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偉敬
Lee, Wei-Chimg
論文名稱: 臺灣性別平權制度規範之分析:以性別平等教育法為核心
An Analysis on the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Rights in Taiwan:Based o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
指導教授: 黃城
Huang, Che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5
中文關鍵詞: 性別平權性別平等教育性別主流化校園性別事件性別平等教育法
英文關鍵詞: gender equality rights, sexual assault, sexual harassment, sexual bullying on campus,, CEDAW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76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8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於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迄今已滿12年,該法宗旨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臺灣校園推動性別平權,已在法令制度規範面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藉以落實憲法保障人權及性別平等的意旨,但在實際落實面,仍有需多面臨的困境亟需改進。

    本研究透過國際保障人權及性別平等的潮流中,從聯合國陸續公布相關人權公約以及攸關性別平等的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公約(CEDAW)為出發點,透過瞭解人權及性別平等的內容及精神後,回頭檢視臺灣對於推動性別平權的憲法、法律及政策層面的制度規範與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及發展趨勢。而後回歸到臺灣《性別平等教育法》對性別平權的制度規範,對於實務處理校園性別事件與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所延伸的實務困境,依照不同面向加以檢視及分析。

    本研究對性別平等教育法推動性別平權的改進建議如下:
    1、回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推動性別平權;
    2、落實校園性別事件處理機制,實踐性別平權;
    3、營造性別意識之友善校園,增能性別平權;
    4、匯流國際人權及性別平等趨勢,檢視性別平權。

    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1、國際人權與性別平權漸受我國憲法及法律的制度規範保障;
    2、性別平等教育法是我國校園推動性別平權的核心制度規範;
    3、性別平等教育法對性別平權的制度規範與實務困境亟需改進。

    本文之研究建議如下:
    1、本研究所提出之相關改進建議可列入修法之參考;
    2、對未來校園性別事件之處理及防治,提出持續落實校園性別事件之處理、重視教育宣導及增能培訓與型塑多元尊重校園文化之環境等三階段改進建議;
    3、如何匯流國際人權法案,有賴司法、立法及行政機關落實。

    It has been 12 years since it passed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 in Taiwan in 2004.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act is to promot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eliminate gender discriminations, protect human dignity, and establish a gender equitable environment. Although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 Taiwan campus has set a proper foundation in the legislative system to practice the constitution,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obstacles waiting ahead in reality.

    The research follows the trend of human rights and gender equity, and it starts with related human right covenants from UN and CEDAW. I hope it can survey Taiwan’s policy and system aspects of practicing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s of human rights and gender equity. When we inspect the regulations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 there are actually some difficulties to deal with campus gender events and to set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 action. The followings are the analyses toward different aspects.

    The research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Gender Eequity Education Act:
    1.Involving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while teaching can improve gender equity.
    2.Dealing with campus gender events properly can practice gender equity.
    3.Creating friendly campus environments can strengthen gender equity.
    4.Collect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trends of gender equity can examine it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1.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gender equity has gained supporting of the law system and the constitution.
    2.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 is the core regulation for campuses in Taiwan to advance gender equity.
    3.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 still needs to be revised on the regulations of gender equityand and actual difficulties.

    The suggestions of the research:
    1.Give an impetus to the revision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 Regulation.
    2.Give three steps of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continuouslly on dealing with campus gender events, putting emphasis on gender education, and creating friendly campus environments.
    3.It needs authorities’ concerns over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文獻探討 11 第二章 人權與性別平權的學理基礎及國際發展 21 第一節 人權的發展及推動歷程 21 第二節 人權的意涵及學理基礎 29 第三節 平等的意涵及性別平等的國際化 37 第四節 性別平權的落實及制度規範 45 第三章 臺灣性別平權的制度規範與性別平等教育 53 第一節 憲法層次對性別平權制度規範 53 第二節 法律層次對性別平權制度規範 59 第三節 政策層面對性別平權的制度規範 70 第四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推動與實施 78 第四章 性別平等教育法對性別平權的制度規範 85 第一節 制定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歷程及目標 85 第二節 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內容規範及制度設計 91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法對校園性別事件的規範 98 第四節 性別平等教育法對推動性別平權的規範面向 107 第五章 性別平等教育法規範在中學校園的實務分析 115 第一節 處理校園性別事件的案例分析 115 第二節 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實務探究 124 第三節 學校處理校園性別事件的困境 132 第四節 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困境 138 第六章 性別平等教育法推動性別平權的改進芻議 145 第一節 回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推動性別平權 145 第二節 落實校園性別事件處理機制,實踐性別平權 151 第三節 營造性別意識之友善校園,增能性別平權 158 第四節 匯流國際人權及性別平等趨勢,檢視性別平權 166 第七章 結論 175 壹 研究發現 175 貳 研究建議 178 參 研究展望 182 參考文獻 185 附 錄 199 附錄一:性別平等教育法 199 附錄二: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 206 附錄三: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 208 附錄四: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公約施行法 214 附錄五:聯合國人權公約相關施行法內容對照 215 附錄六:學校處理學生發生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條事件應注意事項 218 附錄七:我國刑法中的有關性侵害犯罪之定義及處罰 222 附錄八:教育部處理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事件裁罰基準 223

    (一)中文參考文獻

    Connell, R.W.著,劉泗翰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Freeman, Michael著,湯智貿譯(2006),《人權—跨學科的探究》,台北,巨流。
    Johnson, A. G.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臺北:群學。
    Leach, Fiona著,李淑菁、洪雅惠譯(2010),〈第一章導論 & 第二章性別與教育的重要概念〉,《教育場域的性別分析》,台北,巨流。
    文貞、呂尚雲(2011),〈兩公約與環境人權的主張〉,《臺灣人權學刊》1(1),頁69-102。
    王瑞壎主編(2011),《性別議題與性別平等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曉丹(2015),〈在法律中「做」性別〉,《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71,頁10-11。
    王儷靜(2010),〈性別主流化在教育機構的實踐: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城市發展半年刊—性別主流專刊》,頁26-44。
    王儷靜(2013a),〈重探性別融入教學之「融入」意涵〉,《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32期,頁1-41。
    王儷靜(2013b),〈融入課程之外:將性別主流化帶入教師專業發展〉,《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4,頁15-21。
    王儷靜(2015),〈這就是性霸凌〉,《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73,頁4-6。
    王儷靜、林以加(2014)。〈《性別平等教育法》十年:一個民間團體的觀察〉。《婦研縱橫》101,頁31-39。
    王儷靜、張皓筑、朱蓮竹、李凱婷(2009),〈性別教育研習產出的變與不變:過去到現在〉,《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44,頁19-25。
    王儷靜、劉育豪(2011),〈有愛無礙—校園中的同志學生〉,《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56,頁17-23。
    王儷靜、鄭珮妤(2015),〈同志教育之他國經驗:加拿大的做法與本那比政策#5.45的爭議〉,《教育部性別教育季刊》NO.73,頁98-106。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網址http://www.gsrat.net/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http://www.tgeea.org.tw/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2003),蘇芊玲編《性要怎麼教?─性教育教師自學手冊》,台北:女書文化。
    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
    立法院法律系統 http://lis.ly.gov.tw
    伍維婷(2010),〈認識CEDAW公約系列─ CEDAW:具有究責機制的性別人權公約〉,《國際性別通訊》。資料來源http://www.cedaw.org.tw/tw/en-global/news/detail/45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匡思聖等(2010),〈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理解醫療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編(2014),〈識讀性別平等與案例分析〉,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網站「CEDAW專區」:http://www.gec.ey.gov.tw/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 http://cwrp.moi.gov.tw/site.aspx?site_sn=5
    何春蕤(1998),〈多元性教育的黎明:性教育與教育改革〉,《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何春蕤主編,頁63-74,台北:元尊文化。
    何碧珍(2008),〈推動我國加入CEDAW的策略與努力〉,《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4期,頁43-53。
    何慧卿(2006),〈性別平等教育法下的校園性騷擾暨性侵害調查之程序正義:受害人保護及行為人權益之兼顧〉,《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位論文》。
    吳志光(2005),〈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結果之執行─以教師法之相關規定為核心〉,《全國律師》第9卷第9期。
    吳志光(2007),〈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防治之困境與挑戰〉,《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c-乙-45-48。
    吳志光(2010),〈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及處理之正當法律程序及實務困境(上)〉,《環球法學論壇》NO.8,頁1-31。
    吳志光(2011),〈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及處理之正當法律程序及實務困境(下)〉,《環球法學論壇》NO.10,頁16-52。
    吳志光(2014),〈法入校園─《性別平等教育法》處理校園性別事件之回顧與展望〉,《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7,頁41-46。
    呂炳寬(1999),〈平等的憲法意涵與政策拘束〉,《中台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頁59-75。
    李孟玢(1998),〈論世界人權宣言之基本性質與法律效力〉,《中正大學法學集刊》創刊號,頁333以下。
    李怡君(2008),〈我性別平等教育法校園實施之現況---以宜蘭縣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李偉敬(2013),〈我國性別平等教育對性別人權的態度:從開啟《藍色大門》的同志議題談起〉,國家發展研究學會主編《貧窮‧放逐‧歧視‧正義:從電影文本解構弱勢人權》,台北,麗文文化,頁35-50。
    李淑菁(2010),〈校園霸凌、性霸凌與性騷擾之概念釐清與討論〉,《社區發展季刊》第130期,頁120-129。
    李震山(2001),《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
    李震山(2007),《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元照。
    李麒、侯沂淳(2009),〈通識教育之比較憲法案例研究—以人性尊嚴為中心〉,《通識研究期刊》第15期,頁133-160。
    周海娟(2008),〈北京宣言十三年:台灣性別主流化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123期,頁48-74。
    官曉薇(2012),〈聯合國與婦女地位的提升-台灣的觀點與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第60期,頁25-32。
    官曉薇(2015),〈性別實質平等:簡介CEDAW宗旨與條文(1-16)〉,《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70,頁21-29。
    林佳範(2006),〈人權價值的絕對與相對-淺論人權教育的「寬容」與「包容」〉,《應用倫理學研究通訊》第39期,頁46-59。
    林芳玫(2009),〈性別主流化在台灣:從國際發展到在地化實踐〉,《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5期,頁32-38。
    邱紹一、宏福源(2009),〈性別教育〉,臺北,新文京。
    金宜蓁、何春蕤(1998),〈多元流動的三度空間:具體打造性別平權的校園空間〉,何春蕤主編《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台北:元尊文化,頁107-112。
    金盛(2009),〈人權思想與實踐〉,《行政試訊》第29期,頁1-10。
    柯今尉(2009),〈性別平等教育法在大專校院實施現況之研究—以校園性騷擾事件之處理為範疇〉,《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胡仙芝(2006),〈基於性別公平基礎上的就業政策及其改革:以女性職業生涯發展為視角〉,《新視野》第2006卷第6期,頁35-37。
    范欣蘋(2009),〈性別平等教育的憲法建構與檢討-以性別平等教育法在國民中小學的實踐為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學位論文》。
    徐珊惠(2013),《性別平等教育家長手冊》,台北,教育部。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http://www.hrweb.org/legal/cdw.html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資源網:http://www.cedaw.org.tw/
    翁福元主編,2013,《校園霸凌:學理與實務》,臺北:高等教育。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11),《我們的法律是否支持性別平等?—以 CEDAW為基準的法律檢視手冊》。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12),《CEDAW怎麼教?—婦女人權公約教案手冊》,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專區(http://wrp.womenweb.org.tw/Page_Show.asp?Page_ID=632)。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6),《尊重多元包容差異的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12週年回顧與實踐》,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高鳳仙(2012),〈性騷擾及性侵害之定義〉,《月旦法學雜誌》第207期,頁83-100。
    張文貞(2007),〈跨國憲政主義的合縱與連橫:歐洲人權法院與內國憲法法院關係初探〉,《月旦法學》150期,頁57-70。
    張文貞(2009),〈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台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台灣法學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法學會主辦,頁1-26。
    張文貞(2012),〈國際人權法與內國人權保障的匯流:積極以CEDAW來落實婦女人權及性別平等〉,《台灣人權促進會季刊—CEDAW專輯》春季號,頁3-6。
    張文貞(2013),〈演進中的法:一般性意見作為國際人權公約的權威解釋〉,《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2期,頁25-43。
    張文貞(2015),〈CEDAW國內法化:CEDAW施行法〉,《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70,頁37-42。
    張文貞、呂尚雲(2011),〈兩公約與環境人權的主張〉,《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1期,頁57-83。
    張文賢(2012),〈校園執行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政策困境之研究-以中學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頁26-33。
    張金權(2014),〈有關「平等」、「歧視」、「霸凌」,你/妳真的懂了嗎?〉,《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67期,頁80-83。
    張美瑤(2009),〈多元文化教育改革之省思〉,《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六期,頁321-340。
    張雯婷、楊幸真(2016),〈校園性別主流化的推動記「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實務運作與經驗座談會〉,《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74,頁70-76。
    張瓊玲(2012),〈性別影響意識在文官制度中的發展與影響〉,《國家菁英季刊》,第8卷,第2期,頁67-84。
    教育部(2003),〈校園性騷擾/性侵害案例調查處理實務手冊〉,婦女新知基金會主編。
    教育部(2006),《大專校院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學術硏討會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硏究所承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 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www.gender.edu.tw。
    許雅惠(2012),〈從邊陲到核心,從中央到地方-性別平等機制的展望〉,《研習論壇月刊》第136期,頁16-29。
    許雅惠(2013),〈從「外」人變「內」人:檢視婚姻移民女性的人權保障〉,《研習論壇月刊》第147期,頁10-22。
    陳秀容(1997),〈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九卷第二期,頁101-132。
    陳秀容(1998),〈人權之普遍性的初步探討:Jack Donnelly之有關理論的評析〉,《政治科學論叢》第九期,頁173-193。
    陳秀峯(2014),〈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機制與運作之檢討--從台南地區校園性別平等事件處理之觀察切入〉,《「回顧與前瞻—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編印。文章連結http://gender.nknu.edu.tw/2014GEEA10th/all/A2-1.pdf
    陳宗韓、劉振仁(2003),《人權與民主》,台北:高立圖書。
    陳怡文(2013),〈當代人權與性別平等的發展〉,《研習論壇月刊》第147期,頁23-35。
    陳芬苓、張菊惠、劉智園(2010),〈性別平等政策與法制之檢討及實施成效評估〉,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陳金燕(2012),〈校園性別主流化:從政策到試辦〉,《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58,頁13-24。
    陳金燕(2015a),〈性別平等教育法十年:立法後的前兩年〉,《婦研縱橫》,頁6-17。
    陳金燕(2015b),〈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二個十年的展望:從具體實踐CEDAW做起〉,《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70,頁10-11。
    陳金燕(2015c),〈簡介「CEDAW第二次國家報告審查委員會總結意見與建議〉,《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70,頁55-62。
    陳金燕、葉德蘭(2014),〈CEDAW國家報告審查機制:聯合國與臺灣之比較〉,《國際性別通訊》16,頁8-11。
    陳俊宏(2000),〈人權與民主(I):共生或互斥?〉,《東吳政治學報》1,頁107-142。
    陳昭如(2012),〈改寫男人的憲法:從平等條款、婦女憲章到釋憲動員〉,《政治科學論叢》第52期,頁43-88。
    陳昭如(2014),〈反制運動做為契機--《性別平等教育法》十週年的新出發〉,《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9,頁63-71。
    陳清秀(1997),〈憲法上人性尊嚴〉,《現代國家與憲法》,臺北,月旦,頁93-122。
    陳惠馨(2005a),〈性別平等教育法-台灣性別教育之繼往與開來〉,《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30,頁115-129。
    陳惠馨(2005b),〈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卷1期,頁21-32。
    陳愛娥(2007),〈對憲法平等權規定的檢討-由檢視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出發〉,湯德宗、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陳瑛治(2012),〈性別主流化與婦女地位〉,《研習論壇月刊》第136期,頁39-45。
    陳襄睿、張嘉育(2014),〈校園性騷擾事件的通報與執行困境〉,《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67期,頁90-93。
    游美惠(2006),〈反霸凌與性別平等教育〉,《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32,頁2-6。
    游美惠(2010),〈性別教育與臺灣社會〉,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3-21,台北,華都文化。
    游美惠(2013a),〈多元性別特質與校園中的性/別霸凌事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4卷3期,頁48-55。
    游美惠(2013b),〈推動同志教育,營造友善校園:一些初步構想〉,《教育部別平等教育季刊》NO.64,頁38-47。
    游美惠(2013c),〈校園霸凌與性別關係〉,載於翁福元主編《校園霸凌:學理與實務》,頁239-250,臺北市,高等教育。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臺北,巨流。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向前行?〉,載於陳瑤華編《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2014年》,209-240,臺北:女書文化。
    游美惠(2015),〈教育中的性別平等:CEDAW第10條〉,《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70,頁51-54。
    游美惠、蔡麗玲(2010),〈《性別好好教》:獻給國中教師的一份性別教材〉,《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50,頁12-20。
    焦興鎧(2006),〈我國防治性騷擾法制之建構〉,《法令月刊》第57卷第5期,頁4-27。
    焦興鎧(2007),〈我國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之建構-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條文之剖析〉,《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2期,頁41-90。
    焦興鎧(2011),〈性別主流化運動之推動及性別工作平等理念之達成-臺灣經驗之探討〉,《全國律師》,第15:6期,頁59-82。
    閔宇經等(2008),〈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理解公民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純敏(2012),〈性別多樣性、偏見與人權:多元文化教育的轉化力量〉,《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1,頁19-30。
    黃淑玲(2008),〈性別主流化-臺灣經驗與國際的對話〉,《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4期,頁3-12。
    黃淑玲(2014),〈全球典範!?瑞典性別主流化實施模式〉,《公共治理季刊》2(1),頁69-82。
    黃淑玲、游美惠(2007),《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黃嘉雄、黃永和、張嘉育、鄭淵全、白亦方、田耐青、方玉如(2011),〈新興及重大議題課程發展方向之整合型研究整合型研究計畫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專題計畫》(計畫編號NAER-97-05-A-2-06-00-2-25)。
    黃馨慧(2012),〈台灣性別平權之發展與展望-從公部門的角度出發〉,《研習論壇》,第136期,頁1-15。
    楊巧玲(2014a),〈中等學校師資培育中獨立設科的性別教育教什麼?怎麼教?〉,發表於《回顧與前瞻—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十週年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11月21-22日。
    楊巧玲(2014b),〈個人的與專業的交織: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者開設性別教育課程的政治意涵〉,發表於《第21屆女學會暨高醫大性別所第三屆性別研究與社會革新「多元性別、生活與記憶」學術研討會》,高雄醫學大學,10月18日。
    楊幸真(2013),〈十分鐘性別融入教學〉,《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5,頁66-69。
    楊幸真(2015),〈校園性別主流化:以高醫大推動職員性別意識培力為例〉,《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72,頁72-78。
    楊婉瑩(2011),〈台灣婦運與世代價值差異〉,《政治科學論叢》第49期,頁161-195。
    葉至誠、葉立成(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葉志誠(2008),〈性別平權與社會政策〉,《空大學訊》,P54-61。
    葉毓蘭(2008),〈性別主流化與性騷擾防治〉,《軍法專刊》第54卷第3期,頁80-95。
    葉德蘭(2012),《落實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法規檢視種子培訓營講義-緒論》,台北:行政院。
    葉德蘭(2014),〈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CEDAW助力:「婦女及女童教育權」一般性建議〉,《婦研縱橫》101:94-99。
    葉德蘭(2015),〈由世界而在地的CEDAW—五個為什麼〉,《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70,頁12-21。
    廖元豪(2006),〈誰的法律?誰的人權—建構「弱勢人權」芻議〉,《律師雜誌》第321期,頁10-30。
    廖欽福(2009),《憲法與人權》,台北,元照。
    廖福特主編,2014,《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臺北市:臺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趙碧華(2015),《台灣婦女人權指標調查報告》,社團法人中華人權協會印製。
    劉宜(2014),〈十年之間校園現場的性別「微」觀察〉,《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7,頁16-20。
    劉明香(2010),〈性別平等之理論與實踐--以台北縣工作平等宣導團實施成效為例〉,《亞東學報》第30期,頁355-374。
    劉美慧(2013),〈推動同志教育,營造友善校園:一些初步構想〉,《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4,頁38-47。
    蔡寶瓊、陳潔華(2014),〈性別平等教育論述的發展:香港本土研究回顧〉,《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頁106-115。
    潘慧玲(2005),《研訂後期中等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能力指標〉,《教育部委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成果報告》。
    蔡維音(1992),〈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第十八卷第一期,頁34-48。
    蔡寶瓊、陳潔華(2014),〈性別平等教育論述的發展:香港本土研究回顧〉,《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66,頁106-115。
    蔣興儀、燕珍宜(2001),〈人權發展的張力與意涵〉,《學生輔導雙月刊》第73期,頁72-81。
    黎淑慧(2004),《人權概論》,台北:新文京。
    賴文珍(2007),〈從『性別平等教育法』談校園性侵害/性騷擾事件的預防〉,《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第45期,頁17-22。
    聯合國 CEDAW 委員會。(英文網頁: http://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cedaw/index.htm)
    聯合國「核心國際人權文書」網頁。(英文網頁:http://www2.ohchr.org/english/law/index.htm#core ; 中文網頁:http://www.ohchr.org/CH/Issues/Pages/CoreInstruments.aspx)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英文網頁:http://www.ohchr.org/EN/Pages/WelcomePage.aspx;中文網頁:http://www.ohchr.org/CH/Pages/WelcomePage.aspx)
    聯合國婦女問題:性別主流化http://www.un.org/chinese/esa/women/mainstreaming.htm.。下載日期:2016年5月10日。
    薛玲玲(2011),〈以學務人員的觀點探討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困境〉,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主辦編印《性別文化、教育與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60。
    謝小芩(2006),〈外國性別平等教育立法與實施經驗〉,銘傳大學主辦編印《「性別.校園.公共政策」大學校院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研討會研習手冊》,頁17-21。
    謝小芩(2014),〈回歸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十週年的期待〉,《婦研縱橫》101,頁18-23。
    謝臥龍(2010),〈性別之主流化的歷史背景,在地實踐與國際接軌〉,《城市發展》,專刊,頁84-96。
    謝若蘭(2008),〈聯合國婦女會議與人權〉,《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2期夏季號,頁53-79。
    謝榮堂(2013),〈人權與性別平等之理論與案例探討〉,《研習論壇月刊》第147期,頁1-9。
    鍾宛蓉(2013),〈學校,請你這樣保護我: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暨應對指南〉,臺北市:五南。
    魏千峯(2010),〈兩大人權公約反歧視原則適用問題〉,《2010TAHR報春季號:兩公約專輯》,台灣人權促進會。來源http://www.tahr.org.tw/files/newsletter/201003/008.pdf
    魏美娟(2008),〈中國大陸性別主流化政策之研究〉,《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9期,頁60-72。
    羅燦煐(2005),〈政策面vs.執行面: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之政策分析、現況檢視及實務芻議〉,《國家政策季刊》第4卷第1期:頁101-140。
    羅燦煐(2014),〈校園性別事件調查處理之近憂與遠慮〉,《婦研縱橫》101,頁45-53。
    蘇芊玲、蕭昭君等(2006),《擁抱玫瑰少年》,臺北:女書文化。
    蘇芊玲(2012),〈高等教育與性別主流化:檢視與反思〉,《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NO.58,頁9-12。
    蘇滿麗(2013),《校園性別事件理論概說與處理實務(四版)》,台北,元照。
    蘇麗滿(2014),《向性騷擾說不:輕鬆解讀性別三法》,臺北市,元照。
    蘇麗滿(2014),《性別意識培力與實例識讀》,台北,元照出版。
    顧燕翎(2010),〈中華民國(台灣)報告--「北京宣言暨行動綱領」落實狀況檢視〉,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二)外文參考文獻

    Anderson, Rachel J. (2010). Reimagining Human Rights Law: Toward Global Regulation of Transnational Corprations. Denver University Law Review, 88 (1), 183-236
    Banks, Angela M. (2008). CEDAW, Compliance, and Custom: Human Rights Enforcements in Sub-Saharan Africa. Fordham Int'l L.J. , 32, 781-845.
    Banks, J., & Banks, C. (Eds.).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iklen, S. K. & Pollard, D. (2001).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gender in classrooms. In V.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th ed., pp. 723-748). Washington, DC: AERA.
    Brown, D., & Rich, E. (2002). Gender positioning as pedagogies practice i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D. Penny (Ed.), Gender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p. 80-100). New. York: Routledge.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 New York: Routledge.
    Cameron, D., & Kulick, D. (2003). Language and sexuality .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erna, Christina M.(1994). Universality of Human Right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Contexts, Human Rights Quarterly 16(4):740-752.
    Coloroso, B. (2009). The bully, the bullied, and the bystander: From preschool to high school - how parents and teachers can help break the cycl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hildrens Books.
    Daly, M. (2005). Gender Mainstream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 Soci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Gender, State & Society , 12(3):433-450.
    Dill, B. T. & Zambrana, R. E. (Eds.). (2009). Emerging intersections: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Dobbin, F., Sutton, J. R., Meyer, J. W. & Scott, W. R. (1993). Equal opportunity law and the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labor market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 (2): 396-427.
    Donnelly, Jack (1989).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Epstein, D., O’Flynn, S. & Telford, D. (2003). Silenced sexualities in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Sterling,VA: Trentham Books Limited.
    Giroux, H. A. (2005). Border crossings: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 New York: Routledge.
    Gleeson, J. & Willcox, A. (2003). Boys, young men and teenage pregnancies. Primary health care, 13 (8): 27-31.
    Goldstein, T., Collins, A., & Halder, M. (2008). Anti-homophobia education in public schooling: A Canadian case study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Journal of Gay & Lesbian Social Services, 19 (3-4):47-66.
    Grant, C. A. & Ladson-Billings, G. (Eds.) (1997). 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Phoenix, Arizona: The Oryx Press.
    Grant, C. A. & Ladson-Billings, G.. (Eds.) (1997). 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hoenix, Arizona: The Oryx Press.
    Human Rights Watch (2001). Hatred in the hallways . New York: Human Rights Watch.
    Kwesiga, J. C., & Ssendiwala, E. N. (2006). Gender mainstreaming in the university context: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at Makerere University, Uganda. Women ’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9 : 592-605.
    Lee, C. (2004). Preventing bullying in schools: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London: Paul Chapman.
    Lister, R. (1997). Citizenship: Feminist perspectives . Washington Square,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Loutzenheiser, L. W. (2015). ‘Who are you calling a problem?’: Addressing transphobia and homophobia through school policy.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56 (1): 99-115.
    McIntoch, P. (1988). White privilege and male privilege: A personal account of coming to see correspondences through work in women’s studies (working paper #189). Wellesley, MA U.S.: Wellesley Colleg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
    Phillips, A. (1993).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ule, W. (1987). Electoral systems, contextual factors and women's opportunity for election to parliament in twenty-three democracies.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September): 477-498.
    Slattery, P. (2000). Postmodernism as a Challenge to Dominant Representations of Curriculum. In J. Glanz & L. S. Behar-Horenstein (Eds.), Paradigm debates in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modern and postmodern perspectives. Westport, CT : Bergin & Garvey.
    Stein, N. (2000). Sexual harassment in K-12 schools. In M. Kimmel (Ed.), The gendered society reader . (pp. 216-22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iner, Henry J., Goodman, Ryan, & Alston ,Philip. (2007).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Context: Law, Politics, Mor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iner, Henry J., Philip Alston & Ryan Goodman.(2007).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Context: Law, Politics and Mor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rd ed).
    Strauss, S. L. (2012). Sexual harassment an bullying: A guide to keeping kids safe and holding schools accountable. Lanham, Boulder,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Stromquist, N. P. (2007).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globally. In S. S. Klein et.al (Eds.), Handbook for Achieving Gender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2nd. ed.), pp. 33-46. New Jersey: Routledge.
    Tetreault, M. K. T. (1993). Classroom for diversity: Rethinking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2n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Vasak, Karel(1982).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Human Rights, Vol.2,trans. From the French and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inica(15th,ed.),20,715-716
    Walton, G. (2004). Bullying and homophobia in Canadian schools: The politics of policies, programs, a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 of Gay & Lesbian Issues in Education, 1 (4): 23-36.
    West, C., & Zimmerman, D. H. (2002). Doing gender. In Fenstermaker, S. & West, C. (Eds.), Doing gender, doing difference: Inequality,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pp.3-23). New York: Routledge.
    Yang, H. C. (2014, August). Incorporating gender and gender mainstreaming into medical education: Progression and barri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n Symposium on Healthcare Without Borders: Enhancing Quality Healthcare Through Collaboration. Hiroshima: Japan.
    Youdell, D. (2006). Diversity, Inequality, and a Post-structural Politics for Education.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 27 (1): 33-4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