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馨宜 |
---|---|
論文名稱: |
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研究-以參與基督教教會活動的大陸配偶為例 |
指導教授: | 張樹倫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1 |
中文關鍵詞: | 生活適應 、社會支持 、情感支持 、靈性支持 |
英文關鍵詞: | life adjustments, social supports, emotional supports, spiritual support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陸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以參與台北市教會活動的大陸配偶為研究對象。目的在了解其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個人與家庭問題,如與丈夫溝通、婆婆相處及教養子女等方面,是否因透過教會活動的參與,得著教會所給予情感上、工具上、訊息上及靈性上的社會支持,進而改善其在台灣的生活適應。另一方面,分析教會生活中的個人讀經與禱告,以及團體的聚會(禱告聚會、小排聚會、主日聚會、在職成全)和溝通(與聖徒互動的結果)是否會影響台北市教會之大陸配偶對此社會支持的依賴程度。本研究先透過文獻分析,了解外籍配偶有關生活適應不良的問題,諸如:生活適應不良,婚姻穩定性不夠;人際關係欠缺,社會支持網絡薄弱;家庭暴力問題;子女教養問題;停留期間謀生不易;社會歧視與媒體偏頗報導等。再以深度訪談與觀察法,了解教會活動在大陸配偶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看出教會活動確能幫助大陸配偶的生活適應,也能提供政府輔導方針的擬定。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life adjustments and social supports of the female spouses from mainland China participating in church activities in Taipei.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ssues in their living area such as communicating with their spouse, getting along with their mother in law, and educa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will be improved after participating in church activities. Also, if church supply them emotional supports, instrumental supports, informational supports and spiritual supports to enhance their life adjustments in Taiwan. This analysis of life in church, including individual Bible study and pray, group meeting, working saints perfect meeting and fellowship can give us a deep insight of their dependence to church. By taking literature analyses and interview with case study samples, we deeply understand their problems of life unaccommodating and instability in marriage, lack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upports, domestic violence, educating and nursing children, making a living in Taiwan etc. It is certain that the role of church in their daily life is very important for dealing with emotional depression and life difficulties, which will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ke assistance policy.
一、 中文部份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政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內政部戶政司(2005)。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實施績效。2007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OutWeb/ch9/0940601b.doc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王秀喜(2004)。高雄市旗津區「越南與印尼」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王良芬(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家庭及社區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台南市。
任玉瓊(2006)。大陸女性配偶來臺生活適應經驗之探討以基隆市大陸配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台北市。
成露茜(2005)。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學生輔導季刊,97:74-83。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江亮演等(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何青蓉(2003)。從多元與差異到相互的理解與認同:一項本地婦女與跨國婚姻婦女相互學習課程的初步省思。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
余政憲(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中華民國內政部。
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宗立(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教師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金鳳(2004)。澎湖地區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導措施相關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舒靜(2002)。台灣外籍新娘分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慎(2005)。大陸女性配偶在台灣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台北縣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明聰(2006)。大陸配偶來臺生活與社區互動模式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桃園縣。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李書華(2005)。論東南亞外籍新娘之輔導政策。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季謙(2003)。網路成癮。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4。
林怜幟(2003)。社會網絡對基督教改宗的影響。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盈弟(2005)。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高雄市的外籍配偶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財榮(2003)。兩岸人民通婚之研究-以居住花蓮縣境大陸配偶家庭為實證之對象。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邱書璇(1993)。已婚職業婦女之社會支持、內外控取向與壓力適應方式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姜逸群、黃春太(2001)。城鄉地區老人的社會支持體系及健康狀況之比較。衛生教育學報,16:133-154。
柯伊玲(2003)。外籍新娘婚姻願景轉變之研究─以在台的「越南新娘」為例。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洪秋月(1987)。單親婦女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洪婉瑜(2006)。越南配偶婚姻滿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倫理、方法及本女生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全威(2004)。「新」台灣人:外籍與大陸配偶相關議題初探。2007年10月29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3/NS-B-093-004.htm
夏曉鵑 (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1-47。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頁157。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
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台北市。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芬芬(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雙葉書廊。
張春興、林清山(1975)。教育心理學。台北:文景。
張書銘(民91)。臺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配偶」仲介業之運作。私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張增樑(2002)。兩岸人民假結婚問題之研究-以假結婚、真賣淫為中心。警學叢刊32(4):206-212。
梁雅萍(2006)。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縣新移民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南縣。
移民工資料庫(2005)。台灣地區大陸女性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為例。2007年11月19日,取自http://migrant.coolloud.org.tw/node/126
莫藜藜、賴佩玲(2003)。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會發展季刊,105:55-65。
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許雅惠(2000)。家庭政策之兩難─從傳統意識型態出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1):237-288。
郭明德(1998)。質化研究的探討及省思。教育研究,6:153-178。
郭展銓(2004)。大陸地區婚姻移民基本權利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基隆市。
陳小紅(2000)。婚配移民:台灣海峽兩岸聯姻之研究。亞洲研究,34:35-68。
陳小英(2006)。媳婦角色與規範、家人支持與婆媳和諧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青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明利(2004)。跨國婚姻下-東南亞外籍新娘來臺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明雅(1989)。影響中年男女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淑芬(2003)。大陸新娘的擇偶、受虐與求助歷程—兼論服務提供者對「大陸新娘」的假設及其對服務提供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01:45-92。
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幼教資訊,160:25-27。
陳源湖(2003)婚姻暴力與社會支持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2:277-292。
陳嘉誠(2001)。臺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曾秀卿(1998)。高齡者非理性信念、社會支持與情緒困擾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台灣社會學刊,21:171-2
楊詠梅(2003)。外籍新娘的優生保健與健康。回饋會訊,69。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尉鑫(2007)。新移民女性在台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導政策之研究。研習論論壇,76:32-40。
董智慧(1998)。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詹火生、林瑞穗、簡春安(1990)。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台北:空大。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劉千嘉(2003。)大陸新娘的臺灣經驗:一個社會學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潘淑滿(2003)。婚姻暴力的性別政治。女學學誌,15:195-25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蔡文瑜(2004)。外籍新娘現象的解析及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208-216。
蔡雅玉(2001)。臺越跨國婚姻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漢賢、林奼君(2004)。兩岸婚姻的溫情面與法制面。社區發展 105:286-297。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年所知覺得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台北縣。
蕭仁釗等譯(1997)。健康心理學。桂冠出版。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謝志成(2005)。探討外籍配偶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謝志忠(2006)。大陸地區女性配偶在台生活適應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謝高橋(1981)。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台北:巨流。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韓嘉玲(2002)。全球化化下的亞洲婦女遷移:大陸新娘在臺灣研究。發表於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主辦「少數族群婦女權益探討研討會」。
簡孟嫻(2002)。大陸女性配偶在台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彰化縣為例。
闕美華(199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蘇進棻(2006)。台灣本籍與新娘生育率消長原因之探討。研習資訊雙月刊專刊,23(5):41-51。
蘇景輝(1998)結合社區資源,從事社區照顧。社會福利雙月刊135,16-20。
二、 英文部分
Bennett, D. H.,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In F. N. Watts & D. H. Bennett (Eds.),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pp.189-211). New York: Chichester.
Botschner, J. V. (1996).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nd the Pragmatic Entente: A Reply to Osbeck. Theory & Psychology, 5(1), 145-151.
Caplan, G.. (1974). 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ahill, D.(1997).Intermarriage: A Study of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1.750-752.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a).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hen, S., & Syme, S. L. (1985b). Issues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 In S. Cohen & S. L. Syme (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hen, A.P.(1985c).The Symob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New York: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
Johnson, S. E. (1986). Commuter family relationship : alive and thriving.
Pargament, Kenneth I. (1997).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coping: Theory, reacher, and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Peltonen, R. (1996). Social support, control of life and health. Socialpolitiska institutionen. Serie A 452, Abo: Abo Akademi.
Sarason, I. G., Levine, H. M. R. B., Basham, R. B.,& Sarason, B. R. (1985).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 127-139.
Sauvy, A.(1996).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11-36.
Shumaker, S.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the Conception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pp.11-36.
Swindle, R. W. (1983). Social network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In M. Sperling (Eds.), Preventive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pp. 87-103). New York: Pergramon.
Weiss, R. S.(1974).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