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井上 一宏
INOUE KAZUHIRO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人民國家認同之探討—以公學校修身教育為主
A Study of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ing (1895-1945)
指導教授: 陳延輝
Chen, Yen-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國家認同修身教育公學校同化
英文關鍵詞: National Identity, assimil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elementary school during Japanese the Period, Assimil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97下載:7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題是,「日治時期臺灣人民國家認同之探討─以修身教育為例」。研究動機有三:首先,身為一個日本人,來臺留學後,感受到臺灣人對日人的態度較中國、韓國對待日人友善,引發我研究的興趣;再者,欲瞭解日本治臺期間的同化政策,帶給臺灣人民國家認同的影響;最後,檢視相關文獻,缺乏對日治時期國家認同研究缺乏對口述歷史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括:
    一、 瞭解日本對臺殖民政策與教育政策之轉變
    二、 探究修身教育對臺灣人國家認同之影響
    三、 探討日治時期教育政策之成效
    四、 探討日治時期庶民生活概況及國家認同意識
    五、 依據研究結果及發現提供建議
    為達到本研究的目的,將採用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兩種研究方法,進行蒐集資料、分析、比較日治時期的教育成效以及臺灣人的國家意識。在探討日本對臺殖民政策與教育政策時,將時間範圍設定在1895-1945年間。本研究將從修身層面探究臺灣人的國家認同問題,而修身層面的範圍,包括:教科書、教師、學校活動三者。除了整理歸納文獻,也將透過訪談獲取第一手資料,瞭解庶民當時的國家認同感,並進一步與前人研究作分析比較,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cludes:
    1. To understand the colonization policy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2.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assimilation education for Taiwanese’s national identity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
    3. To explore the outcomes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
    4. To realize the Taiwanese school life and Taiwanese’s national identity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
    5. Some suggestions and challenges to be dealt with.

    This study adopts document analytic research and interview. Analyzing Taiwanese’s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result of the assimilation education policy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by collecting data. The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result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The range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in this study is 1919~1945 years. Investigate this study the Taiwanese's national approbation problem from the assimilation education which including Textbook, teachers and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to know the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by interview. Finally,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名詞釋義……………………………………6 第五節 論文章節配當……………………………………………15 第二章 日治時期殖民政策與教育政策之變遷……………………16 第一節 綏撫時期—無方針及漸進主義(1895~1918)……………17 第二節 文治時期—大正民主與內地延長主義(1919~1937)……28 第三節 皇民化時期—軍國主義及皇民化運動(1938~1945)……34 第三章 從公學校修身教育探討臺灣人民之國家認同……………42 第一節 國家認同的相關理論……………………………………42 第二節 公學校修身教育的內容…………………………………49 第三節 公學校修身教育對臺灣人民國家認同之形塑和影響…60 第四章 受訪者的訪談內容分析及其回憶………………………63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訪談大綱……………………………………63 第二節 修身教育…………………………………………………65 第三節 日本人教師………………………………………………71 第四節 學校生活與活動………………………………………79 第五節 非學校教育體制………………………………………92 第五章 結論…………………………………………………………102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2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7 參考書目………………………………………………………………109 附錄一 各學者對於修身教科書之分期……………………………115 附錄二 訪談紀錄……………………………………………………117

    參考書目
    川路祥代(2001),《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尹子玉(2004),〈日治時代小說中的教師形象〉,《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10卷,第1期,頁119-131。
    井出季和太(2003),《日據之臺政(全三卷)》,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王錦雀(2002),〈日本治臺時期殖民與教育政策之演變〉,《公民訓育學報》,第11期,頁131-158。
    王錦雀(2005),《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臺北:臺灣古籍。
    白井朝吉、江間常吉(1939),《皇民化運動》,臺北:東臺灣新報社臺北支局。
    白柳弘幸(2003),〈植民地下臺湾における修身教育--「公学校修身書」德目分析より),《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31期,頁22-28。
    白柳弘幸(2004),〈植民地下臺湾に於ける修身科教育--「公学校修身書」德目分析より),《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31期,頁22-43。
    白柳弘幸(2006),〈臺湾公学校における修身教育の創始--領有直後から明治末年まで),《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43期,頁2-16。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2003),《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江宜樺(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頁83-121。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
    何義麟(1986),《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臺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文星(1979),《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文星(1987),〈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臺灣風物》,第37卷,第1期,頁1-31。
    吳文星(1996),〈日治時期統治政策與體制〉,收錄於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編著《臺灣開發史》,頁201-220,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文星(2000),〈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臺灣文獻》,第51卷,第2期,頁163-173。
    吳文星(2001),〈近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研究之動向(1991 2000)〉,《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29期,頁221-238。
    吳文星(2001),〈近五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之歷史研究與人才培育(1945-2000)--以歷史研究所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頁163-178。
    吳文星(2006),〈談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料的發掘與研究的深化〉,《臺灣文獻》,第57卷,第1期,頁311-322。
    李琪明(200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臺北:師大書苑。
    李筱峰、莊天賜(2004),《快讀臺灣歷史人物(一)》,臺北:玉山社。
    杜武志(2003),〈日治時期臺灣殖民地統治與「一視同仁」政策之剖析(中) 〉,《臺北文獻直字》,第145期,頁171-201。
    杜武志(2004),〈日治時期臺灣殖民地統治與「一視同仁」政策之剖析(下) 〉,《臺北文獻直字》,第147期,頁171-218。
    周婉窈(1997),〈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第4卷,第2期,頁7-51。
    周婉窈(2001),〈失落的道德世界〉,《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頁1-62。
    周婉窈、許佩賢(2003),〈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第53卷,第4期,頁119-145。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宜蘭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林育柔(2004),《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對臺教育的意識型態取向分析-以修身教育上之實現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波智(2004),《對日本臺灣殖民地教育政策之考察》,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增堃(2007),《日據時期在臺灣有關人格教育的研究—以初等教育修身課程為中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正鋒(2004),〈臺灣人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台灣民主季刊》,第1期,第1卷,頁185-192。
    泉史生(2000),〈1930年代後期公學校卒業生に対する聞き取り調查),《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11期,頁1-8。
    徐南號(1996),〈日本統治時期對臺灣教育之影響〉,收錄於徐南號主編《臺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
    柴田廉(1923),《臺灣同化策論》,臺北:晃文館。
    祝若穎(2004),《臺灣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科之德育與同化的取向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季琳(2004),〈楊逵和沼川定雄--臺灣作家和公學校日本教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頁155-182。
    張勝彥、吳文星 、溫振華、 戴寶村主編(1996),《臺灣開發史》,臺北:空大。
    張智全(2003),《桃園地區國中教師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莊幸如(2004),《臺灣日據時代之教育勅語實行-以公學校修身科為中心》,私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佩賢(1994),《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劇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瀛方(2002),〈日治時期官方觀點之愛國歌曲與國家認同〉,《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22期,頁8-13。
    陳文媛(2000),〈日本の修身教育についての一考察),《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1期,頁105-116。
    陳伯璋(1996),《潛在課程研究》,臺北:五南。
    陳君愷(2000),〈師生愛與民族認同的葛藤--高木友枝、堀內次雄及其臺灣學生們〉,《輔仁歷史學報》,第11期,頁189-219。
    陳思琪(2006),〈臺北地區耆老對1930年代日治初等教育之回憶〉,《臺北文獻直字》,第158期,頁55-94。
    陳振隆(2003),〈教育、意識型態與國家認同〉,論文發表於兩岸交流與國家安全國際研討會,財團法人群策會,臺灣台北。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
    陳啟榮(2005),〈生命教育與潛在課程〉,《北縣教育》,第53期,第51-53頁。
    曾素秋(2002),《日治時期臺灣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1895-194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雄(2006),《潛在課程的概念》。2008/10/12,電子版,取自:http://www.dwu.edu.tw/~learn/96_century/95_information/1206/speak.doc
    楊建成(1995),《臺灣士紳皇民化個案研究:日治時期450位台灣士紳改換日本姓氏之個案統計分析》,臺北:龍文出版社。
    楊素霞(2006),〈日治初期臺灣統治政策論的再考:以《時事新報》對漢人統治與拓殖務省的問題討論為中心〉,《亞太研究論壇》,第33期,頁125-150。
    廖宜方(2004),《圖解臺灣史》,臺北:易博士文化。
    臺灣教育會編(1939),《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
    劉紀蕙(2004),〈從「不同」到「同一」:臺灣皇民主體之心的改造〉,《臺灣文學學報》,第5期,49-83。
    劉麟玉(2002),〈殖民地時期臺灣學校唱歌教育的成立與展開(1895-1935)〉,《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22期,14-18。
    蔡錦堂(1997),〈日本統治初期公学校「修身」の一考察),《淡江史學》, 第7-8期,頁207-216。
    蔡錦堂(2001),《日本治臺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虚像》,〈2000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臺交流センター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招聘期間2000 年7 月1 日~8 月31 日〉,東京都: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臺交流センター。
    蔡錦堂(2006),〈教育勅語、御真影與修身科教育〉,《臺灣史學雜誌》,第2期,頁133-166。
    蔡錦堂(2007),〈跨越日本與國民黨統治年代的臺灣人之日本觀〉,《臺灣文獻》,第58卷,第3期,頁1-27。
    鄭力軒譯,荊子馨著(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
    蕭妙香(2002),《國小教師國家認同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指導教授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
    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6期,頁1-27。
    賴美玲(1999),〈日治時期公學校音樂教科書初探〉,《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4期,3-9。
    賴美玲(2002),〈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科書之研究〉,《藝術教育研究》,第3期,35-56。
    賴美鈴(2007),〈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式日唱歌」與校歌之研究〉,《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48期,頁2-15。
    謝佩錦(2005)。《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教師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謝明如(2005),〈日治時期臺北師範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臺灣敎育史研究會通訊》,第39期,頁9 -19。
    顏義芳(2006),〈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工作者—伊澤修二〉,《菁莪》,第18卷,第4期,頁3-10。
    魏國泰(2006),〈教科書的重要性〉,《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7期。
    藤森智子(2000),〈日治初期「芝山巖學堂」(1895-96)教育--以學校經營、教學實施、學生學習活動之分析為中心〉,《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11期,頁9-24。
    鶴見(E. Patricia Tsurumi)(1977)著,《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林正芳譯,(1999),(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初版),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原文於1977年出版)。
    鶴見祐輔(1943;2005)「正伝・後藤新平―決定版(3)台湾時代」,東京:太平洋協会;藤原書店。
    Anthony D. Smith(1991)。National Identity. Reno, Nevada: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Greenfeld, Liah. 1992. 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heen, L. (1997). Human rights, democracy, and national identity. Bulletin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6, 401-410.
    Walters, M(1995).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