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韻暄
Chen, Yun-Syuan
論文名稱: 影響幸福感因素之研究—以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分析
A study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appiness—Based on 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CHFS) Data
指導教授: 曾永清
Tseng, Yung-Ching
口試委員: 曾永清
Tseng, Yung-Ching
吳佩珊
Wu, Pei-Shan
蕭佳賓
Xiao, Jia-Bin
口試日期: 2022/12/1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幸福感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Ordered Logit Model
英文關鍵詞: Happiness, China Household Financial Survey, Ordered Logit Model
研究方法: 次級資料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03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今社會大眾逐漸重視自身的生活品質與自身情感,不管是透過外在或內在因素的調節,都會對個體的幸福感產生一定之影響力,是以本研究欲探討影響中國人民幸福感之因素有哪些,故採用2017年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之數據資料,藉由資料庫中的可能影響因素分為三個部分:財務因素、理財因素與背景因素以做後續的研究分析外,亦透過Ordered Logit Model與預測機率來探討中國人民之幸福感在不同層級上是否有達顯著水準。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財務變項中的「資產、收入」和背景變項中的「年齡、婚姻」對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
    二、財務變項中的「資產、收入」和背景變項中的「年齡、教育程度」對幸福感具有顯著相關性。「資產」、「收入」和「年齡」與幸福感呈現正相關,而「教育程度」對幸福感則是呈現負相關。
    三、當幸福感位在「幸福」這項層級時,本研究所選定的自變項為最具影響且可預測的。

    The current majority of society gradually values their own quality of life and their own emotions. Therefore, changes around a person’s external or internal factors serve as a repercussion to their happiness. This paper cites data from a 2017 study by the China Household Financial Survey (CHFS). The study discusses major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the extent of Chinese people’s happiness. There are three possible determinants: financial variables, financial factors, as well as demographic background factors. In addition, the Ordered Logit Model and the predicted odds are used to test if these determinants significantly affect Chinese people’s happiness at different level.

    The result concludes that:
    1.The affection on happiness is significant by financial variables such as “asset” and “income”, and a person’s background such as “age” and “marital status”.
    2.Financial variables such as “asset” and “income” as well as “age” and “education level” shar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happiness. “Assets”, “income”, and “age”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appiness. In contrast, “education level”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appiness.
    3.When the level of happiness is “happy”,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applied this research is valid for predic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名詞解釋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6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幸福感之概念分析與相關研究 10 第二節 財務因素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理財知識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背景因素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處理 2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0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31 第五節 模型設計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39 第一節 敘述統計之結果 39 第二節 背景變項對幸福感之差異性分析 46 第三節 相關分析 62 第四節 次序迴歸模型(Ordered Logit Model)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結論 72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 83

    壹、中文文獻
    于若蓉、廖培珊、謝淑惠、王千文、陳宗興(2016)。國民幸福指數調查暨主觀幸福感研究期末報告。行政院主計總處委託研究(編號:RES-105-02)。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
    中國幸福指數排名93 你的幸福感拉後腿了嗎(2019年3月22日)。穀雨數據。取自http://nads.ruc.edu.cn/mtjj/c2384b96b113467a8e069a59c1937953.htm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2022年5月9日)。調查中心介紹。取自https://chfs.swufe.edu.cn/index.htm
    王旭霞、雷漢云、王珊珊(2021)。居民金融市場參與度與家庭幸福感關係研究。價格理論與實踐,10,84-88、193。
    王秋、邢占軍(2008)。年齡與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關系的初步研究。學習與實踐,6,85-91。
    王慧(2020)。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分析—基於CGSS2015數據實證研究。品位·經典,7,32-33。
    王艷萍(2017)。幸福經濟學研究新進展。經濟學動態,10,128-144。
    古偉廷(2014)。探討台灣人民的國民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左崇年(2020)。做好心理健康服務,提升職工幸福感。中國就業,9,57。
    吉木拉衣、李濤(2020)。年齡與幸福有關嗎?—基於CGSS2015年數據的實證分析。河西學院學報,36(3),105-111。
    朱倩昕、李倩(2007)。收入的增加與幸福感的關係探討。時代經貿(中旬刊),S9,154-155。
    朱健齊、黃淋榜、孫賓(2020)。金融發展水平與居民主觀幸福感—基於CFPS數據的實證分析。西安財經大學學報,33(6),5-12。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2012年社會指標統一年報–國民幸福指數專刊。取自https://ebook.dgbas.gov.tw/public/Data/31211154738MKFOK1MR.pdf
    何正斌、王梅梅(2005)。不同收入層人群的幸福與科學發展觀。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2),19-23。
    何立新、潘春陽(2011)。破解中國的“Easterlin悖論”:收入差距、機會不均與居民幸福感。管理世界,8,11-22、187。
    何昇軒、李煒(2020)。金融素養對家庭和個人收入的影響研究。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3,98-107。
    何曉斌、董寅茜(2021)。從經濟到社會—中國城鎮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變遷:2003–2017。南京社會科學,3,54-63。
    吳迪(2017)。中國老年人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碩士論文)。取自中國知網。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1901&filename=1017107289.nh
    吳書榆(譯)(2013)。幸福經濟學:幸福是滿足過生活?還是人生有目標?全美最具影響力智庫的關鍵報告(原作者:Carol Graham)。臺北市:漫遊者。(原著出版年:2010)
    吳菲(2016)。更富裕是否意味著更幸福?基於橫截面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2003–2013)。社會,4,157-185。
    吳雅婷(2014)。影響台灣幸福感之主客觀因素研究—以2005年與2010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幼穗、吉楠(2006)。主觀幸福感研究的新進展。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0-74。
    李江一、李涵、甘犁(2015)。家庭資產–負債與幸福感:“幸福–收入”之謎的一個解釋。南開經濟研究,5,3-23。
    李強、王文瑞、何多魁、黃建民、王雪絨(2020)。基於層次分析法的城鎮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質量與市場,24,77-79。
    李斌、馬紅宇、郭永玉(2014)。心理資本作用機制的研究回顧與展望。心理研究,7(6),53-63。
    李穎暉(2015)。教育程度與分配公平感:結構地位與相對剝奪視角下的雙重考察。社會,35(1),143-160。
    李濤、史宇鵬、陳斌開(2011)。住房與幸福:幸福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城鎮居民住房問題。經濟研究,9,69-82、160。
    李繼波、伍巧麗(2016)。體驗消費和實物消費對幸福感的影響。心理學進展,6(7),759-763。
    杜冠霖(2020年4月14日)。【獨評觀點】該封城嗎?看看世界各地的專家怎麼說。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1/article/9312
    肖經建(2011)。消費者金融行為、消費者金融教育和消費者福利。經濟研究,S1,4-16。
    邢占軍(2005)。測量幸福–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邢占軍(2011)。我國居民收入與幸福感關係的研究。社會學研究,1,196-219、245-246。
    邢占軍、胡文靜(2022)。我國居民幸福感的變遷(2002—2019):一項橫斷歷史元分析。山東社會科學,5,129-138。
    孟新雨、凌冬蓮、吳旻(2022)。中國背景下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關係的元分析。贛南師范大學學報,5,135-140。
    邱莉燕(2022年4月11日)。上海封城記〉求救聲四起,飢荒備荒恐慌,幸福是搶到菜。遠見。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88797
    邱瑋茹(2020)。亞里斯多德論幸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俞懿嫻(2000)。幸福。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2022年4月29日,取自: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6348/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胡宏兵、高娜娜(2019)。教育程度與居民幸福感:直接效應與中介效應。教育研究,11,111-123。
    胡晨沛、朱瑋強、顧蕾(2017)。個人收入、家庭資產與農村居民幸福感—基於CGSS2013的實證研究。調研世界,4,41-49。
    胡珺、高挺、常啟國(2019)。中國家庭金融投資行為與居民主觀幸福感—基於CGSS的微觀經驗證據。金融論壇,9,46-57。
    胡榮華、孫計領(2015)。消費能使我們幸福嗎。統計研究,32(12),69-75。
    胡德鑫(2017)。教育程度對我國城鄉居民幸福感影響機制研究—基於中國社會綜合調查CGSS2013的數據。當代教育科學,11,20-25、96。
    胡穎森(2014年10月22日)。幸福經濟=幸福+經濟?。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0/article/2000
    胡穎森、柯黎、高澤金(2006)。從國內生產總值到國民幸福總值。當代經濟,9,42-43。
    苗元江(2004)。影響幸福感的諸因素。社會,4,20-23。
    孫雨笛(2020)。消費的體驗化趨勢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校園心理,18(2),132-135。
    孫春晨(2009)。中國人幸福觀的演變。鄉音,3,12-13。
    孫鳳(2007)。主觀幸福感的結構方程模型。統計研究,24(2),27-32。
    徐映梅、夏倫(2014)。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一個綜合分析框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12-19、158。
    徐曼、杜海霞、柴雲、劉冰(2015)。主觀幸福感客觀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中國社會醫學雜誌,32(5),361-363。
    徐福芝、陳建偉(2020)。婚姻狀態對幸福感的影響研究。西北人口,41(1),53-62。
    袁岳、曾慧超(2004)。2003年居民生活質量報告。中國經濟信息,3,67-68。
    崔澤園(2021)。改善居民金融素養能否提升家庭金融幸福感—基於家庭消費金融調查數據的檢驗。統計學報,2(6),13-28。
    張軍華(2012)。城鄉經濟發展差異變遷與幸福感指數—基於2001–2010年數據分析。學術論壇,12,114-117。
    張凌云(2021)。我國青年人主觀幸福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碩士論文)。取自中國知網。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2201&filename=1021094689.nh
    張淑伶(2021年1月27日)。特派專欄 中國人的幸福感 宏觀與微觀相互矛盾。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1270196.aspx
    張惠甄(2021)。信用卡對幸福感之影響效果-來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的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雲橋(2017)。婚姻與主觀幸福感—基於CGSS2013數據的實證分析。文化創新比較研究,16,88-91。
    敖翔、張剛(2018)。住房產權對家庭生活的影響研究—基於消費、儲蓄和主觀幸福感的視角。中國物價,6,81-83。
    梁淵、曾爾亢、吳植恩、李謹邑、盧祖洵、陳仲文(2004)。農村高齡老人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中國老年學雜誌,24(2),97-98。
    梁遠、畢文泰、滕奎秀(2021)。家庭資產、社會互動與農村居民主觀幸福感。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9,1-13。
    許秀美(2008年4月)。原生家庭的影響 The impact of family of origin。華人心理輔導中心。取自http://directory.chinesecounseling.org/zh/family/36-the-impact-of-family-of-origin
    許玲麗、龔關、艾春榮(2016)。幸福,賺錢還是花錢?財經研究,42(6),17-26。
    郭玲(2020)。2020婚姻家庭幸福感報告 幸福婚姻需要共情。小康,6,64-65。
    陳羽、許海平(2020)。家庭金融資產配置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合作經濟與科技,8x,51-53。
    陳芝吟(2013)。臺東縣國中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雨麗、羅荷花(2020)。家庭風險金融資產配置對個人幸福感的影響研究。財務與金融,2,82-88。
    陳炯(2011)。幸福感與收入的非線性關係。現代商業,27,273。
    陳婉婷、張秀梅(2013)。我國居民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於CGSS2010年數據。調研世界,10,9-15。
    陶洪美、呂娜(2021)。消極情緒、放縱消費和主觀幸福感的關係。心理月刊,20(16),220-221、43。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傅清雪(2012)。「幸福感教學」我們可以怎麼做?英國社會與情緒發展學習方案(SEAL)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218,120-128。
    彭錦鵬、李俊達(2014年12月)。影響主觀幸福感因素之研究。趙永茂(主持人),「當前全球民主實踐的再思考:困境、挑戰與突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年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曾永清(2013)。大學生理財素養及其相關因素徑路關係之檢驗。高等教育,8(1),1-29。
    曾永清(2015)。教育程度、家庭所得對理財知識與理財行為路徑模式之探究。高雄師大學報,38,49-68。
    曾永清(2016)。理財教育的概念及其相關效益分析。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報,24,1-41。
    曾永清、呂秋萍(2014)。父母理財教導對國中生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關係之研究。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報,23,139-172。
    曾永清、李麗香(2012)。情境式理財課程影響國中生理財素養之研究。中等教育,63(2),111-131。
    曾紅、郭斯萍(2012)。“樂”——中國人的主觀幸福感與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心理學報,7,986-994。
    馮婧、陳志鴻(2015)。城鄉差距對城鄉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實證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5(11),150-153。
    黃美筠(2008)。理財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的必要性-由其重要性與課程內涵析論之。公民訓育學報,19,25-54。
    黃英財、孫浩然(2020)。城鎮化發展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研究。中國經貿導刊(中),4,131-136。
    黃嘉文(2013)。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與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一項基於CGSS2005的實證分析。社會,33(5),181-203。
    楊文山、王乃琳(2012)。臺灣與香港生活與婚姻幸福感的比較研究。應用倫理評論,52,115-139。
    楊帆(2014)。經濟學角度探究我國人均GDP增長速度和幸福感不對應的原因和對策。現代經濟信息,16,23、31。
    楊伶雯(2013年8月31日)。無感幸福 台灣國民幸福指數5.72分 遜色日韓星。Yahoo!新聞。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7%84%A1%E6%84%9F%E5%B9%B8%E7%A6%8F-%E5%8F%B0%E7%81%A3%E5%9C%8B%E6%B0%91%E5%B9%B8%E7%A6%8F%E6%8C%87%E6%95%B85.72%E5%88%86-%E9%81%9C%E8%89%B2%E6%97%A5%E9%9F%93%E6%98%9F-073239397.html
    楊振(2020)。消費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合作經濟與科技,3s,70-71。
    楊繼東、鄒宏威(2021)。“中年危機”的經濟學分析—基於幸福感數據的證據。勞動經濟研究,9(3),71-100。
    葉鵬飛(2011)。農民工城市生活主觀幸福感的一個實證分析。青年研究,3,39-47、95。
    解業達、段海軍(2007)。主觀幸福感研究進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5),121-124。
    廖傳惠、俞煌、蔣豐竹(2022)。金融知識、金融行為和居民主觀幸福感。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3),62-70。
    榮方(2016)。基於CG2013調查數據探究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現代商業,7,189-190。
    甄丹蕾(2019)。財經素養及其影響因素:基於國外實證研究的綜述。世界教育信息,16,53-60。
    甄愛軍(2022)。增加收入提高幸福感。理財周刊,3,18-19。
    種聰、岳希明(2020)。經濟增長為什么沒有帶來幸福感提高?—對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綜述。南開經濟研究,4,24-45。
    翟富珍(2019)。民生視角下我國城鄉居民主觀幸福感—基於CGSS2015數據的實證分析。市場周刊,6,184-186、188。
    趙奉軍(2004)。收入與幸福關係的經濟學考察。財經研究,30(5),75-84。
    趙新宇、范欣、姜揚(2013)。收入、預期與公眾主觀幸福感—基於中國問卷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經濟學家,9,15-23。
    趙錦鵬、方宇惟(2009)。主觀幸福感的經濟學分析。創新,9,11-14。
    劉丹、張昕怡、吳越(2013)。普及金融教育的國際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經濟研究導刊,26,129-132。
    劉向東、陶濤(2012)。幸福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於“幸福圈層理論”的實證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5,99-107。
    劉軍強、熊謀林、蘇陽(2012)。經濟增長時期的國民幸福感—基於CGSS數據的追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12,82-102、207-208。
    劉蓉果、朱瑞玲(2020)。臺灣民眾幸福感變動趨勢:世代、年齡及人格的影響。人口學刊,60,43-94。
    劉德強(2012)。不丹“國民幸福總值”理念及其對中國的啟示。新視野,4,40-43、70。
    劉薦宏、曾永清(2019)。大學生理財態度與理財意向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之大學生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8(1),30-52。
    蔡偉、黃小軍(2019)。公共服務滿意度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研究—基於CGSS2013數據的實證分析。文山學院學報,31(6),70-75。
    蔡鈞穎(2022)。老年人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以中國大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銳帆、徐淑一、郭新雪、陳平(2016)。家庭資產配置與中國居民的幸福感—基於CHFS數據調查的研究。金融學季刊,10(4),1-30。
    蔣亞麗(2019)。教育對主觀幸福感的作用路徑分析。心理學進展,9(4),726-738。
    鄧皓哲(2020)。金融風險資產的持有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基於中國家庭微觀數據調查分析。市場周刊,5,129-131。
    戴靜(2019)。《經濟生活》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財能力研究(碩士論文)。取自中國知網。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1902&filename=1019842510.nh
    薛新東、宮舒文(2015)。居民主觀幸福感的評價體系及影響因素分析。統計與決策,7,95-98。
    謝羅奇、王宇航、趙純凱(2019)。包容性金融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基於CFPS數據的實證研究。人口與發展,25(6),65-75、106。
    鞠春彥、趙佳琳(2020)。城鄉差異背景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2),50-54。
    韓士專(2007)。幸福經濟學之“收入觀”新解。江西社會科學,3,13-17。
    羅楚亮(2006)。城鄉分割、就業狀況與主觀幸福感差異。經濟學(季刊),5(3),817-840。
    羅楚亮(2006)。教育、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理工高教研究,25(1),1-5。
    羅楚亮(2009)。絕對收入、相對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來自中國城鄉住戶調查數據的經驗分析。財經研究,35(11),79-91。
    嚴標賓、鄭雪、邱林(2003)。社會支持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應用心理學,9(4),22-28。
    嚴標賓、鄭雪、邱林(2004)。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自然辯證法通訊,26(2),96-100、109、112。
    顧楚丹、王豐龍、羅峰(2021)。中國城鄉居民幸福感的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世界地理研究,30(1),179-191。

    貳、英文文獻
    Bayer, P. J., Bernheim, B. D., & Scholz, J. K. (2009).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Education in the Workplace: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Employers. Economic Inquiry, 47(4), 605-624. doi:10.1111/j.1465-7295.2008.00156.x
    Blanchflower, D. G., & Oswald, A. J. (2004). 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8, 1359-1386. doi:10.1016/S0047-2727(02)00168-8
    Bolger, N., & Amarel, D. (2007).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Visibility on Adjustment to Stress: Experimental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3), 458-475. doi:10.1037/0022-3514.92.3.458
    Caldas, S. B. (2010). The happiness-to-consumption ratio: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n the quest for happiness. Estudios Gerenciales, 26(116), 15-35. doi: 10.1016/S0123-5923(10)70121-2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oi:10.1037/0033-2909.95.3.542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34-43. doi:10.1037/0003-066X.55.1.34
    Dunn, E. W., Gilbert, D. T., & Wilson, T. D. (2011). If money doesn't make you happy, then you probably aren't spending it right.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1(2), 115-125. doi:10.1016/j.jcps.2011.02.002
    Easterlin, R. A. (1974).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In: David, R. and Reder, R., (Eds).,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Abramovitz.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Easterlin, R. A. (2001). Income and Happiness: Towards a Unified Theory. The Economic Journal, 111(473), 465-484. doi:10.1111/1468-0297.00646
    Guevarra, D. A., & Howell, R. T. (2015). To have in order to do: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consuming experiential products on well-being.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5(1), 28-41. doi:10.1016/j.jcps.2014.06.006
    Headey, B., & Wearing, A. (1989).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i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4), 731–739. doi:10.1037/0022-3514.57.4.731
    Horley, J., & Lavery, J. J. (1995).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ag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4(2), 275-282.
    Jorgensen, B. L., & Savla, J. (2010). Financial Literacy of Young Adults: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Socialization. Family Relations, 59(4), 465-478. doi: 10.1111/j.1741-3729.2010.00616.x
    Kahneman, D., & Krueger, Alan B. (2006). Develop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 3-24. doi: 10.1257/089533006776526030
    Lee, G. R., Seccombe, K., & Shehan, C. L. (1991). Marital Status and Personal Happiness: An Analysis of Trend Dat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4), 839-844. doi:10.2307/352991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3(2), 143-160. doi:10.1016/j.orgdyn.2004.01.003
    Michalos, A. C. (2007). Education,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7 (3), 347-366. doi:10.1007/s11205-007-9144-0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1). Guidelines on financial education at school and guidance on learning framework. Retrieved from https://docplayer.net/6230056-Guidelines-on-financial-education-at-school-and-guidance-on-learning-framework-final-draft-for-public-consultation.html
    Perry, V. G., & Morris, M. D. (2005). Who Is in Control? The Role of Self-Perception, Knowledge, and Income in Explaining Consumer Finan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39(2), 299-313. doi:10.1111/j.1745-6606.2005.00016.x
    Sen, A., Fitoussi, J.-P., & Stiglitz, J.E. (2010). Mismeasuring Our Lives: Why GDP Doesn't Add Up [Abstract]. The New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s://wcfia.harvard.edu/publications/mismeasuring-our-lives-why-gdp-doesnt-add
    Stone, D. N., Wier, B., & Bryant, S. M. (2008). Reducing Materialism Through Financial Literacy. The CPA Journal, 78(2), 12-14.
    Tsou, M-W., & Liu, J-T. (2001). Happiness and domain satisfac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3), 269-288. doi:10.1023/A:1011816429264
    Van Boven, L., & Gilovich, T. (2003).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6), 1193-1202. doi:10.1037/0022-3514.85.6.1193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doi:10.1007/BF01078732
    Waite, L. J. (1995). Does Marriage Matter? Demography, 32(4), 483-507. doi:10.2307/2061670
    Wakefield, J. R. H., Sani, F., Madhok, V., Norbury, M., Dugard, P., Gabbanelli, C.,...Poggesi, F.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 a Cross-Cultural Community Sampl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8(3), 785-807. doi:10.1007/s10902-016-9735-z
    Wood, W., Rhodes, N., & Whelan, M. (1989). Sex Differences in Positive Well-Being: A Consideration of Emotional Style and Marital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6(2), 249-264. doi:10.1037/0033-2909.106.2.249
    Xiao, J. J. (2008). Applying Behavior Theories to Financial Behavior. In: Xiao, J. J. (Ed.), Handbook of Consumer Finance Research (pp. 69-81). New York, NY: Springer. doi:10.1007/978-0-387-75734-6_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