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筱葳 |
---|---|
論文名稱: |
台灣同志小說人物情感研究----以《孽子》與《逆女》為例 |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Yang, Chang-Ni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6 |
中文關鍵詞: | 同志 、同性戀 、孽子 、逆女 、白先勇 、杜修蘭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7 下載:17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平時走在街上,總是會對打扮得令人匪夷所思的人投以好奇的眼光,並非是對方奇裝異服,而是從他不知是男是女的穿著,進而對他╱她的性別歸屬感到好奇,然後就會和身邊友人煞有其事的討論起來,更忍不住的邊討論、眼光邊隨伊人轉,之後便若有所悟的笑著。這般反應就是千古年來好似約定俗成的「異性戀思維」。於是,在感情方面,以多數人定義所謂的「正常」底下,若有不同於平常經驗的表現,總是容易惹來討論:兩個女孩親暱地相挽著手,我們尚可解釋成「手帕交」,但兩個男生牽著手呢?在仍未稱得上「開放」的社會風氣裡,恐怕想像空間不大,只會導引到「他們是同志」的思路去。但於現今高唱「男女平等」的議題下,卻不免要中庸地評論:為什麼兩個女孩牽手可視之平常、男生牽手就容易遭受非議?這是一個不明所以的「正常評斷標準」。更推展出去,為什麼感情只能男女的結合,不能女女、或是男男?或許有人會說:「這不符合『陰陽調和』的觀念,也或許會說:「如此一來,怎能繁衍後代?」更或許,什麼理由都講不出來,匆匆拋下一句:「就是覺得怪怪的。」其實,紛雜的說詞,終將回歸一個原點:因為這樣的配對,並不符合自古以來所謂「正常」的異性配對。
只是,到底什麼叫「正常」?什麼才叫「應當」?這似乎是主觀但非絕對的一種大眾化的思考結論罷了!在每個會議場合,「少數服從多數」是所有人自小就被教育的民主思維舉止,只是,人類感情何其複雜!愛與不愛、愛男生愛女生,豈能用如此冰冷的民主論調,強硬地要一位同性戀者(甚或雙性戀者)接納幾近「專制」的異性戀霸權?其實,愛一個人,是不該論對方的男女性別,而應在於真誠與否。
關於同性戀的處境,陳耀民曾說:「在台灣只有孤兒才能夠come out 」。 父母總是最至親的家人,若性別身份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同,將是對自我心靈給予沈重的打擊,進而產生「閉鎖」的現象,意即在「我」與「他人」之間挖下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落落大方的外表下,是亟欲被瞭解,卻不懂得如何訴說的孤獨。
研究者從事教職,在教職生涯中,也碰過具有同志傾向的學生,青澀的年華,該是飛揚且自在的,而我卻在他們的眼中看到些許的矛盾、徬徨,雖然生為Y世代的年輕學子們,對於感情的思想觀念開放許多,甚至在互動當下,彼此調侃玩笑著,但卻也不難發現他們故做輕鬆的痕跡。而在當父母意外得知孩子的同志傾向時,他們所受到的,是不被諒解與成全的身心創傷,在我面前總是一派自然敘說著自己在家裡的情形,殊不知他們心底的煎熬到底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眼見他們的無奈、深感他們的掙扎,於是便想藉由研究,瞭解同志的生活與心理,從中瞭解這些在平常人眼中稱為「異類」的族群們,存在著怎樣的心理衝擊,瞭解大環境普遍存在對同性戀族群所賦予的刻板印象、實際壓制思想行為,尤其針對青少年時期,在他們渴望愛、渴望尋求認同的心靈下,應如何給予他們適當的體諒、或是正確的態度去對待。
凡為人類,都需要一種名為「愛」的感覺溫暖、充實心靈,無論是愛人或是被愛,在給予與收受之間,都能體驗「愛」的酸澀與甜蜜,藉由五味雜陳,讓我們更能瞭解「愛」的真諦。「愛」可以發生在任何一段關係中,呈現多種形式:親子、師生、男女、同儕……等等,各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著,但是,卻也有被大眾認為「怪異」的愛情方式,那就是同志之愛。但這也可被歸納於「愛」的其一類別,真的是如此不容見諒嗎?追根究柢,這也只是另一種感情的表達方式罷了!每個人都有愛的義務,也有享受被愛的權利,只是如何拿捏?如何表達?這又是因人而異了。很喜歡一首聖歌:「愛的真諦」,歌詞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愛是忍耐、愛是要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學習愛、體驗愛、追尋愛、發現愛,是人生中永遠的課題,但當在實現自我之愛時,更要對他人之愛有所尊重與包容,當世界國際都在強調「族群融合」的口號當下,「愛」的世界,更要有族群融合與平等對待的大同。
論文內容以研究白先勇《孽子》、杜修蘭《逆女》兩本文本為重心。研究內容及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從大環境加諸於同性戀者的刻板印象入手,說明社會「恐同」的心理,同性戀者處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最難面對的還是至親,兩部文本恰巧均有關於同性戀的青春書寫,筆者從事教職,面對的正好是類似年紀的孩子,在這群學生中,亦有一雙惶惶不安的眼睛,小心翼翼觀察身旁動態,於是藉由研究,期盼更能掌握此等孩子的心靈。第二節文獻探討,以各大專院校文學相關系所研究生,論文以同性戀相關研究為主題,作一番介紹與解析,藉此分別出自己的研究與過往研究的不同,以凸顯自我研究價值。第三節言問題意識,實即研究目的,說明藉由研究過程,所期盼收到的效果。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呈現如何完成論文的方法運用與軌跡。第五節說明研究範圍與架構,清楚劃分出研究的重心,強化論文的根據,並將文本內容歸類,形成架構。
第二章 書寫同志
本章共分三節:研究同志小說,必先對「同志」有所瞭解,故第一節先說明關於「同志」(即同性戀)的名詞由來、大眾對於同志的看待與反映、同志所面臨的處境等方面,期盼對同志有較為通盤的瞭解。第二節言「眾聲喧嘩」,旨在說明同志文學經過長時間的沈潛,在二十世紀進入最後倒數的十年,猛然破土發芽,受到各大文學獎的青睞,儼然形成一股潮流,成為投稿文學獎競相效仿的主題對象。第三節概述同志小說的流變,尤其針對主題方面的轉換,作一番歸納整理,期盼能掌握遞嬗的軌跡。
第三章 不倫不類----文本中人物關係
本章共分四節:整章架構以傳統五倫作為基礎,進行分類,第一節言君臣倫,以《孽子》為研究重心,說明黑暗王國裡所存在的上下從屬關係。第二節言父子倫,以《孽子》與《逆女》中具有鮮明的親子關係,作綜合論述,並不拘泥於「父子」關係,更擴大為「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等關係,藉由各組人馬的敘述,呈現出多樣的親子互動。第三節言夫婦倫,此節著重在對比性,首先,父母的正統婚配,與孽子、逆女們的伴侶關係,是「合法」與「不合法」的對應關係;其次,父母雖是合法婚姻,但卻是失和的狀態,反觀孽子、逆女們的不合法,卻能各自建構出深厚熾熱的情感,亦是一強烈的反襯。第四節言兄弟朋友倫,分成兩部分,《孽子》中常常出現的四位主角:李青、小玉、吳敏、老鼠,四人雖無親兄弟的血緣關係,但卻在黑暗王國漸漸累積出如親兄弟般的情感;《逆女》中著重言主角的親兄弟,家庭中長子丁天厚、老二丁天使、么兒丁天明,三人在家中呈現疏離淡漠的互動關係,與《孽子》四位主角對照,恰巧又形成對比。
所以,在探討人物關係中,不僅只分析同性戀人物的情感心理,更兼及親人、情人之情感,以及彼此互動之表現與關連。
第四章 文本中的空間抗拒與情感依歸
全文共分四節,呈現各類空間對於文本中人物的不同對待:第一節言學校,說明被賦與教育之重責大任的學校空間,當面對溢出異性戀體制的孽子、逆女們,採取何等態度來對之形成強力壓制。第二節言家庭,以《孽子》主角李青、《逆女》主角丁天使的原生家庭為主要研究對象,敘述兩個家庭的外在景觀與內在氣氛,融合主角對於這等空間的感情,主角對家庭所產生依戀與抗拒,之中的感情轉折、落差、矛盾,值得細加研究。第三節言外在寄託,離了家的孽子們,默契地聚集在新公園,成立了專屬於他們的「黑暗王國」,並在這個空間裡,悄悄地寄託自我對家庭的想望,形成「異類家庭」。而《逆女》主角丁天使,成長後離家,與伴侶、好友在外另築愛巢,形成另一個心靈寄託之所,這亦是一種對家庭印象的投射。第四節言安樂鄉。以《孽子》中出現的安樂鄉為名,旨在敘述此等空間為孽子、逆女們帶來的歡愉與穩定感。《孽子》的安樂鄉,提供了穩定的經濟來源,讓孽子們不致流落街頭,與黑暗王國作一對比,分析兩者優缺。《逆女》中出現的T BAR(女同志酒吧),除了讓主角丁天使平日費力掩藏身份的疲累,得以暫時獲得休喘之外,在這個空間裡,更是她實現自我認同、恣意縱慾、找尋到終身伴侶的場域。
於是,此章節不緊緊呈現文本中同志人物對空間的依戀,更旁及對於身處此空間人物的情感糾葛,以及空間中異性戀族群對待同性戀人物的行為、心理展現。
第五章 文本中人物本我情感之呈現與投射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言文本中人物的情慾展現,先從情慾泛論起,說明「情」與「慾」離合的關係,次言《孽子》、《逆女》中形象較為鮮明的情慾狀態。第二節言父權崇拜與學習,著重在《孽子》文本的討論,敘述被逐出家門的孽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了父親的形象與責任,在被定義「不孝」的行為底下,卻有著「肖父」的繼承。第三節言反母角色的投射,著重在《逆女》文本的討論,主角丁天使從小到大,時時遭受母親的精神虐待與言語否定,在丁天使心中形成抗拒,以致於日後她可親的對象均與母親形象背道而馳,但反抗的心理,實為她渴望母愛的表現。第四節言追求自我認同,同是不被大環境所認可的孽子、逆女們,身上如同被烙下污穢的印記,這個印記阻礙了他們對自己的認同,但在不斷前行的人生旅途中,他們成長、蛻變,漸漸找回屬於自己的天空,一連串的心理轉折,都是為了證明自我存在的力道。
第六章 生死一瞬間----文本中的死亡終結
兩部文本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共通現象,就是關乎「死亡」的描述,而敘述主體,不僅只限於同志人物,更兼有其他相關人物,因研究重點在於文本各人物之死亡所帶來的影響與省思。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言親情之死,敘述與文本主角有緊密關係的親人,經由死亡的結局敘寫、或者生死之間的對比,說明其中所代表的深刻意涵。第二節言情愛之死,《孽子》中轟轟烈烈的龍鳳血戀、吳敏自殺未遂、《逆女》中詹清清的自殺身亡,鮮明的形象,都是一段蝕心的愛情故事,死亡結局,對於往生者、在世者而言,都帶來不同的衝擊與省思。第三節言個人之死與救贖,《孽子》部分著重言王夔龍、《逆女》部分著重言丁天使,兩人在死亡的呈現有所區隔,王夔龍為心靈之屬、丁天使為生理之屬,雖然形式不同,但兩人卻能於其中超脫,將過往罪孽放下,盡力彌補讓生命完整,形成救贖意象。
第七章 結論
將研究內容統整收束,並闡述研究心得、檢視是否達成研究目的,並藉由同志文本中所呈現的強烈情感,再次強調感情的本質。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之排序,先依類別為主,類別之中依作者筆畫順序遞增排序。
一、研究文本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1999,增定版。
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1996,初版。
二、同志文學相關文本
Radclyffe Hall著,嚴韻譯,《寂寞之井》,台北:女書文化,2000。
白先勇著,《寂寞的十七歲》,台北:遠景,1976。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1997。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1992。
朱天文,《喬太守新記》,台北:皇冠,1993。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1994。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印刻,2002。
朱偉誠主編,《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5。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文化,1994。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聯合文學,1996。
邱妙津,〈大學日記(一)----一九八九年五月至七月(七月二十三日)〉,收錄於《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有限公司,2006年8月。
邱妙津,〈大學日記(四)----一九九0年五月至十二月(十月九日)〉,收錄於《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邱妙津,〈一九九五年六月日記(六月四日)〉,《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有限公司,2005年6月。
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皇冠,1995。
紀大偉,《膜》台北:聯經,1996。
洪凌,《肢解異獸》,台北:遠流,1995。
洪凌,《異端吸血鬼列傳》,台北:皇冠,1995。
孫哲,《一男一男》,台北:印刻,2003。
孫梓評,《男身》,台北:麥田,2000。
許佑生,《花樣年華》,台北:集合,2005。
陳宛瑜,〈疤〉,收錄於《青春放歌----世紀末同志愛讀本(1)》,台北:熱愛,1999。
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2005。
陳雪,《蝴蝶》,台北:印刻,2005。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大田,1998。
廖輝英,《油麻菜仔》,台北:皇冠,1982。
蔣勳,《秘密假期》,台北:圓神,2006。
蘇偉貞,《夢書》,台北:聯合文學,1995。
三、同志論述專書
David R. Shaffer著,王雪貞、林翠媚、連廷嘉、黃俊豪譯,《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出版社,2002。
Michel Foucault著,謝石、沈力譯,《性史》,台北:結構群,1990。
西蒙․波娃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1992。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編著,《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3。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矛鋒,《同性戀美學》,台北:揚智文化,1996。
紀大偉主編,《酷兒狂歡節:台灣當代Queer讀本》,台北:元尊文化,1997。
柯采新著,張娟芬譯,《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1997 。
洛楓主編,《媒介與性╱別》,台北:遠流出版,2005。
袁良駿,《白先勇論》,台北:爾雅,1991。
馬森,《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台北:聯經,1997。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麥田,1998。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2000。
許佑生,《當王子遇見王子》,台北:皇冠,1995。
許佑生,《優秀男同志》,台北:開心陽光,1998。
許佑生,《跟自己調情》,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3。
張娟芬,《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1998。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2003。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
1997。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台北:女書文化,2005。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
四、其他參考專書
Dan Kindlon & Michael Thomposon著,吳書榆譯,《該隱的封印》,台北:商周出版,2000。
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台北:野鵝,2001。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2001。
胡因夢,《死亡與同女之舞:胡因夢自傳》,台北:圓神,1999。
段德智,《死亡哲學》,台北:紅葉文化出版公司,1994。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
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台北:紅葉文化,1994。
陳俊輝,《生命思想V.S生命意義》,台北:揚智文化,2003。
楊師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2002。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2003。
鄭曉江,《生死學》,台北:揚智文化,2006。
五、學位論文(博士論文置於碩士論文之前,其餘以作者筆畫排列)
(一)博士論文
石曉楓,《八、九0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劉安真,《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2000。
(二)碩士論文
王怡元,《在學校體制中女同志族群與非同志族全間族群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王家豪,《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沈俊祥,《九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邱小淨,《論述之外,主體之內----女同志情傷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宜正,《白先勇《孽子》中人物的倫理之愛》,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璟薇,《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1970至2000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翠松,《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胡秀宜,《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青春書寫(1980~198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洪素萱,《在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徐正芬,《朱天文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雅玲,《唐代妓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慧貞,《朱天心小說的題材研究----以成長為線索的考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琬貽,《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銘峰,《彩虹國度情慾之研究---以中年男同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許劍橋,《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麗琴,《性別角色與社會意識型態----論變遷中婦女問題》,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曾寶瑩,《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鄭美里,《台灣女同志的性、性別與家庭》,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賴麒中,《性傾向與就業歧視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羅敬堯,《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0年代台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文化實踐(1990-2002)》,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六、單篇論文
丁乃非、劉人鵬,〈网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功略〉,收錄於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研究室編,《性別研究: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研究室,1998。
王丹,〈生命與愛情的極致----再讀《蒙馬特遺書》〉,收錄於《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台北縣: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有限公司,2005.06。
李昂,〈女性主義限制了我的小說嗎?〉,收錄於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收錄於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1997。
紀大偉,〈收編流放的靈魂----談三本同志文本〉,收錄於紀大偉著,《晚安巴比
倫》,台北:探索,1998。
畢恆達,〈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收錄於台灣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所主編,《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十五期,台北:正中書局,2003。
倪家珍,〈九0年代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收錄於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元尊文化,1997。
馬森,〈從寫作經驗談小說書寫的性別超越〉,收錄於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
馬嘉蘭著,陳鈺欣、王穎譯,〈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收錄於台灣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所主編,《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十五期,台北:正中書局,2003。
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
張小虹、王志弘,〈台北情慾地景:家╱公園的影像置移〉,《尋找電影中的台北:專題特刊》,台北:金馬獎執行委員會,1995。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收錄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收錄於台灣大學學務處主辦,《「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
陳耀民,〈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份認同與抗爭之可能性〉,收錄於何春蕤主編,《同志研究》,台北:巨流,2001。
陳光興主持,丁乃飛、黃道明、倪家珍、謝佩娟引言,〈「同性戀的政治」座談會〉,座談會記錄收錄於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元尊文化,1997。
黃道明,〈「同性戀的政治」座談會〉,收錄於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元尊文化,1997。
楊照,〈何惡之有?----序陳雪小說集《惡女書》〉,收錄於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2005。
鄭美里,〈面對「孽子」談「孽子」----專訪「永遠的台北人」白先勇先生〉,台北:《公視之友月刊》,2003。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收錄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
七、同志研究相關期刊
奧菊‧羅德著,孫瑞穗譯寫,〈情慾的利用〉,《婦女新知》,第159期,1995.05。
三毛,〈愛,是唯一的救贖〉,《講義》,第三十二期,1989.11。
王浩威,〈心理與文學----個人與家庭的拔河〉,《聯合文學》,第183期,2000.12。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08。
朱偉誠,〈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07。
江寶釵,〈時間、空間與主體性的建構:閱讀《孽子》的一個向度〉,《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07。
吳錦發,〈略論李昂小說中的性反抗----「愛情試驗」的探討〉,《自立晚報》,1983年7月12日。
阮慶岳,〈同志的次文化空間〉,《自立早報》,1997年8月27日,第29版。
林佩儒,〈慈母與孝女的神話----論《逆女》中孝意識的質變〉,《馬偕學報》,第4 期,2004.05。
紀大偉言,徐淑卿撰稿,〈有志一同攻佔文學獎〉,《中國時報》,1998年6月25日,第41版。
馬嘉蘭著,紀大偉譯,〈衣櫃,面具,膜:當代台灣論述中同性戀主體的隱╱現邏輯〉,《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1998.05。
柯慶明,〈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07。
袁則難,〈城春草木生----論《孽子》的政治意識〉,《新書月刊》,第5期,1983.02。
袁則難,〈兩訪白先勇〉,《新月書刊》,第5期,1984.02。
梅家玲,〈少年台灣: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12。
梅家玲,〈以小搏大----對戰後台灣小說史中女性╱性別論述的若干觀察〉,台北:《文訊雜誌》,第166期,1999.08。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從《台北人》到《孽子》〉,《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07。
張淑麗,〈「閨怨」美學的挑戰----當代女性書寫的異∕移位〉,《文訊別冊》,第149期,1998.03。
黃文倩,〈從出走到走出----論白先勇《孽子》的結構與語言藝術〉,《東方人文學誌》,第3卷第1期,2004.03。
葉石濤,〈迷失的方向感〉,《聯合文學》,第149期,1997.03。
葉德宣,〈從家庭受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07。
曾文璇,〈主體認同與情慾----邱妙津的小說世界〉,《中極學刊》,第1期,2001.12。
曾秀萍,〈白先勇談創作與生活〉,《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07。
楊照,〈那群無所依歸的孩子們----白先勇的《孽子》〉,《中國時報》, 1999年1月5日,第三十七版。
雷靜海,〈同志文學的意義〉,《聯合文學》,第151期,1997.05。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1999.11。
蔡源煌,〈《孽子》二重奏〉,《文訊》,第1期,1983.07。
龍應台,〈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新書月刊》,第6期,1984.03。
應鳳凰,〈好書先讀:白先勇的《孽子》〉,《中央日報》,1983年5月2日,第10版。
八、網路影音資料
曾昭旭,〈因為生命停滯,所以戀生怕死〉,刊載於中華日報電子報〈讓孔子教我們愛〉專欄,2003年6月26日,網址:http://reading.cdnnews.com.tw/teach/2003062602.htm。
春暉影業公司製作,《作家身影》系列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