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政儒
Lin Cheng-Ju
論文名稱: 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與知識建構
Inō Kanori’s Study of Taiwan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指導教授: 蔡錦堂
Tsai, Chin-T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6
中文關鍵詞: 伊能嘉矩東京人類學會日治時期臺灣研究臺灣史學史
英文關鍵詞: Inō Kanori,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Tokyo, Study of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zation, Historiography of Taiw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67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引發筆者注意伊能嘉矩的臺灣知識建構,主要來自清代臺灣統治議題。伊能嘉矩在臺灣研究上的豐碩成果,直接影響戰後的臺灣研究,也因爲伊能嘉矩的歷史詮釋,造就出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史觀。本文試圖以史家詮釋歷史為切入點,分析伊能嘉矩知識建構時的思維,並且重新檢閱其來臺灣前後的發展歷程。分析方式著重史家的人物研究為主軸,結合時代背景中日本政府與東京人類學會對伊能嘉矩的影響,探究伊能嘉矩的發展歷程與建構的思維。
    誠如伊能嘉矩來臺灣之初衷所云,「以自家自手,開拓自己的道路」,但這條道路走起來並不順遂。開啓伊能嘉矩來臺灣發展的契機,首先於189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人類學,其後朝鮮與北海道調查學習。緊接著於1895年伊能嘉矩為創立自家之言而來臺灣發展。除藉由東京人類學會的「知識網絡」獲得更多臺灣知識外,伊能嘉矩也努力從頭學習臺灣知識,累積各項田野調查經驗,循序漸進的完成臺灣北部調查。並把握1897年的「蕃人教育設施準備に関する調查」機會,伊能嘉矩總算完成概略性的全臺灣調查。
    1898年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的統治政策轉變,「半官方」組織的林立,以及後續的官方調查行動,給予伊能嘉矩更多發展的機會與舞台。同時,伊能嘉矩也逐步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學術網絡。相對的,此時的伊能嘉矩研究從以蕃人為主,因政策與身份任務因素而轉入漢人研究。學術發展以外,於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中,臺灣以日本殖民地身分成為展示給世界的展品,展品意象的建構來源之一為伊能嘉矩研究成果,影響往後日本的國內外博覽會的臺灣的展出意像。
    1895年至1905年的潛心研究,以及後續數次的短暫來臺灣調查,在臺灣的十年研究歷程中,伊能嘉矩專注於自己的研究之外,仍需完成坪井正五郎的學術要求,以及配合臺灣總督府的政策導向。夾在兩者之間的伊能嘉矩,研究自主性經常受到牽制,但也藉由這兩大團體而獲得不同的發展機會。說明伊能嘉矩在官方、學術與自我的發展情況,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伊能嘉矩透過自己的治學之道與努力,建構出龐大的臺灣研究。從本文中分析,在研究歷程中與環境影響下造成伊能嘉矩許多的轉變,但伊能嘉矩仍不忘初衷的一步一腳印完成各項研究,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造就出豐碩的著作,更成為受後人注重的臺灣研究之一,也隨著研究者被重視與參考引用。伊能嘉矩的研究被廣泛沿用同時,歷史的詮釋也被大眾所接受採納。此外可看出一位臺灣研究中的巨人,是如何在各項學習與努力中逐漸茁壯的過程。

    What triggers the author’s attention to Inō Kanori’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Taiwan is mainly the issue of governance of Taiwan in Qing Dynasty. Inō’s fruitful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of Taiwan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study of Taiwan after World War II. Inō’s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makes much of his historical viewpoint to the study of Taiwa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Inō’s line of thoughts when constructing knowledge and re-inspect Inō’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before and after he traveled to Taiwan in the eyes of historians. The analysis approach focuses on prosopography in the ways of historians, and by combining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government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Tokyo on Inō,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Inō’s individual developmental process and the line of thoughts constructed by him.
    “By my own hands, I expand my own road”, said Inō Kanori right after arriving in Taiwan. However, the road did not go smooth. The first turning point for Inō’s coming to Taiwan was because he studied anthropology in Tokyo Imperial University in 1893. Afterwards, he went to Korea and Hokkaido to perform field studies. In 1895, Inō came to Taiwan in the hope of developing his ow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ō learned more about Taiwan from the “Knowledge network” column in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Tokyo. He also studied extremely hard about Taiwan and accumulated experiences gained from the field trips, and he gradually accomplished the investigation of northern Taiwan. In 1897, there was an official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regarding the prepar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facilities for Taiwanese aboriginals. Inō grabbed this chance and eventually finished the rough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entire Taiwan.
    In 1898, Kodama Gentaro and Goto Shinpei changed their governance policy in Taiwan, and “Half-official” organizations which sprung up plus the onwards official investigations gave Inō Kanori more opportunities and room to develop. In the meanwhile, Inō was also building up his own academic network. At this moment, Inō turned his research target from the aboriginals to the Han people due to the policy and his assigned mission. In addition to academic development, Taiwan itself, as a colony of Japan, became an exhibition displayed to the world in the World’s Fair in Paris in 1900. One of the concepts of this exhibition was from Inō’s research results and thus influenced the image of Taiwan as an exhibition of Japan onwards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From 1895 to 1905, Inō concentrated on his research and made several short visits to Taiwan. During the decades, besides concentrating on his research, Inō had to reach and meet the academic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from Tsuboi Shougorou, as well as abided by the policy executed by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On one hand, the two parties constrained Inō from doing independent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Inō acquired various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these two groups. This can explain the influence among the authority, academia and Inō on each other, as well as Inō’s role in these thre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Inō Kanori constructed enormous study of Taiwan via his own studying approaches and dedica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although Inō had to make chang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doing research or due to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he accomplished various researches step by step and headed towards his own dream in the end.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fruitful publications has become one of the noticeable studies of Taiwan for the later generations, and his research has been emphasized and referred to by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s the prevailing reference of his research, Inō’s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has also been widely adopted by the public.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a giant dedicated to the research of Taiwan gradually grew and became stronger from the processes of learning and endeavoring.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資料彙編與研究回顧…………………………………………………………………………5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文獻運用………………………………………………………………………16 第四節、章結架構……………………………………………………………………………………………20 第二章:伊能嘉矩臺灣研究的展開‧‧‧‧‧‧‧‧‧‧‧‧‧‧23 第一節、臺灣調查的展開與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調查…………………………………23 第二節、伊能嘉矩來臺前後的學習與活動(1893-1897)………………………………35 第三節、伊能嘉矩臺灣蕃地調查與蕃情知識的掌握……………………………………49 小結…………………………………………………………………………………………………………………52 第三章: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建構與發展‧‧‧‧‧‧‧‧‧‧‧54 第一節、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時期的殖民政策……………………………………….55 第二節、伊能嘉矩自蕃情調查到人類學知識的建立……………………………………65第三節、能嘉矩研究成果與博覽會中臺灣意象的展示…………………………………72 小結…………………………………………………………………………………………………………………80 第四章:伊能嘉矩研究中的困境與治學之道‧‧‧‧‧‧‧‧‧‧82 第一節、身分的侷限與自我的轉變………………………………………………………………..82 第二節、伊能嘉矩研究中的延續性與經驗轉折…………………………………………….97 第三節、治學之道與臺灣研究成果………………………………………………………………..99 小結………………………………………………………………………………………………………………103 第五章:結論‧‧‧‧‧‧‧‧‧‧‧‧‧‧‧‧‧‧‧‧‧‧‧104 附錄一 東京帝國大學1896年教授、助教授級講師擔任講座與分擔,外國教師講座概況…………………………………………………………………………………………………115 附錄二 伊能嘉矩生平著作統計表………………………………………………………………………120 附錄三 伊能嘉矩報章、雜誌及文章彙編…………………………………………………………….123 參考書目………………………………………………………………………………………………………………238

    一、史料

    (一)、書類資料
    久米邦武編、田中彰校注
    1977,《特命全權大使米歐回覽實記(一)》。東京:岩波出版社。
    井出季和太
    1937《臺灣治績志》。臺北:南天出版社複印。
    月出皓
    1905《臺灣館》。臺灣:臺灣協贊会發行。
    1907《臺灣館》。東京:山東書屋藏版。
    板澤武雄編
      1939《伊能友壽翁年譜‧伊能嘉矩先生小傳》。東京:作者自刊。
    伊能嘉矩
      1900《臺灣蕃人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文書課。
      1902《臺灣志》。東京:文學社。
      1928《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1997《臺灣蕃政志》。臺北:南天出版社。
    松本巍,蒯通林譯
      1960〈設置大學之理由書及說明書〉,《臺北帝大沿革史》。臺北:手抄稿影印本,頁6。
    東京大學史史料學會編
      1994《東京大學年報‧第十一年報》。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1994《東京大學年報第六卷》。東京:東京大學。
    鳥居龍藏
      1953《ある老學徒の手記》。東京:朝日出版社。
      1897〈臺灣人類學會假規則〉,明治29年12月6日,第79號(一)。
    臺灣教育會編
      1939《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18《理蕃誌稿第一卷》。臺北:南天書局影印本。

    (二)、報紙雜誌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協會會報》
    《臺灣時報》
    《臺法月報》
    《臺灣教育會雜誌》
    《臺灣統計協會雜誌》
    《蕃情研究會誌》
    《臺灣經濟雜誌》
    《臺灣慣習記事》
    《臺灣土語叢誌》
    《東京人類學會雜誌》
    《岩手學事彙報》
    《東洋》
    《學鐙》
    《岩手每日新聞》
    《教育報知》
    《大日本教育新聞》
    《遠野新聞》
    《上閉伊日報》
    《大正版》
    《東北實業界》
    《驥北の花》

    二、中文專書
    又吉盛清著、魏延朝譯
      1997《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與沖繩》。臺北:前衛出版社。
    小熊英二著 黃阿有等譯,
      2012《「日本人」的國境界—從沖繩、愛奴、朝鮮到殖民地統治到回歸運動》。嘉義:嘉大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日本順益臺灣原住民研究會編
      1999《伊能嘉矩の臺灣原住民研究の人類學的價值》。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矢內原忠雄,林明德翻譯
      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
      2005《後藤新平傳:外交與卓見》。臺北:商務印書社館。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著
      1996《平埔族踏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2012《臺灣踏查日記(上):伊能嘉矩的臺灣田野探勘》。臺北:遠流出版社。
      2012《臺灣踏查日記(下):伊能嘉矩的臺灣田野探勘》。臺北:遠流出版社。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譯
      2009《博覽會的政治學》。臺北:學群出版社。
    何鳳嬌
      2004《日治時期臺灣高等官履歷(一~三冊)》。臺北:國史館
    呂紹理
      2001《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社, 第二版。
    杜聰明
      2001《回憶錄: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臺北:龍文出版。
    林枚君著、國立編譯館主編
      2006《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博揚文化。
    林滿紅
      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社。
    林明德
      1996《日本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
    吳文星等編
      2003《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語學國語讀本:解說・總目次・索引》。臺北:南天出版社。
    吳密察主編
      1997《臺灣史檔案‧文書目錄‧三‧國立臺灣大學藏伊能嘉矩文庫目錄》。臺北:臺灣大學。
    胡家瑜編
      1998《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
    翁佳音
      2006《大臺北地圖考釋》。臺北:稻香出版。
    夏麗月主編
      1998《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著
      1996《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臺北:遠流出版社。
    陳慈玉
      1994《臺北縣茶業發展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莊錫昌、孫志民
      1991《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與架構》。臺北:淑馨文化出版。
    詹素娟、張素玢撰稿
      2001《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編(北)──北臺灣平埔族群史》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著
      2004《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冒險》。臺北:遠流出版社。
    黃美娥
      2007《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
    楊南郡
      2002《臺灣百年花火:清末日初臺灣探險踏查實錄》。臺北:玉山社。
    劉克襄編
      1988 《探險家在臺灣》。臺北:自立晚報社。
    鄭政誠
      2005《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揚文化出版。
    藤井枝津枝
      1997《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番政策》。臺北:文英堂。

    三、日文專書
    上沼八郎監修
      1988《臺灣協會會報(第1-13卷)》。東京:ゆまに書房。
    山路勝彥
      2002《植民地主義と人類学》。兵庫縣:關西學院大學出版。
      2006《近代日本の海外學術調查》。東京:山川出版社。
      2008《近代日本の植民地博覽会》。東京:風響社。
      2011《日本の人類学 : 植民地主義、異文化研究、学術調査の歴史》。兵庫縣:關西學院大學出版。
    中生勝美
      2000《殖民地人類学の展望》。東京:風響社。
    中薗英助
      1995《鳥居龍藏傳》。東京:岩波書店。
    伊能嘉矩原著、森口雄稔編
      1992《伊能嘉矩の臺灣踏查日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江田明彥編輯
      1989《復刻遠野新聞》。東京:編輯自刊。
    寺田和夫
      1975《日本の人類学》。東京:思索社。
    後藤總一郎主編
      1995《伊能嘉矩─鄉土と臺灣研究の生涯─》。遠野市:遠野市立博物館。
    坂野撤
      2005《帝国日本と人類会》。東京:勁草書局。
    拓殖大學
      2010《拓殖大學百年史(明治篇)》。東京:拓殖大學百年史編纂委員會。
    松田京子
      2003《帝國の視線博覽会と異文化表象》。東京:吉川弘文館。
    斉藤忠
      1971《日本考古學選集II:坪井正五郎(上卷)》。東京:築地書館,第二刷。
      1971《日本考古學選集III:坪井正五郎(下卷)》。東京:築地書館,第二 刷。
    宮本延人
      2010《伊能嘉矩氏と臺灣研究》。遠野市:遠野市教育委員會。
    荻野馨
      1998《伊能嘉矩年譜‧資料‧書誌》。遠野市:遠野物語研究所。

    四、期刊文章
    王學新
      2010〈日治前期桃園地區之製腦與蕃地拓殖(1895-1920)〉,《臺灣文獻》63:1,頁60-65。
    丘延亮
      1997〈日本殖民地人類學「臺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第28期,頁145-174。
    李文良
      2007〈清初入籍臺灣法規之政治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67,頁107-137。
    何彬
      2006〈日本民俗學學術史及研究法概述〉,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97-201。
    吳密察
      1997〈臺灣大學藏伊能文庫〉,《大學圖書館》3:1,頁4-23。
      1998〈從人類學者到歷史學者:臺灣史研究的巨峰伊能嘉矩〉,《當代》。臺北:合志文化,135 期,頁10-17。
    吳文星
      1995〈日本據臺前對臺灣之調查與研究〉,《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頁567-576。
      1997〈日治時期日人對臺灣史研究之展開〉,《中華民國專題第四屆討論會: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臺北:國史館,1997年,頁161-172。
      1997〈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險」之展開〉,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 研究所籌辦處,頁23-40。
    姚人多
      2000〈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季刊》42,頁119-182。
    胡家瑜
      1998〈伊能嘉矩與臺灣原住民物質文化收藏〉,《當代》。臺北:合志文化,136期,頁54-65。
      2004〈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地時期的展示與「他者」意象〉,《考古人類學刊》64,頁3-39。
    張隆志
      1997〈追尋失落的福爾摩沙部落:臺灣平埔族群史研究的反思〉,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辦處。頁257-272。
      1998〈劉銘傳、後藤新平與臺灣近代化爭論〉,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臺北:國史館。
      2006〈知識建構、異己再現與統治宣傳:《臺灣統治志》(1905)和日本殖民論述的濫觴〉,梅家玲,《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頁233-259。
      2006〈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頁33-58。
      2011 From Different Shor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Historical Writings on Taiwan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9期(2011),頁1-15。
    張勝彥
      1977〈伊能嘉矩之生平與著述〉,《臺灣人文》第一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中心。頁89-90。
    張菼
      1970〈清代初期治臺政策檢討〉,《臺灣文獻》21:1,(1970年3月),頁19-44。
    陳偉智
      1997〈殖民地統治、人類學與泰雅書寫:1895年田代安定的宜蘭調查〉,《宜蘭文獻雜誌》第29期,頁3-28。
      1998〈知識與權力—伊能嘉矩與臺灣原住民研究〉,《當代》。臺北:合志文化,135 期,頁28-51。
      2009〈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6:4, 頁1-35。
    陳光興
      1994〈帝國之眼:「次」帝國族群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臺灣社會學季刊》17,頁149-222。
    許毓良
      2001〈清代臺灣的文武口-兼談"消極治臺"說的適切性〉,《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 第22輯):臺灣與中國大陸關係史討論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黃秀政
      1977〈論藍鼎元的積極治臺主張〉,《臺灣文獻》28:2。
    黃智慧
      1999〈日本對臺灣原住民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徐正光、黃貴應主編《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43-195。
    黃富三
      2011〈清季臺灣之外來衝擊與官紳關係:以板橋林家之捐獻為例〉,《臺灣文獻》62:4,頁131-159。
    黃應貴
      1983〈光復後臺灣地區人類學研究的發展〉,《中研院民族所集刊》55期春季,,頁135-140。
    劉斌雄
      1975〈日本學人在高山族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彙勘》40,頁5-17。
    歐素瑛
      2005〈從臺北帝國大學到臺灣大學—以考古人類學研究為例〉,《臺北文獻》153,頁87-126。
    賴靜宣
      2012,〈日治時期《裨海紀遊》的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七期,頁29-30。
    戴寶村
      2002〈伊能嘉矩與近代臺灣歷史學〉,《二十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頁1-28。
    鍾淑敏
      1989〈日據初期臺灣殖民體制的建立與總督府人事異動初探,一八九五至一九0六(上)〉《史聯雜誌》14,頁84-96。
      1989〈日據初期臺灣殖民體制的建立與總督府人事異動初探,一八九五至一九0六(下)〉《史聯雜誌》15,頁51-72。
      1994〈館藏「臺灣日日新報」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收錄於臺分館編,《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臺北:臺灣分館,頁137-155。

    四、學位論文
    石丸雅邦
      2008〈臺灣日本時期的理蕃警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論文。
    石川豪
      2005〈殖民教化與「未開化」意象的再現:以四個博覽會為例〉,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弘毅
      2007〈清代康熙年間治臺策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
    巫育山
      2009〈消極治臺論之商榷-大清帝國治臺政策再審視〉。桃園: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李國玄
      2006〈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博物學發展與文化資產保護運動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志汶
      2001〈清康雍乾三朝的治臺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室屋麻梨子
      2007〈《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陳芷凡
      2011〈跨界交會與文化「番」譯:海洋視域下臺灣原住名記述研究(1858-191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偉智
      1997〈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 — 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劉融
      2003〈日治時期臺灣參展島外博覽會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錢曉珊
      2006〈殖民地博物館與「他者」意象的再現:三個日本殖民地博物館的分析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