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佩珊 WU, Pei-Shan |
---|---|
論文名稱: |
臺北燈節建築投影視覺圖像文本分析之研究 Text Analysis of the Visual Images for Projection-mapping Show of Taipei Lantern Festival. |
指導教授: | 林素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1 |
中文關鍵詞: | 臺北燈節 、建築投影 、視覺圖像 、虛擬主燈 |
英文關鍵詞: | Taipei Lantern Festival, Projection-mapping, visual images, virtual lanter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8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北燈節於2005年首次結合建築投影藝術,透過嶄新投影媒體與技術將臺北市政府大樓變成巨大的「虛擬主燈」,2009年更將傳統藝術家的作品投影在建物表面上,接著每年展示主題推陳出新,使得臺北燈節的真實、虛擬「雙主燈」交互呈現,與其他各地燈會相較之下更凸顯其不同的特色。此項別出新裁之活動方式引來不少國內外觀眾的參觀與注意,但其展演內容與意涵,卻很少有相關的論述或學術性的研究探討。
本研究為瞭解臺北燈節建築投影發展概況,分析其投影內容與視覺圖像元素,探討其文化意涵與影響。首先蒐集建築投影與臺北燈節相關文獻資料,以文本分析法以及圖像解釋學三個層次的原理,試圖解析臺北燈節建築投影內容之視覺圖像;並針對此項活動相關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訪談;進而對「虛擬主燈」所呈現的意義、價值與影響進行論述。結果發現:臺北燈節建築投影視覺圖像,在內容上:可分為日常生活元素、節慶與歷史文化元素、以及其他元素等三種類型,展現臺北節慶風貌。從這些元素可以發現,臺北燈節建築投影具有當前視覺文化的特質與新時代的意義。其虛擬主燈具有「突破舊有傳統元宵節慶的慣例」與「傳達文化意涵與社會現象」的作用。從其展演內容中可以看到新科技取代傳統媒體,對社會賦予寓教於樂之功能。期盼本論文的研究,能作為個人現階段研究的焦點,並對今後相關單位、學者策劃或研究建築投影有所貢獻。
Since 2005, projection-mapping has been used in Taipei Lantern Festival and variously turned Taipei City Hall into a huge "virtual lantern". By displaying physical and virtual main lanterns simultaneously, it not only highlight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aipei Lantern Festival, but made a difference to other ceremonies in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However, despite large crowds attracted by the show, no studies have ever tried to put its content and meaning into a discussion academically.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s therefore threefold: (a) to report on trends in usages of projection-mapping for Taipei Lantern Festival; (b) to analyze the culture elements in content; and (c) to discuss the meaning and the impact to the public. For these objectives to be achieved, content of the projecting mapping in Taipei Lantern Festival was analyzed with text analysis and iconography and several interviews were also conducted with academics and audienc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visual images of projection mapping in Taipei Lantern Festival are composed of daily elements, historic and ceremonial elements, and others. With these elements, the projection-mapping show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visual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of the new era. The virtual main lantern also has the role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raditional ceremonies and transmit the culture meaning to the public. This study is hoped can serve as a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in projection mapping.
一、 中文資料
王士樵(2008)。視不識:視覺文化教與學。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97-116)。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市:史博館。
王秀雄(2001)。「克里歐美術」與「之間理論」:資訊社會衝擊下的美術創作與美術鑑賞教育。藝術教育研究,1,1-22。
王秀雄(2006)。藝術批評的視野。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王信凱(2008)。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文崇一、楊國樞(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
甘允良(2009)。運動與男性氣概論述之研究¬¬—以臺灣棒球的演進系譜為核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建樺、溫照華(2011)。建築投影─液晶投影機色彩調校與影像實作。「第十二屆國際色彩學研討會」張貼之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吳佩珊(2011)。國內外「測繪投影」應用案例之比較與解析。「原創100:2011年視覺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吳佩珊(2012)。以視覺文化觀點探討臺北燈節建築投影發展概念。「無動不變無時不移:2012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林玉山(2005)。從圖像學原理探討潘天壽繪畫風格。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4,120-145。
林琪雯(2004)。2004臺灣燈會成果專輯。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周憲(2005)。模仿/複製/虛擬—視覺文化的三種形態。載於孟建(主編),圖像時代:視覺文化傳播的理論詮釋(20-31)。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周憲(2008)。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福全(2002)。中華萬年曆與民俗。北京市:華文出版社。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6)。臺北:巨流圖書。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莊雅婷(2011)。公共藝術怎麼辦?公共藝術操作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莊蕙菁(2003)。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研究—以廣告影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震峰(2002)。流行文化對視覺藝術教育的衝擊與意義¬¬—從趴趴熊的例子談起。現代教育論壇,7,328-337。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育淳(2004)。為何要教視覺文化。美育雙月刊,137,56-62。
陳柏州、簡如邠(2004)。臺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陳雍正(2006)。文本分析法。載於管倖生(主編),設計研究方法(75-83)。臺北:全華。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社。
陳瓊花(2004)。視覺文化的品鑑。載於戴維揚(主編),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哲學、人文、藝術(229-262)。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25-366)。臺北:桂冠。
郭繼生(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臺北市 : 書林。
黃丁盛(2003)。臺灣的節慶。臺北:遠足文化。
黃振家、宗靜萍(譯)(2007)。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原作者:Wimmer, Roger D. & Dominick, Joseph R.)。臺北市: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6)
張敢(2008)。從現代主義到歷史主義理查德.哈斯的建築繪畫。裝飾,12,22-27。
張夏(2010)。視覺信息傳達中圖像與文字的研究。Art Education,11,157。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2005)。舞光十色臺北城元宵節宗教節目特別報導。心境宗教季刊,4,4。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2011)。玉兔迎春囍耀臺北:2011臺北燈節成果紀實。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2012)。祥龍獻瑞囍洋洋:2012臺北燈節成果紀實。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廖炯志(2007)。公部門辦理節慶活動之組織與網絡整合研究─以臺北燈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趙惠玲(2004)。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詠梅(2010)。加強圖像時代的圖形研究。Art Education,12,135。
劉坤富(1999)。臺灣美術評論全集:王秀雄卷。臺北市:藝術家。
韓叢耀(2005)。圖像傳播學。臺北市:威仕曼文化。
二、 外文資料
Alpers, S. (1983). The art of describing : Dutch ar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rnard, M. (1998). Art, design and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 London : Macmillan.
Berger, A. A. (1995). Cultural criticism : a primer of key concepts.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Duncum, P. (1999). A case for an art education of everyday aesthetic experienc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0(4), 295-311.
Duncum, P. (2000). 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 In 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 2000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onference (pp.125-151). Taipei:Taipei Municipal Teachers College.
Griffin, E. A. (2006). 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 Boston : McGraw-Hill.
Hirzel, B. (2011). Projection Mapping. IdN, 18(2), 5-12.
Mirzoeff, N. (1998).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Panofsky, E. (1955a).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nofsky, E. (1955b).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 Papers in and on Arts History. Garden City, N. Y. : Doubleday, p40-41.
Périchon, S., & Dubois, F. (2005). La cathédrale de Rouen, de Monet aux pixels : Une création de Skertzò. Rouen (France): Le Perroquet bleu.
Rogoff, I. (2001). Studying visual culture. In N. Mirzoeff(Ed.).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pp. 14-26). London:Routledge.
Rose, G. (2001). Visual methodologies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 London : Sage.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1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Walker, J. & Chaplin, S. (1997). Visual culture as a field of study, and the orgins of visual culture studies. Visual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三、 網路資料
孔令琪(2009年2月3日)。燈節:臺北亮起來【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李明道(2010年2月25日)。福虎生花三部曲。取自:http://akiboworks.blogspot.com/
陳恆光(2011年2月14日)。2011臺北燈節公共藝術展Bling Bling元宵搖百鬧燈節 大型光雕秀炫麗開幕【中央網路報】。取自:http://www.cdnews.com.tw
塔內植物園(2005年3月2日)。2005臺北燈節。取自:http://www.tbg.org.tw/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48&topic=657
楊正海(2009年2月5日)。巨像投影 視覺新驚豔【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臺北國際金融中心(2009)。關於Taipei 101。取自:http://www.taipei-101.com.tw/
臺北市政府(2009a)。2009臺北燈節新媒體公共藝術:元宵春華。取自:http://taipei-palantern.culture.gov.tw/artist-3.html
臺北市政府(2009b)。2009臺北燈節線上虛擬燈區。取自:http://www.taipei-festival.taipei.gov.tw/media.htm
臺北市政府(2012)。2012臺北燈節活動網站。取自:http://www.2012taipei-lantern-festival.com/
臺北市政府(2013)。2013臺北燈節在花博。取自:http://www.taipeilanternfestival.com/main.php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0)。2010臺北燈節公共藝術展演-福虎迎春花。取自:http://www.2010taipei-palantern.culture.gov.tw/index.htm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a)。文化節慶。取自:http://www.culture.gov.tw/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b)。2011臺北燈節公共藝術展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2011taipei-palantern.culture.gov.tw/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2013)。2013臺北燈節主展場試燈儀式首度於花博圓山及美術園區亮相【新聞稿】。取自:http://www.ca.taipei.gov.tw/
Akibo (2005). Let’s party. from http://www.lulubo.com/
Finkelsteiner (2010). Ukrainian spectacle. from http://youtu.be/3KrFanNOmwM
Hyper Art (2010). Products. from http://www.hyperart.com.tw/
Nuformer (2009). Video Mapping. from http://www.nuformer.com/
OSEN (2013). [WBC] 달라진 대만야구, 亞 신흥강호 등극. from http://osen.mt.co.kr/article/G1109552091
Pani (2012). Team. From http://www.pani.com/cms/index.php/en/about/team
Reynald (2009). Atelier Monet Cathedrale de Rouen edition 2009. from
http://youtu.be/AN_rwb-SUd4
The Macula (2009). About. from http://themacula.com/
The Macula (2010). The 600 Years. from http://vimeo.com/15749093
The Telegraph (2011). Moscow celebrates birthday with dazzling light show. from http://t.co/zFXrT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