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敏
Wang, Min
論文名稱: 以桌長視角看臺北市參與式預算公民審議之困境
The Strait of Participatory Budget in Taipe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acilitator
指導教授: 曾冠球
Tseng, Kuan-Chiu
口試委員: 胡龍騰 傅凱若 曾冠球
口試日期: 2021/07/2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桌長參與式預算審議式民主公民參與
英文關鍵詞: Facilitator, Participatory Budge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itizen Participation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63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4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桌長視角看臺北市參與式預算公民審議之困境。我國參與式預算制度,最早由臺北市長柯文哲於2015年提出。本研究以第一線在公民參與服務的資深桌長為研究對象。因為資深桌長具備豐富的公民參與經驗,並且對於政策規劃有較多理解。因此希望透過他們幾年下來在參與式預算豐富的服務經驗,去了解此政策發展之今的困境與解方。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兩項方式進行,以中正區、大安區、北投區三個行政區作為研究場域,透過訪談三個區內的資深桌長與實地參與觀察住民大會的進行,作為資料分析的來源。本研究所獲得之結論如下:
    一、公民參與高齡化:臺北市參與式預算的主要參與者為年長者居多,使得提案類型長期為特定年齡層所偏好,少數的散客提案較難取得支持。
    二、公民參與扭曲化:住民大會在提案投票設計採複數票的用意便是希望更多好的提案能被看見,而非只支持自己的案子。可惜的是,實際上前來的民眾因為多是鄰里動員的群眾,開始出現部分里與里之間結盟與配票的文化,可能造成少數者的提案被犧牲,沒有得到公平競爭的機會。
    三、公民參與形式化:在住民大會上,許多經常參與的民眾對於提案的流程及通過提案的標準都已經熟悉,卻也可能出現有參與者事先準備好提案,及幫忙投票的成員後,幾乎是勢在必得,導致提案人有時已經不太願與桌內成員深入討論該提案,而是僅僅希望將形式走過後便可以等待投票階段。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difficulties of participatory budget in Taipei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acilitators. The system of participatory budget in Taiwan was first proposed by Taipei Mayor Ko Wen-je. In this thesis, we took senior Facilitators on the front lin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Due to the fact that senior Facilitators had rich experienc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 formulation, we wer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policy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The thre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of Zhongzheng, Da-an and Beitou were considered as the target regions. By Interviewing the Facilitators in above districts and observing the progress of citizen assembl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found as follows:

    1. The main participants of participatory budget in Taipei City were mostly elderly which resulted in biased proposal types.
    2. The purpose of multi-votes system for citizen assembly was to promote more proposals to be noticed. However,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e masses convened by their own neighborhood,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atmosphere of vote allocation among neighborhoods was getting prosperous, and this affair might lead to neglect of other few proposals.
    3. The members who frequently attended citizen assembly had been familiar with the procedures and standards for passing the proposals, sometimes the person who made the proposal did not have the will to discuss with other members. Due to the above reason, the assembly became a mere formal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公民參與 9 第二節 審議式民主理論 16 第三節 我國審議式民主之困境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桌長在臺北市參與式預算制度的角色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7 第三節 深度訪談法 38 第四節 參與觀察法 42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5 第一節 公民文化的困境 45 第二節 行政組織與制度的困境 50 第三節 參與式預算規則的困境 55 第四節 桌內審議的困境 61 第五節 桌長個人的困境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7 第二節 政策建議 73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建議 74 參考文獻 76 附錄一 提案審議工作坊流程-第一階段 79 附錄二 提案審議工作坊流程-第二階段 80 附錄三 臺灣參與式預算各地區發展情形 81 附錄四 訪談大綱 86 附錄五 訪談逐字稿 87 附錄六 參與觀察表 178

    一、 中文部分
    周維萱(2018)。以世界咖啡館討論模式提升大專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及教學成效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63卷。第3期。頁37-67。
    林火旺(2005)。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9期,頁99-143。
    林純雯(2010)。審議式公民教育的圖像:從教師審議素養之探究論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4卷,第3期,頁132-160。
    林國明(2009)。公共領域、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思想季刊,第11期,頁181-195。
    林國明(2009)。國家、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公民會議在台灣的發展經驗。台灣社會學,第17期,頁161-217。
    林國明(2014)。審議的不平等:台灣公民會議的言說互動。台灣社會學,第27 期,頁1-50。
    林國明、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第6期,頁61-118。
    范雲(2010)。說故事與民主討論-一個公民社會內部族群對話論壇的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1期,頁65-105。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台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訓育學報。第12輯。頁1-32。
    莊文忠、徐明莉(2019)。臺灣民眾的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2卷,第3期,頁333-366。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東升(2006)。審議民主的限制-台灣公民會議的經驗。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1期,頁77-104。
    陳俊宏(1998)。永續發展與民主政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第九期,頁85-122。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黃東益、李仲彬(2011)。審議式民主在台灣的定位與價值。競爭力評論,第14期,頁51-71。
    黃東益、李翰林、施佳良(2007)。"搏感情"或"講道理"?公共審議中參與者自我轉化機制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25卷,第1期,頁39-71。
    黃東益、施佳良、傅凱若(2007)。地方公共審議說理過程初探:2005年宜蘭社大公民會議個案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24期,頁71-102。
    萬毓澤(2016)。台灣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反省與前瞻。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10-opinion-participatorybudgeting/
    劉正山(2009)。當前審議式民主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中國行政評論,第17卷,第2期,頁109-132。
    蘇彩足(2017)。公部門推動參與式預算之經驗與省思。文官制度季刊,第9卷,第2 期,頁1-22。
    二、 英文部分
    Cohen, Joshua. “Procedure and Substance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James Bohman & William Rehg (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97.
    Fishkin, James 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Robert L. Simon (ed.),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2.
    Gutmann, Amy & Dennis Thompson. 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