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宗益 |
---|---|
論文名稱: |
自畫像-自我的超越 Self portrait-Self transcendence |
指導教授: | 朱友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3 |
中文關鍵詞: | 自畫像 、肖像畫 、照相寫實主義 |
英文關鍵詞: | self-portrait, portrait, Photo-Realis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藝術家畫自畫像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賣畫賺錢,而是一種自我審視、自我質疑、自我表現或是證明自我存在的手法。筆者也正因為對於自我產生了質疑,而希望藉由這次的創作達到自我肯定並且展現自我。論文中先探究藝術家如何自我觀看,並引用拉岡的精神分析中〈鏡像階段〉的主體理論,來討論主體如何成型;接著研究在攝影術發明以後,對影像呈現所產生的變化。筆者針對創作內容探討男性的焦慮、自卑和慾望等心理問題;往下繼續深究藝術家自創作過程中的存在自覺,把慾望昇華為藝術創作。最後則透過照相寫實主義的攝影式繪畫準焦與失焦以及辛蒂.雪曼的自拍創作,來闡述筆者的創作。
關鍵字:自畫像、肖像畫、照相寫實主義
The purpose of a self-portrait is not to make money for artists. Instead, it’s a way for self-evaluation, self-question and proving self-existence. The author had some self-doubt and would lik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to confirm and display himself.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artists view themselves and quote”the mirror stage” in Jacques Lacan’s psychoanalysis to explore how objects are being shaped. It further explores the variation of presented images after photography was invented.
In addi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male anxiety, inferior complexes, desires and some psychological issues. It furthers examines the self-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process in his artistic creations and how he transforms desires into artistic cre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presents his work of art by the photographic focusing and defocusing applied in ultra realism and is inspired by the self-portrait of Cindy Sherman.
Key word: self-portrait, portrait, Photo-Realism
一、中文書籍
1.方秀雲,《藝術家的自畫像》,台北市:藝術家,2008。
2.史作檉,《光影中遇見林布蘭》,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6。
3.史作檉,《哲學日記》,台北市:城鄉文化,2001。
4.石朝穎,《一顆卑微種子的自我覺醒》,台北市:水瓶,1998。
5.何政廣,《Velazquez:畫家中的畫師》,台北市:藝術家,2000。
6.李美玲,《台灣現代美術大系-超寫實風會畫》,台北市:文建會,2004。
7.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市:遠流,1988。
8.陳淑華,《油畫材料學》,台北市:紅葉文化,1998。
9.劉瑞琪,《陰性顯影》,台北市:遠流,2004。
10.鄭意萱,《藝術攝影簡史》,台北:藝術家,2007。
11.顏廷 , 《自戀》,台北市:號角,1987。
二、中文譯本
1.Barthes, Roland羅蘭‧巴特 著,許綺玲 譯,《 明室-攝影札記 》,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
2.Baudrillard, Jean 著,洪凌 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
3.Benjamin, Walter 著,許綺玲 譯,〈攝影小史〉,《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
4.Berger, John 著,吳麗君 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田,2005。
5.Burr,Viven著,楊宜憓、高之梅 譯,《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2002。
6.Chalumeau, JeanLuc 著,王玉齡、黃海鳴 譯,《藝術解讀》,台北市:遠流,1996。
7.Chalumeau,Jean-Luc瓊.呂克.夏呂姆 著,陳英德、張彌彌 譯,《藝術原理》,台北市:藝術家,2007。
8.Danto, Arthur 著,林雅淇、鄭慧雯 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 籬》,台北市:麥田,2004。
9.Fromm,Erich 佛洛姆 著,孫石 譯,《 自我的追尋 》,志文出版社,2002。
10.H.Hopcke ,Robert羅伯特‧哈普契著,蔣韜 譯,《 導讀榮格 》,台北新店市:立緒,1997。
11.Horneffer, Klaus著,李宏、滕衛東 譯,《當代藝術》,江蘇:江蘇美術,1998。
12.Keen, Sam著,張定綺 譯,《新男人: 21世紀男人的定位與角色》,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
13.Lord, James,陳靜芳 譯,《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巴黎的畫室》,台北:允晨文化,2002。
14.Mirzoeff, Nicholas 著,陳芸芸 譯,《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韋伯文化,2004。
15.Sabine, Melchior-Bonnet 著,涂淑娟 譯,《鏡子》,台北:藍鯨,2002。
16.Sturken, Marita、Cartwright, Lisa著 ,陳品秀 譯,《觀看的實踐》,臺北市 : 臉譜,2009。
17.村澤博人 著,郭勇 譯,《男人!管好你的臉》,台灣:良品文化,2005。
18.松浪信三郎 著,梁祥美 譯,《 存在主義 》,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
19.春日武彥 著,李毓昭 譯,《 顏面考 》,星辰出版有限公司,2001。
20.神林恒道 著,潘襎 譯,《藝術學手冊》,台北市:藝術家,1996。
三、期刊
1.洪如玉,《梅洛龐蒂思想在審美教育上的意義──從〈塞尚的疑惑〉談起》,《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04年第12期):41-59
2.龔卓軍,〈釋塞尚的疑惑〉,《哲學雜誌》( 1993年第3期 ):214-227。
四、論文
1.林正哲,《微觀記事-超寫實主義繪畫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創作論文,2007。
2.林志祥,《數位自拍照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08。
3.郭維國,《暴喜四十:自畫像中自我形象之探討》,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3。
4.羅兆鈞,《行動反應中的凝視-自畫像中不可見的他者》,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9。
五、網路資料
1.http://www.lafuga.cn/archives/65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