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亞薇 Lee, Ya-Wei |
---|---|
論文名稱: |
科技藝術展覽互動性對消費者影響之探究 Study on Technology Arts' Interactivity Impacts for Consumers |
指導教授: |
范聖韜
Fan, Sheng-Tao |
口試委員: |
范聖韜
Fan, Sheng-Tao 曹筱玥 Taso, Hsiao-Yue 江政達 Chiang, Cheng-Ta |
口試日期: | 2024/06/0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8 |
中文關鍵詞: | 科技藝術 、消費動機 、互動 |
英文關鍵詞: | Technology Arts, Consumption Motivation, Interaction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深度訪談法 、 文獻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74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3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觀眾消費科技藝術展覽的動機,以及科技藝術當中互動特質如何影響消費者。本研究屬於質性的個案研究,研究個案為翡冷翠股份有限公司主辦之科技藝術展,展覽名稱為印象派150週年光影藝術展,舉辦時間於2023年12月28日至2024年04月07日,舉辦地點位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透過文獻探討,並深度訪談研究個案當中之相關研究對象,以及10位消費觀眾。研究結果指出,消費者對於科技藝術展覽的主題、對科技藝術展覽本身感興趣、以及同儕影響,是主要吸引觀眾願意消費的動機,而行銷宣傳、消費過其它科技藝術展覽的良好經驗、對科技藝術展覽感到好奇,也是觀眾願意消費的重要因素;而科技藝術展覽的互動特質,不是主要影響觀眾的消費動機,卻影響消費者對於科技藝術展覽體驗的感受;此外本研究也發現科技藝術展覽的空間設計,也會影響消費者觀展的體驗,而這些原因也進階影響品牌形象與詮釋,一個具有品牌形象之場地,更可以提高觀眾的價值感與信任度,本研究的貢獻在於,對未來科技藝術的展覽、節目宣傳、行銷企劃,提供學術與實務上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udience’s motivations for consuming technology arts exhibitions, and how the inter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arts affect consumers.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research i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The case of technology arts exhibition is hosted by FIREN CULTURAL. The exhibition is called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Impressionism.” It is held from December 28, 2023 to April 07, 2024. The venue is located in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relevant research subjects in the research case, as well as 10 consumer audiences. The research results point out that consumers’ theme of technology arts exhibitions, interest in technology arts exhibitions, and peer influence are the main motivations that attract audiences to consume technology arts exhibitions. Marketing publicity, good experience in consuming other technology arts exhibitions, and interest in technology arts exhibitions are important motivations. Being curious about arts exhibitions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audience’s willingness to consume. The inter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arts exhibitions do not mainly affect the audience’s consumption motivation, but affect consumers’ feelings about the technology arts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space design of technology arts exhibition will also affect consumers’ experience of visiting the exhibition. A venue with a brand image can also improve the audience’s sense of value and trust.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future program promotions and marketing planning of technology arts exhibitions.
一、中文部分:
Acer宏碁基金會(2020)。官網取自:https://www.acerfoundation.org.tw/article.php?id=14。點閱日期:2023年12月14日。
Chen, A.(2016年02月24日)。柏林數位藝術節TRANSMEDIALE+CTM直擊(上):數位科技的全球性衝擊。取自:https://thepolysh.com/blog/2016/02/24/transmediale-and-ctm-2016/。點閱日期:2023年4月8日。
LaVie(2016年03月27日)。柏林的靈感散步——挑戰思考的界限《柏林新媒體藝術節》。取自: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600533。點閱日期:2024年1月19日。
傅健三(2004)。私立美術館觀眾參觀動機、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朱銘與鴻禧美術館之比較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叁式(2010)。混合美學與科技的體驗Digital experience design。取自:https://ultracombos.com/Work-All-ZH。點閱日期:2023年12月15日。
古宜靈(2006)。休閒藝文活動需求行為之研究:效用函數觀點。立德學報,2,23-38。
吳淑明、劉光盛、郭主恩、楊欽榮、黃琮駿(2012)。游於藝互動式藝術介入空間之創作研究。藝術研究學報,5(2),1-16。
吳致良(2022)。原創角色IP國際授權拉斯維加斯授權展:體儼比產品更重要,重複比創新更寶貴。取自: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7034。點閱日期:2024年05月12日。
呂佩怡(2013)。策展(Curating)/策展(Curation)。國藝會線上誌,(第1期)。取自: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297ef722719c827a0171aad1b4b6001d。點閱日期:2023年12月15日。
國立清華大學(2024)科技藝術研究所。https://technoart.nthu.edu.tw/。點閱日期:2024年05月06日。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無日期)。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https://dc.ntut.edu.tw/p/412-1014-10689.php?Lang=zh-tw。點閱日期:2024年05月06日。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無日期)。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https://nma.tnua.edu.tw/。點閱日期:2024年05月06日。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2021)。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https://www.gsas.ntust.edu.tw/。點閱日期:2024年05月06日。
國藝會(2016)。德國柏林跨媒體藝術節(Transmediale):「Alien Matter」展覽。取自:https://archive.ncafroc.org.tw/result?id=c72e9f730cae4c54b01ccd95a61d29b1。點閱日期:2023年05月07日。
國藝會(2019)。Athens Digital Arts Festival 2019雅典數位藝術節受邀參展計畫。取自:https://archive.ncafroc.org.tw/result?id=12e10da50d944ae09a6353e054dbf70b。點閱日期:2023年05月08日。
國藝會(2019)。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與荷蘭GOGBOT科技藝術參展。取自:https://archive.ncafroc.org.tw/result?id=7c9ad2edf74a42248a3969b7b3b4a41b。點閱日期:2023年4月13日。
在地實驗(2016)。官網取自:https://www.etat.com/about。點閱日期:2023年12月15日。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12)。文化行政。臺灣:五南。
夏資翔(2023)。數位藝術創作內容分析之研究——以日本數位藝術團隊TeamLab作品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尚榮安(2001)。個案研究法。臺灣:弘智。
廣藝基金會(2019)。官網取自:https://www.qaf.org.tw。點閱日期:2023年12月14日。
張凱殷(2012年06月22日)。取自: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type=1&serial=228。點閱日期:2024年04月09日。
張正霖、陳巨擘(譯)(2008)。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原作者:V. D. Alexander)。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淵舜(2004)。一個「好」展覽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取自: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comment-detail/433.html。點閱日期:2023年03月19日。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1)。2020年臺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計畫。取自:https://taicca.tw/article/6ed44bb4。點閱日期:2022年10月16日。
文化部(2020)。持續鼓勵跨域合作及應用109年文化部「科技藝術創作發展計畫」。取自:https://eycc.ey.gov.tw/Page/9FAC64F67005E355/1ce7e1b3-94ad-4a42-81e3-f05a57f82646。點閱日期:2024年02月13日。
文化部(2023)。2023年美國西南偏南(SXSW)跨界展會參訪出國報告。「2023年美國南方音樂節(SXSW)展演活動」考察報告(編號C11200446),未出版。
文化部(2023年09月20日)。西班牙L.E.V數位藝術節臺灣新媒體藝術家帶領觀眾進入虛擬旅程。取自: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174451。點閱日期:2024年02月25日。
文化部(2023年12月29日)。文化部文化新聞112年科技藝術扶植成果斐然獲國際策展人讚賞。取自: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187339。點閱日期:2024年1月13日。
文化部(2024年02月01日)。蘇匯宇首部長片《未來的進擊》德國跨媒體藝術節登場。取自: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00855。點閱日期:2024年04月07日。
文策院(2022年08月26日)。「2022林茲電子藝術節」文策院首度與大會合辦臺灣專場,多組臺灣創作團隊受邀參展。取自:https://artemperor.tw/focus/4991。點閱日期:2023年4月13日。
施淳耀(2018)。表演藝術與科技的跨領域團隊之整合機制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曹筱玥(2010)。探討21世紀展示設計中的互動價值——以精神分析結構學詮釋美術館參觀行為之個案研究。現代美術學報,20(10),113-142。
曾鈺涓(2010)。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朱中一(2007)。展覽活動規劃。經濟部。
李斐瑩(2006)。2006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觀眾研究。藝術學報,80,1-27。
林大維、吳佩樺(2010)。互動藝術脈絡與其美學之研究。藝術學報,87,31-54。
林宏儒(2019)。辦展覽一定要重視觀眾嗎。取自:https://medium.com/the-curators-策展人們/辦展覽一定要重視觀眾嗎-f69cd1c47767。點閱日期:2023年03月19日。
林宏璋(2004)。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臺灣。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研究計畫案,4。臺北:國立文化藝術基金會。
林巧敏、李佩珊(2015)。檔案展覽互動展示設計與規劃之探討。大學圖書館,19(1),1-20。
林敏智、陳建忠(2005)。藝術與科技的演化之探討:以現代藝術為例。長榮大學學報,10(1)149-168。
林晉毓、陳弘証(2010)。從聲音互動藝術探索社會動力現象——由作品《漂流者》談起。藝術學報,86,159-176。
林書民(2004)。下一個地平線。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國際論壇。經濟部工業局。
林玫君、盧昭惠(2008)。臺灣藝術教育史——臺灣近現代表演藝術教育篇。臺灣藝術史。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雅芳(2018)。「2018印象清華-物聯網科技藝術節」執行策展人製作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
桃園市政府(2023)。2023奧地利科技藝術及歐洲展演產業觀摩交流。https://www.tycg.gov.tw/News_Content.aspx?n=108&s=1173553。點閱日期:2023年12月06日。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24)。桃園科技藝術節。取自:https://www.taxt.tw/about/about/。點閱日期:2023年12月15日。
游雅珊(2021)。臺灣地區視覺藝術消費變化之研究——以2008——2018年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
潘淑滿(202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灣:心理。
王人英(2008)。臺灣藝術的主體性與全球化現象-從數位交往平臺的觀點論起。藝術研究學報,1(2),45-76。
王冠婷(2017)。給下一輪臺灣數位藝術的文件:2006-2016。數位藝術基金會。取自: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97405847947244/Chi。點閱日期:2022年10月16日。
王柏偉(2011)。技術科學與藝術的數位革命:柏林超媒體藝術節觀察。取自:https://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67/1157。點閱日期:2023年2月17日。
白載漢(2016)。藝術作為社會實踐:教育性啟發。國際藝術教育學刊,2,22-38。
盧秋珍(2013)。藝術學習在教育上的意義。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63&content_no=1698。點閱日期:2024年05月12日。
穆佩芬(2014)。質性系統性文獻回顧研究法。源遠護理,8(3),5-11。
簡明輝(2008)。消費者行為。新文京出版社。
翁淑英(2004)。一個「好」展覽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取自: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comment-detail/433.html。點閱日期:2023年03月19日。
翡冷翠文創(2022)。印象派150週年光影藝術展。取自:https://www.firenzecx.com/impressionism150/。點閱日期:2023年12月15日。
翡冷翠文創(2022)。關於我們。取自:https://www.firenzecx.com/about/。點閱日期:2024年05月12日。
臺北市文化局(2006)。臺北數位藝術節。取自:https://culture.gov.taipei/News.aspx?n=F0AC7D25F5F740C8&sms=16C1E14443A313E8。點閱日期:2024年02月14日。
臺灣數位藝術(2017)。發展紀事。取自: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History/Chi。點閱日期:2022年10月14日。
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華山1914文創園區。基金會簡介。取自:https://www.huashan1914.com/w/huashan1914/foundation。點閱日期:2024年04月15日。
范銀霞(2012)。科技藝術的商業性與美學。藝術學報,91,63-83。
葉于菁(2008)。臺灣科技藝術環境觀察與研究——以數位藝術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蔡岱容(2006)。健身俱樂部會員價值觀、生活型態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
藝術進駐網(2020)。2020年數位藝術人才國外駐棧創作徵件——荷蘭V2——動態媒體藝術實驗室。取自:https://artres.moc.gov.tw/zh/calls/content/02a977af63e547f5ba9d3b4501877d82。點閱日期:2024年04月09日。
蘇瑤華(2018)。從觀眾到群眾的動能與轉向:美術館觀眾研究新探。現代美術學報,36(2),7-24。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無日期)。何謂消費者。取自:https://cpc.ey.gov.tw/Page/2CC341DED4FBBB94/598b9890-b853-4d34-8fba-07ab69fa7c83。點閱日期:2022年10月16日。
袁廣鳴、胡朝聖(2005)。魔幻城市——科技公共藝術(Technology Public Art)。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許愈珮、吳廷勻天下雜誌(2019年06年06日)。【奧美觀點】直擊美國最大科技藝術盛會:科技與人的愛恨交織。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5512?from=search。點閱日期:2023年05月09日。
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2024)。官網取自:https://hong-gah.org.tw/chews-cluture-founsation-zh。點閱日期:2023年12月14日。
邱誌勇(2016)。蹣跚步伐,艱履十年:回顧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發展。取自: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88361759652906/Chi。點閱日期:2022年10月16日。
邱誌勇(2018)。科技藝術聲光幻影的視覺思潮。新北市文化季刊,28,11-13。
邱誌勇(2020)。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藝術學研究,27,123-160。
郭昭蘭(2006)。科技藝術的探險家:羅伯特・羅森伯格。現代美術學報,12(11),11-38。
陳佳音(2019年04年29年)。跨領域的創意X 商業對話:SXSW西南偏南藝術節。取自: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11153.html。點閱日期:2023年05月09日。
陳修賢(2022年03月22日)。奧斯汀SXSW展會直擊:Web3點起的去中心化火種。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8212/sxsw-web3-austin-22。點閱日期:2023年05月09日。
陳姿汝、蔡佩芸(2013)。數位藝術中參與者與作品之互動關係初探——以臺灣數位藝術作品為例。藝術研究學報,7(2),57-74。
陳姿汝、蔡佩芸(2014)。數位藝術中參與者與作品之互動關係初探-以臺灣數位藝術作品為例。藝術研究學報,7(2),57-74。
陳璽敬、陳俊良、林志隆(2014)。策展理念傳達效果探討:以「原來臺灣」展覽為例。設計學報,9(3),1-22。
陳育含(2007)。訪談研究法(原作者:S. Kvale)。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7)
駐西班牙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22年09月20日)。臺灣新媒體藝術於西班牙L. E. V. 數位藝術節跨界展演。取自:https://www.roc-taiwan.org/es/post/32053.html。點閱日期:2024年02月25日。
駱麗真(2003)。科技藝術的發展脈絡-由國際經驗到臺灣現況。臺灣美術期刊,52,12-24。
駱麗真(2006)。臺灣數位藝術歷史閱讀(上)。取自: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88532502521080/Chi點閱日期:2022年11月26日。
駱麗真(2011)。臺灣新媒體藝術教育與創作發展間之相互影響(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駱麗真(2017年6月6日)。在下一個十年—回望臺灣數位藝術歷程【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8700/fullpage。點閱日期:2022年10月16日。
黃信洋、曹家榮(譯)(2008)。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原作者:W.Griswold)。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文卿、林晏州(1998)。深度訪談之理論與技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園專車推動為例。國家公園學報,8(2),166-178。
二、英文部分:
Ascott, R., & Shanken , E.A. (2003). Telematic Embrace:Visionary Theories of Art, Technology, and Consciousness by Roy ascot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irst Edition.
Athens Digital Arts Festival (n.d). Retrieved April 7, 2022 from https://www.2022.adaf.gr/program/festival/.
DEAF Festival Information (2014). Retrieved December 7, 2023 from https://deaf.nl/news/.
DEAF07 Festival Information (2007). Retrieved December 7, 2023 from https://deaf07.v2.n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4&Itemid=1#2.
Edmonds, E., Turner, G., & Candy, L. (2004). Approaches to Interactive Art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 in Australasia and Southeast Asia. https://doi.org/10.1145/988834.988854.
L. E. V. Festival Information. (2021).What is L.E.V. Retrieved December 7, 2023 from https://levfestival.com/en/what-is-lev/.
Lin, D. (2011). Interactive creation strategy in the fantasy era.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SXSW Festival (n.d). Attend SXSW. Retrieved December 7, 2023 from https://www.sxsw.com.
V2 Festival Information (2024). About. Retrieved December 7, 2023 from https://www.v2.nl/pages/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