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幼蘭 |
---|---|
論文名稱: |
學校社會工作者面臨倫理兩難經驗之探討-以中輟輔導為例 The study of school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 of ethical dilemma: on serving dropout-guidance |
指導教授: | 王永慈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社會工作 、倫理兩難 、中輟輔導 |
英文關鍵詞: | school social work, ethical dilemma, dropout-guida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4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學校社會工作者進入實務場域中提供服務,常常因著問題的多元複雜性、服務對象的變動性,使服務提供的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如何在不確定性中保障案主的權益、考量及評估案家的功能、整合社區相關資源、維持網絡單位間的合作關係等是學校社會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挑戰。本文即探討學校社會工作者在提供中輟輔導的過程中面臨的倫理兩難,由於學校社會工作者服務對象以中輟學生佔多數,因此本文聚焦於學校社會工作者提供中輟輔導時面臨的倫理兩難。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滾雪球抽樣的方式訪談新北市、臺北市、新竹市三個區域的學校社會工作者共十一位。研究發現學校社會工作者會面臨不同種類的倫理兩難,依其複雜度分為單一情境單一兩難、單一個案多重兩難、單一情境多重兩難;而影響學校社會工作者兩難抉擇的考量因素包括法律規定、倫理守則、倫理原則、倫理理論、實務智慧、專業團隊的合作程度、實務工作之考量等。學校社會工作者亦反思經驗兩難的過程,並對我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的適用性提出看法。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包括修訂社會工作倫理守則、增加學校社會工作者參與專業訓練的機會、增加學校社會工作者尋求協助的管道、確立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制度、重視養成訓練、增加學校社會工作者對個人價值的覺察等。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 and the inconstancy of the client often cause school social workers to confront with uncertain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rvice practice. Ensuring the clients’rights, assessing the client and his/her familys’abilities, integrat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maintaining the cooperation of all network units are some of the challenges await school social workers. This study discusses about the ethical dilemma that school social workers face during dropout-guidance as drop-outs are the majority of the clients in school.
This study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which uses snowball-sampling approach. 11 school social workers from three regions: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and HsinChu City were interviewed. The finding of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chool social workers face different types of ethical dilemma: single situation with simple dilemma, single object with complex dilemma, single situation with complex dilemma. School social workers’ ethical decision-makings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law and regulation, code of ethics, principal of ethics, practice wisdom, cooperation of the profession, and practice work. Furthermore, school social workers also reflex their experiences of ethical process and provide opinions for code of ethics in social work in Taiwan.
The research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 (1) revision of code of ethics in social work in Taiwan, (2)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s for school social workers, (3) increase the assistant channels for school social workers, (4) ensure the profession working system for social work, (5) emphasize incubation training, (6)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the school social workers toward the value of the individuals.
一、中文部分
CCF社會工作處(1998)。學校社會工作的推展歷程-以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為例。
載於王明仁等編,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101-109頁)。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牛格正、王智弘(2008)。助人專業倫理。臺北市:心靈公坊文化。
王仁宏(2004)。學校社會工作人員在我國國民教育系統中的困境與適應之研究-
以台北縣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仁宏、林萬億(2010)。問題學生?學生問題?。載於林萬億、黃韻如主編,
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1-46頁)。
臺北市:五南。
王行(2002)。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倫理議題。載於徐震、李明政主編,社會工作
倫理(295-317)頁。臺北市:五南。
王靜惠(1999)。我國學校社會工作實施之探討:CCF、臺北市、台中縣之推行經
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包承恩、王永慈譯(2009)。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三版)(原著:Reamer, F.G.)。臺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年)
古孟平(2004)。以CIPP 模式評估新竹市學校社會工作人員輔導方案。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中正(2010)。回看我在學校社會工作的工作實踐中對知識、專業、權力的反思。
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何艾倫(2007)。從專業倫理的省思探討「諮商師的專業角色及個人自我」。諮商
與輔導,263,33-36。
吳靖國(2010)。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20-34。
李麗日(2000)。我國中小學學校社會工作制度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
究所博士論文。
李瑀芳(2007)。學校社工介入學生虞犯行為處遇模式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
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汪慧敏、鍾思嘉(2008)。為什麼要上學?-三位國中瀕臨中輟生的改變歷程。諮
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9,1-29。
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3(2),1-17。
沈慶盈(2004)。台北縣學校社會工作方案之成效及其影響因素初探。學校與家庭
社會工作學刊,1,67-107。
宋妃斐(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霸凌傷害認知對學校社會工作需求之影響。靜宜
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林佩君(2006)。學校社會工作師和教師專業合作歷程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臺
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興、洪雅琴(2002)。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國中輔導工作的概況與成效。教育心
理學報,34(1),83-102。
林勝義(2007)。學校社會工作理念及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萬億(2003)。學校社會工作與學生輔導團隊的重整,學生輔導,85,106-113。
林萬億(2008)。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團隊之運作。載於臺北縣學生事務與輔導團
隊研討會手冊(6-33頁)。臺北:臺北縣政府。
林萬億、王靜惠(2010a)。社會工作進入校園。載於林萬億、黃韻如主編,學校
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79-116頁)。
臺北市:五南。
林萬億、王靜惠(2010b)。學校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模式。載於林萬億、黃韻
如主編,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
(117-151頁)。臺北市:五南。
胡中宜(2001)。結構與整合觀點:一個支解的台灣學校社會工作現象。載於臺北
縣國民中學設置專業輔導人員成果研討會手冊(103-126頁)。臺北:臺北縣
政府。
胡中宜(2005)。社會工作師執業的倫理規範與不當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110,465-476。
胡中宜(2006)。新竹市學校社會工作方案之績效評估。社區發展季刊,114,
308-323。
胡中宜(2007)。學校社會工作人員參與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實施型態與成效分
析。教育心理學報,39(2),149-171。
胡中宜(2010)。臺灣學校社會工作發展趨勢:本土實踐經驗的反思。臺北市各級
學校推展學校社會工作第二期中程計畫(96-99年)成果發表與研討會議手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2010年10月14日。
胡中宜(2011)。臺灣學校社會工作場域的回顧與反思。社會科學學報,18,63-92。
胡中宜(2011)。學校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兩難。教育心理學報,42(4),543-566。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
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17-132頁)。臺北市:巨流。
施青珍(2003)。從國中輔導室的角度談學校社會工作師對學生輔導的影響。學生
輔導,85,105-114。
徐震、李明政(2004)。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臺北市:松慧。
徐堅璽、吳英璋(2003)。校園中輔導專業人員之角色功能-淺談國中輔導教師、心
理師與社工師在教改潮流下之合作基礎。學生輔導,85,3-17。
高珮熏(2011)。學校社會工作者角色期望、角色關係與團隊合作相關之研究-以
中輟服務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翁毓秀(2005)。學校社會工作的實施模式與角色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12,
86-105。
高若馨(2010)。宗教倫理與專業理性:青少女未婚懷孕服務對象之社工處遇決策
過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宏哲、張信熙(2002)。家庭社會工作實務倫理議題。載於徐震、李明政主編,
社會工作倫理(273-291)頁。臺北市:五南。
張紉(2003)。學校社會工作在學校輔導體系中的角色與定位。學生輔導,85,71-79。
張淑慧(2007)。中輟輔導的思考-談中輟少年的復原力。中等教育,58(5),
56-73。
張憲庭(2007)。關懷中輟生 建立友善校園。北縣教育,61,56-60。
莊賢彥(2006)。駐校社工模式工作經驗分享~雙園國中POWER社區生活營執行經
驗分享。臺北市各級學校推展學校社會工作中程計畫(93-95年)成果發表暨研討會議手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2006年11月03日。
許臨高(2002)。青少年外展工作者倫理抉擇之初探―以台北市三個外展工作團體
為例。載於王永慈、許臨高、張宏哲、羅四維主編,社會工作倫理-應用與
省思(81-106)頁。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志恆(2008)。諮商紀錄之撰寫與保存所涉及的倫理議題。輔導季刊,44(4),
47-58。
陳秀麗(2004)。我國國民中學中途輟學生處遇模式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璇(2001)。溢出常軌之後~中輟生的生涯與自我認同議題。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玫伶(2001)。台灣學校社會工作之專業實踐及其影響因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香君(2003)。嫁入學校的社會工作人員-學校社會工作五年有感。學生輔導,85,87-94。
陳冠伶(2011)。共譜圓舞曲~非自願案主思維下少年工作之探究與反思。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玲(2008)。對中輟復學生實施多元適性課程歷程之研究─以山水國中慈輝分
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11)。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臺北
市:洪葉文化。
游惠瑜(2007)。關懷倫理是女性所獨有的道德特質嗎?。華梵大學第五屆專業倫
理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游惠瑜(2009)。關懷取向的專業倫理教育。哲學與文化,36(6),103-115。
賀孝銘、林清文、李華璋、王文瑛、陳嘉雯(2007)。我國中輟防治工作現況與困
境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73-98。
馮文盈(2007)。新竹市學校社會工作年度成果報告。發表於新竹市學校社會工作
成果研討會。新竹市政府教育局主辦,2007年12月07日。
黃靖容(2006)。學校社工人員介入師生衝突處遇方式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黃明慧(2010)。系統整合取向在學校社會工作之運用。臺北市各級學校推展學校
社會工作第二期中程計畫(96-99年)成果發表與研討會議手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2010年10月14日。
黃韻如(1999)。尋回迷途的羔羊--從社會工作觀點中輟生問題。訓育研究,
38(2),2-15。
黃韻如(2001)。臺北縣中小學聘任社會工作人員成果報告。載於臺北縣國民中學
設置專業輔導人員成果研討會手冊(37-72頁)。臺北:臺北縣政府。
黃韻如(2003a)。學校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多元壓力之探討。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1(2),217-255。
黃韻如(2003b)。台灣學校社會工作實務運作模式初探。學生輔導,85,80-86。
黃韻如(2010)。中途輟學學生的輔導。載於林萬億、黃韻如主編,學校輔導團隊
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153-217頁)。臺北市:五南。
新竹市教育局(2007)。學校社會工作年度成果報告。新竹市學校社會工作成果研
討會手冊。新竹市政府主辦,2007年12月07日。
新竹縣政府(2010)。新竹縣學校社工人員工作手冊。
臺北市教育局(2010)。臺北市各級學校推展學校社會工作成果報告。臺北市各級
學校推展學校社會工作第二期中程計畫(96-99年)成果發表與研討會議手
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2010年10月14日。
臺北縣政府(2006)。臺北縣聘任學校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校際支援實施計畫。
臺北縣教育局(2004)。學校社會工作年度成果報告。臺北縣國民中學設置學校社
會工作專業人員成果研討會手冊。臺北縣政府主辦,2004年12月23日。
劉林昭(2007)。國民中小學學生中途輟學防治與輔導現況之研究。研習資訊,
24(5),141-15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依君(2003)。中輟服務過程學校社會工作人員面臨的衝突、困境與處遇方式之
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倫理的基本議題。載於徐震、李明政主編,社會工作倫
理(65-108)頁。臺北市:五南。
賴文英(2007)。國中中輟生高危學生輔導行動研究~以優勢取向個案管理方法為
核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裕星、林清文(2007)。國中中輟高危險學生中輟意圖及其相關因素模式之研
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1),25-46。
謝青龍(2009)。論道德判斷與倫理發展之關係。哲學與文化,36(6),3-27。
謝秋珠(2003)。國中中輟復學生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簡秀芬(2003)。駐校社工師與輔導教師在學校體系角色分工之探討-以臺北市模
式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培茹(2009)。教育體系與社會行政體系對學校社會工作者角色期待之探討。臺
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anks and Gallagher.(2009). Ethics in professional life. NY: Palgrave.
Banks, S.(2006).Ethics and values in social work. (3th ed). NY: Palgrave Macmillan .
Banks, S.(2010).Ethical issues in youth work (2th ed). NY: Routledge.
Dolgoff, R.; Loewenberg, F.M.& Harrington, D.(2009).Ethical decis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8th ed).Belmont, CA: Thomson Books/Cole.
Featherstone, B.(2010).Ethic of care. In Gray&Webb, Ethics and values in social work (p73-84). NY: Palgrave.
Parrott, L.(2006).Values and ethic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Exeter, British: Learning Matters.
Scott, D.(1990).Practice wisdom: the neglected source of practice research. Social Work, 35(6), 564-568.
Sercombe, H.(2010).Youth workers as professionals - managing dual relationships and
maintaining boundaries. In Banks, S.(Ed.), Ethical issues in youth work. (2th ed) (pp.77 -91). NY: Routledge.
Strom-Gottfried, K.(2008).The ethics of practice with minors: high stake, hard choices.Chicago: Lyceum Books.
三、網路資料
NASW.(2012).Guide to social work ethics course development。線上檢索日期:2012/06/26。取自:http://www.naswtx.org/displaycommon.cfm?an=1&subarticlenbr=4
教育部訓委會(2010)。96-98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數據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10/04/10。取自:http://www.edu.tw/displ/。
教育部訓委會(2011)。99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數據分析。線上檢索日期:
2011/12/20。取自:http://www.edu.tw/displ/。
曾薏蘋、林志成(2011)。學生中輟 可日罰家長三百元。線上檢索日期:2011/11/16。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5%AD%B8%E7%94%9F%E8%BC%9F%E5%AD%B8-%E5%8F%AF%E6%97%A5%E7%BD%B0%E5%AE%B6%E9%95%B7%E4%B8%89%E7%99%BE%E5%85%83-213000782.html。
臺北市教育局(2010b)。活動紀實。線上檢索日期:2010/11/30。取自:臺北市學校社會工作網http://www.ssw.tp.edu. tw/ssw/。
臺北市教育局(2010c)。學校社工的源起。線上檢索日期:2011/11/30。取自:臺北市學校社會工作網http://www.ssw.tp.edu.tw/ssw/。
蘋果日報-蘋論(2011)。我不要我的小孩當社工。線上檢索日期:2011/04/06。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298347/IssueID/20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