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田俊
Lim, Tien Jun
論文名稱: 以Bernstein的教育認同理論探析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華教認同的演變
The Identity Struggles of Malaysian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A Perspective of Bernstein's Pedagogic Identities Theory
指導教授: 卯靜儒
Mao, Chin-Ju
口試委員: 甄曉蘭
Chen, Hsiao-Lan
黃庭康
Wong, Ting-Hong
卯靜儒
Mao, Chin-Ju
口試日期: 2021/08/3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華文教育教育認同理論伯恩斯坦文件分析法
英文關鍵詞: Malaysian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Chinese education, Pedagogic Identities, Basil Bernstein, documentary research
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43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7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馬來西亞的華文獨立中學誕生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之間,各地方的華文中學爲了維護獨立前既已存在之華校體制而抗拒國家在獨立後提出的改制政策,從而「獨立」於國家體制之外。這些「地方的」華文中學於1973年獨中復興運動後成為有組織的共同體,提出獨中建議書,獨中工委會亦組織起來,在獨中場域內形成統一的對外論述。1990年代起,獨中場域內出現了一系列持續至今的教育改革論述。本研究以Bernstein教育認同理論為分析框架,採文件分析法,使用董教總及各地方華文獨中的公開文獻爲主要的資料分析對象,分析「華文學校改制與獨中誕生(1950s-1960s)」、「獨中系統建制(1970s-1980s)」、「獨中教育改革(1990s至今)」三個獨中教育發展時期的獨中教育認同變化。研究發現,獨中的教育認同分成兩個主要階段,在獨中教育改革以前,獨中教育是以中央化的「展望性認同」為優勢論述,強調「中華文化為馬來亞文化的一部分」,在這一框架下,當獨中在1990年代開始進入教育改革以後,納入了更多與「市場競爭力」及「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有關的「去中央化論述」,使得獨中的教育認同在整體上呈現出「拼貼」的樣貌。此外,獨中教育在地方上存在多種不同的實踐,一些學校融入了「獨中路線」之外的其他課程系統,顯現「展望性認同」的分裂立場。

    Malaysian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was born between 1950s and 1960s, the local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refused to integrate into the national-school system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hinese school system which was established before the independence of Malaysia. These local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 became an organized group after the 1973 National Mov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 The Malaysian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Proposal (MICSS Proposal) was accepted, and the Dong Jiao Zong Malaysian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Development Working Committee was established, henceforth formed the unified external discours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From 1990s, a series of discours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was founded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The Bernstein’s Pedagogic Identities Theory i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method is documentary research, which analysis the opened documents available from Dong Jiao Zong and local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to discover the educational identities and the struggling during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the conversion of Chinese Schools and the born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1950s-1960s), the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1970s-1980s),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1990s until now).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re are two stages in the pedagogic identities of the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Befor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he Prospective Identity which emphasis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 is a part of Malayan culture” is the dominant discourse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Under this framework, when the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starte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from 1990s, more of the “competitive in the market” and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 discourses were included, which was the de-centred discourses, constructed the “mosaic” feature of the Pedagogic Identities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However,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each of the local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which may include the curriculum systems other than “the way of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represented the schismatic tendency of Prospective Ident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之發展背景及差異面貌 11 第二節 Bernstein的教育認同理論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7 第三節 研究的信實度 44 第四節 研究者的角色 45 第四章 中央化認同:獨中「守護華文教育」之認同建構(1904-1973) 47 第一節 「華文教育」認同的奠基:1945年以前的馬來亞華文教育 48 第二節 「華文教育」認同的調適:建國時代整合步伐下的華文教育(1945-1963)與獨中的系統建制(1963-1973) 100 第五章 去中央化認同:面對市場競爭與教育改革下的獨中(1991至今) 119 第一節 華文教育邊界內的去中央化論述 121 第二節 華文教育邊界的跨界游移:在地獨中的去中央化實踐 125 第六章 結論、反思及建議 13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3 第二節 研究反思 13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2 附錄一 獨中(華教)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18世紀末至1990年代) 152 附錄二 重要的教育報告書、教育法令中英對照表 155

    中文部分
    七州府提學司。(1921年5月20日)。叻報,3版。
    丁致聘(編)(1935)。中國近七十年來敎育記事。國立編譯館。
    三州府華民政務司夏。(1921年8月19日)。叻報,3版。
    小學應教授科目 各科時間分配法 副提學司昨已宣佈。(1940年10月9日)。總匯報,1版。
    太平華聯中學紀念刊編委會(編)(1949)。華聯中學十二周年紀念特刊。華聯中學。
    孔婉瑩(2018)。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育藍圖。取自https://dzblueprint.dongzong.my/teaching-reform/dzblueprint/reform-2
    中華民國大學院(編)(1928)。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商務印書館。
    中華民國教育部(1916)。華僑學務事項。教育公報,3(8),專件49-73。
    中華民國教育部(1930a)。改進全國教育方案。教育部公報,2(25),改進全國教育方案1-2。
    中華民國教育部(1930b)。第八章 改進並發展華僑教育計畫。教育部公報,2(32),第八章 改進並發展華僑教育計畫1-20。
    中華民國教育部(1948)。第二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教育部。
    中華學務總會籌辦處議案。(1912年8月19日)。叻報。
    中學定期董事會。(1920年7月21日)。叻報,3版。
    四州維持學務會議之見聞。(1920年12月28日)。益羣報。10版。
    古鴻廷(2001年4月)。沙巴及砂勞越地區華人獨立中學之研究。「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
    匡光照(主編)(1935)。英屬馬六甲華僑公立培風學校二十週年紀念刊。華僑公立培風學校。
    江沙華裔4先賢勞苦功高 建華校推華教。(2016年5月29日)。東方Online。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nation/2016/05/29/143219
    江督補助華僑學費。(1910)。教育雜誌,2(7),57。
    吉礁華僑中小學建校紀念刊編輯委員會(編)(1941)。馬來亞吉礁華僑中小學建校紀念刊。華僑中小學校。
    吉蘭丹中華中小學校增建校舍落成紀念特刊編委會(編)(1957)。吉蘭丹中華中小學校增建校舍特刊。中華中小學校。
    育才歷史文物與藝術中心學術研究部(2017)。育才校史。http://www.yukchoy.edu.my/index.php/guanyu/history
    吳廷光(編)(1941)。寬柔校刊。寬柔學校。
    沈亭(1975)。霹靂州華文獨中復興史。載於董總出版小組(編)(1985),獨中今昔(16-25頁)。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吳建成(1992)。面向21世紀華文獨中課程規劃工作營總結報告。載於鄧日才(主編),當代馬華文存8:教育卷(74-85頁)。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
    吳建成(主編)(2014)。丹州華校校史—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載於吳建成(主編),吉蘭丹華教今昔(101-117頁)。林連玉基金。https://www.chhskel.edu.my/about/school-history
    宋哲美(1958)。英屬婆羅洲華僑教育。海外。
    李華聯(2004)。統考試卷媒介語文的演變—兼記八十年代媒介語文的爭論。載於鍾偉前(主編)(2004),董總50年特刊(1954-2004)(447-450頁)。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何寶玲:三合一課程升級 廉中推出JSME2.0版本。(2019年9月27日)。聯合日報。https://weareunited.com.my/1284676/
    李寶鑚(2006)。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之研究(1957-2003)(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886220028%22.&searchmode=basic
    林子琪(2018)。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下的馬來西亞獨中教育— 以霹靂州金寶培元獨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房按民:處理一些教育課題 董總沒比國陣好(2012年9月13日)。星洲網。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1285658.html
    取消國語教授條例。(1926年1月9日)。叻報,21版。
    林國安(1991)。沙巴華文獨中辦學概觀。載於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資訊局(編),《今日獨中》之二——沙巴9間獨中(141-146頁)。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周勝皋(1969)。海外華文學校教育。 僑務委員會僑務研究市。
    郁漢良(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上冊)。國立編譯館。
    金寶培元中小學校(編)(1957)。金寶培元中小學創校四十五週年暨鄭顯達紀念科學館落成開幕特刊。金寶培元中小學校。
    政府通告。(1920年7月18日)。叻報。2版。
    南洋女中校刊編輯委員會(編)(1936)。南洋女子中學校刊。南洋女中。
    南洋英屬中華學務總會草章。(1912年11月22日-1912年12月2日)。叻報。
    南洋英屬中華學務總會籌辦處啟事。(1913年2月10日)。叻報。
    南洋英屬學務總會議場所聞之大怪事。(1912年12月24日-1912年12月28日)。叻報。
    南洋麻坡化南女子中學校(編)(1934)。麻坡化南女中初中第三屆畢業紀念刊。化南女子中學校。
    南洋華僑[??]踴躍。(1911年11月15日)。華字日報。https://mmis.hkpl.gov.hk/web/guest/old-hk-collection
    星洲華僑請願書遞了。(1920年7月31日)。叻報。3版。
    南洋檳榔嶼鍾靈中學校(編)(1926)。鍾靈中學校刊。鍾靈中學。
    紀書報社。(1903年2月28日)。天南新報。
    柯嘉遜(1999)。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第三版)。董教總教育中心。
    英屬華僑學務維持處 代表晉見華民政務司的談話。(1920年7月14日-1920年7月15日)。叻報。
    陳玉清(2003)。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獨立後華文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郭全強(1999)。董總的澄清及重申立場。載於黃招發(2004),華教百年坎坷路──砂勞越華文中學奮鬥史(232頁)。劉友光。
    陳育崧(無日期)。馬來亞華文教育發軔史。載於椰陰館文存編委會(編)。椰陰館文存(第二卷)(237-251頁)。南洋學會。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008年7月5日)。教總簡介。https://jiaozong.org.my/v3/index.php/introduction/introduction2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無日期)。董總簡介。https://www.dongzong.my/v3/about-us/introduction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87)。董總卅年(下冊)。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20)。2019年工作報告書。http://www.dongzong.org.my/ebook/2019report/mobile/index.html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與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董教總】(1973)。華文獨立中學建議書。取自https://resource.dongzong.my/images/doc/ZiLiao/DuZhong%20JianYiShu.pdf
    馬來西亞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課程局(編)(1999)。馬來西亞及其東南亞鄰國史。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馬來西亞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統一課程委員會(2020)。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課程總綱(試行版)。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
    陸建勝(2010)。馬來(西)亞董教總與華文教育發展之研究(1951-2000)(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美鳳(2009)。馬來西亞新世代華人對華文教育態度之研究:以獨中生爲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海峽殖民地(新嘉坡)華僑請願豁免一九二〇年教育條例支配理由書。(1920年7月29日-1920年7月31日)。叻報。
    馬華公會會長陳禎祿氏致詞 對華文教育的發展將予全力支持。(1952年11月10日)。南洋商報。7版。
    馬華校董聯與教總昨議決成立華教工委會 邀馬華公會參加與領導解決當前華教各種問題。(1966年11月6日)。南洋商報。5版。
    展期開議教育條例。(1920年7月30日)。益羣報。10版。
    陳新政(1921)。為教育條例最後請願修改之蒭議。載於福建省圖書館(輯)(2016),民國時期福建華僑史料彙編(第二冊)(239-241頁)。國家圖書館。
    振興教育。(1912年8月15日)。叻報。
    陳燕萍(2018)。2018年成功教育教學模式集中培訓 共同學習提升教學成效。華教導報,106,20。
    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始末記。(1930)。教育部公報,2(18),39-124。
    康文佩(編)(1972)。康南海(有為)先生年譜續編。文海。
    張永福(1933)。南洋與創立中華民國。中華書局。
    教育司昨函詢全馬各華文中學 願否改為準國民中學。(1956年12月29日)。星洲日報。9版。
    莊希泉、余珮皋(1921)。南洋英屬華僑教育之危機。南洋教育社。
    教育政策遴選委員會報告書 立法會通過三讀。(1952年11月22日)。南洋商報。8版。
    梹政府宣布 增加鍾靈中學津貼金 學費可能於下月削減。(1956年6月23日)。南洋商報,9版。
    清悚(1941)。僑民教育及其有關之教育法令研究。僑民教育季刊,1,21-32。
    曹淑瑤(2015)。砂拉越華族族群母語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維護:以古晉中華第一中學之興辦爲個案研究。東南亞研究,1,75-83。
    莫順生(2000)。馬來西亞教育史。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清朝學部(1906)。商部咨檳榔嶼紳商創設中華學校請查核立案並聲明刊發鈐記文。學部官報,9,11-12。
    梹榔嶼領事致北外交部電照錄。(1921年4月7日)。新國民日報,6版。
    曹德安(1980)。沙巴獨中教育問題檢討。載於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87)。董總卅年(上冊)。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張德來(2002)。沙巴的客家人:客家華人貢獻沙巴州現代化之探討。沙巴神學院。
    梁慧穎(2019年12月12日)。獨中為何要開國際課程?。星洲網。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160791.html
    雪蘭莪華僑教育會議表決詳情。(1920年7月29日)。叻報。17版。
    馮自由(1981)。革命逸史(第五集)。北京:中華書局。
    黃炎培(1917)。南洋華僑教育商榷書(續)。教育雜誌,9(12),專件37-46。
    黃招發(2004)。華教百年坎坷路──砂勞越華文中學奮鬥史。美里:劉友光。
    森美蘭振華中學 已通過接受改制(1957年10月5日)。星洲日報。10版。
    復校輔導委員會議決 華校統籌統辦(1946年7月1日)。南洋商報。3版。
    華教60年大事記要(1954年-2014年)(無日期)。https://resource.dongzong.my/historical-figure/60year-important
    黃集初(2015年5月27日)。誰來定義獨中?。http://www.pfirereview.com/20150527/
    華僑小學暫行條例(1928年2月23日)。
    華僑中小學規程(1931年1月16日)。
    華僑中學反對教育條例詳情。(1920年7月26日)。叻報。3版。
    華僑中學開會議案。(1920年7月17日-1920年7月19日)。叻報。3版。
    華僑教育問題兩面觀。(1921年1月21日)。民國日報。3版。
    華僑教育會議宣言。(1930)。中央黨務月刊,22,43-38。
    華僑教育會議經過及決議案。(1930)。中央黨務月刊,19,71-75。
    曾榮華(2013)。新世紀馬來西亞美里廉律中學教育改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鄒壽漢(主編)(2014)。董總60年會慶特刊(1954-2014)。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華僑學校立案條例(1928年2月22日)。
    華僑學校立案規程(1929年8月17日)。
    董大本(1963)。南洋華僑反對英帝摧殘華僑教育的鬥爭。載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6),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第34卷第一〇〇輯(164-176頁)。中國文史。
    新山寬柔中學董部議決 拒絕接受政府津貼 全部經費董事自籌。(1957年12月19日)。星洲日報。10版。
    葉玉賢(2010)。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歷史科」教科書之分析(1973-2007):一個馬來西亞華人「中國性」轉變之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13(4),159-187。
    楊佳佳(2011)。政府的教育政策對砂拉越華文教育發展的影響(1841-1989)(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金寶。
    福建女校校刊編輯委員會(編)(1950)。福建女學校三十週年紀念特刊。福建女校。
    督促實行註冊公函。(1921年6月17日)。叻報。3版。
    葉晌榮(2017)。董總尋訪各州華文獨中與華小 了解學校發展狀況 共同維護華教權益。華教導報,102,7。
    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資訊局(編)(1991)。《今日獨中》之二——沙巴9間獨中。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董總出版小組(編)(1985)。獨中今昔。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董總資料與檔案局(2019)。2019年全國華文獨中學生基本資料統計。https://resource.dongzong.my/literature-n-information/education-statistics/1704-statistics-57
    端方(無日期)。請撥華僑學堂經費片。載於沈雲龍(主編),端忠敏公奏稿(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輯)(1438-1440頁)。文海。
    鄧日才(1999)。獨中教改與人力資源開發。載於鄧日才(主編),當代馬華文存8:教育卷(133-141頁)。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
    廖文輝(2010)。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聯經。
    鄭良樹(1998)。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一分冊)。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鄭良樹(1999)。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二分冊)。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鄭良樹(2001)。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三分冊)。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鄭良樹(2003)。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四分冊)。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鄭良樹、魏維賢(編)(1975)。馬來西亞、新加坡華文中學特刊題要(附校史)。馬來亞大學中文系。
    對於華僑註冊事之忙碌。(1920年7月31日)。叻報。17版。
    領事經理華僑學務規程(1913年12月22日)。
    蒙慧賢(2019年12月12日)。獨中統考X國際課程:兼容並濟?分庭抗禮?。星洲網。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160808.html
    蒙慧賢(2019年12月12日)。獨中辦國際課程,行不行?。星洲網。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160749.html
    僑學之與教育條例。(1920年12月9日)。檳城新報。6版。
    廖衡酌留別辭。(1921年3月15日)。益羣報。10版。
    僑學與教育條例(二)。(1920年12月10日)。檳城新報。6版。
    請看政府設立教育法律之真意。(1920年7月20日)。叻報。3版。
    請看關于教育之要函(續)(1921年7月18日)。叻報。3版。
    劉韻仙(1946年6月1日)。左右做人難的華僑教師。南洋商報。4版。
    獨中董教代表會一致通過在三大機構設獨立中學小組。(1972年7月3日)。南洋商報,5版。
    學校註冊通過後之應聲。(1920年12月21日)。益羣報。10版。
    學務總會十七十八兩日集議紀事。(1913年2月21日)。叻報,2版。
    學務總會開幕紀略。(1914年2月24日)。叻報,2版。
    學務總會舉定任事職。(1913年2月21日)。叻報,2版。
    學務總會籌辦處會議錄。(1913年2月18日-1913年2月19日)。叻報。
    錢鶴(編)(1930)。南洋華僑學校之調查與統計。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部。
    鍾中校長向學生解釋要求特別津貼金經過。(1955年7月7日)。南洋商報,9版。
    聯合邦教育部宣布 尊孔改制為國民型中學。(1962年5月16日)。南洋商報,10版。
    檢討本邦中學深造制度 內閣會議決今年起廢除中學入學考試。(1964年3月7日)。星洲日報,10版。
    鍾偉前(主編)(2004)。董總50年特刊(1954-2004)。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鍾偉前(主編)(2017a)。《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育藍圖》2016全國華文獨中調查報告:教師問卷。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鍾偉前(主編)(2017b)。《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育藍圖》2016全國華文獨中調查報告:課程設置問卷。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鍾樂臣報告。(1921年12月29日)。檳城新報,6版。
    鍾樂臣報告(三續)。(1922年1月11日)。叻報,3版。
    鍾靈中學編輯委員會(編)(1946)。鍾靈中學季刊(復興特號)。鍾靈中學。
    顏清湟(1982)。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李恩涵譯〕。聯經(原著出版年:1976)。
    關楚璞(主編)(1940)。星洲十年。星洲日報社。
    議政局開議中之教育條例談。(1920年9月17日-1920年9月22日)。益羣報。
    檳榔嶼第一自治學校(維持教育現狀保存學界人格)之唯一機關。(1921年11月11日-1921年11月12日)。叻報。
    繼芙蓉振華中學之後 昔加末華僑中學又通過接受改制(1957年10月28日)。星洲日報,11版。
    霹靂安順公立三民中小學校出版委員會(編)(1949)。三民校刊。公立三民中小學校。
    Bernstein, B. (2005)。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理論、研究與批判〔王瑞賢譯〕。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Bernstein, B. (2006)。教育論述之結構化〔王瑞賢譯〕。巨流(原著出版年:1990)。

    英文部分
    Abdul Rahman. (1960). Report of the Education Review Committee 1960. Government Press.
    Abdul Razak. (1956). Report of the Education Committee 1956. Government Press.
    Bernstein, B. (1995). A response. In A. Sadovnik (Ed.), Knowledge and pedagogy: The sociology of Basil Bernstein (pp. 407-412). Ablex.
    Bernstein, B. (2000). Pedagogy, 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 Theory, research, critique. Rowman & Littlefield.
    Bernstein, B. (2003a).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3: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 Routledge.
    Bernstein, B. (2003b).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4: 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siscourse. Routledge.
    Bernstein, B. & Solomon. J. (1999). Pedagogy, Ident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eory of Symbolic Control: Basil Bernstein Questioned by Joseph Solom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 (2), 265-279.
    Caldecott, A. (1935). Annual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934 (Colonial Reports No. 1726).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Cherry, W. T. (1934). Proceedings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for the Year 1933 with Appendix.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Fenn, W. P. & Wu, T.- Y. (1951). The Report of a Mission invited by the Federation Government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in Malaya. Government Press.
    Guillemard, L. (1921, April 25). [Letter to Winston Churchill]. The National Archives (CO273/509), Kew, United Kingdom.
    Ham, G. L. (1934). Annual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933 (Colonial Reports No. 1682).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Haynes, A. S. (1933). Annual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932 (Colonial Reports No. 1655).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Hunter, J. A. (1936). Annual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935 (Colonial Reports No. 1783).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Lee, T. H. (2006). Chinese Schools in British Malaya: Policies and Politics. South Seas Society.
    Liu, J.H., Lawrence, B., Ward, C. & Abraham, S. (2002).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history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and ethnic identity.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 3-20. https://doi.org/10.1111/1467-839X.00091
    Malaysia Department of Statistic. (2020). Current Population Estimate, Malaysia, 2020. Department of Statistic, Malaysia.
    Ooi, K.G. (1994). Chinese Vernacular Education in Sarawak during Brooke Rule, 1841-1946. Modern Asian Studies, 28, 503-531. https://www.jstor.org/stable/313042
    Registration of Schools Amendment Ordinance (1925).
    Registration of Schools Ordinance (1920).
    Roff, M. (1965). The Malayan Chinese Association, 1948-65.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6, 40-53. http://www.jstor.org/stable/20172796
    Scott, J. (1932). Annual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931 (Colonial Reports No. 1599).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Shelley, M. B. (1926). Annual Report on Education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for the Year 1925.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mall, A. S. (1937). Annual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936 (Colonial Reports No. 1812).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Small, A. S. (1938). Annual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937 (Colonial Reports No. 1863).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Small, A. S. (1939). Annual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938 (Colonial Reports No. 1931).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Spradbrow, W. A. (1962). Colony of North Borneo Annual Report, 1961. Government Printing Department.
    Tan, L. E. (1997).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a, 1945-196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Commissioner of Law Revision (2010). Federal Constitution (As at 1st November 2010). Percetakan Nasional Malaysia Berhad.
    Trewin, H. P. (1921). Proceedings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for the Year 1920 with Appendix.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Turnbull, C. (1974). British Planning for Post-war Malaya.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5(2), 239-254. https://doi.org/10.1017/S0022463400013904
    Tyler, J. E. (1922). Proceedings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for the Year 1921 with Appendix.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Tyler, J. E. (1926). Proceedings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for the Year 1925 with Appendix.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Tyler, W. (1995). Decoding School Reform: Bernstein’s market-oriented pedagogy and postmodern power. In A. Sadovnik (Ed.), Knowledge and pedagogy: The sociology of Basil Bernstein (pp. 237-258). Ablex.
    Tyler, W. (1999). Pedagogic identities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1990s: the cultural dynamics of national curricula. In F. Christie (Ed.), Pedagogy and the shaping of consciousness: Linguistic and social processes (pp. 262-290). Cassell.
    Winstedt, R. O. (1924a). Annual Report on Education in 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 for the Year 1923. Federated Malay States Government Press.
    Winstedt, R. O. (1924b). Annual Report on Education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for the Year 1923.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instedt, R. O. (1925). Annual Report on Education in 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 for the Year 1924. Federated Malay States Government Press.
    Winstedt, R. O. (1928). Annual Report on Education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for the Year 1927 (No. 3232/28).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instedt, R. O. (1929). Annual Report on Education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for the Year 1928.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ong, F. H. K. & Gwee, Y. H. (1980). Official Reports on Education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and 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 1870-1939. Pan Pacific Book Distributors.
    Yeo, K. W. (1973). The Anti-Federation Movement in Malaya, 1946-48.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4, 31-51. https://doi.org/10.1017/S002246340001640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