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成貴華 Cheng, Kuei-Hua |
---|---|
論文名稱: |
眷村文化保存與發展之研究 Study on Military Community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
指導教授: |
謝登旺
Hsieh, Deng-W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30 |
中文關鍵詞: | 眷村 、眷村文化 、眷村改建 、文化政策 、文化保存區 |
英文關鍵詞: | Military village, military village culture, rebuilding of military village, culture policies, culture preservation area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7 下載:6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眷村」是台灣特有的聚落文化,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與時代背景的特殊歷史條件因素下所形成的群居型態,包容著來自大陸各地的族群、語言、生活、文化及宗教信仰,經過漫長時間的融合孕育,無形中塑成其獨特的生活方式,進而呈現出族群多元的面貌。它描繪出台灣歷史的變遷、社會的演進及多元文化揉雜的過程,也代表著各自獨特的地方紋理與特色,而眷村文化的發展,在近代台灣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些用竹籬笆為建材圍成居住環境的眷村聚落,散佈在全省各地,因而孕育成獨特的文化,亦是台灣近代地方文化不可磨滅一環,這樣的文化是相當值得保存與維護。
隨著都市文明潮流之演進,配合政府都市更新政策,將老舊眷村拆除改建,而眷村文化就在這時代脈動的波浪中逐漸被淹沒消失,因此近年來眷村文化相關議題開始受到重視,各地也開始進行保存眷村並提出設立文化園區的構想計畫。
本研究係以「眷村文化保存及發展」為研究主題,根據研究內容蒐集整理相關文獻,藉由文獻回顧與理論加以分析探討「眷村」此一台灣特有文化,從其歷史沿革與演變過程中瞭解其文化意涵與保存價值、眷村改建背景與演進、國家文化政策發展、眷村文化政策之興起;另運用訪談與案例分析,瞭解國防部政策作法及眷村文化重構與發展-成立「眷村文化保存區」之執行現況成效,並對未來在文化保存的實務運作上,整合民間社群組織公私協力,配合都市產業發展與結合地方特色,提出適當之結論與建議以供參考。
“Military village” is the tribe culture peculiar to Taiwan formed under the special historic components of politic and time background. The villages contained the groups, languages, livings, cultures and beliefs originated from districts in mainland China. The prolonged integration and cultivation have shaped the unique living style imperceptibly and presented the essence of multiculture. The military village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of Taiwan history, progression of societ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cultures, which also represented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place.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community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of social history in Taiwan. The military village surrounded by bamboo fences spread and located in places of Taiwan and thus formed the culture with specialty, which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contemporary local culture in Taiwan. The culture is worth preserving and maintaining.
As the progression of urban culture, the aged villages are being demolished and reformed pursuant to the urban renewal policies of governments. The culture of military villages are gradually vanishing and submerging in the trend of time. Thus, the issues of military village are being valu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plans of preserving the villages and formation of cultural park are being mapped.
The study set the topic of “ Military Community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 and collected the relative literat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text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military village”, the particular culture in Taiwan,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ies. The cultural meaning and preservation value, rebuilding background and evolvement of military villag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policies, rise of military village culture policies were realized by history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policies and methods of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re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village culture – the outcomes of establishing “military village preservation area”, were acquired by interviews and case analysis to propose the proper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中國國民黨(1978),〈確定文化政策案〉,收錄於《革命文獻第七十六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台北:台北黨史委員會,1978年,頁366-369。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1999),《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文珊(2011),《國軍眷村文化保存政策之研究—已成立「眷村文化園區」為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嵩山(2012),〈文化遺產、表徵與再生產〉,《「無形文化資產的重構與再生」2012無形文化資產國際論壇會議手冊》。
丘瑞棻(2008),《眷村改建與榮民生活適應之研究-以中壢市自立新村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碧玲、林絮霏(1999),《從異鄉到家鄉 -- 外省人影像文物展》,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台灣省戶口普查處(1959),〈台閩地區戶口普查記述及統計提要〉,《中華民國四十五年戶口普查報告書》,頁3-4。
向家弘(2002),〈社造的歷史脈絡與階段性展望〉,《社造,2002雙月刊》,頁2-5。
朱天心(2001),《未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江明修(2007),〈非營利組織研究叢書總序〉,載於丘昌泰主編,《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鄭勝分(2002),〈非營利管理之協力關係〉,收錄於《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文化,頁84-124。
江倩姿(2008),〈眷村文化空間再生〉,收錄於《眷村憶往–藝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89-128。
何明星(2001),〈再造美麗新內灣—振興地方文化產業的省思〉,《新竹文獻》,第7期,頁64-73。
何思瞇(2001),《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吳忻怡(1996),《「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倫(1997),《眷村改建後眷戶社會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莒光新城社區為例》,逢甲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岳玓(2012),《桃園眷村文化節的公私協力模式研究》,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所)碩士論文。
李清全(1993),〈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畫程序初探-以台灣日據時代建築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廣均(1996),〈從過客到定居者 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國立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3期,頁383。
李廣均(2013),〈眷村的歷史形成-列管眷村與自力新村的比較〉,《台灣眷村文化與保存檢討與展望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9-20。
杜金國(1994),《眷村居民的社會文化生活空間經驗與計畫之研究》,台灣科技學院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金國(1994),《眷村居民的社會文化生活空間經驗與計畫之研究—以新竹市公學新村為個案》,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莉菁(2006),《女性眷村文學記憶圖像之形塑》,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靖泰(1998),《軍眷村改建為國民住宅之環境探討》,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道明(1995),《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永盛(2007),《非營利組織幼兒園營運方式—以台東市地區為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士論文。
林美華(2003),《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桶法(2009),《大撤退》,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淑馨,(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三民。
林瑞穗、林萬億(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林樹等(1997),《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竹籬笆內的春天》,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邵世禎(2000),《國軍老舊眷村改建後居住空間使用調查之研究—以台北縣大鵬華城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驗究所碩士論文。
柳慧燕(1999),《眷改政策下的眷村經驗再重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台麗(1990),〈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論文集期刊》,第69期,頁107-132。
夏學理等(2002),《文化行政》,台北:五南出版社。
孫立梅(2001),《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宮崎清(1997),〈傳統性工藝產品產業與地域振興〉,《台灣省鄉鎮長社區總體營造座談會暨實踐社區總體營造論文集》,頁29-35。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徐明福(1990),〈歷史建築的保留與增建〉,《空間》第17期,頁15-17。
徐金滿(2009),《國軍眷村文化保存政策之探討—以「眷村文化園區」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論文。
馬子修(2008),《眷村空間保存與再利用之對策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憲光二村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自立(1990),〈軍眷村改建住宅可行途徑之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頁163–207。
高佳琳(2002),《台灣日式住宅空間再利用方式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73),《國軍眷管工作研討會研討教材之一》,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94),《國軍八十三年眷管幹部眷村重建工作研習資料》,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2014),《監察院調查有關眷村文化保存說明資料》,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15),《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第8次審議會資料》,台北:國防部。
郭冠麟(2005),《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陳乃郡(2011),《地方文化館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桃園縣一眷村館舍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5),〈展開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頁8-14。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陳淑敏(2005),〈論全球化與本土化交會下的新社區〉,《社區發展季刊》,第110期,頁401-414。
陳啟仁(2012),〈以文化景觀作為眷村保存的策略研究-以左營海軍眷村為例〉,《2012眷村文化保存與活化再利用研討會》,頁10。
陳朝興、張雲翔、黃洛斐等(2009),《眷村的前世今生—分析與文化保存政策》,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陳朝興、董俊仁等(2007),《國軍眷村文化保存及活化之政策研究與分析成果報告書》,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張品(2008),〈眷村文化概述〉,《2008眷村再利用研討會研習資料》,頁28。
張茂桂(2009),〈想像眷村之流金歲月〉,收錄於《知識饗宴系列6》,台北:中央研究院,頁272-277。
張珩、邢志航(2003),〈特殊族群社區之居住環境空間意識〉,《眷村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
張雲翔(2008),《台灣眷村文化保存的國家社會觀點》,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南(1997),《新竹市眷村走過從前:眷村的影像歲月》,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傅朝興譯(2002),《國際歷史保存與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曾思宸(2010),《左營眷村空間基礎資料與活化再利用屬性分析研究計畫》,高雄:高雄市文化局。
馮燕(2009),〈非營利組織的法律規範〉,載於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二版)》,台北:巨流,頁217-238。
黃秀莉(2010),《台灣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方式發展之歷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武忠(2001),〈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與實務〉,《行政院社區總體營造規畫師研習手冊》, 頁28,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黃渟桂(2013),《眷村文化保存區永續經營之研究》,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煌雄、葛永光(2014),《國軍眷村文化保存調查報告》,台北:監察院。
黃維憲(1999),〈社區精神倫理建設與社區總體營造的比較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87期,頁170-187。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1994),《新竹市國軍老舊眷村第二階段規劃與分析》,新竹: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1),《眷村人的生命故事:新竹市眷村人文史料調查彙編 》,新竹:新竹市政府。
楊承峰(2012),《眷村文化保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忠貞新村為例》,中華大學建築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昇展(2009),《南瀛眷村誌》,台南:台南縣政府。
楊秉煌(2000),《都市發展下的正義問題—台北市信義區三個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董俊仁(2013),《當眷村變成博物館—以空軍三重一村保存再利用為新北市立眷村博物館(園區)為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4),〈公私協力:重建社區總體營造執行方案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服務改革與民營化現代課題」學術研討會》,頁6-7。
熊鈍生(1981),《辭海【中冊】》,台北:中華書局。
翟海良等(2013),《圖解-台灣文化》,台北:易博士文化公司。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鄧榮坤、邱傑(2007),《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 留》,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謝小韞(2013),〈眷村是我們的集體記憶〉,《2013眷村文化保存與活化再利用工作坊暨論壇活動手冊》,頁59-60。
謝奕旭(2008),〈台灣歷史與社會發展中眷村特有文化消失及保存〉,收錄於《眷村憶往–藝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27-44。
羅於陵(1991),《眷村:空間的意義的賦予與再界定》,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碩士論文。
顧超光、張文德(2004),〈台灣移民社會中高雄縣眷村聚落變遷與文化保存〉,《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年科學 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 世紀科學技術在城鎮規劃建設中的應用》,頁6。
龔建國(2008),〈眷村,我永遠的家鄉〉,收錄於《眷村憶往–藝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51-62。
二、外文書目
Iriye , Akira.(1990) “Cultur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 77, No. 1(June ), p. 100.
Greig , J.Michael.(2002) “The End of Geography? Globaliz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6, No. 2 (April ), p. 227.
Soeters , Joseph L. (2006) “Military Culture,” in Giuseppe Caforio ed.,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Military (New York: Springer ), p. 238.
Dunivin , Karen O.(1994) “Military Culture: Changed and Continuity,” 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Vol. 20, No. 4(Summer 1994), p.5313.
Meilinger , Phillip S.(2007) “American Military Culture and Strategy,” Joint Forces Quarterly, Issue 46, 3rd Quarter , p.80.
Williams , Raymond. (1976)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Rev. Ed. (NewYork: Oxford UP, 1983), pp. 87-93 and 236-8;
Jager , Sheila Miyoshi.(2007) On the Uses of Cultural Knowledge (Carlisle,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November ), pp.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