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正賢
HUANG, Jeng-Shieh
論文名稱: 動態化媒體應用於高職電子科抽象概念學科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Effects of Dynamic Media on Course of Abstract Concept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Electronic Department
指導教授: 許全守
Hau, Chuan-Sh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動態化媒體抽象概念學習成效技職教學
英文關鍵詞: Dynamic Media, Abstract Concep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動態化媒體應用於高職電子科抽象概念學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為達成研究目的,採準實驗研究法設計,以高職電子科二年級一班學生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為期四週的教學實驗。實驗進行,實驗組運用旗立出版社研發並公開於線上資訊的動態化媒體教材進行教學;控制組運用非動態化之透明片媒體教學。研究結果以研究者自編的學習成效測驗及學生使用動態化媒體滿意度問卷進行評估,經描述性統計、t考驗分析其結果,而獲致如下之結論:

    一、動態化媒體對抽象概念學科之教學具有提昇學生之學習成效,且達p<.05之顯著水準。
    二、學生對動態化媒體教學抱持正面肯定的滿意態度。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learning effects on dynamic media on an abstract-concept course for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department. To achieve the study purpose,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was used for one second-grade class divided into both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from a Taipei-city-private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in the electronic department. The instruction was conducted within four week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was taught through a dynamic media instruction that designed by Chi-Li Information Company and the other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taught through a non-dynamic media instructi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were evaluated both with a self-developed test and a setesfactory questionnaire. Subsequently, the data of this study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 test. Consequently there were two conclusions obtained as follows:

    1. The dynamic media improved the studying benefit for the student to the teaching of abstract concept, and which also reach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vel (p<.05).
    2. The students using dynamic media’s instruction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he study also pur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與其相關理論研究 8 第二節 學習成效及其相關理論 37 第三節 學後保留及其相關理論 40 第四節 高職電子科課程抽象概念學科之意涵 50 第五節 Flash動畫軟體應用及其難易性分析 58 第六節 本章結論 6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6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6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8 第四節 實驗處理 79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8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85 第一節 評量工具之建置 85 第二節 動態化媒體教學學習成效結果分析 91 第三節 動態化媒體教學學習滿意度結果分析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結論 100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4 附錄一 單元活動設計 110 附錄二 動態化教材教學腳本 127 附錄三 學後測驗試題 141 附錄四 總結性評量預試試題 155 附錄五 總結性評量正式試題 163 附錄六 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 170 表目錄 表2-1 國內相關研究摘要表 22 表2-2 五種主要學習成效類型及其例子 40 表2-3 二極體與電源電路之教學設計比較 52 表2-4 教師自製媒體教材相關研究摘要表 62 表3-1 實驗研究之樣本人數表 65 表3-2 實驗設計表 66 表3-3 電子學教學進度表 69 表3-4 實驗進行中學後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75 表3-5 學習成效預試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76 表3-6 學習成效正式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78 表4-1 總結性評量之難易度、鑑別度分析表 86 表4-2 庫李信度分析表 89 表4-3 第一次學後測驗t考驗分析一覽表 91 表4-4 第二次學後測驗t考驗分析一覽表 92 表4-5 第一次與第二次學後測驗t考驗分析一覽表 92 表4-6 第三次學後測驗t考驗分析一覽表 93 表4-7 第二次與第三次學後測驗t考驗分析一覽表 93 表4-8 總結性評量t考驗分析一覽表 94 表4-9 總結性評量與學後測驗t考驗分析一覽表 95 表4-10 滿意度問卷調查t考驗摘要表 97 表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後測驗成績分析一覽表 98 表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總結性評量成績分析一覽表 98 表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成績分析一覽表 99 圖目錄 圖1-1 創意教學與有效學習關係圖 2 圖2-1 電腦輔助學習的特質 25 圖2-2 經驗錐 26 圖2-3 訊息處理中的記憶與遺忘 43 圖2-4 Ward(瓦德氏)「恢復現象」之記憶曲線 45 圖2-5 艾賓豪斯(Ebbinghaus)的遺忘曲線 46 圖2-6 有意義材料的遺忘曲線 46 圖2-7 學習曲線與遺忘曲線 47 圖2-8 (a)原始圖形;(b)點陣圖;(c)向量圖 59 圖3-1 研究架構圖 66 圖3-2 旗立資訊Flash動畫線上教學 67 圖3-3 實驗單元之教材內容 69 圖3-4 二極體動畫教材畫面 70 圖3-5 稽納二極體動畫教材畫面 71 圖3-6 半波整流動畫教材畫面 71 圖3-7 全波整流電路動畫教材畫面 72 圖3-8 濾波電路動畫教材畫面 73 圖3-9 倍壓電路動畫教材畫面 73 圖3-10 實驗時程圖 80 圖3-11 研究流程圖 82

    中文部分
    尹玫君(民89)。國小電腦的使用及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期,頁394-360。
    王立行(民81)。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雙月刊,30期,頁24-33。
    王克先(民5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正中,頁132-160。
    王克先(民85)。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頁87-135。
    王思堯(民93)。學習教材與認知風格對於學習績效與教材評量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頁36-45。
    王春龍(民87)。認知型態與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策略對電機控制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朱延平(民85)。多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與實驗。資訊與教育雙月刊,55期,頁9-14。
    朱則剛(民82)。教學設計核心理念-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知識基礎的探究。視廳教育雙月刊,35-2期,頁1-32。
    何榮桂、朱延平(民84)。CAI課程軟體編製技術參考手冊。臺北:教育部電算中心。
    何燊(民57)。視聽教育輔助工具的製作與運用。臺灣書店,1968年1月,頁49-52。
    吳正己、邱貴發(民85)。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社教雙月刊,73期,頁13-18。
    吳鐵雄(民72)。電腦輔助教學之補救教學效果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6期,頁61-70。
    吳鐵雄(民76)。國中數學CAI 教材軟體之實驗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0期,頁55-67。
    吳鐵雄(民80)。中華民國電腦應用教學與電腦輔助教學。資訊與教育雙月刊,24期,頁8-14。
    宋若光(民87)。臺北市高工應屆畢業生電腦素養、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民9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1)期,頁31-62。
    李振剛、陳時強(民73)。設計製作有效視覺教材的基本原則。視聽教育雙月刊,26(3)期,頁46-47。
    沈中偉(民84)。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36期,頁12-25。
    吳裕英、陳英豪(民80)。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出版社。
    林孟儒、李林滄(民95)。論師資培育機構於創意教學之角色探討-數學領域。2006「創造力教育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頁2-17。
    林美和(民85)。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79期,頁5-10。
    施能木(民81)。超媒體教學系統之初探。視聽教育雙月刊,33(6)期,頁50-53。
    計惠卿(民84)。電腦輔助學習的允諾與問題。傳播新科技與教育,21期,頁38-46。
    邱上真(民94)。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頁193。
    洪榮昭(民81)。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頁14-22。
    孫士雄(民90)。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問題解決能力、機械製圖學習成效與學後保留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孫世明(民94)。論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利弊。教育研究雜誌(大陸版),11期,頁74-79
    孫邦正、鄒季婉(民6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孫春在(民84)。超媒體網路與遠距合作式電腦輔助學習。科學科技與媒體,21期,頁29-37。
    徐新逸(民91)。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期,頁63-73。
    高豫(民78)。國小電腦輔助教學的成長。研習資訊,50期,頁37-39。
    張王燕(民83)。教學媒體,臺北:五南,頁11-17。
    張俊彥、陳盈霖(民89)。不同電腦輔助教學(CAI)模式對高中學生「恆星演化」學習成就及其態度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報,45(2)期,頁1-20。
    張春興(民89)。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頁258-299。
    張春興、林清山(民77)。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頁224-248。
    張新仁(民94)。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頁219-260。
    張霄亭(民73)。電腦教學。電腦教學專刊,頁95-106。
    張霄亭(民78)。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臺北:五南,頁170。
    張霄亭、朱則剛(民87)。教學媒體。臺北:五南,頁42-54。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民77)。我國資訊教育現況。
    莊崇成(民89)。TINA與EWB在數位電路技術教學的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茹(民85)。CAI軟體電腦動畫應用與學習成效分析。視聽教育雙月刊,38-2期,頁9-16。
    許書務(民74)。電腦輔助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其學後保留之比較:以6502微處理機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惠美(民87)。建構論之超文本教學設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俊智(民91)。九年一貫課程鄉土教學網路教材發展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重吉(民77)。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國立臺灣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報,13期,頁352-378。
    郭重吉(民84)。建構主義與數學教學。建構與教學,1期,頁1-2。
    陳明溥(民81)。CAI之發展趨勢-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資訊與教育,28期,頁5-11。
    陳建志(民85)。CAL與電路之實驗設計在科學過程統整技能之應用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頁12-19。
    陳昭雄(民72)。電腦輔助與能力本位教學。工職雙月刊,4(1),13-15。
    陳淑英(民82)。教學媒體-理論與實務。臺北:泛亞,頁29-34。
    陳淑惠(民91)。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認識社區環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陳彙芳(民89)。認知負荷對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資訊管理研究,2-2期,45-60頁。
    陳錦章(民70)。電腦在教學上的一些應用。科學教育,42期,頁39-40。
    彭信成(民7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
    曾靖華(民91)。電腦輔助教學在改變學生基礎物理迷思概念之研究。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美珠(民86),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設計原則之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8期,頁17-24頁。
    黃清雲(民83)。互動式多媒體的功能及其應用-以體育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16期,頁21-26。
    黃智彬(民90)。遊戲情境式網教學網站之建置-以四年級自然科電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7-25。
    黃慶鑽(民72)。學齡兒童保留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明正(民8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0期,頁54-61。
    溫嘉榮(民87)。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理論模式實證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9期,頁263-287。
    葉宗青(民88)。提昇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之策略與途徑。生活科技教育,32(1)期,頁2-8。
    葉明恭(民85)。電腦輔助教學系統在數位調變與解調變技術教學成效及學後保留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重新(民94)。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頁284-291。
    董家莒、張俊彥、蕭建華、載明國(民90)。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歷程對學生地球科學學習成就之影響。師大學報,46(1,2)期,頁43-46。
    趙文敏(民73)。縱談電腦輔助教學。電腦輔助教學專刊,頁13-23。
    劉秀嫚(民87)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臺灣師大公民訓學報,7期,頁285-294。
    歐用生(民72)。課程發展模式探討。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頁56-58。
    錢正之(民88)。教育理論演進對CAI設計與教學的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期,頁27-42。
    戴文雄(民85)。不同正增強回饋型式電腦助教學系統對於不同認知型態與空間能力高工學生機械製圖學習成效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案研究計畫報告,NSC 85-2544-S-018-019)。
    薛雅明、徐玉瓊(民94)。超媒體學習系統中互動姓對系統認知態度、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學報,39(1)期,頁175-192。
    鍾萬生(民88)。資訊科技對教育的影響與因應,師友月刊,383期,頁16-20。

    英文部分
    Alessi, S.M. & Trollip.S.R (1985).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ve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p. 32-42.
    Christensen, J. B., & Crawford, H. J.(1985). Developing research skill: A laboratory manual.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oburn, P.,et al. (1982),Practical guide to computers in education, Menlo Park, C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p.169-185.
    Jonassen, D. H. (1994). Thinking technology: Toward a constructivism design mode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4), p.34-37.
    Lauzon, A.C. (1992). Integrating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with conferencing: An evaluation of a model for designing online edu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6(2), p.32-46.
    Lebow, D. (1993). Constructivist values for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Five principles toward a new mindest. In B. B. Seels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fundamentals: A reconsideration. 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p.4-16.
    Perkins, D. N. (1991). Technology meets construction: A state of the art assessment. New Y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5), p.18-23.
    Perkins, D. N. (1992). What constructivism demands of the learner. In T. M. Duffy, & D. H. Jonassen (Ed.),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 a conversation (p.161-16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ocks, A. L. (1981). How many ways can the computer be use in education? A Baker’s Dozen,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9, p.16.
    Vinacke, E. A. (1974). The psychology of thinking. New York: McGraw-Hill.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lfolk, A.E. (1993) (5th ed). Educational Psychology.Allyn & Bacon, p.25-6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