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常惠
論文名稱: 張雪門幼兒教育思想及實踐之研究
A Study in Hsueh-Men Chang’s Thin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指導教授: 何慧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張雪門幼兒教育師資培育行為課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92下載:17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張雪門(1891-1973)在民初中國華北地區從事幼兒教育的推動以及幼教師資的培育工作。抗戰之後來到台灣,也在台灣推動了將近三十年的幼教工作。在他從事幼教工作的一生中,感到發展中國人的幼教課程的重要性,於是提倡「中國的幼稚園課程」,課程實行方法是透過「行為課程」來實施。
    張雪門推行行為課程強調幼兒從生活中的行為獲得經驗,從行為獲得經驗的作法也運用在師資培育的方法上,因此他重視師範教育中的實習,希望藉著有計畫的實習,讓師範生獲得有用的知識,能實際運用在幼稚園得工作中。
    雖然張雪門推動幼兒教育的歷程橫跨中國和台灣兩地,但是卻顯少有關於他系統性的研究,再加上行為課程也漸被忽略,其原因值得探討。而中國的幼稚園課程特色為何?也令人好奇;此外張雪門有計畫的實習制度能否對現在的幼教師資培育提供參考?
    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歸納出四項研究目的:
    壹、探討張雪門的幼兒教育理念及其實踐歷程。
    貳、瞭解張雪門中國幼稚園課程的內容與特色。
    參、探究張雪門的行為課程,在六十年代的台灣無法持續的原因。
    肆、探討張雪門師資培育中的實習課程,作為幼教師資實習之參考。
    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和目的,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History research)、及敘述性研究 ( Descriptive research )中的文獻分析法 ( Documentary analysis method )。首先蒐集張雪門原著,包括書籍和報章雜誌上的文件資料,以及敘述張雪門生平、教育理念、課程等相關著作,再加以蒐集相關時代背景資料,詳加閱讀、整理、比較,針對研究動機和目的,再進行分析歸納。
    誠如本研究動機和目的所述,本研究之研究架構以張雪門生平及思想背景為基礎,歸納出其教育思想重點及實踐的過程,針對行為課程的開放性、行為課程推行受限的原因、中國幼稚園課程的民族改造主張與師資培育四點做為探討議題,並整理出張雪門對民初中國幼教和台灣幼教的貢獻。
    一、 行為課程與開放課程的對照
    行為課程和開放課程多有類似,即使是有所不同,差異性也不大,因此行為課程可說是一個具有開放性質的課程,在課程的開放性方面,張雪門可說具有前瞻性。
    二、 張雪門的民改造主張
    張雪門的民族改造立基於國族主義,將國家與民族視為相同,但這樣的定義有失偏頗,幼兒時期應是社會化重要時期,再者,張雪門幼兒教育理念中包含「兒童本位」這一項,但卻又強調民族改造對幼兒的重要性,兩者互相矛盾。
    三、 行為課程在台灣推行受限原因
    包括幼教師資專業能力不足、張雪門學生在台灣人數較少,使課程傳播及實施受限、張雪門在台灣也是導致老師不敢輕率施行行為課程的原因、行為課程未符合台灣當時民情、行為課程本身不夠完備、台灣光復後社會情況影響接受中國式課程的意願、社會變遷影響幼兒教育發展、執政當局不重視張雪門的意見
    四、張雪門幼教實習與目前幼教實習的比較。
    就張雪門過去所規劃的幼稚園師資培養課程來看,相對於現在的師範幼教系四年課程做比較,張雪門的課程當然少了很多關於教學基本學科課程(或稱普通課程)、教育方法學課程,但在實習課程的規劃上,可以讓目前的師院幼教系實習制度做參考。
    張雪門對民初中國幼教的貢獻可歸納為:除在北平幼師採用的半道爾頓制教學法,強調教學做合一的精神,同時也嘗試編寫幼教課程,為中國幼教實驗的先驅者;確立了實習三步驟,為當時的師範教育提供實習制度的參考;透過長期、短期的師資訓練,為缺乏幼教師資的社會培育幼教人才,彌補實際需要的不足。
    對台灣幼教的貢獻則是:張雪門執掌台北育幼院期間,將真正需要幫助的孤苦兒童收容扶養,為日後的慈善機構、工作樹立典範;導生制的提倡,提供個人再教育、成人再進修的機會,並進行職業訓練;提倡行為課程,改變當時以「成人為教學主體」的幼稚園教學現象,而成為「兒童為學習主體,重視兒童學習經驗」,使幼稚園教學真正能符合兒童的需要;以講學、著述的方式,企圖影響當時的幼教環境,重視師資、兒童教育以及課程的推展。
    綜觀張雪門的一生,可知他對幼教的熱忱終身不變,他積極、開創、實驗,為幼兒的未來努力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從事幼教的工作者所需要學習的。

    The progress on advocat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f China and Taiwan by Hsueh-Men Chang was seldom been studied; the behavior curriculum has been overlooked as well. The reasons needed to be explored. Besides, what’s the specialty of China’s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Finally, Does the internship presented by Hsueh-Men Chang work for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preschool teaching?
    Based on above statements,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assess four objectives:
    1.To study the childhood education claimed by Hsueh-Men Chang and its progress of the achievement.
    2.To understand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n China presented by Chang and its specialties.
    3.To explore Chang’s behavior curriculum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its discontinuation in Taiwan in the 60s.
    4.To study the internship in cultivation of preschool teaching stated by Chang for future reference.
    The present study, based on Hsueh-Men Chang’s thinking and his background, attempts to examine his contribu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R.O.C. in China and in Taiwan nowadays. There are four agendas to be discussed:
    1.The comparison of behavior curriculum to open curriculum.
    Both were similar in many ways. Chang was considered to be unprecedented on his views of open curriculum.
    2. Chang’s perspective on the peoples’ reform.
    According to his perspective on the peoples’ reform, he defined the term of country as of peoples, 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inadequate. Furthermore, the concept of child-center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oples’ reform to children both were paradoxical.
    3. The obstacle in the execution of behavior curriculum in Taiwan.
    The reasons included the lack of proficiency in teach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f the number of Chang’s students in Taiwan, the executive pressure under Chang’s high reputation, and the government’s disregard of Chang’s studies. Moreover, the curriculum was not well adapted to Taiwan’s society. Finally, the social transition from Japanese to Chinese domination also had an influence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evelopment.
    4. The comparison of internship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esented by Chang to current one.
    Chang’s curriculum for traini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lacked general courses and educational methodology courses, compared with current ones at the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But the internship claimed by Chang could be referred to current system of internship for those stud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3 壹、研究方法 3 貳、研究流程 3 參、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張雪門生平事蹟與教育思想淵源 5 第一節 生平事蹟 5 壹、接觸幼教初期 5 貳、研究幼教時期 6 參、訓練師資時期 7 肆、抗戰時期的幼教工作 9 伍、創設台灣幼兒保育工作 10 陸、在台灣的師資培育 12 柒、退休後生活 11 第二節 張雪門幼兒教育思想淵源 13 壹、福祿貝爾 13 貳、蒙特梭利 17 參、杜威 20 肆、陶行知 22 第三章 張雪門幼兒教育思想 26 第一節 幼兒教育目標 26 壹、從模仿而創造 27 貳、從兒童而民族 27 參、從特殊而普遍 28 肆、從孤立而溝通 29 第二節 幼兒教育理念 29 壹、兒童為本位的出發 30 貳、中國式幼稚園的構想 36 參、民族主義的轉向 40 肆、科學精神的強調 44 第四章 張雪門之幼稚園課程 49 第一節 張雪門對課程的定義 49 壹、課程的來源 49貳、課程的原則 50 第二節 張雪門之幼稚園課程建構 53 壹、幼稚園課程編寫過程 53 貳、幼稚園課程演變重點歸納 63 第三節 張雪門之中國幼稚園課程與行為課程 66 壹、中國幼稚園課程 67 貳、行為課程 69 第四節 張雪門之幼稚園教材 80 壹、課程與教材的關係 80 貳、教材與教法 81 參、教材的選擇 82 第五章 張雪門幼稚園師資培育的理念與作法 85 第一節 師資培育理念 85 壹、以行動為主體 85 貳、民族改造 88 第二節 教師具備的條件 90 壹、教師的人格特質 91 貳、健全的學識 92 第三節 師資培育課程 94 壹、抗戰前師資培育課程 94 貳、抗戰時幼教師資培育課程 95 參、台灣時期的課程 96 第四節 實習課程 97 壹、實習第一步-參觀(參觀) 98 貳、實習第二步-見習(參與) 99 參、實習第三步-試教(支配) 101 肆、實習第四步-輔導 101 第五節 導生制與實驗區 104 壹、導生制 104 貳、設置幼稚教育實驗區的構想 108 第六章 結論 111 第一節 綜合討論 111 壹、行為課程與開放課程的對照 112 貳、民族改造主張的討論 117 參、行為課程在台灣推行受限的原因 121 肆、張雪門幼教實習與目前幼教實習的比較 125 第二節 總結 128 壹、張雪門對民初中國幼教的貢獻 128 貳、張雪門對台灣幼教的貢獻 129 圖表目錄 表次 表4-1 58 表4-2 60 表5-1 102 表6-1 114 圖次 圖4-1 65 圖4-2 73

    參考書目
    以下書目因原著無法蒐集,取自於1994年戴自俺主編由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之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上、下卷。()內為原出版年代。
    張雪門(1926)。幼稚園的研究。北平:北新書局。
    張雪門(1926)。嘗未-福祿貝爾母親遊戲之三。晨報25號。
    張雪門(1926)。聞馨-福祿貝爾母親遊戲之四。晨報26號。
    張雪門(1926)。影戲-福祿貝爾母親遊戲之五。晨報27號。
    張雪門(1930)。幼稚園研究集。北平:北新書局。
    張雪門(1931)。幼稚園課程編制。上海:商務印書館。
    張雪門(1931)。幼稚園教育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
    張雪門(1933)。新幼稚教育。上海:兒童書局。
    張雪門(1934)。幼稚園組織法。上海:兒童書局。
    張雪門(1934)。幼稚園教材研究。上海:中華書局。
    張雪門(1936)。幼稚教育新論。上海:中華書局。
    張雪門(1961)。實習三年。台北:童年書店。
    張雪門(1969)。幼稚教育五十年。台北:台灣書店。
    張雪門著作原本
    張雪門(1957)。幼稚園春季活動課程中心。台北:僑務委員會。
    張雪門(1957)。幼稚園夏季活動課程中心。台北:僑務委員會。
    張雪門(1957)。幼稚園秋季活動課程中心。台北:僑務委員會。
    張雪門(1957)。幼稚園冬季活動課程中心。台北:僑務委員會。
    張雪門(1961)。幼稚園科學教育集。台北:童年書店。
    張雪門(1965)。從孩提到青年。
    張雪門(1966)。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台北:台灣書店。
    張雪門(1970)。我的童年。台北:文化圖書公司。
    張雪門(1973)。幼稚教育論叢。台北:開明書店。
    張雪門(1978)。中國幼稚園課程研究。台北:童年書店。
    張雪門(1978)。幼兒教材五種。台北:童年書店。
    張雪門(1982)。幼稚園教材教法。台北:新潮出版社。
    張雪門(?)。幼教師資進修十講。台北:新潮出版社。
    張雪門(1928)。二三四歲兒童之研究。教育雜誌20卷7號,1-15。
    張雪門(1929)。改良恩物之研究。教育雜誌21卷2號,43-51。
    張雪門(1929)。自動教學下之幼稚園手工。教育雜誌21卷11號,
    59-68。
    張雪門(1930)。我國手指遊戲在教育上的價值。教育雜誌22卷1號,59-74。
    張雪門(1937)。修改現行幼稚園課程標準問題。教育雜誌27卷2號,107-110。
    張雪門(1969)。中華文化復興的實踐問題。教育與文化377、378
    期,1-2。
    張雪門(1970)。文化復興中的幼稚教育(二)。教育與文化394、395期,37-43。
    張雪門(1972)。幼教師資考試檢定芻議。教育文摘17卷5期,3。
    戴自俺主編(1994)。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上、下卷。北京:少年
    兒童出版社。
    由台北發行的中華日報自1953年9月28日至1954年9月(共四十期), 張雪門主編的「幼教之友」專刊,其中張雪門除本名外以筆名老驥、S.M、雪門、潛光、伏驥、伏發表之四十篇短文,不一一列入參考書目。
    幼教通訊1962年5月至1964年1月由中國幼稚教育學會發行的月刊雜誌,後改名為幼兒教育,其中張雪門執筆的文章十數篇,不一一列入參考書目。
    其他參考文獻
    張雪門治喪委員會編(1974)。張雪門先生紀念專集。台北:張雪門治喪委員會。
    中國幼稚教育學會編(1991)。張雪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刊。幼兒教育224、225期。
    王倫信(1994)。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
    王靜珠(1988)。四十年來我國幼兒教育之課程。教育資料集刊十三輯,65-96。
    王靜珠(1992)。幼稚教育。台中:台中師範專科學校。
    王靜珠(1992)。張雪門先生之幼教理念。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第5期,217-232。
    王靜珠(1983)。悼念我國幼稚教育之父-張雪門先生。國教輔導22卷7期,9-10。
    王炳照、閻國華主編(1994)。中國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朱諶(1995)。近代西洋民族主義思想。台北:幼獅文化。
    李文妮(1988)。適性的個別學習指導。訓育研究27卷1期,35-39。
    李國祈(1990)。辛亥革命前後-愛國青年為創建中華民國而團結奮鬥。近代中國青年運動史,3-78。台北:嵩山出版社。
    何曉夏主編(1994)。簡明中國學前教育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林玉体(1995)。一方活水-學前教育思想的發展。台北:信誼基金會出版社。
    林意清(1997)。蒙特梭利感覺教育理論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瑋(1994)。幼兒教育系教育實習制度之探討。幼稚園師資培育的危機與轉機,75-91。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朝鳳(1988)。幼兒教育原理。高雄:復文圖書。
    林靜子(1986)。張雪門先生之教育思想淵源。國教輔導月刊第19期,19-21。
    林靜子(1985)。張雪門先生幼教理念的研究。花蓮師專學報第16期,35-78。
    周道濟、黃啟明(1994)。三民主義的國家觀。台北:正中書局。
    高敬文(1976)。開放的教育-中國化的展望。屏東:東益出版社。
    殷海光譯(1990)。怎樣研究蘇俄。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袁昂(1948)。中國幼稚教育之瞻望。教育雜誌33卷1號,24-32。
    徐訏(1973)。悼念張雪門先生。傳記文學23卷1期,84-86。
    徐宗林(1990)。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陶明潔譯(1992)。人的教育。台北:亞太圖書。翁麗芳(1992)。張雪門的中國幼稚園課程。台北師院學報第5期,885-920。
    翁麗芳(1993)。張雪門幼教師資課程論及其實踐。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報第2期,99-120。
    翁麗芳(1998)。幼兒教育史。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翠娥(1984)。幼稚園教材教法。台北:大洋出版社。
    華霞菱(1966)。張雪門先生和幼稚教育。國教世紀1卷7期,12-14。
    華霞菱(1986)。我國幼稚教育專家張雪門先生略傳。書和人五四二,4045-4048、五四三期,4050-4052。
    陳文旭編著(1979)。民族精神教育與生活教育。台北:台灣育英社。
    陳光輝(1988)。美國的公民教育。台北:東大出版社。
    陳淑琦(1995)。幼兒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峰津(1969)。杜威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
    陳伯璋、盧美貴(1991)。開放教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彭懷真(1988)。進入社會學的世界。台北:洞察社會出版社。
    舒新城(1927)。中國幼稚教育小史。教育雜誌19卷2號,1-6。
    黃文瑞(1992)。台灣省立桃園育幼院建制沿革與業務簡介。台灣文獻43卷2期,157-164。
    黃世明(1947)。現行幼稚園課程的批判和建議。教育雜誌32卷5號,35-37。
    黃怡貌(1995)。光復以來台灣幼兒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1981)。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偉儒(1997)。蒙特梭利教學理論與方法簡介。台北:蒙特梭利文化公司。
    楊銀興(1987)。從社會變遷中談我國幼稚教育應有的調適。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第1期,156-171。
    董寶良主編(1991)。陶行知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熊芷、趙國瑞(?)。 三十年來的學前教育。台北:台北兒童福利中心。
    廖鳳瑞(1994)。幼教課程研究的趨勢-生態系統理論的應用。家政教育12卷6期,22-34。
    廖鳳瑞主持、鄭青青協同主持(1999)。開放式幼兒教育成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鄧運林(1995)。開放教育新探索(上)。高雄:復文圖書。
    盧素碧(1988)。近四十年來我國幼兒教育之教材教法及研究。教育資料集刊十三輯,97-121。
    盧素碧(1999)。單元教學。幼教課程模式,台北:心理出版社,7-48。
    蔡文輝(1988)。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春美主持、翁麗芳、張世宗共同主持(1995)。幼教師資培育研究:幼兒學習區的規畫與應用(歷史研究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蔡秋桃、金澤勝夫、下山田裕彥(1995)。幼兒教育思想。台北:五南書局。
    瞿立鶴(1984)。清末民初民族主義教育思想。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羅淑芳(1984)。開放式學習的幼兒教育。台灣教育403期,36-39。
    滕大春主編(1989)。外國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潘冷雲、林力峰等著(1991)。現代生活與現代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啟示。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薩孟武(1956)。政治學。台北:薩孟武。
    蕭新煌、黃世明、翁世杰(1995)。百年來台灣社會力的浮沉與轉型。
    百年來的台灣,110-153。台北:前衛出版社。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