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家和
論文名稱: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風潮之幻想主題分析
Fantasy Theme Analysis on the culture of “Dajia Matsu Holy Pilgrimage”
指導教授: 莊佳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媽祖語藝學迷群幻想主題分析
英文關鍵詞: Mazu, fans, rhetoric, fantasy theme 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試以語藝學的幻想主題分析作為臺灣媽祖迷的研究主軸,並深
    入探討臺灣媽祖迷的群體互動與如何想像與型塑共同的群體,在群體內
    如何共享、覆誦媽祖,並且如何形成共同的語藝視野。並以網路論壇文
    章、媽祖相關歌曲作為研究文本,延伸到大甲媽祖進香的田野場域中,
    觀看媽祖迷如何在進香的過程如何擁有屬於自己的語藝視野與語語社
    群。並以臺灣媽祖信仰流變做為背景,深入瞭解臺灣媽祖的宗教儀式外,
    並消費、歌曲等不同角度來觀看已進入文化創意產業的媽祖文化使臺灣
    媽祖迷生成互動與消費行為模式,並分析迷群與信徒之間的差異;且觀
    察以媽祖為符號的傳遞是如何的複製、再製媽祖的符號,在迷群之間相
    互流通。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commodities of Mazu sell crazily before the period of Mazu pilgrimage begins. It is no doubt that religious commodities themselves contain certain religious characters, however, other commodities like the Mazu logos printed on the clothes, hats, backpacks and incense flags, memorial joss sticks mark and distinguish the role of Mazu followers. Implements used in Mazu pilgrimage functions a role of marking the identity. Within such costume, people would not feel awkward in their self-perception; rather, they would feel excited and enjoy the ecstasy while gazing by the viewers. For Mazu fans, costuming with various religious commodities and visually linking to their bodies makes the multi-ideology, upon which “Taiwan Mazu fans” rely, implicated in it by means of the sign, totem and concretized actions. Through costuming “religious commodities” on human bodies, the member of “Mazu fans” not only enjoy the ecstasy of strengthening the perception of the identities of “I-group” and “self,” but also solidify the present way of seeing the world via others’ gazing.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 Mazu Fans” by applying Ernest G. Bormann’s theory of fantasy theme analysis. It will also digest the group interactions of Taiwan Mazu fans and discuss how they imagine and shape their groups, how they share and chain out the imagery of Mazu in their groups, and how they establish their collective rhetorical vision. The research contexts are the essays on the internet forums and interviews. By enlarging the research contexts to the field of Mazu procession and pilgrimage, the research observes how Mazu fans possess their rhetoric vision and rhetoric social group.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本文動機 ..................................... 1 第二節、 本文目的與文本選取 ........................... 4 第三節、 問題意識 .................................... 10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12 第二章、媽祖在台灣 ........................................ 21 第一節、 臺灣媽祖信仰演變 ............................ 21 第二節、 媽祖遶境進香儀式與信徒關係-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 26 第三節、 台灣媽祖信仰之宗教消費 ...................... 35 第三章、分析取徑與研究方法 ................................ 40 第一節、 分析取徑─幻想主題分析 ...................... 40 第二節、媽祖迷群像 ..................................... 49 第四章、幻想主題分析 ...................................... 53 第一節、 角色主題 .................................... 54 第二節、 行動主題 .................................... 67 第三節、 場景主題 .................................... 73 第四節、 合法化機制─平安、幸福未來 .................. 78 第五節、媽祖迷的語藝視野 ............................... 8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8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8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89 參考書目 .............................................. 91

    王見川(2007)。〈施瑯與清初臺灣的媽祖信仰——兼談「天上聖母」名稱的由來〉。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六期,頁30-32。
    王必昌(1961)。重修臺灣縣志。
    王志湧、簡惠貞(2002)。〈外籍旅客對台灣民俗慶典活動參與意願之研究---以端午龍舟賽為例。〉。「第二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朱華瑄(譯),Hills, M.(2005)。《迷文化》。台北,韋伯文化。
    米君儒(2009)。《 數位行銷打造文化節慶品牌之研究─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呂思慧 (2008) 。《布希亞的文化消費理論:以宗教迎神活動為例》。台北: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余珮甄(2012)。《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之感動情境研究》。 台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沈佩儀(2002)。《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允晨出版社。
    李秀娟(2004)。《基督教會組織中的女性領導與溝通》。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璁(2006)。〈在地的媽祖跨國化〉。中國日報 , 3月27日。
    李姿瑤(2004)。《「動漫」御孛族的幻想世界─以台灣的同人創演活動為研究對象》。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李慕如(2005)。〈媽祖信仰與海洋文化發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9期,頁17。
    李獻璋(1979)。 《媽祖信仰的研究》。 台北: 泰山文物社。
    吳淑女(1995)。〈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展觀光之道〉,交通建設,第9卷,第42 期,頁2-6。
    吳福蓮(1999)。〈婦女與民俗文化〉。《兩岸民俗學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0-48。南投:台灣省政府文化處。
    阮昌銳(1988)。〈如何讓傳統節慶與現代生活結合〉,民俗周刊,第2期,頁45-51。
    林美容、張珣、蔡相煇編(2003)。《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
    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港:北港朝天宮。
    林美容(2006)。〈臺灣媽祖形象的顯與隱〉,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頁14-16。
    林茂仁(2008)。〈全家好神公仔 1天送出2萬隻〉。經濟日報,1月4。
    林茂賢(2004)。〈大甲媽祖進香團陣頭之研究〉,「2004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4.04。
    林茂賢(2005)。〈媽祖的身世〉,媽祖雜誌,創刊號,頁14-15。
    林茂賢(2006)。〈大甲媽祖進香〉,傳藝,第64期,頁86-95。
    林茂賢(2007)。〈臺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國家與教育,第1期,頁86-123。
    林茂賢(2007)。〈苦行還願謝神恩──媽祖遶境進香〉,新活水,第10期,頁44-51。
    林茂賢(2007)。〈台灣宗教觀光資源─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為例〉,「第二屆台灣觀光發展歷史研討會暨2007年文化美食發展歷史論壇」。台中: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2007.03.30。
    林茂賢(2008)。〈臺灣人的媽媽─媽祖〉,傳藝,第76期,頁33-36。
    林容安(2009)。《從迷文化到次文化—Cosplay在台灣的變遷過程》。嘉義: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靜伶 (譯),Foss, S.K. etal.(原著)(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
    邵琮淳(2011)。《網路歌迷社群認同之研究─以交大機械歌迷版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柯明章(2006)。《媽祖信仰與政治-以大甲媽祖為例〈1949-2000〉》。台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范梓羚(2010)。《從民間媽祖信仰神蹟探討媽祖形象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建華(1997)。〈白沙屯媽祖、蘇王爺與洪萬安〉,笨港,特別白沙屯媽祖進香特刊,雲林: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
    秦琍琍(2000)。〈組織傳播─源起、發展與在台灣之現況〉。新聞學研究,63期,頁 137-162。
    莊佳穎(2002)。《阿扁的異想世界—以幻想主題分析法閱讀陳水扁風潮》。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莊國土(2003)。〈12-18 世紀閩南海商的興起與媽祖信仰的傳播〉,文化雜誌,秋季刊,頁129。
    黃恆正(譯),星野克美(1990)。《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黃鈴媚(2002)。〈從「互動觀點」看生活世界:社會建構主義與傳播研究〉,中華傳播學刊,1期,頁57-77。
    黃光玉(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取徑》。台北:風雲論壇。
    黃光玉(2005)。〈反思媒介研究中常見的後設問題〉,黃瑞琪和羅曉南(編)《人文社會科學的邏輯》,頁313-331,台北:松慧文化。
    黃秋碧(2004)。《漫畫閱讀之遊戲、快感經驗與社會實踐》。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葳威(2004)。《閱聽人與媒體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黃建忠(2005)。《 朝聖與進香─以基督宗教的耶路撒冷朝聖與台灣民間宗教大甲媽祖進香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敦厚、洪瑩發、雷養德、劉巧梅、王嘉棻(2009)。《臺灣瘋媽祖-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台北:博揚文化。
    黃仲丘(2010)。《電視連續劇〈李小龍傳奇》之幻想主題分析〉。台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碧華(1999)。〈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之評估---以台北燈會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英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中華民藝華會為例》。霧峰: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
    游梓翔(2006)。《領袖的聲音:兩岸領導人政治語藝批評,1906-2006》。台北:五南。
    許在全(2003)。〈媽祖信仰與海洋文化〉,文化雜誌,秋季刊,頁111-112。
    郭書宏(2010)。<宗教辦媒體 要讓人受用一輩子>,人間福報,3月29日。
    張君玫、黃鵬仁(譯),Bocock, Robert(1995)。《消費》。台北:巨流。
    張君玫(譯),John Storey,《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2002)。台北:巨流。
    張培仁(2009)。〈文創產業應走入大眾文化市場〉,新活水,第17期,頁30-33。
    張珣(2003)。〈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頁229。
    張珣(2003)。〈臺灣媽祖研究新思維〉。《媽祖‧信仰的追尋》。頁7-8。
    張淑玲(2011)。〈地方政府辦理民俗節慶藝文活動研究—以2003年至2010年《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玉佩(2003)。 〈當代閱聽人研究之理論重構:試論閱聽人的思辨能力〉。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秉鈞(2009)。〈大甲鎮瀾宮媽祖造型之研究探討〉。台北: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張子銘、黃國鈞(2009)。〈媽祖遶境/媽祖商品熱銷,T恤日賣2000件〉。
    TVBS電子報, 3月21日。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景威(2006)。《傳神:大甲媽祖遶境新聞的產製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詠霈(2009)。《迷群人際溝通意義與實踐的探討─以周星馳電影迷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費翠(2001)。《網路市場行家理論驗證與延伸─其網路資訊搜尋、口碑傳播、線上購物行為及個人特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彭立(2005)。〈媽祖的囡仔〉,《一代天后-媽祖傳奇》。台北: 凱瑪心靈音樂。
    董振雄(2004)。〈心靈原鄉─大甲媽新港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董振雄(2004)。〈心靈原鄉─大甲媽進香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楊大宇(2011)。《 結合傳統文化與創意產業之研究-以明道大學迎接大甲媽祖系列活動為例》。明道大學設計學院碩士論文。
    蔡鴻濱(2006)。〈語藝批評方法在網路文化研究之應用與探討〉,資訊社會研究, 第6期,頁91-216。
    朱華瑄(譯),Hills, M.(2005)。《迷文化》。台北,韋伯文化。
    劉成富(譯), Baudrillard(2001)。《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
    鄭家和(2008)。〈跟著媽祖進香去〉,傳藝,第76期,86-95。
    鄭家和(2009)。〈大甲媽祖新港遶境進香概說〉,林茂賢編,《寺廟民俗及有關文物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頁12-251。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鄭家和(2010)。〈跟著媽祖進香去-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創意ABC文化探針電子報,國家藝術基金會。http://www.ncafroc.org.tw/abc/laboratory-content.asp?ser_no=280&nowPage=2
    蕭登福(2007)。〈媽祖是道教神祇或是佛教神,跟隨媽祖能行佛法?〉。http://blog.tcu.edu.tw/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155&blogId=123。
    謝宗榮(2007),〈廟會祭典與陣頭藝術—以媽祖進香遶境活動為例〉,《台中縣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
    鍾韻永(2008) 。《網路迷文化之創意實踐與互動連結:以霹靂布袋戲戲迷為觀察對象》。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希聖、謝雅萍(譯),Duck, S.(原著)(2004)。《人際關係》。台北:韋伯文化。

    外文參考書目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 1979)
    Foss, S. K. (1979). Equal Rights Amendment controversy: Two worlds in conflict.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65, 275-288.
    Foss, S. K. (1996a).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 practice (2nd ed.). Prospect Heights, ILL: Waveland Press.
    Harris,C. (1998). ‘Introduction’ in C. Harris and A. Alexander (eds.) Theorizing Fandom: Fans, Subculture and Identity. New York: Hampton Press.
    Hall, C.(1992). Hallmark tourism events: Impacts, Management and Planning,London: Belhaven Press.
    Kerstetter D, Confer J. & Bricker K(1998).Industrial Heritage Attractions
    Types and Tourists,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7(2), 91-106.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6th ed). Allyn and Bacon,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USA.
    網頁檢索:
    2009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2009) 〈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2月25日。from http://mazu.taichung.gov.tw/
    白沙屯媽祖婆網站(2009)。 from http://www。baishatun.com.tw/index.htm
    白沙屯田野工作室(2007)。from http://www.bsttv.com.tw/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