院學生事務工作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張雪梅(2015)。大三學生學校社團參與經驗及參與效益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3(4),25-45。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發布版。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7a)。105學年度大專校院概況統計【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7b)。106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edu.tw/
    莊玉琪(2013)。北區大學生的社團餐與及公民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昭雄、林合懋(2005)。大專校院社團幹部參與校園社團活動自我成長認知態度之探討。弘光學報,46,59-78。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59-92。
    陳麗莉、李宜賢、王敏秀(2009)。科技大學學生的職業自我認定狀態、生涯阻隔因素及其關聯—以中部某科技大學幼保系學生為例。弘光學報,56,61-74。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彭淑卿、俞聖行(2014年10月20日)。寧可「宅在家」大學社團爆倒閉潮。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淑芬(1982)。大學生自我統整與職業成熟及自我確認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慬韻(2015)。大學生生涯探索、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黃慧雯(2002)。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智馨(1998)。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智馨、林世華(1998)。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0(2),1-16。
    葉日承(2014)。大學生社團參與與學習投入關係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廖小雯、程景琳(2011)。成年初顯期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之解釋歷程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應用心理研究,51,79-110。
    劉若蘭、黃玉(2006)。大專原住民族及漢族學生多元族群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1),93-188。
    劉若蘭、楊昌裕(2013)。影響大學生能力發展相關因素研究。公民訓育學報,22,1-21。
    厲瑞珍(2002)。南部地區大學應屆畢業生自我統合危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志賢(2015)。談「知識」份子到「知事」份子:談大學學生社團發展困境與解決之道。學生事務與輔導,53(4),6-16。
    蔡志賢(2016)。學生社團經營與輔導。臺北市:作者出版。
    謝東波(2013)。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社團社入及學習成效之探討─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蘇家瑩(2003)。以Chickering、Jossel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看大學女學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公民訓育學報,13,121-147。

    二、英文部分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5), 518-529.
    Astin, A. W. (1985).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Astin, A. W. (1991). 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Oryx Press Series on Higher Education.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hickering, A. W. (1969).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Erikson, E.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Y: Norton.
    Grotevant, H. D. (1987). Toward a process model of identity form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2, 203-222.
    Josselson, R. (1987). Finding herself: Pathways to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wome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arcia, J. 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 551-558.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p. 159-187). New York, NY: John Wiley.
    Waterman, A. S. (1984). Identity formation: Discovery or creation?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4, 329-341.
    Yu, H. (1999).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io.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