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銘昌 Lin, Ming-Chang |
---|---|
論文名稱: |
悲憫與畏懼的信仰—宜蘭溪南地區無祀孤魂信仰的發展與空間性 |
指導教授: | 韋煙灶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民間信仰 、無祀孤魂信仰 、宜蘭溪南地區 、神格化 、空間性 |
英文關鍵詞: | folk religion, wandering ghost worship, Xi’nan area in Yilan, deification, spatiality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54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6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宜蘭民間信仰承襲部分中國閩粵漢人風俗,先民拓墾時將之攜入蘭地,而無祀孤魂信仰源遠流長,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屬於陰廟系統,其廟祠數量龐大、分布廣泛。本文研究以田野調查之文獻分析、觀察、訪問以及對研究資料的歸納分析,試圖理解宜蘭溪南地區無祀孤魂信仰的類型與發展歷程,特別是升格現象在宜蘭溪南地區無祀孤魂廟祠所扮演的重要性;並藉由各項資料剖析該類廟祠在地理空間分布、建築空間與祭祀空間的特性,以期理解廟祠與周圍人群、社區與地理空間的關係。
據本研究的成果如下:其一,無祀孤魂廟祠在溪南地區種類繁多,部分廟祠翻修數次,藉由升格手段提升廟祠位階,使其神格提升,以蘇澳境內12座城隍廟為顯著事例。其二,在廟祠的地理空間分布上,鄰近水域空間的部分廟祠其骨骸來源與河川氾濫、海難背景相關;而鄰近墳塚區的廟祠其骨骸源自墳塚的可能性較高;此外,多數廟祠位於聚落邊緣或聚落的交界處,顯示民眾對於陰廟的設置多採迴避策略。其三,就廟祠的建築空間分析,通常神格階層較高之廟祠,其建築規模較大,建築元素多元;另就座向分析,以座北朝南、座西朝東者最為普遍,此與周圍地理環境空間特性、聚落分布、墳塚座落位置等相關。其四,就城隍廟的普渡祭典的儀式進行與空間配置,理解人與人、人與鬼以及人與地的關係。
Yilan’s folk religious traditions were inherited from social customs found in China’s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Immigrants from these areas brought the customs with them when they settled in the Yilan area. The worship of wandering ghost has a long history. Common names for wandering ghosts. They are worshipped at numerous ghost temples in Taiwan, which can be found in many locations. The present study uses reference analy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inductive analysis of research materials to try and understand the type and development of wandering ghost worship in Yilan’s Xi’nan area.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on in spiritual hierarchy to the ghost temples in this region. The study material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les in terms of geographic spatial distribution,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worship space to comprehe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le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communities, and geographic space.
The following are the conclusions formulated in the study. Firstly,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wandering ghost temples in the Xi’nan area. Some of the temples were rebuilt numerous times, allowing them to upgrade their status as well as that of the worshipped spirits. The twelve City God temples in the Suao area are excellent examples of this phenomenon. Secondly, in terms of the temples’ geographic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bones worshipped at temples located near bodies of water primarily came from victims of flooding or the fury of the sea. The bones worshipped at temples located near burial sites were likely to have come from the burial sites. Furthermore, the large number of temples situated at the edges of or boundaries between settlements shows that people tended to shun ghost temples. Thirdly, the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of the temples shows those dedicated to spirits or deities with higher statuses tended to be larger and more intricate. The most common placement of temples was facing south and facing east. This is related to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the location of burial sites and so on. Lastly, Ghost Festival rituals at City God temples were conducted and arrange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man, man and ghost, and man and land.
一、中文文獻
(一) 史料
丁紹儀
1957 《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者
1977 《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王必昌
1958 《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禮、陳文達
1961 《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定均、吳聯薰
《漳州府志》卷8、祀典。
周紹賢
1983 《列子要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宗懍
1983 〈荊楚歲時記〉,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俞明震、羅敦曧、吳德功
1957 《割臺三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
1957 《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思慟子
1959 《臺海思慟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段玉裁
2013 《說文解字注》。臺北:中華書局。
胡建偉
1993 《澎湖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9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范咸
2005 《重修臺灣府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張廷玉
1975 《明史》。臺北:洪氏出版社。
陳壽祺纂,魏敬中重纂
1960 《重纂福建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高宗敕撰
1983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乾隆朝)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王進祥注音 (許慎撰、段玉裁注)
1985 《說文解字注》。新北:漢京文化公司。
連橫
1960 《臺灣詩乘》,臺灣文獻叢刊第6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淑均
1958 《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魏敬中重纂 (陳壽祺纂)
1960 《重纂福建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天宇
1997 《禮記譯注 (上) 》。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9 《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
1961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銘傳
1958 《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
鄭玄注 (孔穎達疏)
1983 《禮記註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鄭玄注 (孔穎達疏)
1981 《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李學勤主編 (鄭玄注)
2001 《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二) 碩博士論文
方淑美
1992 《臺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朝賜
2005 《新化地區陰廟鬼神崇拜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
王鈺涵
2007 《功德與長生:新埔廟宇祿位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林宏仁
2009 《蘭陽溪南二結地區區域發展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凌淑菀
2003 《臺灣城隍信仰的建立與發展:1683〜194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學系碩士論文。
康家誠
2006 《豐原地區無祀孤魂崇拜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政亮
1992 《蘭陽平原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婉玲
2007 《清代宜蘭溪南地區漢人拓墾勢力與地方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張智欽
1997 《宜蘭地區地下水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張慶森
1969 《宜蘭平原之區域地理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獻平
2007 《臺南縣北門區有應公信仰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育麒
2014 《宜蘭水難的環境背景與「拜駁」 (pai-poh) 儀式的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游宏彬
2002 《蘭陽平原溪北與溪南地區發展之比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游家瑞
2003 《清領時期蘇澳地區漢人聚落的發展(1796~1895)》。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博炫
2010 《淹水災害風險因子分析方法之研究—以蘭陽溪為例》。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雯娟
1990 《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詹素娟
1998 《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 (從史前到1900年)》。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雷峰
2013 《由鬼而神:以臺北市松山大眾爺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學系碩士論文。
潘朝陽
1994 《臺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城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三) 期刊
王力修
1969 〈談有應公〉,《臺灣風物》19:3、4,頁30。
王志宇
2003 〈臺灣的無祀孤魂信仰新論:以竹山地區祠廟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6,頁183-210。
王健文
1996 〈「死亡」與「不朽」:古典中國關於「死亡」的概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2,頁164-178。
伊能嘉矩
1897 〈宜蘭方面にぉける於平埔蕃の實查〉,《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2 (128),頁457-466。
吳密察
1981 〈1895年「臺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臺大歷史學報》8,頁83-108。
吳蕙芳
2006 〈基隆中元祭的淵源與發展〉,《白沙人文社會學報》6,頁85-115。
宋龍飛
1980 〈慶中元,讚普渡:盂蘭盆會報親恩〉,《藝術家》64,頁90-99。
李鹿苹
1965 〈宜蘭平原土地利用的地理基礎〉,《臺大地理系研究報告》3,頁28-57。
李豐楙
1994 〈臺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一個中國式結構意義的考察〉,《哲學雜誌》8,頁32-53。
呂理政
1989 〈禁忌與神聖:臺灣漢人鬼神信仰的兩面性〉,《臺灣風物》39:4,頁107-125。
1994 〈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頁147-191。
余光宏
1982 〈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頁67-103。
官治平
1973 〈宜蘭平原之土地利用〉,《臺灣銀行季刊》24:3,頁294-333。
林承緯
2007 〈臺灣民間祀神主從關係的形成與特質〉,《臺灣文獻》58:1,頁168-189。
林美容
1987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頁53-114。
1994 〈鬼的民俗學〉,《臺灣文藝》3,頁59-64。
林素娟
2005 〈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成大中文學報》13,頁59-93。
林雪美、羅煒婷
2012 〈宜蘭冬山河流域洪患時空變遷研究〉,《工程環境會刊》28,頁63-87。
邱祈榮、梁玉琦、賴彥任、黃名媛
2004 〈臺灣地區氣候分區與應用之研究〉,《臺灣地理資訊學刊》1,頁41-62。
施芳瓏
1997 〈十種女神一種極致的臉—宜蘭縣女神信仰分析〉,《宜蘭文獻》26,頁3-37。
施添福
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地理研究報告》6,頁203-242。
1990 〈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地理研究報告》16,頁115-137。
1994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及其人文生態意義〉,《空間》62,頁104-107。
范正義
2013 〈臺灣宮廟聯誼組織研究:廟際關係網絡的視角〉,《世界宗教研究》 3,頁85-94。
徐麗霞
1999 〈臺北縣板橋市厲祠調查 (上) 〉,《中國語文》502,頁105-114。
根岸勉治
1964 〈噶瑪蘭熟番移動與漢族之殖民〉,《臺灣風物》14:4,頁7-15。
高賢治
1989 〈臺灣幽冥界特殊的神祇:大眾爺、有應公、崩敗爺及池頭婦人〉,《臺灣風物》39:3,頁125-150。
康豹
1997 〈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6,頁123-159。
張秋寶
1975 〈蘭陽平原的開發與中地體系之發展過程〉,《臺灣銀行季刊》26:4,頁226-257。
張哲維
2012 〈清至日治初期的洪災觀及宜蘭濁水溪的防洪措施〉,《卦山史話》5,頁133-169。
盛清沂
1971 〈清代本省之喪葬救濟事業〉,《臺灣文獻》22:2,頁28-48。
許嘉明
1978 〈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頁59-68。
許慧、劉漢洲
2008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華中建築》26,頁188-191。
許獻平
2009 〈臺南縣北門區「有應公廟」的型制與建構〉,《南瀛文獻》8,頁14-53。
陳建國
2005 〈骨骸的替代物與祖先崇拜:福建的案例〉,《宗教哲學》34,頁172-196。
陳緯華
2014 〈孤魂的在地化:有應公廟與臺灣社會地緣意識〉,《民俗曲藝》183,頁253-338。
2015 〈鬼魂崇拜與國家:清代臺灣國家對地方的控制〉,《新世紀宗教研究》13:3,頁73-74。
郭輝、黃奇烈
1954 〈續新竹市文獻座談會記錄〉,《新竹文獻會通訊》16,頁9。
曾子良
2005 〈雞籠中元祭之傳統及其當代轉化之探討〉,《海洋文化學刊》1,頁37 - 66。
黃文博
1991 〈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類型分析〉,《民俗曲藝》71,頁212-223。
黃得時
1953 〈城隍的由來和霞海城隍廟:古往今來話臺北之四〉,《臺北文物》2:3,頁83-94。
黃雯娟
2004 〈日治時代宜蘭叭哩沙地域的土地開發〉,《宜蘭文獻》69,頁3-59。
溫麗香
2005 〈臺灣原住民祭典儀式的運動文化學研究方法:一個理論與文獻的綜合探析〉,《大專體育》80,頁89-93。
葉人豪
2011 〈陰陽、鬼神──城隍屬性之探討〉,《世新中文研究集刊》7,頁71-90。
董芳苑
1986 〈臺灣民間的鬼魂信仰〉,《臺灣風物》36:2,頁43-75。
幣原坦著,曹甲乙譯
1954 〈宜蘭民族考〉,《文獻專刊》5-1、5-2,頁61-64。
廖大慶
2003 〈南方澳的宗教概況〉,《宜蘭文獻》65,頁69-105。
廖漢臣
1967 〈有應公〉,《臺灣風物》17:2,頁17-20。
劉枝萬
1994 〈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44:1,頁15-29。
劉枝萬著 (余萬居譯)
1989 〈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1,頁79-107。
劉建仁
1972 〈談普渡、中元、與盂蘭盆〉,《臺灣風物》22:3,頁3-6。
劉懿瑾
2009 〈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牆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7,頁123-150。
增田福太郎
1934 〈臺灣に於ける最近の大眾爺神前裁判事件〉,《明治聖德記念學會紀要》42,頁1-33。
潘朝陽
1990 〈苗栗嘉盛庄村廟的空間配置及其內涵〉,《地理研究報告》16,頁247-275。
1995 〈中心—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地理研究報告》23,頁83-108。
鄭志明
2001 〈社區文化的宇宙圖式與神聖空間〉,《鵝湖月刊》26:12=312,頁30-41。
戴文峰
1996 〈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46:4,頁52-109。
1998 〈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文化視窗》15,頁20-30。
2011 〈臺南地區民間無祀孤魂信仰轉化為神明的考察〉,《臺灣史研究》18:3,頁141-173。
謝宗榮
2002 〈臺灣寺廟建築的空間觀念〉,《臺灣工藝》10,頁73-85。
2004 〈城隍信仰與臺灣省城隍〉,《臺北文獻》149,頁305-316。
2011 〈認識道教文疏:以中元普渡為例〉,《心鏡》30,頁36-41。
謝貴文
2011 〈論清代臺灣的城隍信仰〉,《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8:11,頁1-28。
謝聰輝
2000 〈中國人的鬼意識與鬼節〉,《聯合文學》16:10,頁34-38。
鍾茂樹
2008 〈城隍爺論陰陽,新馬區佇這喬〉,《螺訊》21,頁45。
關華山
1980 〈臺灣民宅表現的空間觀念〉,《中央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頁175-215。
(四)專書
不著撰者
1997 《頭城鎮開城寺簡介》。宜蘭:開城寺管理委員會。
仇德哉
1985 《臺灣廟神傳》。臺北:仇德哉出版社。
片岡巖 (陳金田、馮作民譯)
1996 《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出版社。
王玉德
1994 《神秘的風水》。臺北:書泉出版社。
王振鐸
1989 《科技考古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
甘滿堂
2007 《村廟與社區公共生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伊能嘉矩
1909 《臺灣舊地名辭書》。東京:富山房。
伊能嘉矩著 (江慶林等譯)
1987 《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江志宏
2005 《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臺北:稻鄉出版社。
余英時
1987 〈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收入《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
吳永華
1994 《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吳德功
1959 《讓臺記》。臺北:臺灣銀行。
李亦園
1998 《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
1999 《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研究生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
李瑞宗
2003 《金包里大路北段 (八煙:磺港) 調查研究與復舊計畫》。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豐楙、賴政育、葉亭妤
2000 《鬼府神宮:基隆市陰廟調查》。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李豐楙、林煜智、謝聰輝
2008 《民俗與文化五:普渡文化專刊》。臺中:博陽文化。
阮昌銳
1982 《莊嚴的世界 (上) 》。臺北:文開出版公司。
周學普
1957 《臺灣經濟史六集》,臺灣研究叢刊第5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1970 《宜蘭縣志》。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宜蘭縣政府
1983 《宜蘭縣統計要覽》。宜蘭:宜蘭縣政府。
宜蘭廳編
1985 《宜蘭廳治一斑》。臺北:成文出版社。
林柏燕
2014 〈宗教志〉,收入於《新埔鎮志》。新竹:新埔鎮公所。
林美容
1993 《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林晉德
1998 《神、祖靈、鬼之性質及地位對澎湖祠廟空間之影響》。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林富士
1995 《孤魂與鬼雄的世界》。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林進源
1994 《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進源書局。
林萬榮
1980 《宜蘭史略》。宜蘭:宜蘭縣政府。
施添福總纂
1996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2000 《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1984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高怡萍
1998 《澎湖群島的聚落、村廟與犒軍儀式》。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高燦榮
1989 《燕尾、馬背、瓦鎮》。臺北:南天書局。
梶原通好
1995 《臺灣農民生活考》中譯本。臺北:南天書局。
梶原通好,李文琪譯
1989 《臺灣農民的生活節俗》。臺北:臺原出版社。
許純蓮、黃明田等
2002 《羅東鎮志:宗教篇》。宜蘭:羅東鎮公所。
許宇承
2009 《臺灣民間信仰中的五營兵將》。臺北:蘭臺出版社。
許獻平
2004 《七股鄉有應公廟採訪錄》。臺南:鹽鄉文史工作室。
國分直一
1980 《臺灣民俗學》。臺北:莊家出版社。
郭耀清、徐惠隆
2015 《冬山鄉寺廟彙編》。宜蘭:宜蘭縣冬山鄉公所。
陳進傳
1989 《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彰化:左羊出版社。
曾景來
1995 《臺灣宗教と迷信陋俗》。臺北:南天書局。
1998 《臺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武陵出版社。
渡邊欣雄,周星譯
2000 《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臺北:地景出版社。
游謙、施芳瓏
2003 《宜蘭縣史系列: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史館。
焦大衛 (David K. Jordan),丁仁傑譯
2012 《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臺北:聯經出版社。
黃文博
1992 《臺灣冥婚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
黃雯娟
1998 《宜蘭縣史系列: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宜蘭縣史館。
黃榮洛
1989 《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董芳苑
1996 《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鈴木清一郎,馮作民譯
2004 《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
臺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
《蘭陽平原綜合發展規劃初步報告》。臺中:臺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
臺灣省農田水利會
《宜蘭區域水簡介》。臺北:臺灣省農田水利會。
臺灣慣習研究會
1984 《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大可
2011 《傳統與變遷:福建民眾的 信仰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增田福太郎等 (古亭書屋編譯)
1999 《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增田福太郎 (黃有興譯)
2005 《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出版社。
蔣丙然
1954 《臺灣氣候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謝宗榮
2006 《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臺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2015 《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臺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鍾華操
1979 《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 (四) 》。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簡浴沂
2003 《北方澳回顧:消失的漁村》。宜蘭:蘇澳鎮公所。
簡裕沂、陳素貞
2003 《懷念舊頂寮:遷村20週年紀念》。宜蘭:蘇澳鎮公所。
羅東郡五結庄役場
1931 《五結庄役場寺廟臺帳》。宜蘭廳:五結庄役場。
(五)研討會論文
李豐楙
1994 〈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與分歧〉,《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蔡明志
2013 〈試論宜蘭溪南地區大眾爺神格化為城隍之現象〉,《土城擺接義塚大墓公文化資產學術研究會》。新北:財團法人新北市神明會擺接大墓公基金會。
(六)新聞資料
〈宜蘭之水害彙聞〉,《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元年 (1912) 9月1日報導。
〈搶孤蠻俗〉,《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5年 (1926) 8月24日報導。
〈羅東中元普施〉,《臺灣日日新報》,昭和5年 (1931) 9月24日報導。
二、西文文獻
Wolf
1974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Arthur P. Wolf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3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