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喬云
Hsiao, Chiao-Yun
論文名稱: 圓夢雪山-小學山野教育活動規劃、實施與現況探究
Conquering Xue Mountain: A Study on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urr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School Mountain Education Programs
指導教授: 吳崇旗
Wu, Chung-Chi
口試委員: 吳崇旗
Wu, Chung-Chi
李晟瑋
Li, Cheng-Wei
劉先翔
Liu, Hsien-Hsiang
口試日期: 2025/01/1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couting 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教育目標圓夢雪山山野教育
英文關鍵詞: Educational Goals, Conquering Xue Mountain, Mountain Education
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09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聚焦於某私立小學「圓夢雪山」活動規劃、實施與現況,其將活動劃分為三個階段:「規劃的過程」、「實施模式」及「現況挑戰」。透過文獻蒐集與質性訪談,訪問六位對該活動有深入了解或實際參與經驗的相關人員,並對訪談內容進行歸納與整理。
    本研究依據分析結果,將活動分為三個階段來做總結。一、萌芽與開展:活動的順利啟動與學校的起源、宗旨及核心價值密切相關。研究指出,學校在初期遇到的問題,透過不斷調整與轉變,奠定了活動的基礎。二、正式啟動:學校展現出縝密的規劃與溝通能力。首先,在人員組成方面,學校對參與學生的選擇及團隊間的協作進行了周詳考量,確保降低活動風險並提升學生的參與率。其次,課程規劃的完整性至關重要,不僅需平衡學生的體能負荷,還需注重個人及團隊的心理準備,幫助學生以最佳狀態迎接接下來的艱苦挑戰。三、挑戰與建議:成熟的活動背後必然伴隨挑戰與解決過程。例如,學校透過多場說明會提升家長與學生的認同感,並與合作團隊溝通核心價值,成功應對外在環境挑戰。此外,靈活的應變能力也成為活動持續推進的關鍵。
    最後對欲辦理山野教育的學校,本研究提出以下四項建議。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參考成功案例可有效降低活動風險。二、明確的教育目標,有助於課程規劃與執行的聚焦。三、資源提供及支持,有充足的資源是活動永續發展的基石。四、隨機應變的能力,提升應對不可預測挑戰的能力,方能確保活動順利進行。希望本研究結果能為未來相關學術研究提供延伸與參考價值。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Dream Snow Mountain" activity at a private elementary school. The activit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planning process," "implementation model," and "current challenges." Through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six individuals with in-depth knowledge or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the activity were interviewed, and their response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activity in three stages:
    Incep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the activ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chool's origins, mission, and core value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initial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e school were addressed through continuous adjustments and improvement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activity.
    Official Launch: The school demonstrated meticulous plann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hase. First, in terms of team composition, careful consideration was given to selecting participating students and fostering collaboration within the team, effectively reducing activity risks and enhanc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Second, the completenes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was crucial, requiring a balance between students' physical endurance and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helping them face the challenging journey in optimal condition.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Every well-established activity inevitably faces challenges and requires solutions. For example, the school conducted multiple briefing sessions to enhance parents' and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the activity and communicated core values with partnering teams, successfully addressing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Moreover, the ability to adapt flexibly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 the continued progress of the activity.
    Finally, the study offers four recommendations for schools intending to organize wilderness education activities:
    Learn from predecessors: Referring to successful cas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activity risks.
    Set clear educational goals: Clear objectives help focus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facilitate systematic execution.
    Ensure resource provision and support: Adequate resources are the cornerstone of sustainable activity development.
    Develop adaptability: Enhancing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unpredictable challenges ensures the smooth progression of activities.
    It is hoped tha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extended insights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future academic research.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山野教育在學校的發展 9 第二節 圓夢雪山脈絡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取向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4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6 第一節 萌芽與開展 46 第二節 活動實施 51 第三節 挑戰與建議 64 第四節 綜合討論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2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87 參考文獻 89 中文文獻 89 英文文獻 94 附錄 95 附錄一 知情同意書 95 附錄二 訪談大綱 97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台灣百岳高度順序表。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22024605/http://www.mountaineering.org.tw/mountaineering-c/modules/tinyd0/index.php?id=39
    內政部消防署(2024)。112年山域事故案件概況。https://www.n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1625。
    戶外教育平臺。戶外教育宣言2.0。資料來源: https://outdoor.moe.edu.tw/home/about/index.php。
    方麒翔(2016)。築夢康橋 圓夢百岳菁英活動。親親康橋001期。
    方麒翔(2020)。跨領域菁英課程。親親康橋016期。
    王士豪(2020)。【放心入山】康橋圓夢登山的健康管理。長紅教育基金會。http://www.chonghong.org/reading-detail.aspx?MenuTypeID=1&articleID=223
    吳冠璋(2008)。美國戶外教育與台灣登山教育的接合。2008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22-42。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吳崇旗(2014)。 冒險教育與登山課程對大學生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成效。大專體育學山,16(1),1-13。
    吳崇旗(2020)。以山野為師-走出戶外、探索學習。學校體育,(179),2-3。
    吳雲天(2015)。小學生山野教育設計實務與風險管理。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3987
    李萬吉(2013)。第一個百岳的夢-康橋雙語學校登山活動經驗分享。2013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90-100。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李潛龍(2024)。臺灣登山教育發展之研究(2001-2024)(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乙華(2018)。從高山的學教育時間實踐歷程中探究登山與社會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邱紫穎、平郁(1999)。登山聖經(Don Heck & Kurt Hanson原著)。台北,城邦文化公司。
    徐恩容(2021)。小學六年級的嘉明湖挑戰,一起畫下天使的眼淚。獨立評論@天下。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80/article/11027
    翁志航、潘義祥(2020)。素養導向戶外探索教育之實踐-從華德福實驗學校視角談起,學校體育。
    能勢 博著 (2016)。登山體能訓練全書。臺中市:晨星。
    國立屏東大學。
    崔祖錫(2012)。登山,才看的見最美的臺灣:從郊山到高山66條經典路線和不可不知的登山知識。臺北市:高寶國際。
    崔德龍(2022)。【山人之聲】崔德龍:在山上有一種崩潰叫「爸媽比小孩崩潰」!
    康橋新鮮報(2024)。主題專欄:築夢故事。https://kcis.news/category/topic/elite-course/
    張蕙芳(2000)。逃離與追尋-登山的社會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2)。山野教育行動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山野教育的安全管理與檢核工具。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山是一所學校 山野教育推廣成果發表會。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7E36404983178BA
    陳永龍(2003)。從「登山學校」到「山昰一所學校」-台灣登山教育之現況與未來展望。太魯閣國家公園登山研討會論文集。23-26。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陳永龍(2018)。山是一所學校 山野教育推展成果初探。國民體育季刊,42-45。
    陳永龍(2020)。向山致敬的登山教育與政策永續。2020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198-220。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陳永龍(2021)。向山致敬的山教育與政策永續。2021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213。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育賢(2021)。康橋學生築夢 登頂雪山領畢業證書。中國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419000486-260107?chdtv
    陳玥蓓(2021)。國民小學素養導向山野教育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俊維(2016)。大專學生登山安全教育風險知覺之探討—以大專校院學生登山社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陳椿樺(2023)。山野教育主題課程與問題解決素養導向之行動研究。
    陳瑞仁(2013)。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座大山。2013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雪霸國家公園,雪東線。https://npm.nps.gov.tw/information_1.aspx
    曾麗美、陳怡君(2020)。走出教室,共享自然樂章: 在國小實施山野教育戶外。臺北市。
    黃培雯(2015)。山野教育融入高中地理實察之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美伶(2016)。新竹康橋小六生承襲傳統 將登雪山領畢業證書。勁報。https://www.kcis.ntpc.edu.tw/_KCNews/2016/20161021.html
    楊美玲(2016)。圓夢百岳。https://www.kcis.hc.edu.tw/HsinchuCampus/zh/EliteCourse-2.html
    廖艷秋(2016)。山野教育推動歷程之研究—以臺東縣檜木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之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台東縣,
    臺灣國家公園,個人及團體裝備檢查表。https://npm.nps.gov.tw/news_3.aspx?unit=e6dd4652-2d37-4346-8f5d-6e538353e0c2。
    歐宗明(2014)。登山團隊成員身分組構之探析。屏東科大體育學刊,93-10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吉文(2012)。登山資訊普及化。2012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40-54。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鄭淑月(2022)。國小學童山野教育核心素養、學習表現建構及標準本位評量示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蕭伊蝶(2021)。國小山野教育於108課綱中的機會與挑戰。2021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116-118。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蕭伊蝶、林志純(2015)。登山、環境教育等戶外活動風險規劃與管理初探-從教育者帶領角度探討。2015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16-38。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聯合新聞網(2024)。康橋學子雪山之巔勇闖圈谷:攀越極限,樹立畢業新高點。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914624
    謝怡華、黃鳳英(2020)。正念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調適能力及人際關係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52(1),25-49。
    韓猗(1982)。登山實用手冊。臺北:野外雜誌社。
    簡圭彣(2010)。「2010臺灣登山民意論壇」發言分類統整,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155-185。
    簡銘昰(2008)。台灣歷年山難事件形成原因與風險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市。
    欒靜(2023)。登山之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
    Alvarez, I., & San Fabián, J. L. (2012). La elección del estudio de caso en investigación. Ediciones Universidad de Salamanca.
    Merriam, S. B. (198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Jossey-Ba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