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怡麟 Yeh, Yi-Lin |
---|---|
論文名稱: |
人格與環境:《金瓶梅》西門慶與眾妻妾的人際關係研究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金瓶梅》 、人格 、妻妾 、人際關係 、生活型態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4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1 下載:4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金瓶梅》是四大奇書之一,以明朝後期為雛型,託言於宋代。整部小說共一百回,所寫題材以家庭關係為出發點,以西門慶一家為圓心,勾勒出一圈又一圈的社會人物關係圓;從西門府裡人物關係:夫妻關係、妻妾關係、主僕關係,牽引出西門府外的社會人際關係:官商關係、客妓關係,進而帶領我們進到笑笑生眼中的明代生活。蘭陵笑笑生筆下的西門慶的眾妻妾,各自有自己的人格,在面對環境種種逼迫、不順遂,也發展出其應對模式。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的人際關係,研究社會環境對人格的影響,是本論文的討論核心。
心理學與文學研究的方向看似南轅北轍,但是兩者間又互有呼應:文學家藉由文字探索筆下角色的內心世界:心理學家藉著諮商、面談,探索人的內心世界。藉由使用人格心理學理論分析西門慶的眾妻妾的人格生活型態,勾勒出妻妾們因環境而產生的心理變化,期能從西門府裡的妻妾人格樣貌推展出在明代的社會背景下妻妾的處境;並從一家庭與社會人際互動中推論到整個時代社會群像,呼應《金瓶梅》這部小說所描繪的世情百態。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一) 古籍(依朝代前後排列)
[春秋]梁錫鋒注說,《詩經》,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春秋]佚名,《易經》,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戰國]孟子著、沈元起編譯,《孟子讀本》,上海:廣益書局,1948年。
[戰國]鄭玄注、胡培翬正義、崔高維校點,《儀禮》,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年。
[戰國]呂不韋撰,《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西漢]戴聖纂、楊天宇撰,《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東漢]許愼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王汝梅注,《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臺北:曉園出版社,1990
年。
[明]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金聖嘆批、繆天華注,《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
2006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注,《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1973年。
[明]抱甕老人編、陳文華校閱、李平校注,《今古奇觀》,臺北:三民書局,1999
年。
(二) 《金瓶梅》研究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同筆劃再依出版年份前後排列)
王年雙,《金學源流》,高雄:復文出版社,1995年。
王乃驥,《金瓶梅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王汝梅,《王汝梅解讀金瓶梅》,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7年。
石鐘揚,《人性的倒影:金瓶梅人物與晚明中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朱一玄編、朱天吉校,《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年。
朱一玄,《金瓶梅資料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李建中,《瓶中審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李洪政,《金瓶梅解隱─作者‧人物‧情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
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邱勝威、王仁銘,《解讀金瓶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周鈞韜,《金瓶梅資料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林偉淑,《樂知學苑 金瓶梅》,臺北:宏典文化,2011年。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
年。
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
侯會,《食貨金瓶梅》,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侯文詠,《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臺北:皇冠出版社,2009年。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孫述宇,《小說內外》,香港:牛津出版社,2010年。
徐朔方編選校閱,沈亨壽等翻譯,《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7年。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格非,《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陶慕寧,《金瓶梅中的青樓與妓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
陳益源,《臺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臺北:里仁書局,2013
年。
張業敏,《雙姝怨對金瓶梅》,臺北:開今文化出版,1993年。
曹煒、寧宗一,《金瓶梅的藝術世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曾慶雨、許建平,《商風俗韻─金瓶梅中的女人們》,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2年。
黃霖,《黃霖說金瓶梅》,臺北:大地出版社,2007年。
黃霖,《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劉師古,《金瓶梅研究》,臺北:宋氏照遠出版社,1996年。
寧宗一、羅德榮主編,《金瓶梅對小說美學的貢獻》,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
出版社,1992年
霍現俊著,《金瓶梅藝術論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魏子雲,《金瓶梅劄記》,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
魏子雲,《潘金蓮─金瓶梅的娘兒們》,臺北:皇冠出版社,1987年。
魏子雲,《小說金瓶梅》,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魏子雲,《金瓶梅的幽隱探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魏子雲,《吳月娘─金瓶梅的娘兒們》,臺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
魏子雲,《金瓶梅必讀─明代金瓶梅史料詮釋》,臺北:貫雅文化,1992年。
魏子雲,《金瓶梅研究二十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魏子雲,《深耕金瓶梅逾卅年》,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魏子雲,《金瓶梅餘穗》,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魏崇新,《說不盡的潘金蓮》,臺北:業強出版社,2007年。
管曙光編,《翫‧金瓶》,臺北:咖啡田文化館,2005年。
譚倫傑,《俗世風情─話說金瓶梅》,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三) 文學理論與歷史相關書籍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年。
李文彬譯,佛斯特著,《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李盾,《插圖本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1989年。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徐進夫譯,Wiffred L. Guerin等著,《文學欣賞與批評》,臺北:幼獅文化,1990
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陸毅、明欣,《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翁振盛、葉偉忠,《敘事學 風格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 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陳捷先,《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臺北:臺灣大學
出版社,1996年。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梅毅,《縱慾時代:大明朝的另類歷史》,臺北:達觀出版社,2010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漢良,《符號學與詮釋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
馮天瑜,《中華文化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魯樞元,《文學的跨界研究︰文學與心理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年。
黎活仁、龔鵬程等編,《方法論與中國小說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
中心,2000年。
劉富華、孫維張著,《索緒爾與結構主義語言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
年。
駱玉明,《簡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譚嘉定,《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書局,1974年。
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頁25。
(四) 心理學與文化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同筆劃再依出版年份前後排列)
丁興祥校閱,陳正文等譯,Duane Schultz & Sydney Ellen Schultz,《人格理論 第
二版》,臺北: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2004年。
王溢嘉,《情色的圖譜》,臺北:野鵝出版社,2001年。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臺北:野鵝出版社,2002年。
王亮編譯、Alfred Adler著,《人性的解析》,臺北:臺灣實業文化,2003年。
文韶華譯、阿德勒著,《超越困境的十五堂心理課:關於困境,心理學大師阿德
勒這麼說》,臺北:人本自然文化,2005年。
北京市歷史學會主編,《吳晗史學論著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
余昭,《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余昭,《人格心理學及人格之培育》,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沙依仁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1年。
林淑貞譯、羅伯‧賴特著,《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臺北:
張老師文化,1997年。
林鎮國撰,《孟子─儒者的良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2年。
吳書榆譯、阿德勒著,《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臺北:經濟新潮社,2015年。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81年。
修慧蘭校訂,鄭玄藏等譯,Gerald Corey,《諮商與心理治療 理論與實務》,臺
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出版社,2009年。
孫名之主編,阿德勒著,《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年。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唐子俊、唐慧芳等譯,Thomas J. Sweeney著,《阿德勒諮商》,臺北:五南圖
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陶希聖,《婚姻與家庭》,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梁家瑜譯,Robert A. Baron, Donn Byrne, Nyla R. Branscombe著,《社會心理
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09年。
張勤、張靜萱著,《人生探幽》,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
馮川、蘇克編譯、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股
份有限公司,1990年。
游恆山譯、Sharf, Richard S.著,《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觀念與個案》,臺北:
五南出版社,1999年。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易經》,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黃光國譯、阿德勒著,《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1978年。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黃堅厚,《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楊美惠譯、西蒙‧波娃著,《第二性(第二卷:處境)》,臺北:新潮文庫,1992
年。
賈馥茗,《人格心理學概要》,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葉頌姿譯,阿德勒著,《自卑與生活》,臺北:長榮書局,1974年。
葉重新,《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葉重新,《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2004年.
蒙光俊等譯,楊瑞珠、Alan Milliren、Mark Blagen著,《勇氣心理學:阿德勒
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蔡美玲譯,Alfred Adler著,《了解人性》,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歐申談譯,阿德勒著,《人性的探索》,臺北:開山書店,1971年。
譚直敏譯,赫根漢著,《人格心理學》,臺北:五洲出版社,1989年。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同筆劃再依出版年份前後排列)
丁乃非,〈鞦韆、腳帶、紅睡鞋〉,《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
王海洋,〈薛寶釵人格心理內涵論〉,《紅樓夢學刊》第3輯,1994年。
王建科,〈論金瓶梅中西門家族的社交圈及其敘事張力〉,《明清小說研究》,第
4期,2002年,頁121-129。
王凌,〈金瓶梅「重複」敘事與潘金蓮形象新解〉,《名作欣賞》,第23期,2012
年,頁35-37。
石鐘揚,〈「虎中美女」與「紙虎兒」─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潘金蓮〉,《臺灣金瓶
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2013年,頁457-471。
朱邦國,〈紅樓夢人物心理探微〉,《紅樓夢學刊》,第2輯,1994年,頁111-118。
朱守金、馮憲之,〈關於西門慶的性格和心態〉,《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8
年。
朱蔚榮,〈超越與尷尬──金瓶梅、水滸傳之比較〉,《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
1999年,頁41-53。
朱全福,〈明代中葉社會風習與《金瓶梅》的「俗」──以西門慶作為考察對象〉,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六卷,第2期,2009年,頁
46-50。
朱嘉雯,〈女丑的藝術─《金瓶梅》暨明清小說中姑婆形象析論〉,《臺灣金瓶
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2013年,頁371-388。
沈柏俊,〈論吳月娘─金瓶梅人物論之一〉,《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
1987年,頁110-115。
李志宏,〈論金瓶梅的情色書寫及其文化意味──以潘金蓮的情欲表現為論述
中心〉,《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7期,2002年6月,頁1-54。
李鳳英,〈吳月娘處理妻妾矛盾的策略〉,《語文學刊》,2009年,頁100-102。
李志宏,〈一樣「世情」兩種「演義」─詞話本與說散本《金瓶梅》題旨比較〉,
《臺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2013年,頁227-258。
肖揚碚,〈金瓶梅人物妒忌心理描寫解析〉,《柳州師專學報》,第25卷6期,
2010年,頁42-45。
胡衍南:〈論《金瓶梅》及其續書之「鞦韆」意象運用〉,《臺灣金瓶梅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2012》,2013年,頁687-704。
易中天,〈妻妾成群與婢、妓的角色〉,《歷史月刊》,170卷,2002年3月,
頁35-41。
吳敢,〈金瓶梅奇書版本考評〉,《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11年,頁139-145。
侯智慧,〈古今人物對潘金蓮的心理反應的比較分析〉,《芒種》,第21期,2012
年,頁84-85。
孫建邦,〈金瓶梅日記〉,《牡丹文學月刊》,2009年,頁76-79。
徐碩方,〈再論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2年,頁52-58。
徐蘭,〈金瓶梅中的潘金蓮形象〉,《安順學院學報》,第12卷2期,2010年,
頁93-96。
徐偉、劉愛琳,〈男權文化中的女性欲望書寫─以十日談與金瓶梅為例〉,《淮
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24期,2012年,頁67-70。
唐彥臨,〈論古代小說對秋千意象的解構與還原〉,《名作欣賞》第9期,2013
年。
章國超,〈飲食場面描寫在金瓶梅中的作用〉,《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2
年,頁137-144。
陳詔,〈西門慶──明代官商的典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6
年。
陳家楨,〈金瓶梅三女性形象新論〉,《黑河學刊》,第2期,2002年,頁86-89。
陳東有:〈《金瓶梅》中的平民文化內涵〉《南昌大學學報》,第37卷,第2期,
2006年。
梅節,〈金瓶梅詞話的版本與文本〉,《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4年,頁
39-54。
崔晶晶,〈情感的變形與錯位─金瓶梅情愛心理初探〉,《明清小說研究》,第3
期,2008年,頁120-130。
傅善明,〈玉樓人醉杏花天─論孟玉樓〉,《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4期,
2009年,頁23-28。
張進德:〈金瓶梅的世俗品格-兼論金瓶梅的地位〉,《明清小說研究》,第3
期,1998年,頁101-115。
張進德,〈明清人解讀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0年,頁172-186。
張強,〈打破文學傳統的佳構─論世情小說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第1
期,2009年,頁150-219。
黃森學,〈論金瓶梅詞話女性人稱代詞〉,《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2年,
頁67-75。
黃霖,〈再論金瓶梅崇禎本系統各本之間的關係〉,《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30卷5期,2001年,頁39-46。
黃霖,〈笑笑生筆下的女性〉,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
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黃霖,〈金瓶梅詞話本與崇禎本刊印的幾個問題〉,《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46卷1期,2006年,頁2-9。
黃霖,〈金瓶梅專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6卷1期,2006年,
頁1。
黃霖,〈「人」在金瓶梅中〉,《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4期,2006
年,頁100-105。
黃越,〈怪人‧蠢人‧狂人─金瓶梅中龐春梅的藝術形象〉,《延邊教育學院學
報》,第24卷3期,2010年,頁5-11。
黃錦珠,〈《金瓶梅》的女性人物及其處境:以二「蓮」為例〉,《臺灣金瓶梅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2013年,頁389-414。
程小青,〈《金瓶梅》中春梅人物塑造得失談〉,《臺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2012》,2013年,頁473-480。
楊林夕,〈女性‧符號‧情欲─論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哈爾濱學院學報》,
第31卷6期,2010年,頁52-57。
楊靜亞,〈淺論金瓶梅中市井女性的獨特生活風貌〉,《時代文學》,2010年,
頁223-224。
楊曉莉、王景曉,〈孟玉樓形象淺析〉,《青年文學家》,第14期,2012年,頁
38-39。
趙薇薇,〈潘金蓮形象之再分析〉,《現代語文》,2010年,頁46-47。
趙崔莉,〈明代婦女二元性及其社會地位〉《遼寧大學學報》第32卷,第5期,
頁82-85。
劉孝嚴,〈社會、家庭和人生的全景觀照─也談金瓶梅的思想意義〉,《明清小
說研究》,第1期,2003年,頁106-117。
劉衍青,〈金瓶梅身體書寫的生命内涵─以潘金蓮、李瓶兒為例〉,《名作欣
賞》,2010年,頁59-61。
劉淑娟,〈父權凝視下的女性情欲─《金瓶梅》中潘金蓮之媚道再詮釋〉,《臺
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2013年,頁415-456。
劉玄,〈從張竹坡評點看金瓶梅中「炎涼」的審美意蘊〉,《青年文學家》,第2
期,2014年,頁66-67。
鄭慶山,〈金瓶梅人物漫談〉,《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85年,
頁60-66。
談蓓芳,〈從金瓶梅詞話與水滸版本的關係看其成書時間〉,《復旦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3期,2009年,頁52-58。
魏光霞:〈試觀男性文化典律下昭君形象的扭曲〉,《國文天地》10卷1期,1994
年。
魏子雲,〈金瓶梅(詞話)的小說體式〉,《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0年,
頁109-121。
鍾筱佩,〈金瓶梅中娼妓的競爭〉,《青年文學家》,第2期,2014年,頁85-87。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同筆劃再依出版年份前後排列)
王碩慧,《從性別政治論金瓶梅淫婦的生存》,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
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王婷瑋,《性與死:金瓶梅的主題探討》,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6年。
全恩淑,《金瓶梅中婦女內心世界研究:欲望與現實之間的掙扎》新竹:國立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1年。
沈心潔,《金瓶梅詞話女性身體書寫析論-以西門慶妻妾為論述中心》,臺北:私
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曉萍,《金瓶梅鞋腳情色與文化研究》,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年。
林淑慧,《從「性別文化」看金瓶梅中的「情」與「義」》,臺北: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洪正玲,《金瓶梅詞話之原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0年。
洪鈴惠,《張竹坡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評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馬琇芬,《從婚姻、嫉妒、性慾看金瓶梅中的女性》,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
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莊文福,《金瓶梅詞話人物形象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怡芬,《中國傳統儒學女性觀之探析》(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1998年。
陳綉錦,《從阿德勒的人格理論探析紅樓四春的人格特質》,高雄:高雄師範
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4年。
郭美玲,《金瓶梅女性研究─以婚姻和性慾考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筱婉,《金錢.性愛.孩子:金瓶梅的家庭關係研究》,桃園:私立元智大
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高芷琳,《明傳奇中的兩性關係研究-以《六十種曲》為例》,高雄:高雄師
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游千慧,《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與脂硯齋評點紅樓夢之比較研究》,臺南:國立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楊名聲,《儒家女性教育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
文,2006年。
潘嘉雯,《金瓶梅人物論》,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蕭慶餘,《金瓶梅中西門慶之研究》,臺北: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
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藍桂芳,《從成長背景探索金瓶梅婦女心理與行為》,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