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方雯 Fang-Wen Hsiao |
---|---|
論文名稱: |
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n Strategies of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Change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Areas |
指導教授: |
張明輝
Chang, Ming-Hu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02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教師會 、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策略 |
英文關鍵詞: |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strategie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9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台北縣市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的運作現況,針對其運作現況之問題,進一步研擬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策略。本研究之目的為:一、探討組織變革的意涵與相關理論。二、調查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三、分析影響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之相關因素。四、探究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之策略。五、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首先蒐集與研讀相關文獻,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編製「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現況之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工具,針對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之校長、主任或組長、教師會會長及教師進行調查,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56所已立案學校教師會之國民中學,共發出665份問卷,回收問卷計412份,剔除填答不全等無效問卷24份,總計有效問卷為388份,問卷回收率達58.35%。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 13.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與分析;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訪談大綱,對二位國民中學校長及二位教師會會長,共計四位進行訪談。
綜合文獻探討、調查研究與訪談研究發現,獲得下列結論:
一、整體而言,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員對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的知覺屬於中度水準,其中以「監督協調功能」層面較高,「教學研究功能」層面較低 。
二、教師會會員知覺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高於非教師會會員。
三、學校規模大的學校人員所知覺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高於學校規模小的學校成員。
四、學校教師會在運作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困難或相關問題,為「教師工作繁忙,無暇參與教師會各項活動」及「教師會成員缺乏法律專才」。
五、不同職務、服務年資、是否為教師會會員、曾經擔任不同教師會職務與不同學校規模之學校人員對於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困難與相關問題普遍存在顯著差異。
六、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困難與相關問題,曾經擔任教師會職務者的知覺顯著高於未曾擔任教師會職務者。
七、整體而言,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員對於學校教師會之變革策略的認同程度屬於中度水準,其中以「文化創新策略」層面較高,「技術變革策略」層面則較低。
八、學校教師會之變革策略,教師會會長之認同情形顯著高於教師會幹部。
根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學校教師會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增加教師員額編制,調整教師的工作量
(二)編列經費補助,獎勵成效良好的學校教師會
二、對學校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加強組織間的溝通協調,建立學校辦學理念的共識
(二)擴大學校教師會參與的力量以順利推動校務
三、對學校教師會之建議
(一)與學校行政相互合作,共創雙贏局面
(二)鼓勵成員再教育,強化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轉化成員的態度,改變其對教師會的認知與瞭解
(四)運用協商策略,爭取更多教師會會員的權益
(五)活化教師會運作,營造教師會新文化
四、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未來可擴展進一步研究其他縣市不同層級學校教師會為研究對象,如國小、高中等,藉此比較分析不同研究對象對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策略之意見差異。
(二)在研究內容方面
後續的研究可進一步針對縣市教師會或是全國教師會之變革策略做深入的研究,比較不同層級的教師會在進行變革時所採取策略上之異同,並且可進一步探究影響教師會進行組織變革之相關因素,分析其影響因素是否與組織變革策略有所相關。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後續研究則可以採學校教師會的個案研究或觀察法等方式,針對所要探討的問題,蒐集更深入的資料進行研究。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re: first, to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relate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second, to understand how to operate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third, to explore strategie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change, and finally,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s and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The methods adopted for the research wa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First, based on the results drawn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a questionnaire named “The questionnaire for current operating statu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was developed.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to 56 schools in Taipei areas in the form of multistage sampling. 338 out of 665 questionnaires sent out were effective. The statistics software tool used for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was the 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13.0. Second, two principals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wo chairmen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were chosen to be interviewed in the way of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The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on the strategie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change are as follows:
1. Generally speaking, staffs’ role perception of operating currently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shows medium-leveled quality.
2.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members’ perception of operating currently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is higher leveled than non-members.
3. The large-sized school staffs’ perception of operating currently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is higher leveled than the small-sized school staffs.
4. The main dilemmas confronted by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toward operating currently are “ teachers are so busy that they have no other time to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ie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and “ member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lack expertise in law”.
5.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ward the role perception of main dilemmas confronted by teachers’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taffs’ current position, seniority, members and non-member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teachers’ association position, and school scale.
6. Staffs who ever served as a teachers’ association position have higher perception of main dilemmas confronted by teachers’ association than those who never served as any teachers’ association position.
7. Generally speaking, staffs’ role perception of strategie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change shows medium-leveled quality.
8. Teachers’ association p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change is higher leveled than other organizer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utcomes,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s,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as well as future relative researches.
中文部分
丁志仁等(1997)。教師會手札。台北市:教育部。
方彩鳳(2002)。中小學教師會集體協商制度規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方聰安(2005)。國民小學教師組織變革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方鴻鳴(1998)。教育向前行:教師會功能及運作問卷調查。教師天地,94,58-63。
王湧水(2000)。從個體觀點探討組織成員因應組織變革策略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馨羚(2005)。學校教師會組織定位、運作情形及未來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輝章(1998)。我國教師組織之研究-以教師會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經明(2001)。教育統計學。台北市:五南。
江焜堂(2003)。我國經濟部組織再造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仕仁、黃台珠(2005)。計畫性教師組織定位與發展研究:透過平衡計分卡制度之建構為例。教育政策論壇,8(2),75-108。
吳心恬(1996)。企業再造下的人力資源管理變革。2006年3月14日,取自:http://greenworld.com.tw/~anitawu/bpr.html
吳定(1984)。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市:順達。
吳定、鄭勝分、李盈盈(2005)。組織發展與應用技術。台北市:智勝文化。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清(1998)。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向與課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2,1-7。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市:榮泰。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市:五南。
吳振忠(2001)。民營化對員工衝擊與行為影響之研究-以中華電信中區分公司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吳清山(1996)。教師組織的定位與展望。教師人權,76,3-11。
吳清山(2003)。當前學校組織變革的理念策略。教師天地,123,4-16。
吳清山、林天祐(1997)。解釋名詞:組織變革。教育資料與研究,18,62。
呂生源(200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新鄉(2003)。新興的企業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行政之可能影響。教師之友,44(2),17-21。
李聖賢(譯)(2000)。J. P. Kotter著。領導與變革-企業變革中的領導新思維。臺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李端明(2003)。新興組織理論對學校經營與管理的啟示。教師之友,44(2),22-33。
杜岐旺(2001)。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周旭華(譯)(2000)。J. P. Kotter等著。變革。台北市:天下遠見。
林君齡(2000)。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志成(無日期)。教師會組織運作與組織文化。2006年3月27日,取自:http://w3.nioerar.edu.tw/newtalk/1015%E5%98%89%E5%B8%AB/essay%5Clin.pdf
林宗毅(2002)。從開放系統理論看公營事業民營化之組織變革-以中華電信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郁絲(1999)。組織變革中教師角色壓力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香蘭(2004)。台中縣一所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的組織與運作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海清(1998)。教師會組織的角色定位及運作之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2,191-208。
林淑華(2000)。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教師會的功能需求、運作策略與組織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林淑馨(2003)。中華電信民營化後之法制變革及其成效評估。行政暨政策學報,37,29-63。
林欽榮(2004)。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市:揚智。
林靈宏(譯)(1992)。D. Hellriegel, J. W. Slocum, & R. W. Woodman著。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市:五南。
林新發(無日期)。學校組織再造及人力規劃PPT。2006年3月27日,取自:http://s4.ntue.edu.tw/ntptc/teacher/林新發老師.htm
林天印等(譯)(2006)。L. G. Bolmam與T. E. Deal著。組織重構-藝術、選擇與領導。台北市:五南。
邱如美(譯)(1998)。J. P. Kotter著。企業成功轉型8 steps。台北市:天下遠見。
邱如美(譯)(2000)。N. M. Tichy與E. Cohen合著。領導引擎-誰是企業下一個接班人?。台北市:天下遠見。
施振榮(1996)。再造宏碁。台北市:天下文化。
施振榮(2000)。再造的時機與流程。台北市:大塊文化。
施振榮(2004)。宏碁的世紀變革。台北市:天下文化。
柯素月(2001)。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明洲(1997)。管理:個案、理論、辯證。台北市:科技圖書。
范熾文(2004)。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與做法:知識經濟觀點。2006年3月17日,取自:http://192.192.169.101/93/930811/01.pdf
孫本初(1984)。機關組織更新之研究:著重在比較方法來評估計畫性的組織更新效果。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本初(1995)。學習型組織的內涵與運用。空大學報,3,1-17。
徐仁輝、楊永年、張昕(合著)(2005)。公共組織行為。台北市:智勝。
徐聯恩(1996)。企業變革系列研究。台北市:華泰。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市:五南。
高強華(1998)。迎接教師參與的教改新世紀-教師權利與義務的新境界。教育資料與研究,22,26-29。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涂慶隆(1999)。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集體協商功能及其運作歷程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弘勳(2004)。教育組織集體協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明輝(1997)。學校組織變革及其因應策略。教育研究集刊,38,2-21。
張明輝(1999a)。企業組織的革新對學校組織再造的啟示。教師天地,98,10-16。
張明輝(1999b)。九0年代主要企業組織理論與學校革新。教育研究集刊,42,155-170。
張明輝(無日期)。教育組織變革。2006年3月6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rtical/educationorganizationchange.pdf
張容雪(1999)。學校教師會運作情形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學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茵倩(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集體協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愛梅(2001)。企業組織特徵、變革策略與變革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張鈿富(1986)。我國教師專業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德銳(1994a)。淺談教育組織革新。竹縣文教,9,4-16。
張德銳(1994b)。變中求勝:論教育組織革新。國立編譯館館刊,23(2),235-267。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市:五南。
曹芳齡(2002)。學校組織中集體協商運作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學淵(2002)。高級中學學校教師對教師會組織功能之認知與期望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昭佑(1996)。迎向教師專業自主的新紀元。師友,346,14-17。
陳文燦(1997)。我國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會組織之態度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木金(1997)。學校組織變革壓力與抗力對學校行政之啟示。學校行政,2,14-27。
陳木金(1999)。混沌理論對學校組織變革因應策略之啟示。學校行政,1,61-68。
陳木金、吳春助(2006)。學校組織變革系統化鍵結圖建構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4,15-34。
陳平和、周新富(1997)。教師會的功能、任務與運作方式。教育資料文摘,236,92-110。
陳幼蓉(2005)。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教師變革接受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光榮(1999)。組織變革之探討- 以高科技產業為例。2006年3月6日,取自: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g3-a3.htm
陳光榮(2000)。E世代的企業管理變革及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6(3),122-151。
陳同柏(1996)。組織變革中員工態度之研究-以中油公司民營化變革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志力(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會績效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建東(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建東(2003)。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行政執行力之探析。學校行政雙月刊,27,37-51。
陳建銘(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組織變革關注之研究-發展階段及其差異。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清泉(2001)。學校組織衝突、抗拒、環境和個人特質對校長角色壓力之探討研究。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陳瑞麟、趙美齡(譯)(2004)。S. L. McShane, & M. A. Von Glinow著。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市:學富。
陳嘉慧(2001)。電信自由化:中華電信民營化。私立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靜怡(譯)(2000)。組織行為。台北市:台灣西書。
陳鵬飛(2000)。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會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傅瑜雯(1993)。我國教師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富源(2000)。校園權力結構重組中「教師會」角色的分析-期待與實際的差距及融通。台灣教育,594,47-53。
湯梅英(1996)。從教師法談教師組織的困境。教育資料與研究,8,15-17。
黃仲銘、龔志賢、黃昱瞳(2000)。Lewin三階段模型分析宏碁集團的組織變革。產業金融季刊,107,132-143。
黃旭鈞、楊益風(1996)。我國教師組織的困境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8,28-32。
黃淑卿(2002)。國民中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瑟雅(2005)。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歷程與因應方式之研究-以一所試辦組織再造學校為例。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崇德(2003)。組織變革對銀行經營績效之影響-以新竹商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詹家怡(2005)。新興企業組織理論對學校經營的影響-以網狀組織理論為例。研習資訊,22(1),60-64。
廖春文(2004)。學校組織變革發展整合模式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7(2),131-166。
彰化縣教師會促進會(1999)。教師會申請報備流程。2006年3月27日,取自:http://www.nses.chc.edu.tw/taj/schedule99.html
榮泰生(1999)。組織行為學。台北市:五南。
管康彥(1997)。顧客導向與服務觀念之企業型政府建構:成功民營企業改造之借鏡。2006年3月14日,取自: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p031.htm
蓋浙生(1998)。教師組織與社會參與。2006年3月21日,取自http://www.schoolnet.edu.mo/msnvc/vc012/p16.htm.
劉信卿(無日期)。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教師會。2006年3月27日,取自:http://w3.nioerar.edu.tw/newtalk/1015%E5%98%89%E5%B8%AB/essay%5Cliu.pdf
劉春榮(1997)。教師對教師組織的期待。國教月刊,43(5),8-14。
劉春榮(1998)。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4-11。
劉義勇(2005)。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與運作策略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劉麗蓉(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之關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文正(2000)。國小教師會任務功能、組織定位與會員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蔡承志等(譯)(1986)。S.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概念、論題與應用。台北市:桂冠。
蔡榮福(2003)。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璧煌(1990)。我國教師組織何去何從?。載於一週教育論壇(頁187-197)。台北市:教育廣播電台。
蔡麗英(1998)。淺談教師會困境二三事。教師天地,94,48-50。
鄭淑惠(2000)。化阻力為助力-論學校組織變革的抗拒。中等教育,51(6)。20-29。
戴雪卿(2003)。國民中學學校組織變革內涵及其變革抗拒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豪(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談教師的變革抗拒。師友,413,10-15。
謝文豪(2004)。國民小學校長之變革關注與變革領導策略關係之探討。花蓮師院學報,18,25-52。
謝安田(1986)。企業管理。台北市:五南。
謝馥蔓、張善智(合譯)(2003)。J. Greenberg著。組織行為(Manag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台北市:學富。
鍾志長(2005)。校長之變革領導與教師革新關注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簡明輝(2004)。組織行為。台北縣:新文京。
羅能熙(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會運作狀況與改進策略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標團(無日期)。我國教師會的沿革與發展。2006年3月27日,取自:http://163.30.95.1/~Meeting/history-m.htm
饒邦安(1999)。教師法中有關教師組織及其任務之沿革與展望。高中教育,6,4-11。
英文部分
Bruce, H. K., & Scott, D. (2000). Forces driv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business schoo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5(3), 133-137.
Burrup, P. E. (1967). The teacher and the public school system(2nd ed). New York: Harper.
Boles, K.C. (1992). School restructuring by teachers: A study of the teaching project at the edward devotion school.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0710)
Blair, L. (2000). Strategies for change: Implementing a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program, part1.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3149)
Chin, R., & Benne, K. D. (1976). General strategies for effecting changes in human. In Bennis, W. G., Benne, K. D., Chin, R., & Corey K.E. (Eds.), The Planning of Change (3 th ed.)(pp. 22-43).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ooper, B. S. (1992). Labo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estport: Greenwood.
Caldwell, P. F., & Gould, E. (1992). Effecting change in a resistant organiz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4960)
Carnall, C. A. (1995). Managing change in organizations(2nd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Connor, P. E., Lake, L. K., & Stackman, R. W. (2003). Managing organization change(3 th ed). Westport, Conn: Praeger.
French, W. L., & Bell, C. H. (1973).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 Behavioral science interventions for organization improv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Fidler, B. (1996). Strategic planning for school improvement. London: British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Society.
Gustman, A. L., & Segal, M. (1976). The impact of teachers’ unions. Final report.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37988)
Goens, G. A., & Clover, S. I. R. (1991). Mastering school reform.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Huggett, A. J. & Stinnett, T. M. (1956). Professional problems of teachers. New York : Macmillan.
Hamann, J. M. (1993). Contexts and process for effective school change: Case study of an external change agent.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1809)
Harvey, D. F. & Brown D. R. (1996).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anson, E. M.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essup, D. K. (1981). Teacher unionusm and its impact: A study of change over time.Final report.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38124)
Jessup, D. K. (1985). Teachers, unions, and change : A comparative study. New York: Praeger.
Johnson, G. (1987). Strategic change and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xford: Blackwell.
Kast, F. E., & Rosenzweig, J. E. (1985).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 system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Kimbrough, R. B., & Burkett, C W. (1990). The principalship: Concepts and practic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otter, J. P., & Schlesinger, L. A. (1983). Choosing stregies for change. In J. R. Hackman, E. E. Lawler, & L. W. Porter(Eds.), Perspectives o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pp. 543-545). New York: McGraw-Hill.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Lippitt, R., Watson, J., & Wesley, B. (1958). The Dynamics of planned chan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Morrie, M. (1969). Teachers union in England. In Blum, A. A.(Ed.), Teacher unions and associ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pp. 44-82).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utt, P. C. (1986). Tactics of implement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9 (2), 230-261.
Patterson, J. (1997). Coming clean about organizational change: Leadership in the real worl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4662).
Robbins, S. P. (200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1 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Tichy, N. M. (1983). Managing strategic change: Technic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ynamic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Zimbalist, R. (2001).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study of how California distinguished schools use change to implement positive new outcome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