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煒欣 |
---|---|
論文名稱: |
清康熙朝的明珠黨 |
指導教授: | 葉高樹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朋黨 、權力 、明珠 、索額圖 、諸皇子黨爭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4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朋黨是中國政治史上的重要課題,歷代君主都曾告誡大臣,切莫結黨營私,但朋黨之風仍未見止息,即使是皇權極度擴張的清代亦然。其實,結黨情形頻傳,是大臣為了追求更多的權力,必須集結眾人之力,壯大勢力,即為朋黨的產生。
朋黨是權力資源的集合體,同黨之人要有共同目標,以及成員本身是否具有可利用的價值,例如:才能、政治地位,這個價值即是權力資源中的「個人資源」。明珠黨的核心人物——明珠在朝中的地位與政治表現,讓人相信他是極具影響力的人物,自然吸引大批追隨者。若是滿、漢官員中,擁有才能、良好的學問,或受皇帝青睞者,明珠就會利用職權,或透過人際關係等各種方式,將他們納為己用,以增強勢力。而這些初登仕途者也多樂意與明珠結交,有助於他們在仕途上的發展。雙方在互惠互利的關係下,遂團結成黨,是謂明珠黨。這股勢力所集結的政治資源,即為「集體資源」。黨人利用團體的力量,獲取利益,還有能力與朝中其他勢力相抗衡。大臣結黨的目的是要爭取晉陞的機會,然而,在僧多粥少的情形下,同黨內部不免彼此競爭,發生衝突,甚至導致勢力瓦解。明珠黨也因為同黨傾軋,受到重創,黨人遭罷黜,或改調他職。黨人在失去原有的職位後,即便能重返朝廷,其地位與影響力已大為衰退,無力再吸引其他的新勢力加入。面對權力資源日益減少,明珠黨只能轉而依附諸皇子勢力,以維繫黨的力量。不過,最終因為依附的皇八子胤禩集團,在儲位競爭中失敗,以致明珠黨的勢力隨之潰散。
徵引書目
檔案資料
《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吳元豐主編,《內閣藏本滿文老檔》,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臺北:維新書局,1972年。
鄒愛蓮主編,《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庫勒納等奉敕撰,《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內閣大庫檔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譯,《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院出版社,199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0年。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
1988年。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文獻叢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朝鮮王朝實錄》,漢城:探求堂,1973年。
官書典籍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收入《故宮圖書季刊》,第1卷第1期,臺北,1970年
7月。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華文書局輯,《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永吉奉敕纂,《御定人臣儆心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勒德洪等奉纂,《平定三逆方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伊桑阿等奉纂,《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清聖祖御製,《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鄂爾泰等奉纂,《八旗通志(初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允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鄂爾泰等奉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鄂爾泰、張廷玉奉纂,《詞林典故》,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允裪等奉纂,《欽定大清會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高宗敕纂,《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收入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傅恆等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高宗敕纂,《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收入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滿名臣傳》,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名人類三》,臺北:明文書
局,1985年。
《愛新覺羅宗譜》,收入《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漢文版)》,成都:四川
民族出版社,2002年。
方苞,《方望溪(苞)先生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河南:中
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白晉(Joachim Bouvet)著,馬緒祥譯,《康熙帝傳》,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編,《清史資料》,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
全祖望,《鮚埼亭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李光地著,陳祖武點校,《榕村續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李清植纂,《李文貞公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李清馥編,《榕村譜錄合考》,收入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
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汪景祺,《讀書堂西征隨筆》,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掌故叢編》,臺北:國風
出版社,1964年。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苕上愚公,《東夷考略》,收入于浩輯,《明清史料叢書八種.清初史料四種
(謝國禎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徐乾學,《憺園文集》,臺北:華漢文化事業股份有公司,1971年。
秦瀛,《己未詞科錄》,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十六》,臺北:
明文書局,1986年。
納蘭性德,《通志堂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翁叔元,《翁鐵庵年譜》,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崇秀等續修,《正白旗滿洲葉赫納喇氏宗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
民族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張孟劬,《清列朝后妃傳稿》,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名人類四》,
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張誠(P.Jean-François Gerbillon),陳霞飛譯,陳澤憲校,《張誠日記》,北京:
商務印書館,1973年
張誠(P.Jean-François Gerbillon),劉曉明、王書健等譯,《張誠日記》,收入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編,《清史資料》,第5輯,北
京:中華書局,1982年。
梁章鉅著,王釋非、許振軒點校,《稱謂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年。
郭琇,《郭華野(琇)先生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
陳子龍等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揆敘,《益戒堂自訂詩集.後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會編,《四
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湯斌,《湯文正公(潛菴)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福格,《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趙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蕭奭,《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錢儀吉輯,《碑傳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額騰額纂修,《葉赫那蘭氏八旗族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
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魏源,《聖武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專書著作
丹尼斯.朗(Dennis H. Wrong)著,高湘澤、高全余譯,《權力:它的形式、
基礎和作用》,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朱子彥、陳生民,《朋黨政治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吳秀良(Silas H.L. Wu)著,張震久、吳伯婭譯,《康熙儲位鬥爭記實》,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李治亭,《吳三桂大傳》,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孟昭信,《清帝列傳.康熙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林乾,《康熙懲抑朋黨與清代極權政治》,臺北:正展出版公司,2003年。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恆慕義(Arthur W. Hummel)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傳
略》翻譯組譯,《清代名人傳略》,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徐洪興,《朋黨與中國政治》,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
高翔,《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常江、李理,《清宮侍衛》,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任政,《清納蘭容若先生性德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述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馮爾康,《雍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楊珍,《康熙皇帝一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楊珍,《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
雷飛龍,《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2年。
趙迅,《納蘭成德家族墓誌通考》,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年。
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劉德鴻,《清初學人第一:納蘭性德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賴惠敏,《清代的皇權與世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閻崇年,《清帝列傳.天命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薛柏成,《葉赫那拉氏家族史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魏培德(Frederic Wakeman, Jr.)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臺
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清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年。
期刊論文
王永謙,〈靳輔治河述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
史論叢》,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守棟,〈唐代神策軍中尉考〉,《德州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
卷第1期,山東,2003年2月。
王守棟,〈唐代權閹四貴考析〉,《求索》,2007年第9期,湖南,2007年9月。
王佩環,〈試論康雍時期朋黨之爭及其危害〉,《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
1期,北京,1992年2月。
王思治,〈索額圖其人——兼論助太子潛謀大事〉,《清史研究》,1992年第1
期,北京,1992年2月。
王家儉,〈崑山三徐與清初政治〉,收入中央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
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年。
王鍾翰,〈清世宗奪嫡考實〉,收入氏著,《王鍾翰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鍾翰,〈清朝前期的黨爭問題〉,收入氏著,《清史餘考》,瀋陽:遼寧大學
出版社,2001年。
王鍾翰,〈陳夢雷與李光地絕交書〉,收入氏著,《王鍾翰學術論著自選集》,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白新良,〈論皇太極繼位初的一次改旗〉,收入氏著,《清史考辨》,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6年。
朱金甫,〈論康熙時期的南書房〉,《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2期,北京,
1990年6月。
朱誠如,〈清康雍朝宮廷內部矛盾與皇嗣制度改革〉,《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
年第3期,北京,1999年3月。
孟昭信,〈罷黜明珠與爭取江南士大夫〉,《史學集刊》,1990年第1期,長春,
1990年2月。
孟森,〈己未詞科錄外錄〉,收入氏著,《明清史論著集刊》,下冊,北京:中
華書局,2007年。
孟森,〈清太祖所聘葉赫老女事詳考〉,收入氏著,《明清史論著集刊》,上冊,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孟森,〈清初三大疑案考實.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收入氏著,《明清史論
著集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孟森,〈題江安付氏近刻榕村續語錄〉,收入氏著,《明清史論著集刊》,下冊,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林天人,〈清代河防政策及河工研究——以靳輔的治河為考察重心〉,收入陳
捷先、成崇德、李紀祥主編,《清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
林麗月,〈閣部衝突與明萬曆朝的黨爭〉,《歷史學報》,第10期,臺北,1982
年6月。
姚念慈,〈評清世祖遺詔〉,收入氏著,《清初政治史探微》,瀋陽:遼寧民族
出版社,2008年。
姜緯堂,〈納蘭性德應為納蘭成德〉,《社會科學輯刊》,1986年第1期,瀋陽,
1986年1月。
胡慧翼,〈清初淥水亭在北京出現的文化意義〉,《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北京,2004年1月。
郝素娟,〈論扈倫四部與建州女真聯姻的特點與影響〉,《滿族研究》,2006年
第2期,瀋陽,2006年5月。
馬熙運,〈納蘭成德改名初探〉,《滿族研究》,1988年第2期,瀋陽,1988年5
月。
高翔,〈熊賜履述論〉,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編,《清
史論叢.2006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
商鴻逵,〈康熙平定三藩中的西北三漢將〉,收入氏著,《明清史論著合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莊吉發,〈清世宗入承大統與皇十四子更名考釋〉,收入氏著,《清史論集(十
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莊吉發,〈清世宗與奏摺制度的發展〉,收入氏著,《清史論集(五)》,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陳文石,〈清代滿人政治參與〉,收入氏著,《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
灣學生書局,1991年。
陳捷先,〈清聖祖廢儲考原〉,收入氏著,《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1997年。
馮爾康,〈康熙朝的儲位之爭和胤禛的勝利〉,《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
3期,北京,1981年3月。
黃進興,〈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1分,臺北:1987年3月。
楊珍,〈索額圖研究〉,收入《清史論叢》編委會編,《清史論叢.1996年號》,
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
楊珍,〈盛世初葉(1683-1712年)的皇權政治——對明珠晚年的個案分析〉,
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1999
年號》,北京:石家莊出版社,1999年。
楊珍,〈關於康熙朝儲位之爭及雍正繼位的幾個問題〉,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葉高樹,〈「撤亦反,不撤亦反」?——三藩叛清原因的再檢討〉,《輔仁歷史
學報》,第4期,臺北:1992年12月。
葉高樹,〈葉赫納喇氏與清初政治:以蘇納、蘇克薩哈父子為中心〉,《臺灣
師大歷史學報》,第47期,臺北,2012年6月。
葉高樹,〈滿洲親貴與清初政治:都英額地方赫舍里家族的個案研究〉,《臺
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3期,臺北,2010年6月。
賈憲保,〈唐代樞密使考略〉,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2輯,陝西:
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趙秀亭,〈納蘭叢話〉,《承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承德,
1992年12月。
趙剛,〈康熙博學鴻詞科與清初政治變遷〉,《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1
期,北京,1993年2月。
劉子健,〈王安石、曾布與北宋晚期官僚的類型〉,收入氏著,《兩宋史研究
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劉鳳雲,〈試論康熙朝中期官僚集團的黨爭——從四起彈劾案談起〉,收入中
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年號》,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
閻崇年,〈明珠論〉,《滿族研究》,1987年第1期,瀋陽,1987年3月。
顧盼,〈清初海禁政策與平南王財政基礎之關係〉,收入陳捷先、成崇德、李
崇德、李紀祥主編,《清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學位論文
凃錦城,〈康熙帝治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3年6月。
外文論著
小野和子,〈東林党考(二) ——その形成過程をめぐって〉,《東方學報》,
第55冊,京都,1983年3月。
川守勝,〈徐乾學三兄弟とその時代——江南鄉紳の地域支配の一具體像〉,
《東洋史研究》,第40卷第3號,京都,1981年9月。
神田信夫,〈清初三藩の富強の一側面——平南藩を中心として〉,收入氏
著,《清朝史論考》,東京:山川出版社,2005年。
細谷良夫,〈三藩の乱の再検討——尚可喜一族の動向を中心に〉,收入《東
北大學東洋史論集》,第1輯,仙台,1984年1月。
後藤末雄譯,矢沢利彥校注,《康熙帝伝》,東京:平凡社,1970年。
滝野邦雄,《李光地と徐乾學——康熙朝前期における党争》,東京:白桃書
房,2004年。
Kessler, Lawrence D. ,K’ang-his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Ch’ing Rule,
1661-1684.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76.
Oxnam,Robert B. ,Ruling From Horseback:Manchu Politics in the Oboi Regency
1661-1669.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75.
Tsao,Kai-fu, The Rebellion of the Three Feudatories against the Manchu Throne
in China:Its Setting and Significance.Ph.D.Thesis Columbia
University,1965.
工具書
安雙成,《滿漢大辭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