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韋秀
論文名稱: 汐止地區店家的洪患災害識覺
指導教授: 廖學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災害識覺洪水災害洪災保險
英文關鍵詞: Hazardous perception, flooding disaster, flooding insura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6下載:7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汐止地區作為案例,針對當地一樓店家進行分析,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店家的洪患災害識覺。研究結果顯示,店家認為當地的淹水情形日趨增劇,政府單位及開發建商應負最大責任,店家亦認為基隆河底泥淤沙未能清理、行水區河川地被佔用及市區排水系統不良是造成洪患的主因,店家高度支持洪患改善措施,但對汐止未來的洪患災害卻抱持著悲觀看法,他們會特別注意氣象報導,但對投保災害保險的意願則較低。此外,發生水災時女性在心理上較會恐懼無助,中壯年比年輕世代及年長者更同意應該要嚴格限制汐止土地開發,而教育程度較高者則較願意投保災害保險。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in the Shih-Jyy City to understand local retailers’ hazardous perception for flooding disaster through the face-to-fac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retailers seem that local flooding condition is more severe gradually. The government and building companie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looding disaster. Respondents rank three higher points caused severe flooding in the study area, including unclearness of sedimentation on river bed, occupation of floodplain by buildings and levees, and malfunction of drainage system inside city during stormy typhoon. Although most respondents support engineering of flooding improvement, however, they have pessimistic attitudes for flooding disasters in the future. Most respondents pay for attentions on the weather forecast, but they are less willing to buy flooding insurance. In addition, female are easier to fear flooding disaster than male. Adults more agree to prohibit land development severely than younger and elder respondents. Finally, retailers with higher education have greater willing to buy flooding insuranc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20 第二章 汐止的自然及人文環境變遷…………………………………24 第一節 自然環境………………………………………………………24 第二節 人文環境………………………………………………………28 第三節 研究區歷年颱風與洪患成因分析……………………………37 第三章 洪患對研究區的店家造成的生活衝擊及災害識覺…………39 第一節 有效問卷之樣本描述…………………………………………39 第二節 有淹水之苦與無淹水之苦的店家災後生活改變與衝擊之比較…46 第三節 有淹水之苦與無淹水之苦的店家災害識覺之比較…………57 第四章 店家對水災的調適行為分析…………………………………94 第一節 店家對水災的緊急調適行為………………………………94 第二節 店家針對洪患的修正調適行為……………………………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16 參考文獻………………………………………………………………117 附錄一(訪談內容)…………………………………………………125 附錄二(問卷題目)…………………………………………………140

    中文部分:
    1、王秋原、姜蘭虹、張長義,1984年,〈山坡地災害地區居民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基隆市為例〉,《第四次社會科學研究會論文集》,頁325-350,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2、王秋原,1990年,〈台灣省沿海土地利用與管理調查-台南、高雄、屏東〉,《環境災害》,頁110-149
    3、王屯電,1993年,〈臺北都會邊緣地區都市發展過程之觀察:汐止鎮之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王琳、白璐,1993年,〈居民的災害意識〉,《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9-75 號
    5、王俊秀,1994年,〈公害認知地圖與垃圾考古-社區環境行為之考察〉,環境教育季刊,21:35-46
    6、王鑫,1996年,〈看!岩石在說話〉,張老師文化
    7、王順美,1997年,〈淡水河教育計畫對高中生的環境態度與知識之影響〉,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科學教育第7卷第1期,頁10-23
    8、王永壯、厲學成,1991年,〈民眾對現行颱風警報作業系統之反應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7-48號
    9、王靜儀,2000年,〈環境災害消費與比較性風險評估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汐止鎮公所,1998年,〈汐止鎮志〉
    11、李永展,1991年,〈環境態度 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6期,頁73-90
    12、李天浩,1999年,〈瑞伯颱風汐止淹水原因探討與台北防洪計畫之評析〉,《土木水利》,第25卷第4期,頁89-99
    13、李素馨,1999年,〈都市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都市與計畫第26卷第1期,頁19-40
    14、何俊彥,1999年,〈雲林縣沿海地區環境災害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巫仲明、黃心慧、陳樹群、何智武、謝政道,2000年,〈山坡地開發程度與洪峰流量之研究〉,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境保育研究〈第二卷〉,頁 361-370
    16、林秀梅,2001年,〈國民中學防震教育課程概念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林玉芬,2003年,〈工業區鄰近地區居民環境污染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以中壢工業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8、吳劍蘭,1986年,〈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識覺與調適- 台北市南港內湖地區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吳佩玟,1998年,〈台灣北部地區民眾對空氣品質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周文玲,1992年,〈宜蘭沿海養殖區環境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周雅容,1993年,〈社區支援系統與災害防治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81-52號
    22、施鴻志、林進基,1989年,〈都市防災與土地利用績效管制標準之建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8-14號
    23、洪鴻智,1997年,〈可能性理論與模糊數學在環境風險:效益分析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24、侯錦雄,1997年,〈由居民環境態度觀點探討不寧適公共設施的環境衝突---以台中巿垃圾焚化廠設置過程為例〉,中國園藝第43卷第3期,頁208-224
    25、侯錦雄,1997年,〈遊客對台中巿焚化廠環境態度及其視覺景觀改善方案偏好〉,東海學報第38卷第6期,頁37-52
    26、高盟詣,1990年,〈台北都會區近郊市鎮發展機能之研究─以台北縣汐止鎮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7、徐美玲,1990年,〈影響居民空氣品質識覺及其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報,14:71-79
    28、徐美玲、王秋原,1991年,〈安坑地區居民對山坡地社區開發所造成環境衝擊之識覺〉,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期,頁1-19
    29、徐美玲、王秋原,1990,〈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23-39
    30、徐鐙城,1995年,〈台北縣土城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殷莞之,2000年,〈流動的希望/災難? 基隆河防洪整治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32、許心寶,1985年,〈濁水溪下游南岸農民對風災意識與調適的空間差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3、許銘熙、張倉榮,1998年,〈汐止泡湯 擘劃整治大計〉,營建知訊191卷,頁17-24
    34、黃士哲,1987年,〈從地理學觀點論中國山水畫家的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5、黃小玲,1998年,〈大規模災害災後復建及居民生活變遷之探討—以賀伯風災南投縣信義鄉豐丘、神木兩村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36、黃伯鈞,2000年,〈環境風險知覺之研究--以神木村土石流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黃懿慧,1994年,〈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臺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8、陳東升,1995年,〈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巨流圖書公司
    39、陳亮全,1997年,〈地方都市居民對地震災害及其對策認知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40、曹建宇,2002年,〈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臺南縣白河、臺中縣東勢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1、張石角、陳紫娥,1984年,〈內湖垃圾堆積場對環境衝擊之初步研究〉,工程環境會刊,5:79-93
    42、張長義,1977年,〈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7-60
    43、張長義,1983年,〈臺灣北部沿海工業區環境影響評估示範計畫: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估研究報告〉,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與農業推廣研究所
    44、張長義,1985年,〈環境變遷認知之空間差異-一個台灣農村社區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2期,頁22-29
    45、張長義、楊雲龍,1988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社會經濟環境影響之研究-設置前後人口與土地利用變遷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報告,13:1-44
    46、張長義、周文玲,1998年,〈宜蘭平原海岸地區環境災害識覺空間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地理學報第16期,頁21-33
    47、張長義、倪進誠,1995年,〈桃園海岸區域土地利用對遊憩資源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8:91-106
    48、張伯宇,2000年,〈汐止的地形、地質與水土災害〉,北縣文化67卷,頁4-13
    49、張齡方、蘇明道,2000年,〈住宅區淹水損失推估之研討〉,第一屆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 379-393
    50、張齡方、蘇明道,2000年,〈區域淹水損失推估之研討〉,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 C-13-C-18
    51、張哲豪、張寬勇、林裕國、溫恩祥,2000年,〈地理資訊系統於防災計畫研擬之應用---以汐止市洪災疏散路線為例〉,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 B-89-B-94
    52、張靜貞、羅紀瓊、林振輝, 2001年,〈基隆河汐止、五堵地區居民參與洪災保險意願之研究〉,2001年環境資源經濟、管理暨系統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27
    53、張春興,1987年,〈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54、彭克仲、李建霖、吳秀鳳等,1998年,〈高屏溪流域居民之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分析〉,國立屏束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頁31-44
    55、楊冠政,1992年,〈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15:10-24
    56、楊萬全,1993年,〈水文學(增訂版)〉,台北:臺灣師大地理系。
    57、楊雲龍,1995年,〈蘭陽平原環境災害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58、楊雲龍、張長義,1994年,〈蘭陽平原洪患災害識覺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2期,頁57-75
    59、楊靜雯,1998年,〈投機城市之災害空間生產—汐止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60、靳知勤,1994年,〈國民中學師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間關係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2卷第2期,頁143-158
    61、葉季栩、周士雄,2001年,〈洪水災害對住宅市場之影響---以台北縣汐止市為例〉,第一屆(2001)台灣土地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頁582-594
    62、劉英毓、姜蘭虹,1990年,〈地方資源開發與人口調適行為-以台北縣平溪鄉礦村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地理學報第14期,頁81-99
    63、蔡麗玉,1994年,〈地盤下陷地區居民的環境識覺與調適:以口湖、東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4、蔡燿隆、葉昭憲、王文江、廖朝軒,2001年,〈基隆河流域之減洪策略綜合規劃〉,兩岸土石流與洪水災害防治研討會論文集,頁251-262
    65、鄭香辰,1999年,〈建築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以林肯大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66、鄭誌明,1990年,〈新店地區都市化現象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7、鄧慰先、許銘熙,2000年,〈基隆河水患何時了〉,營建知訊,214:28-35
    68、謝育茱,1995年,〈屏東縣林邊鄉地層下陷災害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9、謝龍生、許銘熙、簡名毅,2000年,〈疏浚方案對基隆河減洪效果之研究〉,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C-99-C-104
    70、歐陽鍾玲,1986年,〈識覺及認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2期
    71、蕭景楷,1993,〈環境風險的分析與管理〉,環境教育季刊,18:33-44
    72、魏君杰,1995 年,〈農地變更使用影響因子之探討:崙背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73、羅紀瓊、林振輝、張靜貞,2000年,〈基隆河汐止五堵地區洪災保險制度建立可行性研究〉,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
    74、蘇桂醇,1996年,〈高雄都會區邊緣區工業發展及其對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大寮鄉與林園鄉為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5、賀照縈,大地地理雜誌,2003年7月,頁48-53。
    76、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1999年,〈台北縣汐止鎮水患災害原因調查報告〉

    西文部分:
    1、Auliciems,A. and J.H.A. Dick(1976), “Factors in environmental action:air pollution complaints in Brisbane,”Australlian Geographical Studies,14:59-69
    2、Barrows,H.H.(1923), “Geography as Human Ecolog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3:1-14
    3、Barker,Earl J. and Donald J. Patton(1974), “Attitudes toward hurricane hazards on the Gulf Coast,”In Natural Hazards:Local、National、Global,ed. White,G.F.,30-36,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Baumann,Duane D. and John H. Sims(1974), “Human response to the hurricane,”In Natural Hazards:Local、National、Global, White,G.F.,25-30,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Blanchard-Boehm, R.D., K.A. Berry, and P.S. Showalter (2001), “Should flood insurance be
    mandatory? Insights in the wake of the 1997 New Year’s Day flood in Reno-Sparks, Nevada, ”Applied Geography, 21:199-221.
    6、Bolin,R.(1985),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s.In B. J. Sowder(ed.).
    “Disaster and Mental Health:Selecte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Rockville: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7、Burton,I. and R. Kates(1964), “The Perception of Natural Hazards in Resource Management,”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3:12-41.
    8、Burton,I., R. Kates and G.F. White(1978), “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Burton,I., R. Kates and G.F. White(1993), “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2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Carter,F.W.(1985), “Pollution problems in post-war Czechoslovakia,”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0:17-44.
    11、Cutter,S.L., J.T. Mitchell and M.S. Scott(2000), “Reveal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people and place:a case study of Geogretown county,”South Carolina,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90(4) :713-737.
    12、Downs,R.M.(1970), “Geography Space perception: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Progress in Geography,2:65-108.
    13、Gold,J.R.(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Golledge,R.G. and R.J. Stinson(1987), “Analytical Beahavioural Geography,”New York:Croom Helm.
    15、Hewitt,K. and I. Burton(1971), “The Hazardousness of a place:A Regional Ecology of Damaging Events,”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16、Islam,M.Aminul(1974), “Tropical cyclones:coastal Bangladesh,”In Natural Hazards:Local、National、Global, White,G.F.,19-25,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Kates,R.(1971), “Natural Hazards in hum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Hypotheses and Models,”Economic Geography,47:438-451.
    18、Kumra,J.(1980),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uman health:a geographical study of Kanpur City,”National Geographical Journal of India,26:60-69
    19、Mitchell,B.(1989), “Geography and Resource Analysis,”Longman Inc. New York.
    20、Mileti,D.S.(1999), “Disasters by design: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 in the Unites States,Washington,D.C. ,”Joseph Henry Press.
    21、Myatt-Bell, L.B., M.D. Scrimshaw, J.N. Lester, and J.S. Potts (2002), “Public perception of managed realignment: Brancaster West Marsh, North Norfolk, UK, ” Marine Policy, 26:45-57.
    22、O Riordan, T.(1986), “Coping with Environmental Hazards,”in Kates R.W.,Burton,I. (ed.),Geography,Resources,and Environment,2:272-309,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3、ORiordan, T.(1971), “Perspectives on Resource Management,”Department of Geography,Simon Fraser University,Pion ,London
    24、Rogers,G.O.(1997), “The Dynamics of Risk Perception:How Does Perceived Risk Respond to Risk Events,”Risk Analysis,17(6):745-757.
    25、Saarinen,T.F.(1966), “Perception of the Drought Hazard on the Great Plains,”Research Paper No.106,Department of Geography,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
    26、Saarinen,T.F.(1976), “Environmental Planning:Perception and Behavior,”Boston:Houghton Mifflin.
    27、Smith,K.(2001), “Environmental hazards:assessing risk and reducing disaster ,”3 ed.,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8、Sonnenfeld,J.(1968), “Geography,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In Man,Space and Environment,ed. P.W. English and R.C.Mayfield, 244-251,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9、White,G.F.(1945), “Humans Adjustment to Flood:A geographical Approach to Flood Problem in the Unites States,”Research Paper No.29,Department of Geography,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
    30、White,G.F.(1974), “Natural Hazards:Local、National、Global,”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1、White,G.F.(1986), “Geography ,Resources,and Environment,”2:240-27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2、Wood,L.J.(1970), “Perception Studies in Geographer,”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50:129-141.
    33、Wong, K. and X. Zhao (2001), “Living with floods: victims’ perceptions in Beijiang, Guangdong, China, ” Area, 33(2):190-2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