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容菁
論文名稱: 兩代作家的鄉土書寫─《放生》、《秀才的手錶》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張素貞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放生》、《秀才的手錶》、鄉土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放生》和《秀才的手錶》是由生長於不同世代的兩位作家──黃春明和袁哲生,在相近的時代中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它們都被稱為鄉土文學,但卻分屬於不同的鄉土文學類型,本論文即在探討二書之間的異同及其中所代表的意義。
    在時空架構上,二書的場域同樣是鄉村,但黃春明所選擇的鄉村是與時代接軌性極強的鄉村;袁哲生所選擇的燒水溝,則是較為封閉,年代和外來力量的干預性不是那麼鮮明。時空架構有所差異,所表現的主題意識也大異其趣,《放生》以老人為主角,反映整個社會大結構改變後,所產生的各樣問題;《秀才的手錶》則探討各種不同類型的時間雖無法盡信卻又具有強大主宰力量的荒謬性,以及從時間問題所衍生的生命思考問題,充滿了後現代解構及現代主義思索個人生命價值的色彩。在小說世界的層面上,《放生》營造了一個雖然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但卻充滿溫情的人間世界,而這種寫作方式,就讓整部作品呈現出溫情滿溢的風格;《秀才的手錶》則經營出一個如遊戲般活潑有趣的世界,這樣的世界,帶出的就是謔謔的敘述風格。
    此外,二書不約而同地融入台灣傳統習俗、傳說,但不同的是,《放生》在傳統色彩外,營造了虛實莫辨的神祕氛圍;《秀才的手錶》則加入了西方魔幻現實的手法。在方言的運用上,《放生》承續黃春明早期融入國語原素的寫作特點,在處理方言時仍以國語為主,只有在必要時才使用方言語彙;《秀才的手錶》則以重現閩南語原音為企圖,但對用字十分講究,即使不了解閩南語者,也能從字面上推敲出意義。另外,《放生》所呈現的語言,已較黃春明早期作品精緻;《秀才的手錶》在處理方言素材時,則如早期作品般,以質俚的方言為主,但更加熟練。而二書所使用的諺語,傳達出的方言使用者的情感表達模式與文化訊息頗有相似之處;但由於方言在文字使用上尚未統一,加上兩位作者處理方言的原則並不全同,因此在方言的文字選擇上有所差異,且有不夠嚴謹之處。
    在人物形象的方面,《放生》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未悖離「寫實」的層次,並藉人物刻畫來反應現實問題與世態人情;《秀才的手錶》中的人物,尤其是在線性時間軸外的人物群像,則突破了「寫實」的樊籬,在寫實之外添加了魔幻的色彩,藉這些「非寫實」的人物來闡述書中所欲探討的抽象議題,雖然二書中的人物,無論虛實,皆帶有濃厚的鄉土特質,但在擬塑人物的方式上卻有所不同。
    綜合本論文的探討,可以得知:《放生》基本上沿續了黃春明早期作品的創作特質,既符合七○年代鄉土文學陣營所強調的「寫實」、「批判」的精神,又能夠善用閩南語方言,並如實地呈現台灣傳統地貌人文景觀,並於其中寄託其人文理想關懷,可說是接續七○年代鄉土寫實批判精神卻又更加成熟的鄉土小說。至於《秀才的手錶》,在方言的使用與描摹鄉土風物上,並不遜於前輩,但此書的目的不在反應現實,而在探討時間、人生等心靈層次的問題,所描繪的人物類型、鄉野傳奇及所呈現的作品風格也與傳統作品大異其趣,打破了傳統「鄉土寫實」的框限。因此,我們可以說:二書都對保存台灣傳統做出了貢獻,但《放生》保留並發揚了鄉土文學固有的人文關懷精神,《秀才的手錶》則開創了鄉土小說的寫作手法與思考模式。

    總頁數:159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4 第二章 台灣鄉土文學的發展................................13 第一節 台灣鄉土文學傳統的建立與爭議──三○與七○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13 第二節 七○年代鄉土作家的標舉與內涵........................19 第三節 八○年代以後鄉土文學的轉折..........................24 小結...................................................29 第三章 作家的生命剪影與文學創作...........................31 第一節 綜觀黃春明.......................................31 第二節 細說袁哲生.......................................38 第三節 作家的比較與補白..................................45 小結...................................................50 第四章 《放生》、《秀才的手錶》的主題與風格................53 第一節 主題意識與時空架構................................53 第二節 小說世界與作品風格................................65 小結...................................................75 第五章 《放生》、《秀才的手錶》的敘事與語言.................77 第一節 情節元素與敘述模式................................77 第二節 語言運用與訊息傳遞................................89 小結...................................................101 第六章 《放生》、《秀才的手錶》人物形象塑擬................103 第一節 人物塑擬(一):憶往/當下──殊異的老人形象...........103 第二節 人物塑擬(二):傳承/疏離──青壯年形象探析...........108 第三節 人物塑擬(三):兒童與少年形象探析..................115 第四節 人物塑擬(四):在線性時間軸之外的人物群像............121 小結....................................................126 第七章 《放生》、《秀才的手錶》的時代意義...................129 第一節 《放生》的時代意義.................................130 第二節 《秀才的手錶》的時代意義............................134 小結.....................................................139 第八章 結論.............................................141 第一節 研究成果回顧......................................141 第二節 未來展望..........................................144 附件(一) ................................................145 附件(二) ................................................146 附件(三) ................................................148 附件(四) ................................................149 附件(五) ................................................151 參考書目.................................................152

    一、黃春明作品

    黃春明《我愛瑪莉》,台北:遠景,1979年3月。
    黃春明:《鑼》,台北:遠景出版社,1974年3月初版,1981年3月16版。
    黃春明:《小寡婦》,台北:遠景,1975年2月初版,1981年5月第15版。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7月。
    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黃春明小說集(1962-1968)》,台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8月初版,9月第2版。
    黃春明:《鑼──黃春明小說集(1969-1972)》,台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8月。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7月。
    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2月。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2002年5月初版五刷。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2006年8月初版六刷。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
    黃春明:《黃春明童話1──我是貓也》,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5月。
    黃春明:《黃春明童話2──短鼻象》,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5月。
    黃春明:《黃春明童話3──小駝背》,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5月。
    黃春明:《黃春明童話4──愛吃糖的皇帝》,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5月。
    黃春明:《黃春明童話5──小麻雀,稻草人》,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5月。
    黃春明:《放生》,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10月初版,2006年2月初版31刷。
    黃春明編:《眾神的停車位》,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黃春明:〈跟著腳走〉,《文學季刊》,第一期,1966年10月。
    黃春明:〈沒有頭的胡蜂〉,《文學季刊》,第二期,1967年10月。
    黃春明:〈羅東來的文學青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9版》,1994年1月6日。
    黃春明:〈用腳讀地理──我的小說札記與隨想(一)〉,《聯合報‧聯合副刊‧37版》,1999年3月18日。
    黃春明:〈眾神啊,聽著!〉,《聯合報‧聯合副刊‧39版》,2002年5月4日至5月11日。
    黃春明:〈天下的三個大難題〉,《聯合文學》,278期,2007年12月。

    二、袁哲生作品

    袁哲生:《靜止樹上的羊》,台北:觀音山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2刷。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5月。
    袁哲生:《秀才的手錶》,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8月。
    袁哲生:《倪亞達1》,台北:寶瓶文化,2001年11月。
    袁哲生:《倪亞達臉紅了》,台北:寶瓶文化,2002年3月。
    袁哲生:《倪亞達放暑假》,台北:寶瓶文化,2002年7月。
    袁哲生:《倪亞達黑白切》,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3月。
    袁哲生:《猴子》,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9月。
    袁哲生:《羅漢池》,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9月。
    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2005年3月。
    袁哲生:〈小說的敘事結構〉,《幼獅文藝》,616期,2005年4月。

    三、相關書籍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春版社,2003年3月。
    王泰來等編譯:《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12月。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9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拓:《金水嬸》,台北:九歌,2001年5月增訂初版,2005年9月典藏新版。
    丘為君、陳連順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台北:龍田出版社,1978年12月。
    余光中總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壹)》,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
    李奭學:《書話台灣:1991-2001文學印象》,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
    季季編:《七十六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7月。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8月。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3月。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5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10月。
    胡金倫主編:《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3月。
    思想編委會編:《鄉土、本土、在地》,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8月。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2月。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10月初版,1985年初版三刷。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長橋聯合發行部,1978年4月。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10月。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5月。
    黃國峻:《盲目地注視》,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4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2月初版,1993年10月再版。
    楊 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
    楊彥騏:《台灣百年糖紀》,台北:貓頭鷹,2001年7月。
    楊馥菱、徐國能、陳正芳:《台灣小說》,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12月。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3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1刷,2002年5月初版2刷。
    陳思和主編:《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8月。
    劉春城:《黃春明前傳》,台北:圓神出版社,1987年6月。
    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人‧獸‧鬼》,台北:書林,1989年12月。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1978年8月。

    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佛斯特原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新版一刷。
    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12月。
    Mike G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3月。

    四、學位論文

    (一)以黃春明為研究對象

    朱義全:《文化、社會與心境的投射---黃春明小說《放生》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論,2002年11月。
    李亞南:《黃春明《放生》中之老化問題及臨終現象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所碩論,2002年5月。
    吳榮鐘:《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形象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2003年7月。
    徐秀慧:《黃春明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論,1998年6月。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2000年5月。
    張錦德:《鄉土之愛‧人物之情──黃春明作品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論,2002年6月。
    陳佩君:《黃春明《放生》小說藝術研究》,高師大國文教學所碩論,2006年6月。
    劉早琴:《原鄉、北進、回溯──黃春明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論,2000年5月。
    戴景尼:《黃春明小說藝術研究》,高師大國文所碩論,2002年5月。
    蘇慾娟:《黃春明小說中人物性格之分析研究》,屏東師範國民教育所碩論,2004年6月。
    張瓊文:《黃春明與台灣鄉土文學運動》,政大中文系國文教學所碩論,2005年6月。
    黃信強:《黃春明小說中呈現的台灣社會問題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在職專班碩論,2006年6月。
    王怡菁:《愛土地的人──黃春明作品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在職專班碩論,2006年6月。
    陳玉芬:《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書寫》,臺師大國文教學所碩論,2007年1月。
    許芳玉:《黃春明小說社會意識研究》,高師大國文教學所碩論,2007年6月。

    (二)以袁哲生為研究對象

    林政鑫:《袁哲生小說中的生存困境》,清大中文所碩論,2005年7月。
    楊孟珠:《閉鎖時空‧空白經驗──袁哲生小說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論,2006年6月。
    楊靜詩:《袁哲生小說少年書寫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語教所碩論,2007年7月。

    (三)其他

    許懿丰:《《三言》幻異故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2004年6月。

    五、期刊論文

    (一)關於黃春明

    王良友:〈論黃春明小說《放生》的語言風格〉,《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4期,2002年12月。
    王任君:〈腳下的地理 有情的人生──黃春明先生訪談錄(上)〉,《國文天地》,19卷8期,2004年1月。
    王任君:〈腳下的地理 有情的人生──黃春明先生訪談錄(下)〉,《國文天地》,19卷9期,2004年2月。
    吳青霞:〈老者安之?──試析黃春明《放生》中的老人〉,《臺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4期,2002年10月。
    林思甄編改,李瑞騰、黃春明主講:〈老者安之、少者懷之──黃春明的人生關懷〉,《台灣文學館通訊》,15期,2007年5月。
    范銘如:〈放風男子與兒童樂園〉,《台灣文學學報》,第五期,2004年6月。
    徐志平:〈台灣鄉土文學三大家述評〉,《人文藝術學報》,第三期,2004年4月
    梁竣瓘:〈黃春明《放生》〉,《文訊》,第180期,2000年10月。
    梁竣瓘:〈他不只是一個鄉土作家──「新世紀再讀黃春明」研討會側記〉,(《文訊》,2001年5月
    黃春明主講,陳素香整理:〈從小說到電影〉,《婦女雜誌》,第184期,1984年1月。
    陳建忠:〈鄉野傳奇與道德理想主義—黃春明與張煒的鄉土小說比較研究〉,《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年2月。
    褚錦婷、曾雨潤記錄整理:〈《文學的交響》──「黃春明文學與宜蘭風土」座談
    會記錄〉,《宜蘭文獻雜誌》第12期,1994年。
    蒲彥光:〈黃春明小說《放生》研究〉,《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第1 期,2004年12月。
    鄭清文、洪醒夫專訪:〈從生命的悲憫到社會的關切〉,《臺灣文藝》,60期,1978年10月。
    戴景尼:〈黃春明小說中的象徵意義—以《放生》為例〉,《國文天地》,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

    (二)關於袁哲生

    朱亞君:〈死亡其實是另外一種誕生〉,《誠品好讀》第43期,2004年5月。
    何致和:〈哲生及狗及石獅〉,《幼獅文藝》,575期,2001年11月。
    胡志宏:〈我所認識的袁哲生〉,《文訊》,126期,1996年4月。
    范銘如:〈放風男子與兒童樂園〉,《台灣文學學報》,第五期,2004年6月。
    班圖:〈藝文花絮〉,《幼獅文藝》,558期,2000年6月。
    高翊峰:〈別鬧了,哲生!〉,《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230期,2004年12月。
    符立中:〈給哲生,給讀者〉,《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
    張耀升:〈冬夜裡的夏先生〉,《幼獅文藝》,606期,2004年6月。
    陳瓊如採訪:〈袁哲生 一切都是短篇〉,《誠品好讀》,36期,2003年9月。
    陳義芝口述:〈他想在寫作中參透生命〉,《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陳國偉:〈時針劃過生命的荒原──袁哲生與黃國峻的小說〉,《台灣文學館通訊》,第4期,2004年6月。
    黃春明口述:〈說再見的時候──悼袁哲生〉,《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三)其他

    姚榮松:〈當代臺灣小說中的方言詞彙──兼談閩南語的書面語〉,《國文學報》,第19期,1990年6月。
    吳錦發:〈八○年代的台灣文學〉,《台灣學術研究會誌》,第3期,1988年12月。
    范銘如:〈七○年代鄉土小說的「土」生土長〉,收錄於成大台文系主編:《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3月。
    范銘如:〈當代台灣小說的「南部」書寫〉,收錄於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4月。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臺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2000年10月。

    六、報紙及網路資源

    (一)報紙資料

    1.關於黃春明

    李瑞騰:〈筆尖所及正在社會的脈動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9版》,1994年1月6日。
    李瑞騰:〈鄉野的神秘經驗:略論黃春明最近的三個短篇〉,《聯合報‧聯合副刊‧37版》,1998年12月6日。
    李瑞騰:〈他們以殘軀抵擋殘酷的風雨〉,《中央日報‧中央副刊‧22版》,2000年3月24日。
    李欣倫記錄整理:〈開啓孩子王的故事百寶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版》,1999年9月17日。
    徐秀慧:〈現代鄉野「奇」譚──黃春明新書《放生》面世〉,《中央日報‧26版》,1999年11月29日。
    袁哲生採訪整理:〈不在場的證人──黃春明、黃國峻對談小說藝術〉,《自由時報‧自由副刊‧39版》,2000年3月4日。
    袁哲生:〈遺忘與寬容──論黃春明小說《放生》〉,《自由時報‧自由評論‧39版》,2000年12月27日。
    梁竣瓘:〈黃春明《放生》〉,《文訊》,180期,2000年10月。
    張素貞:〈沉凝之筆寫鄉土〉,《中央日報‧中央副刊‧22版》,2000年3月24日。
    黃春明主講,杜英記錄:〈一個不良少年的成長與文學〉,《中央日報‧青春園地‧25版》,2000年5月30日。
    焦桐:〈笑聲中的淚水──黃春明《放生》〉,《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1版》,2000年10月16日。
    歐宗智:〈為老人做見證──談黃春明短篇小說集《放生》〉,《中央日報‧中央副刊‧22版》,2000年3月24日。
    賴素鈴採訪:〈我們來做桃花源〉,《民生報‧藝文新聞‧19版》,1998年9月1日。

    2.關於袁哲生

    王開平:〈散步到他方──訪小說家袁哲生〉,《聯合報‧讀書人‧41版》,2000年8月28日。
    王心怡:〈黃國峻、袁哲生新書出版〉,《中央日報‧教育圈‧14版》,2000年9月27日。
    王蘭芬:〈合作新形式文學繪本創新閱讀感 兩本中篇小說 袁哲生 兩種氣氛入目〉,《民生報‧文化新聞‧A13》,2003年9月19日。
    王蘭芬:〈年輕後進 撫今追昔 難以置信〉,《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2004年4月7日。
    王蘭芬:〈他一個人坐在太陽底下抽菸〉,《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2004年4月7日。
    江中明:〈青年作家不與人彈同調〉,《聯合報‧文化‧32版》,2000年9月27日。
    李怡芸、徐輔良:〈時尚男人 品味玩家 袁哲生 非常古意〉,《星報‧娛樂衝天炮‧10版》,2002年1月10日。
    李令儀:〈王文華:笑聲,被文學冷落很久了〉,《聯合報‧文化‧14版》,2002年9月9日。
    范銘如:〈小說新勢力‧文壇新浪潮 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形〉,《中國時報‧開卷‧E3版》,2004年5月10日。
    徐秀慧:〈去政治、去歷史與背離父祖──重尋價值的新生代小說家袁哲生、黃國峻〉,《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1版》,2000年11月21日。
    許俊偉:〈妻子撫遺體 輕聲對話〉,《中國時報‧話題‧A7版》,2004年4月7日。
    張大春〈失落的時空,失落的語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版》,1999年10月26日。
    張素貞:〈以詼諧、靈異點染的風俗人物誌〉,《中央日報‧中央閱讀‧12版》,2000年9月4日。後收錄於張素貞:《現代小說啓事》,(台北:九歌,2001年8月),頁225~227。
    張殿:〈外省第二代的父親書寫—以記憶應答父親〉,《聯合報‧讀書人‧29版》,2000年12月11日。
    陳文芬:〈黃國峻度外 氣派脫俗 袁哲生秀才 傳達鄉土〉,《中國時報‧文化藝術‧30版》,2000年9月27日。
    陳宛茜:〈去年還嘆 未能勸阻國峻上吊〉,《聯合報‧話題‧A5》,2004年4月7日。
    梅家玲:〈靜止在樹下的小說家〉,《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2004年4月8日。
    黃立翔:〈作家、《男人幫》總編輯袁哲生自縊身亡──生前為躁鬱症所苦 最近工作遇壓力〉,《自由時報‧藝術文化‧49版》,2004年4月7日。
    夏行:〈在風中靜止的寂寞—回顧袁哲生的創作〉,(《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7版》,2004年4月18日。
    焦桐:〈扮語言的鬼臉──袁哲生《秀才的手錶》〉,《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1版》,2000年10月23日。
    賴素鈴:〈黃國峻和袁哲生 寫作出版結了緣 張大春 黃春明 力薦文壇新聲影〉,《民生報‧文化新聞‧A6版》,2000年9月27日。
    賴素鈴:〈張耀升 袁哲生 發表新書 談文學經驗分享創作心路〉,《民生報‧文化新聞‧A10版》,2004年1月6日。
    盧郁佳:〈微小卻有用的逃避〉,《聯合報‧讀書人‧22版》,2002年8月25日。
    鍾文音:〈秀才的手錶〉,《中國時報‧開卷‧42版》,2000年11月2日。

    (二)網路資源

    臺灣地區地名整合檢索系統:http://placesearch.moi.gov.tw/search/
    關於黃春明:http://www.bigfish.org.tw/a1.htm
    冬山風箏節:http://www.ttv.com.tw/094/07/0940715/09407154338902L.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