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秀娟
Chang, Hsiu-chuan
論文名稱: 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社會支持、心理技能與運動幸福感關聯性之研究
The correlations among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skills and sports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table tennis players
指導教授: 詹俊成
Chan, Chun-Chen
口試委員: 林靜萍 洪嘉文
口試日期: 2021/07/1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青少年桌球運動員中學生社會支持心理技能幸福感
英文關鍵詞: adolescence table tennis player, high school student,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skills, well-being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10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運動幸福感理論為基礎,探討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社會支持、心理技能和運動幸福感的現況、認知差異以及變項間之關聯性。本研究以109學年度全國國、高中600名桌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透過「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社會支持、心理技能與運動幸福感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獲得549份有效問卷,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統計與分析檢驗其相關性,獲得以下結論:
    一、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現況在社會支持方面,為中上程度,對家人支持的感受最佳;在心理技能方面,為中上程度,對可教導性與自我激勵的知覺情形最高;在運動幸福感方面,為中上程度,則以對運動樂趣的知覺情形最高。
    二、青少年桌球運動員不同背景在社會支持之性別、學籍、個人企業贊助、每週訓練時數、運動成就水準不同及國際比賽經歷分別有顯著差異;在心理技能之性別、學籍、球齡、個人企業贊助、每週訓練時數、運動成就水準不同及國際比賽經歷分別有顯著差異;在運動幸福感之球齡方面有顯著差異。
    三、青少年桌球運動員在社會支持能有效預測心理技能,其中,以教練支持對心理技能的預測力為最高,其次為老師支持。
    四、青少年桌球運動員在社會支持與心理技能對運動幸福感具預測力,其中,以可教導性與自我激勵對運動幸福感的預測力最高;其次分別是動機、自信心、教練支持與同學支持。

    The objectives of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wareness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among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skills and sports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table tennis players. A questionnaire of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skills and sports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table tennis players” was distributed to 600 middle and high school level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2020-2021 academic year, and 54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and verify the data correlations in those questionnaires. The conclusions were:
    1. Upper middle level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support in adolescence table tennis players was obtained from the analysis in which support from families was the highest ranked one; The same as psychological skills, upper middle level was obtained from the results in which the teachability and self-encouragements ranked the highest; For the sports well-being, upper middle level result was also achieved, with the sport enjoyment perception was the highest ranked one.
    2. Players cam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will have differences in social support for their gender, school, corporate sponsorship, weekly training hours, sports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in international games; difference were also found in gender, school, years of playing, corporate sponsorships, weekly training hours, sports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in international games for physiological skills; the only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years of playing for sports well-being.
    3. The psychological skills can be predicted by social support, especially for the support from coach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predictability, and followed by the support from teachers.
    4. The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skills can provide the most prediction for sports well-being. And, the highest prediction for sports well-being can be achieved from teachability and self-encouragement; and the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support from coaches and classmates come in second.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貳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社會支持相關理論與研究8 第二節 運動心理技能相關理論與研究16 第三節 運動幸福感相關理論與研究21 第四節 社會支持、心理技能與運動幸福感相關性研究27 第五節 本章總結32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編製35 第五節 研究調查與實施46 第六節 資料處理47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48 第一節 青少年桌球運動員背景變項分析48 第二節 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社會支持、心理技能與運動幸福感現況分析50 第三節 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社會支持、心理技能與運動幸福感之差異分析59 第四節 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社會支持、心理技能對運動幸福感之關聯性7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83 第一節 結論83 第二節 建議84 參考文獻86 附錄一 我國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社會支持、心理技能與運動幸福感預試調查98 附錄二 我國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社會支持、心理技能與運動幸福感正式調查105 附錄三 量表使用同意書111

    中文部分
    王明月、楊欽城、乃慧芳、許吉越 (2010)。柔道選手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幸褔感相關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4(4),102-115。Doi:10.29423/JSRR.201006_4(4).0006
    王亭文、唐慧媛、王文宜 (2017)。孩子,讓我幫你!談競技運動中的父母涉入議題。中華體育季刊,31(2),161-170。Doi:10.3966/102473002017063102008
    王翊帆 (2019)。青少年運動選手心理技能和特質性焦慮對競技倦怠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古文雄 (2018)。國小桌球運動員知覺家長式領導與社會支持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古國華 (1994)。國中校隊運動員運動心理競技能力表現初探。體育學報,18,369-380。Doi:10.6222/pej.0018.199412.3433
    行政院 (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 (2005)。運動心理學。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朱昌勇 (2005)。我國優秀桌球運動員心理技能與成績表現之關連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呂敏昌 (1992)。國中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 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呂惠富 (2013)。運動參與人口、人口統計變項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區居民為例。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1),41-64。
    呂寶靜 (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43-89。
    邱玉惠 (2000)。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之編製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惠娟、童心怡 (2010)。教師幸福感內涵之探究。學校行政,67,168-180。
    邱馨瑩 (2008)。兒童幸福感量表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何承恩、李淑芳 (2007)。高爾夫球友心理技能與運動表現關係之研究。大專高爾夫專刊,4,65-75。Doi:10.29706/GS.200708.0009
    吳英仲、李勝雄 (2012)。學生運動員與生涯規劃。大專體育,121,24-30。Doi:10.6162/SRR.2012.121.04
    吳明隆 (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 (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 (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雯琪 (2014)。桌球運動愛好者社會支持、運動熱情與幸福感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李文心、劉兆達、吳海助、許玫琇 (2016)。大學生參與體育課之情意、滿意度及運動幸福感-以樂趣為中介效果。臺灣體育學術研究,60,39-56。Doi:10.6590/TJSSR.2016.06.03
    周文祥 (1993)。桌球運動員運動心理技能之探討。體育學報,16,487-500。Doi:10.6222/pej.0016.199312.3332
    周文欽、歐滄和、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 (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力強 (2003)。8 位運動明星決勝事件簿。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季力康 (1995)。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大專體育,19,4-8。
    杜瑞澤、杜雅雯 (2019)。以心理學觀點探討幸福感品牌形象關鍵法則。設計學報,24(3), 1-24。
    阮宇筑 (2019)。網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心流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林子雯 (2000)。成人學生角色扮演,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正修學報,13,269-290。Doi:10.29965/JCSU.200012.0025
    林文郎 (2005)。性別與運動的關係之探討。體育學系系刊,5,105-113。Doi:10.29793/TYHHHK.20005.0016
    林志豪 (2013)。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妤屏 (2017)。新北市國中田徑運動代表對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林季燕、季力康 (2003)。運動動機量表之編製―信度與效度分析。臺灣運動心理學報,2,15-32。DOI:10.6497/BSEPT.2003.07.01_(2).0002
    林宜蔓 (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玲安 (2010)。游泳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林美玲 (2017)。高中競技啦啦隊選手心理資本、幸福感及運動表現之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62,121-138。DOI:10.6590/TJSSR.2017.06.06
    林敬豐 (2010)。社會支持、知覺自由對於志工參與組織承諾與參與利益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維芬、徐秋碧 (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doi:10.7082/CJGC.200903.0131
    邱皓政 (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枋薇菁 (2016)。跆拳道選手運動員認同、運動熱情與運動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姜大如 (2006)。臺灣羽球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慶懷 (2010)。大專校院運動代表隊教練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臺北縣。
    施建彬、陸洛(譯) (1997)。幸福心理學。臺北市:巨流。( Argyle, M., 1987)
    施建彬 (1994)。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范梅英 (2009)。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柳怡卉 (2017)。鐵人三項選手心理技能對運動表現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芮淇 (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怜君、洪聰敏 (2006)。桌球選手之心理技能訓練。國民體育季刊,35(4),21-25。
    陳怡婷、黃崇儒、洪聰敏 (2011)。優秀桌球選手最佳運動表現的心理狀態。大學體育學刊,13(1),44-54。DOI: 10.5297/ser.1301.005
    陳信鴻 (2016)。馬拉松選手運動熱情、心理堅韌性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萱容 (2018)。青少年羽球選手心理韌性與幸福感之相關性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倬民 (1991)。國民中小學桌球運動教材。臺北市:教育部。
    陳清美 (2007)。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鈺萍 (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陳鳳禎 (2014)。以中國「舉國體制」模式探析臺灣競技桌球之發展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嬿竹 (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陳麒龍 (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孫明輝、林耀豐 (2007)。優秀跆拳道運動員心理技能之分析研究。屏東教育大學運動科學學刊,3,161-170。
    唐天賜 (2017)。屏東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成就表現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
    徐美圓、張瑞興、許吉越 (2013)。課業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1),56-71。Doi:10.29429/JSLHR.201303_8(1).04
    徐維辰、邱文信 (2008)。社會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體育態度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3),50-56。Doi:10.6223/qcpe.2203.200809.1707
    莊玉鈴 (2011)。海峽兩岸十歲至十八歲桌球運動員心理技能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莊玉鈴、朱昌勇 (2011)。臺灣中學桌球運動員心理技能之研究。高應科大體育,10,181-191。Doi:10.29889/KUASPE.201111.0017
    莊智雄 (2004)。不同技術水準桌球選手心理技能之比較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雅婷 (2017)。臺灣中部高中體育班學生運動員運動心理技能與運動幸福感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莊鎧溫、吳冠穎 (2021)。樂齡者之旅遊動機、幸福感與持續涉入關係之探討。管理資訊計算,10(1),101-110。DOI: 10.6285/MIC.202103_10(1).0010
    張力為、仁未多 (2000)。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育銓 (1999)。大專校隊啦啦隊組訓、競賽目標及體育課程目標認同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俊一 (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佩娟 (2004)。國中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其輔導角色實踐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富鈞 (2016)。大學運動員之運動熱情、流暢體驗及運動幸福感-以教練選手關係為中介效果。運動教練科學,44,67-80。DOI:10.6194/SCS.2016.44.08
    張家銘、孫美蓮、林素婷、邱瀞瑩 (2018)。國高中體育教師之教師專業能力、自我效能感對幸福感之影響。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5(4),36-53。DOI:10.6214/JSRM.201812
    郭周蓉 (2014)。撞球運動參與者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陸 洛 (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8 (1),115-137。
    許吉越、王明月 (2004)。柔道選手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之研究。朝陽學報,9,409-436。
    許建民 (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建立與驗證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教育部 (2015)。推動企業贊助體育運動方案。教育部體育署,臺北市。
    教育部 (2017)。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2017修訂版。教育部體育署,臺北市。
    教育部 (2018)。優秀運動選手輔導方案核定本。教育部體育署,臺北市。
    單小琳 (1988)。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佩茹 (2014)。基隆市高中職田徑選手參與田徑運動動機、社會支持與競技倦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黃郁馨 (2016)。臺南市國中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敏榮 (2003)。高級中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月如 (2011)。高中足球選手運動社會支持、學習適應對升學意願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曾琳瑜 (2019)。全中運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對運動表現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葉麗琴、王俊明、葉麗珠 (2011,12月)。休閒運動心理需求滿足感、運動樂趣與幸福感之研究。論文口頭發表於2011臺灣體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北市,輔仁大學。
    楊正怡 (2013)。探討青少年網球選手運動心理技能對其成績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楊建隆 (1985)。臺灣地區大四學生選修體育課考量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胤甲 (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葉建助 (2010)。溯溪參與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詹俊成 (2013)。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政益 (2018)。新北市國中基層訓練站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度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廖主民 (1993)。探索台灣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運動員認知型態量表」的編製。體育學報,16,437-540。Doi:10.6222/pej.0016.199312.3329
    蒲逸生 (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蔣明倫 (2018)。國中班際排球賽選手參與動機、團隊凝聚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市立南崁國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鄭國廷 (2016)。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運動價值觀對生涯發展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鄭溫暖 (2000)。優秀運動員心理特性量表之編製。體育學報,29,13-21。Doi:10.6222/pej.0029.200009.1902
    鄭博真、鄭詩怡 (2018)。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心理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1),103-124。Doi:10.3966/181665042018031401004
    劉 琪、廖主民 (2013)。運動幸福感在心理技能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應。大專體育學 刊,15(3),300-308。DOI:10.5297/ser.1503.005
    劉一民 (1992)。運動員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劉士華 (2009)。以社會支持理論探討影響教師開發數位教材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仁芳 (2016)。希望感、社會支持與青少年桌球選手心理技能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劉美華 (1996)。大一學生之因應行為、社會支持與身心困擾的相關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市。
    蔡文輝 (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蔡定昌 (2014)。以運動心理技能為中介變項探討社會支持與情緒智力 對自我效能之影響-以南投縣高中體育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蔡宜蓁、彭小惠、謝立文 (2017)。2015熊愛跑公益健康路跑參與動機、涉入程度對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南大學體育學報,12,155-170。
    蔡孟娟、熊婉君、張震宇、陳姿伶 (2017)。運動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對聽障運動員幸福感之影響研究。休閒觀光宇運動健康學報,7(2),29-44。
    蔡政志 (2017)。臺中市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蔡淑莉 (2009)。健身運動者的運動熱情與運動幸福感及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嘉慧 (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漢威、楊明蓁、高麗娟 (2018)。大專男子橄欖球選手運動心理技能與情緒智力之研究。休閒運動管理學刊,4(1),10-18。
    蔡慧敏、許惠英 (2017)。女國高中學生參與跑步運動的動機、參與程度與幸福感之關係。金門體育學報,1(1),48-57。DOI:10.6855/JKS.201707_1(1).0005
    龍炳峰 (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Doi:10.6222/pej.0029.200009.1908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 (譯)(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Jowett, S., & Lavalle, D., 2007)
    戴良全 (2003)。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青儒 (2001)。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謝明輝、高三福 (2010)。大學校院桌球運動員心理技能應用情形調查之研究。雲科大體育,12,111-120。Doi:10.6619/YKDTY.2019.12.9
    謝淵博 (2016)。雲林縣國中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謝維玲 (譯)( 2009)。運動改造大腦: EQ 和 IQ 大進步的關鍵。新北市:野人文化。 (John, J. R., & Eric, H., 2008)
    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等 (譯)(2005)。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台灣運動心理協會。(Weinberg, R. S., & Gould, D., 1999) 。
    藍升蔚 (2012)。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羽宸、蔡永川 (2020)。探討休閒網球運動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幸福感之關係。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7,14-40。DOI: 10.6204/JRSHP.202006_(17).0002
    羅明屏 (2012)。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丕仁(1994)。乒乓球教學與訓練。北京市:人民體育。
    英文部分
    Adie, J. W., Duda, J. L., & Ntoumanis, N. (2012).Perceived coach-autonomy support, basic need satisfactionand the well- and ill-being of elite youth soccer player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3, 51-59. doi:http://dx.doi.org/10.1016/j.psychsport.2011.07.008
    Allen, M. (1983). Activity-generated endorphins: A review of their role insportsscience.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 8(3), 115-133.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Methuen.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NY: W. H. Freeman.
    Bryman, A., & Cramer, D. (1997).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with SPSS for windows. London, UK: Routledge.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asper, J. M., & Andrew, D. P. S. (2008). Sport commitment differences among tennis players on the basis of participation outlet and skill level.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31(3), 201-219.
    Corbin, C. B (1981). Sex of subject, sex of opponent, and opponent ability as factors affecting self-confidence in a competitive situation.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3(4), 265-270.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Danish, S. J., Petitpas, A. J., & Hale, B. D. (1993). Life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for athletes: Life skillsthrough sport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1(3), 352-385.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egaPublications.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uffy, K. G., & Wong, F. Y. (2003). Community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NY: Allyn & Bacon.
    Felner, R. D. (1984). Vul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nderstanding children’s effort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itions. 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New York, NY: John Wiley.
    Gay, L. R. (1992). Education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4th ed.).New York, NY: Merrill.
    George C. Homans.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3, 597-606.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
    Goldberg, A. D., & Chandler, T. (1995). Sport counseling: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athlet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1), 39-44.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olt, N. L., Kingsley, B. C., Tink, L. N., & Scherer, J. (2011).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sport participation by children and parents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2(5), 490-499.
    MacCallum, R. C., Browne, M. W., & Sugawara, H. M. (1996). Power analysis and etermination of sample size for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Psychological Methods, 1, 130-149.
    Massimo, J. (1980). The gymnast's perception of the coach: Performance competence and coaching style. In R M. Suinn (Ed.), Psychology in spor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pp. 229-237). Minneapolis, MI: Burgess.
    Nideffer, R. M. (1976). Test of atten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sty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 394-404.
    Ntoumanis, N., Taylor, M. I., & Thogersen-Ntoumani, C. (2012).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coach and peer motivational climates in youth sport: Implications for moral attitudes, well-being, and behavioral invest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8(1), 213-223.
    Okun, M. (1995) .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Encyclopedia of Aging, New York, NY.: Springer Publicshing Co.
    Painter, C. A., Prevatt, F., & Welles, T. (2008). Career belief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adults with symptom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45(4), 178-188.
    Reinboth, M., Duda, J. L., & Ntoumanis, N. (2004).Dimensions of coaching behavior, needsatisfac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welfare of young athlete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8(3), 297-313.
    Reich, J.W. & Zautra, A. (1981). Life events and personal causation: some relationships with satisfaction and di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5), 1002-1012.
    Restubog, S. L. D., Florentino, A. R., Raymund, P., & Garcia, P. R. J. M. (2010). The mediating roles of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cided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ual support and persiste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7, 186-195.
    Rosenfeld, L. B., Richman, J. M., & Hardy, C. J. (1989). Examin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mong athletes: Descript ion and relationship to stres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3, 23-33.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tional behavior (5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Education.
    Ryan, R. M., & Frederick, C. M. (1997). On energy, personality and health: Subjective vitality asa dynamic reflection of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5(3), 529-565.
    Sallis, J. F., Grossman, R. M., Pinski, R. B., Patterson, T. L., & Nader, P. R.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s to measure social support for diet and exercise behaviors. Preventive Medicine, 16(6), 826-836.
    Steiner, H., Erickson, S. J., Hernandez, N. L., &Pavelski, R. (2002). Coping styles as correlates of health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30(5), 326-335.
    Swindle, R. W. (1983). Social network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Preventive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pp.87-103). New York, NY: Pergramon.
    Williams, M. J. (1993).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Wuerth, S., Lee, M. J., & Alfermann, D. (2004). Parensal involvement and athletes’ career in youth sport.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5, 21-3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