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鈺謙
YU-CHIEN CHANG
論文名稱: 國中數學低成就學生在括號概念表現之研究
The Performance of Parentheses Concept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with Low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指導教授: 洪儷瑜
Hung, Li-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正確性流暢性去括號括號多餘分配律括號概念
英文關鍵詞: accuracy, fluency, sign-changed rule, parentheses redundant rule, distributive law, parentheses concep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是為了解國中數學低成就學生在括號概念的表現,先以柯華葳(1999)基礎數學概念評量的三則運算以探討括號概念表現與正確性與流暢性的關係,再由自編括號概念評量的「數字計算題」、「代數計算題」、「數字選擇題」和「代數選擇題」四種評量方式,以蒐集學生在「括號多餘」、「去括號不變號」、「分配律去括號」及「去括號須變號」的表現,以探討數學低成就學生在不同括號概念與不同括號題型的表現。研究對象是以桃園縣某國中七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76名,並依柯華葳(1999)基礎數學概念評量三則運算的低分組分數區分為正常組、僅流暢差組和皆困難組學生。研究統計是以變異數分析數學低成就學生在括號概念表現的差異。數學低成就學生在括號概念表現分述如下:
    (1)在基礎數學概念評量三則運算的正確性優於流暢性,正確性平均通過率超過七成,但流暢性平均通過率未達五成,且半數以上(44名)學生在流暢性表現有困難,而僅有16名學生在正確性表現有困難。
    (2)括號概念的表現以去括號不變號最好,其次依序是括號多餘、分配律去括號及去括號須變號。不同類型學生在不同括號概念表現之穩定性有差異,正常組的括號概念答對率顯著較僅流暢差組與皆困難組高,且僅流暢差組的概念穩定性較皆困難組好。以分配律去括號和去括號須變號較能區分不同低成就學生在括號概念之表現。
    (3)括號概念的表現在數字題與代數題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在選擇題的表現顯著較計算題好。正常組在不同括號題型表現未達顯著,而在僅流暢差組與皆困難組在計算題表現顯著較選擇題差,顯示括號概念發展較差的兩組在括號概念之表現受題型影響,但正常組卻不。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及限制,對數學低成就學生在括號概念的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performance of parentheses concept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with low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wo methods are conducted:(1) Implementing Ko’s “Basic Math Concept Test-Three Arithmetic Oper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parentheses concept and accuracy and fluency. (2) Collecting students'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in parentheses redundant rule, expanding expression without changing the numeral sign, distributive law,and sign-changed rule by four measurements which cover number calculation,algebra calculation, multiple choice of number, and multiple choice of algebra.
    There are 76 students with low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screened by government on-line test participating in study.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oth OK, poor fluency only, both poor. The data is analyzed by ANOVA to test the difference of the performance of parentheses concept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with low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tudents' accuracy is better than fluency in three arithmetic operation based on Ko’s Basic Math Concept Test. Most students with low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perform well in accuracy assessment, but more than half of students perform poor in the fluency assessment. (2) The best score of performance of parentheses concept is expanding expression without changing numeral sign, then the sequential performance is parentheses redundant rule, distributive law, and sign-changed rule. There’s difference in stability of parenthese performance for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oups. The group of both OK has higher right answer rate significantly than the groups of poor fluency only and both poor. And the group of poor fluency only performs better in stability of parenthese concept than the group of both poor. (3) Ther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arentheses performance between number questions and algebra questions. However, the performance in multiple- choices is better than in calculation. The students in group of both OK perform no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four different parentheses. However, the groups of poor fluency only and both poor perform poorer in calculation items than in multiple -choice ones. The suggestions to mathematic remedi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further study about learning of parentheses concept are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第一章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3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表現..............7 第二節 括號概念..........................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27 第二節 研究設計..........................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29 第四節 研究步驟..........................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數學低成就學生在正確性與流暢性的表現...44 第二節 數學低成就學生在括號概念之表現........45 第三節 數學低成就學生在不同括號題型之表現.....47 第四節 不同類型數學低成就學生在不同括號概念之表現.........49 第五節 不同類型數學低成就學生在不同括號題型之表現.........51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數學低成就學生在括號概念的表現情形................55 第二節 不同類型數學低成就學生在括號概念表現的差異.........6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4 第二節 研究限制...........66 第三節 建議............68 參考文獻.....................71 附錄一...................78

    壹、中文部分
    王姿今(2006)。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2007)。低識字能力學生識字量發展之研究─
    馬太效應之可能表現。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1-16。
    江淑怡(2009)。直接教學法對提升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乘法演算
    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市。
    吳志偉(2009)。遊戲融入正負數加減運算之補救教學。國立嘉義大學數
    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李秀麗(2006)。不同教學模式與七年級學生在整數加減法單元錯誤類型
    關係之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亞惠(2002)。國小三年級學生工作記憶與數學學習關係之探討。國立
    台灣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永吟(1997)。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心理。
    李後昆(2006)。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童工作記憶、數學概念、後設認知與
    問題表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
    市。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合著(2001)。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李虹韻(2010)。線圖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兩步驟文字題之學習成
    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
    解析,三版。台北市:五南。
    邱琬婷(2002)。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6。
    易庭緯(2011)。國小數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以「整數四則教材」。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鴻成(2009)。國二學生在二次方根的意義與四則運算上的主要錯誤類
    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南一教科書(2012)。國民小學數學領域第七、八、九冊備課用書。台北:
    南一。
    洪有情(2004)。青少年的代數運算概念發展研究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1-2522-S-003-016-)。
    俞宗賢(2007)。數學低成就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施舜玉(2010)。一位四年級教師進行分配律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柯華葳(1999)。基礎數學概念評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
    作小組。
    柯華葳(2005)。數學障礙學生的診斷與確認。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
    113-126。
    洪儷瑜、王瓊珠(2010)。識字能力的評量。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讀
    障礙(147-165)。臺北:心理。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心理。
    郭正仁(2000)。高雄市國二生多項式四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郭汾派(1988)。國中生文字符號運算的錯誤類型。數學科教學輔導論文
    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徐敏媛(2012)。國中生在二次函數概念上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媛雯(2011)。數學文本調整對國一數學低成就與一般成就學生「分數乘
    法」學習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涂瑞臻(2006)。直接教學模式及自我監控策略對國小六年級數學低成就
    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
    市。
    陳嘉皇(2010)。國小四年級學生對乘法算則理解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
    期刊,55(2),207-231。
    陳慶芳(1999)。國中生初學正負數加減運算的解題情形。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瑾儀(2011)。國一學生一元一次不等式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教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教育部國民及學前
    教育署 http。//www.tpde.edu.tw/ap/sid17_law.aspx
    張祐瑄(2010)。閱讀理解能力與數學能力對小學六年級低成就學生在數
    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康軒教科書(2012)。國民小學數學領域第七、八、九冊備課用書。台北:
    康軒。
    張雅婷(2006)。國小數學高低成就組學生時間量感之比較分析。國立臺
    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張嵐雄(2011)。國中生在多項式乘除運算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欽斐 (2003)。從經驗知識延伸到形式知識內在關連─以分配律為例。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于真(2005)。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除法解題歷程與補教教學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世杰、陳淑麗(2010)。快速念名與閱讀障礙。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
    閱讀障礙(63-94)。臺北:心理。
    曾映程(2007)。台南地區國一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迷思概念分析之研
    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婉祺(2005)。普通學生與數學低成就學生數感能力之比較分析。國立
    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馮莉雅(2003)。影響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調查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0,79-99。
    楊玉如(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加減法文字題解題
    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楊坤堂(2007)。數學學習障礙兒童的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楊招謨(2008)。數學低成就學生除法解題錯誤類型分析及補救教學效果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楊榮達(2007)。國中一年級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解題策略及錯誤類型之
    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劉天民 (1993)。高雄地區國一學生整數與四則運算錯誤類型之分析。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
    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佳錚(1997)。國小學生工作記憶與數學解題歷程關係之研究。國立台
    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翰林教科書(2012)。國民小學數學領域第七、八、九冊備課用書。台北:
    翰林。
    戴文賓(1999)。國一學生由算術領域轉入代數領域呈現的學習現象與特
    徵。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謝如山(2000)。括號學習的理論模式。藝術學報,66,149-166。
    謝如山(2002)。小學中高年級對括號概念認知層次之探究。發表於全國
    第十八屆科學教育研討會。
    謝如山(2003)。建構理念教學在括號概念相關法則的應用。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學報,16(2),37-70。
    謝宜玲(2002)。在課堂討論情境下國一學生文字符號概念及運算相關法
    則的認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堅(2000)。實驗課程對四則運算教材的處理。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
    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中年級)(78-94)。台北: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簡芳怡(2000)。台北地區國二學生的因式分解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蘇聖峰(2005)。屏東地區國一學生分數四則運算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貳、英文部分
    Booth, L. (1988). Children’s difficulties in beginning algebra. In A.Coxford
    & A. Shulte (Eds.),The ideas of algebra, K-12.1988 NCTM
    earbook. Reston,VS: NCTM.
    Freudenthal, H. (1973). Mathematics as an educational task. Dordrecht:Reidel.
    Geary, D. C. (1994). Children’s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unnarsson, R., Hernell, B., &Sönnerhed,W. W. (2012).Useless brackets in arithmetic expressions with mixed oper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2, 275-282. Taipei, Taiwan: PME.
    Haring, N. G., & Eaton, M. D. (1978).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procedures: An instructional hierarchy. In N. G. Haring, T. C. Lovitt, M. D. Eaton, & mC. L. Hansen (Eds.), The fourth R: Research in the classroom (23–40). Columbus, OH: Merrill.
    Herscovics, N., & Linchevski, L. (1994). A cognitive gap between arithmetic and algebra.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7,59-78.
    Hoch, M., & Dreyfus, T. (2004). Structure sense in high school algebra:the effect of brackets.In M.J. Høines & A.B. Fuglestad (Eds.), Proc. 28th
    Conf. of the Int.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3,49-56. Bergen, Norway:PME.
    Kieran, C. (1992).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chool algebra. In Douglas A.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65-97. New York:Macmillan.
    Lerner, J. & Jonhs, B(2009).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New York,NY.
    Linchevski, L. & Livneh, D. (1999).Structure sens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gebraic and numerical context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40(2), 173-196.
    Marchini, C. & Papadopoulos, I. (2011). Are useless brackets useful tools for teaching?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3,185-192. Ankara, Turkey: PME.
    Subramaniam, K. and Banerjee, R.(2004).Teaching arithmetic and algebraic expressions.Proceedings of the 28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3,121–12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