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炯兒
Jung Hyung Ah
論文名稱: 「友好同盟」的悲劇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之中蘇關係(1941~1952)
The Tragedy of Alliance of Amity : A Study of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War II ended(1941-1952)
指導教授: 呂芳上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1
中文關鍵詞: 中蘇關係抗戰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東北接收控蘇案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6下載:38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主題是1941-1949年的中蘇關係,由1941年到1946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來,檢討國際關係的原則。亦即國家的目的是將國家利益的增大,這一目的是戰爭中或戰爭結束後仍然存在。抗戰爆發以來中蘇兩國維持合作關係,雖然自從1941年開始發生的一些國內外局勢的變化,其關係逐漸惡化,但亦基於國內和國際因素,彼此維持同盟國一員的地位,終於締結友好同盟條約。然而友好同盟是悲劇的開端,蘇聯為了達成自國的利益要擴張勢力範圍,因而侵害中國的利益,甚至在中國引發另一戰爭,國民政府最後失去中國大陸。在這過程上,除了蘇聯追求自國利益的原因外,美國為自己的目的而對國民政府施壓,使國民政府接受蘇聯的要求或與中共和解,蘇聯和美國的原因是基於國家利益的原則。此外,國民政府過度在意共產勢力的擴大,因而對蘇聯做出很多讓步,這算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因此中蘇兩國的同盟關係,因著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雙重因素最後導致悲劇。
      1952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控訴案,獲得通過。此案實際是總結了抗日戰爭中期之後中蘇關係發展的結果。本文延伸至1952年1月的確為中蘇「友好」作一結束。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一、 研究動機 ................... 1 二、 研究成果之回顧與檢討 ................ 4 (一)中蘇關係 ....................5 (二)中國的戰時外交與中美關係 ............8   (三)抗戰勝利後的遠東局勢與國際因素 ........ 11 三、研究材料 ...................... 15 四、研究理論與方法 ................... 16 第二章 同盟的背景:抗戰初期的中蘇關係....... 23 第一節 抗戰前期中蘇關係 ................ 23  一、從中蘇復交到《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23  二、蘇聯援華 ..................... 29 第二節 抗戰前期中美關係 ................ 34  一、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和羅斯福的對蘇態度 ....... 34  二、中國尋求美國的支持和援助 ............. 37 第三章 《蘇日中立條約》與中蘇變局(1941)......41 第一節 《蘇日中立條約》締結和蘇德戰爭的爆發...... 41 一、《蘇日中立條約》締結的背景 ............ 41  二、中國對《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後的反應 ........ 46 三、蘇德戰爭的爆發和對中蘇關係的影響..........53 第三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和中蘇關係 ............ 62  一、太平洋戰爭美、日兩國的動態 ............ 62  二、大同盟體制的確立與蘇聯對日參戰的問題 ....... 67 第四章 從新四軍事件到國共和談間的中蘇關係(1941-1944)      ........................73 第一節 新四軍事件和中蘇關係 .............. 74  一、「第二次國共合作」.................74 二、抗戰初期國共摩擦的加深 .............. 77  三、中蘇雙方對處理新四軍事件的態度 .......... 80 第二節 從新疆問題引起的中蘇糾葛 ............ 84  一、抗戰前期盛世才與蘇聯的友好關係和其轉變 ...... 84  二、國民政府和蘇聯對盛世才轉向國民黨的反應和措施 ... 89 第三節 國共談判和美、蘇兩國的角色 ...... .....94  一、中共對美國宣傳與其效果 .............. 95  二、美國介入1944年的國共談判 ............. 98 第五章 從開羅會議到莫斯科談判間的中蘇關係     (1943-1945) ............... 103 第一節 開羅、德黑蘭會議有關中國問題的討論 .......104  一、開羅會議的主要討論內容 ..............104  二、德黑蘭會議討論的中國問題 .............106 第二節 《雅爾達秘密協定》的曝光 ............110  一、雅爾達會議討論的中國問題 .............111  二、中國獲知雅爾達密約的內容 .............115 第三節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之締結 ...........122  一、中蘇談判第一階段:美國堅持不介入的立場 ......122  二、中蘇談判第二階段:美國對中蘇交涉態度之變化 ....128 第六章 戰後東北接收與中蘇對峙(1945~1946)....137 第一節 戰後初期中國政府東北接收的難局 .........137  一、中共進入東北配合蘇軍的接管工作 ..........138  二、在蘇軍中的中國通──東北抗日聯軍 .........143  三、中國政府接管東北的困難 ..............146 第二節 中、蘇對東北問題的交涉和分歧 .......... 152  一、中、蘇對戰利品認知的分歧 .............153  二、蘇聯對美國介入的牽制 ...............159  三、蘇聯撤軍的延緩 ..................166 四、國民政府和美國對東北接受問題的分歧........ 175 第三節 蘇聯援助中共 ..................180  一、軍火援助 .....................181  二、人力援助 .....................184 第七章 友好同盟的終結:「控蘇案」(1946~1952)....187 第一節  對「中蘇條約」的責任和蘇聯的違約 ....... 188  一、1949年前後的中蘇關係與中國委曲求全的理由 .....188  二、蘇聯的帝國主義性侵略............... 194 三、蘇聯與中共的勾結................. 200 第二節 中華民國在聯大提出控蘇案之經過及其意義 .... 205  一、中國國內外引起提出控蘇案的輿論.......... 205 二、提出控蘇案的經過 .................208  二、「友好」的告終 ..................211 第八章 結論 ......................215 .附錄: (一)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全文 .........224      (二) 二戰結束前後中蘇大事年表......... 238 .徵引書目 .......................249 表 次 [表一]蘇聯各批對華軍火援助之價值和其內容.........30 [表二]蘇聯各批對華援助的軍火內容.............30

    徵 引 書 目

    壹、中文檔案史料及史料集
    《中共中央文件選編》第12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1992
    《外交部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會議記錄摘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4。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新店,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檔案》,〈革命文獻〉,新店,國史館藏。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日本投降與我國對日態度及對俄
    涉》,台北,1966。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北京,三聯書店,1982。
    世界知識出版社整理,《中美關係資料選輯》二輯,上海,世界知識    出版社,1957-1960編印。
    何思瞇編 ,《抗戰時期美國援華史料》,新店,國史館,1994。
    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十六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003。
    美國國務院根據檔案編輯,《美國與中國之關係--特別注重一九四四年之一九四九年之一時期(中國白皮書)》,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1953。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     戰後中國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     戰時外交,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 中共活動真相,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985。
    秦孝儀主編,《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78-2005
    紐先種、劉宏謀合譯,《第二次世界大羅邱史密函彙編》,台北,黎明文化服務中心,1976。
    郭榮趙編譯,《蔣委員長與羅斯福總統戰時通訊》,台北,中國研究    中心,1978。
    復旦大學歷史系近代史教研組整理,《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料選輯 (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貳、中文著作

    《蘇聯對新疆之經濟侵略》,台北,陽明山莊,1959
    大連市史志辦公室編,《蘇聯紅軍在旅大》(出版社和出版年度未詳)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編,《胡適任駐美大使期間往來電稿》,北京,中華書局,1978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仇華飛,《中美經濟關係研究(1927-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方連慶,《現代國際關係史(1917-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王成勉,《馬歇爾使華調處日誌》,新店,國史館,1992。
    王 真,《動蕩中的同盟──抗戰時期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1993。
    王 奇,《二戰後中俄關係的演變與發展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王 淇,《從中立到結盟──抗戰時期美國對華政策》,桂林, 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王正華,《抗戰期間外國對華軍事援助》,台北,台灣環球書局,
    1987。
    王永祥,《雅爾達密約與中蘇日關係》,台北,東大,2003。
    王聿均,《中蘇外交的序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王芒譯、J. Byrnes原著,《美蘇外交祕錄》, 台北市,國粹出版社,
    1967。
    王俊彥,《鐵錘外交家莫洛托夫》,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王建朗,《抗戰初期的遠東國際關係》,台北,東大,1996。
    王曉華、 孫宅巍編著,《抗戰中的國際友人》,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1997。
    包爾漢,《新疆五十年》,北京,中國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
    卡比察、趙承先、忻鼎明,《1931-1945年的中蘇關係 》,北京,世
    界知識出版社,1957
    卡貝爾‧費力普斯(Cabell Phillips)著、李宜培譯,《杜魯門總統任內
    錄》,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0
    必力譯、史篤威(譯名)原著,《從重慶到蘇聯》,南京,復興出版社,1945
    田保國,《民國時期中蘇關係(1917-1949) 》,濟南,濟南出版社,
    1999
    石源華,《中華民國外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向青等主編,《蘇聯與中國革命》,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
    朱建民,《外交與外交關係》,台北,正中書局,1977
    何智濤等譯,《在中國土地上 : 蘇聯顧問回憶錄(1925-194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1
    吳景平,《宋子文政治生涯編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吳景平,《宋子文評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李仕德著,《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新店,國史館,1999
    李毓澍,《外蒙古撤治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李嘉谷,《合作與衝突--1931-1945年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李榮秋,《珍珠港事變到雅爾達協定期間的美國對華關係》,台北,
    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委員會,1978
    李齊芳,《中俄關係史》,台北,聯經,2000
    沙勒著、王揚子譯,《二十世紀的美國和中國》,光明日報社,1985
    沈雲龍,《近代外交人物評論》,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
    沈慶林,《中國抗戰時期的國際援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周酉村,《中蘇關係內幕》,香港,時代出版,1950
    周美華,《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1931-1937)》,新店,國史館,
    2000
    周琇環編,《國民政府時期外交部工作報告》,新店,國史館,1999
    孟憲章,《中蘇經濟貿易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孟憲章等著,《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5
    季米特洛夫,《季米特洛夫日記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武月星主編,《中國現代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7
    舍伍德著、福建師范大學外語系編譯室譯,《羅斯福与霍普金斯 : 二
    次大戰時期白宮實錄》,北京,商務,1980
    金光耀,《顧維鈞與中國外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信夫清三郎編,《日本外交史》(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姚崧齡編,《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上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2
    威廉、哈代、麥可尼爾,《美國,英國和俄國,他們的合作與衝突 (1941-1946)》,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
    胡適,《史達林策略下的中國》,台北,胡適紀念館,1967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中、下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
    迪特.海茵茨希著;張文武、李丹琳等譯,《中蘇走向聯盟艱難歷程》,北京, 新華出版社,2001
    唐允,《東北問題之真相》,香港,時代出版社,1946
    唐培吉主編,《中國歷史大事年表》現代史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孫其明,《中蘇關係始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孫科,《中蘇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46
    桂立,《蘇美關係七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一)》,台北,近代
    中國出版社,1990
    茹瑩,《從協調走向對立:美蘇對華政策研究(1945-194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國防部史政局編,《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合作紀要》,台北,國防部史政局,1962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事合作概述》,台北,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62
    屠傳徳,《美國特使在中國(1945.12~1947.1)》,上海,復旦大學,
    1988
    崔可夫,《在華使命--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崔可夫,《崔可夫元帥戰爭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台北,蘭溪,1980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京,1998
    張鳳鳴,《中國東北與俄國(蘇聯)經濟關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曹錫珍,《中蘇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1951
    梁敬錞,《抗戰後期之中美關係--美亞文件進一步的檢討》,台北,國防研究院,1970
    梁敬錞,《開羅會議》,台北,商務印書館,1973
    梁敬錞,《開羅會議與中國》,台北,亞洲出版有限公司,1962
    梅劍主編,《國共風雲》上、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許逸上譯,William D. Leahy原著,《美蘇關係祕錄--李海回憶錄》,
    台北,自由中國出版社,1950
    郭志嵩譯、K. S. Latourette原著,《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台北,中
    央文物供應社,1953
    郭榮趙,《美國雅爾達密約與中國》,台北,水牛出版社,1967
    郭榮趙,《從珍珠港到雅爾達--中美戰事合作之悲劇》,台北,中國研
    究中心,1979
    陳立文,《宋子文與戰時外交》,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1
    陳紅民,《函電裏的人係關係與政治:讀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胡漢民往來函電稿」》,北京,三聯,2003
    陳謙平主編,《中華民國史新論》政治、中外關係、人物卷,北京,三聯書店,2003
    陶文釗,《中美關系与東亞國際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陶文釗,《抗戰時期中國外交》,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陶文釗、楊奎松、王建朗合著 ,《抗戰時期中國對外關係》,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11-1950)》,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傅啟學,《三十年來中美中俄關係的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
    華崗,《蘇聯外交史》,上海,海燕書店,1950
    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項立岭,《中美關係史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文化,1994
    黃修榮,《國共關係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楊生茂、張友倫主編,《美國歷史百科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1997。
    董霖,《顧維鈞與中國戰時外交》,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
    鄒讜,《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上海,人出出版社,1997         
    赫伯特.菲斯,《中國的糾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戰爭的來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赫爾,《赫爾回憶錄》,台北,水牛,1966。
    劉彥章等編,《斯大林年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劉達人,《中美外交關係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
    劉達人,《中華民國外交行政史略》,新店,國史館,2001。
    撒本人、撒支輝,《邱吉爾與英國對外政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潘崖譯、David Dallin原著,《蘇聯與遠東》,台北,國立編譯館,
    1950
    蔣廷黻,《蔣廷黻回憶錄》,長沙,岳麓書社,2003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
    鄧野,《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墨爾著、張采欣譯,《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台北,學生書局,1994
    薛銜天的《中蘇關係史(1945-1949)》,成都,人民出版社,2003
    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系史資料彙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邁克爾.沙勒著;郭濟祖譯,《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
    羅伯特.達萊克著;伊偉等譯,《羅斯福與美國對外政策(1932- 1945)》,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羅志剛,《中蘇外交關係研究(1931-1945)》,重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第5、7、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3

    參、中文論文

    John W. Garver,〈蔣介石要求蘇聯參加中國抗日戰爭〉,《中國現代    史》1988年第5期。
    尹德蓉,〈國、共、美、蘇的政策與馬歇爾調處的失敗〉,《中國現    代史》,1998年第8期。
    尹慶輝,〈蘇俄在中國侵略勢力之擴張及其與中共叛亂之結合(1937-1945)〉,《近代中國》第44期,1984年12月。
    孔慶泰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蘇聯對華軍事援助述略〉,《歷史檔案》,1991年第1期。
    牛軍,〈赫爾利與一九四五年前後的國共談判〉,《近代史研究》, 1986年第1期。
    王永祥,〈蔣介石為何向斯大林低頭--1945年國民政府與蘇聯談判內     幕〉,《四川黨史》,1999年第5期。
    王玉祥,〈抗戰勝利後中東路問題的歷史考察〉,《北京檔案史      料》,1994年1期。
    王守傅 ,〈對遠東危機時期英國對日政策的若干評價〉,《歷史月     刊》,1993年第6期。
    王成勉,〈馬歇爾與中國第三黨派──馬歇爾使華調處新探〉,《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 ,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頁。
    王成勉,〈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一階段之研究〉,《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一屆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2。
    王成勉,〈從和平到戰爭──論馬歇爾使華調處的第二階段〉,《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第三冊,1995。
    王成勉,〈馬歇爾與中國——國務卿任內之探討〉,《國史館館刊》,第22期,1997。
    王成勉,〈馬歇爾與戰時中國(1941-1944)〉,《榮耀的詩篇──紀念抗戰勝利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國防部,2006。
    王秀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締結與廢止〉,政大外交係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3。
    王松,〈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的求和與英美調停〉,《民國檔案》,2003    年第2期。
    王建朗,〈二戰爆發前國民政府外交綜論〉,《歷史研究》,1995年第    4期。
    王建朗,〈抗日戰爭時期中外關係研究述評〉,《中國現代史》,2000    年第1期。
    王建朗,〈試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英美對日妥協傾向:館與遠東慕尼    黑的考察之二〉,《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1期。
    王柯,〈日中、日俄關係與新疆〉,《歷史研究》,1993年第3期。
    王軍,〈孫科與抗戰初期的中蘇關係〉,《史學月刊》,1996年第4期
    王家福,〈二戰時期遠東中蘇美關係的戰略演化〉,《史學集刊》, 1995年第2期。
    王真,〈抗戰初期中蘇在蘇聯參戰問題上的分歧〉,《歷史研究》, 1994年第6期。
    王真,〈抗戰初期中蘇關係文件選譯(上)〉,《歷史檔案》,1995年 第3期。
    王真,〈抗戰初期中蘇關係文件選譯(下)〉,《歷史檔案》,1995年 第4期。
    王真,〈抗戰時期中蘇國家關係的意識形態問題〉,《抗日戰爭研究》,2003年第2期。
    王健英,〈八路軍和中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機構的演變〉,《抗日戰    爭研究》,1994年第2期。
    王澄琳、汪洋權,〈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經濟來源〉,《檔案與    研究》,1992年第3期。
    王緝思,〈1945-1955年美國對華政策及其後果〉,《歷史研究》, 1987年第1期。
    田金星,〈租借物資與美國對華政策〉,《學術季刊(上海)》,1993年第1期。
    田慶鋒,〈新疆地區的中蘇關係與新疆的近代化(1917-1949)〉,《中國現代史》,2003年第5期。
    石柏林,〈論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戰時政治體制〉,《抗日戰爭    研究》,1994年第1期。
    任東來,〈1941-1949年美國在中國的軍事機構及其沿革〉,《民國檔案》,2003年第1期。
    任東來,〈1941年中美關係述評〉,《南京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任東來,〈國民黨政府爭取美援的外交與皖南事變〉,《安徽史學》,1992年1期。
    任東來,〈略論美援中美抗日同盟〉,《抗日戰爭研究》,1996年 第2期。
    任東來,〈被遺忘的危機;1944年中美兩國在談判貸款和在華美軍開支問題上的爭吵〉,《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第1期。
    朱坤泉,〈抗戰時期中國'四強'之路與中美關係〉,《蘇州大學學報》,1992年1期。
    朱坤泉,〈論抗戰之初國民黨政府的對美外交〉,《蘇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朱敏彥,〈試平抗日戰爭時期中蘇關係〉,《民國檔案》,1990年 第4期。
    朱聽昌,〈日本全面侵華與美國的態度〉,《中國現代史》,1989年 第2期。
    何志功,〈試評1945-1949年的美國對華政策〉,《近代史研究》, 1985年第1期。
    何志功,〈關於1945-1949年中美關係史的研究及若干問題〉,《世界史研究動態》,1986年第3期。
    何迪,〈1945-1949年中國共產黨對美國政策的演變〉,《歷史研究》,1987年第3期。
    何迪、曹建林、翟衛華,〈抗日戰爭後期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4期。
    杜賓斯基,〈抗日戰爭中期的蘇中關係(1940-1941)〉,《中國現代史》,1989年第12期。
    吳景平,〈宋子文與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的中美關係〉,《民國春     秋》,1995年4期。
    吳景平,〈抗戰時期中國的外債問題〉,《抗日戰爭研究》,1997年 第1期。
    吳景平,〈美國與1945年的中蘇會談〉,《歷史研究》,1990年 第1期。
    吳景平,〈關於1945年中蘇會議的若干史實〉,《檔案史料與研究》,    1993年第3期。
    吳景平,〈關於宋子文斯大林莫斯科會談〉(上、中、下),《民國檔案》,1991年2、3、4期。
    李中元,〈中蘇不侵犯條約與日蘇中立協定之研究〉,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李嘉谷,〈抗日戰爭時期蘇聯援華貸款問題〉,《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李嘉谷,〈抗日戰爭時期蘇聯對華貸款與軍火物資援助〉,《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
    李嘉谷,〈抗戰時期蘇聯援華飛機等軍貨物資數量問題的探討〉,《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
    李嘉谷,〈論「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及其對中國抗戰的實際影響〉,《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1期。
    李嘉谷、張盛發,〈關於大陸中蘇關係和蘇聯,俄羅斯問題研究的介紹〉,《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3期,2002年3月。
    李曉男 ,〈共產國際、蘇聯與中國東北抗日鬥爭關係初探〉,《龍江黨史》,1993年第3期。
    沙衛東,〈抗戰時期的新疆問題與中蘇關係〉,《同濟大學學報》, 1995年第6卷第2期。
    沈志華,〈中蘇同盟與蘇聯對新疆政策的變化〉,《中國現代史》, 1999年第9期。
    沈志華,〈中蘇條約談判中的利益衝突及其解決〉,《中國現代史》,2001年第8期。
    沈志華,〈蘇聯出兵東北:目標和結果〉,《歷史研究》,1994年 第5期。
    沈慶林,〈國際援華的驅動者和橋樑--保衛中國同盟〉,《黨史研究資料》,1995年第11期。
    沈慶林,〈評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的對華援助〉,《黨史研究資料》, 1995年第4期。
    汪熙,〈太平洋戰爭與中國〉,《復旦學報》,1992年第4期。
    周尚文、勝昊云,〈國家安全利益是制訂對外戰略的基點--評抗日戰爭    時期的蘇聯對華政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 第6期。
    周盛盈,〈抗戰後期美國對華的壓蔣聯共政策述評〉,《湘潭師院學    報》,1992年2期。
    林宇梅,〈美國援華貸款與中國抗戰〉,《民國檔案》,2003年 第4期。
    林秀美,〈魏徳邁調查團與中國〉,《近代中國》第69期(1989年2月)。
    邵玉銘,〈抗戰勝利後戡亂失利的檢討〉,《近代中國》第44期(1984    年12月)。
    邵玉銘,〈馬歇爾使華再評估〉,《近代中國》第46期(1986年4月)。
    邱霖,〈抗日戰爭初期的中英關係 (1937.7-1939.9)〉,《史學月      刊》,1994年5期。
    金沖及,〈抗日戰爭初期的國共關係問題〉,《民國檔案》,1998年第1期。
    金普森、袁成毅,〈抗戰時期美國與中國共產黨關係評述〉,《杭州大學學報》,1993年3期。
    姚崧齡譯;Bohlen Charles E.原著,〈雅爾達會議鑄成的錯誤〉,《傳    記文學》,第24卷第1至2期。
    胡之信,〈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外交政策研究〉,《中國現代     史》,1987年第6期。
    重慶檔案館,〈蔣介石論《蘇日中立條約》(1941年4月24日)〉,《檔案    史料與研究》,1993年第4期。
    唐啟華,〈「大國地位」的追求──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在國際組織    中的努力〉,《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下冊(2002年6月)。
    孫才順,〈如何評判抗戰期間中蘇關係中的是非--論抗戰期間中蘇    關係惡化的原因〉,《抗日戰爭研究》,2001年第3期。
    孫寶根,〈試析抗戰時期蘇聯對華貸款的次數和總額〉,《檔案史料    與研究》,1992年第1期。
    徐世和,〈抗戰時期的中蘇關係述略〉,《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5    年第4期。
    時廣東,〈動亂中的同盟──珍珠港事件後中美英戰略關係的形      成〉,《重慶師院學報》,1993年2期。
    栗國成,〈美國與一九四四年的國共關係〉,《社會文化學報》, 第7期,1998年12月。
    栗國成,〈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受東北」之談判 (1945/10~1946/4)〉,《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2003年12月。
    袁 盈,〈抗戰勝利前後中共與美國政府之間關係的演變〉,《歷史    教學》,1994年1期。
    馬丁、宋培基,〈「蘇日中立條約」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影響〉,《中    國現代史》,1995年第2期。
    高素蘭,〈盛世才與中共(民國26年至31年)〉,《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一期,2001年。
    高華,〈孫科與國民政府的對蘇外交(1932-1945)〉,《中國現代史》,1998年第8期。
    堵曉東,〈國共兩黨對抗戰的準備之比較〉,《民國檔案》,2001年第3期。
    宿忠顯,〈評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蘇聯出兵中國東北〉,《黨史    研究資料》,1995年第7、8期合刊。
    張圻福、朱坤泉,〈論抗戰前期國民政府對美依存關係的形成〉,     《民國檔案》,1993年第1期。
    張來儀,〈抗戰時期中美關係述評〉,《中國現代史》,1998年第2期
    張注洪,〈國際友人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和作用〉,《歷史檔案》, 1998年第3期。
    張海麟,〈太平洋戰爭時期中美之間的戰略合作與分歧〉,《軍事歷    史》,1993年第1期。
    張國慶,〈抗戰勝利後美蘇國共在東北的角逐〉,《民國檔案》1993年    第2期。
    張盛發,〈雅爾達提示的形成與蘇聯勢力範圍的確立〉,《歷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張緒心,〈太平洋關係學會與美國戰時中國政策──麥克倫委員會聽    證會證辭述平〉,《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十六編 對    日抗戰(下),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梁 怡,〈美國外交文件》中有關中國問題史料評介〉,《歷史檔案》,1990年第4期。
    梁敬錞,〈中國東北宜為「日俄緩衝國」之謬議--一九四二年居里與蔣    委員長談話披露〉,《傳記文學》,第40卷第6期。
    梁敬錞,〈雅爾達密約協定始末〉,《傳記文學》, 第25卷第5期。
    許振榮,〈中蘇外交關係研究;民國二十一年──民國四十二年〉,    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連若雪,〈1940年宋子文何以赴美求援〉,《炎黃春秋》,1995年第8    期。
    郭大鈞,〈抗戰是其國際關係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北京師範    大學學報》1995年4期
    陳立文,〈中國戰時外交的奇兵〉,《近代中國》第79期(1990年10月)
    陳立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之背景、經過及其檢討〉,《中華    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86。
    陳立文,〈從東北接收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慶祝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1995。
    陳德鵬 ,〈中國抗日戰爭國際地位研究的現狀與問題〉,《安徽史     學》,1995年2期。
    陳謙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一次外交努力--宋子文1943年    訪英述評〉,南京大學學報,1995年4期。
    陳綘,〈論抗戰之初國民黨政府的對美外交〉,《軍事歷史研究》, 1992年第4期。
    陸文培,〈試論「蘇日中立條約」對中國抗戰的影響〉,《中國現代    史》,1994年第3期。
    陶文釗 ,〈影響戰時中國外交的若干因素〉,《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
    陶文釗,〈開羅會議是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點嗎?〉,《歷史研究》, 1995年6期。
    馮春明,〈試論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民國檔案》,1986    年第3期。
    黃定天,〈二十世紀中蘇關係史研究〉,《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黃風志,〈論1937-1939年英國對華政策〉,《湘潭師院學報》,1992    年第2期。
    楊雨青,〈國家利益:蘇俄對華合作者的選擇〉,《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楊奎松,〈中蘇國家利益與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為背景〉,《歷史研究》,2001年第6期 。
    楊奎松,〈抗戰期間國共關係研究五十年〉,《中國現代史》,2000年第1期。
    楊雲若,〈抗戰時期的國際關係〉,《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4-6期。
    楊雲若、李良志,〈共產國際和毛澤東關於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的比較研究〉,《抗日戰爭研究》,1993年第3期。
    葉偉濬,〈馬歇爾使華時期美軍陸戰隊在華行止之研究〉,《近代中國》,第64期,1988年4月。
    廖碩石,〈王世杰與中蘇有好條約〉,《傳記文學》,第52卷第5期。
    聞黎明,〈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第三種力量〉,《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2期。
    劉存寬,〈重新評價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增刊。
    劉志青,〈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甘肅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
    劉達永,〈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借款協定》與中國的國際地位〉,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2月。
    劉蓉蓉,〈中蘇同盟和雅爾塔體系〉,《黨史研究資料》1993年第7期。
    劉徳喜,〈戰後初期蘇俄與國共兩黨的關係〉,《安徽省委黨校學報》,1991年第1期。
    劉維開,〈從《顧維鈞回憶錄》看顧維鈞在韓戰初期中美關係中的角色〉,《近代中國》,第140期,2000年12月。
    撒本仁,〈太平洋戰爭前十年間英國對中日戰爭的態度和政策〉,《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2期。
    蔣永敬,〈宋子文、史達林中蘇條約談判記實〉,《傳記文學》,第53卷第4期。
    蔣國裕,〈馬歇爾來華調處國共關係之經過〉,《近代中國》,第79期,1990年10月。
    鄭紹紀,〈抗日戰爭前期美國對國共關係政策〉,《文史哲》,1995年第5期。
    閻文濱,〈蔣介石何時得悉雅爾塔協定〉,《民國春秋》,1992年第6期。
    戴萬欽,〈杜魯門政府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中止角色(上、下)〉,《美國月刊》,第94期,1994年2月。
    鍾家棟,〈一九四一年的中國與蘇日中立條約〉,《檔案與歷史》, 1987年第3期。
    魏良才,〈赫爾利與戰時中美關係〉,《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年學術討論會》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
    羅志剛,〈三國同盟條約締結後德日對蘇政略之分岐〉,《史學月刊》,1995年第4期。
    關中,〈戰事國共和談〉,《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27編中共問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蘇啟明,〈抗戰時期的美國對華軍援〉,《近代中國》,第64期,1988年4月。
    顧瑩惠,〈抗日戰爭時期美蘇對華政策與國際關係〉,《東南文化》,1995年第4期。

    肆、報紙、期刊
    《大公報》,1941-1946,重慶。
    《中央日報》,1941-1947, 南京。
    《中國現代史》1987年第11期、1988年第5期、1989年第2期、1994年第3    期、1995年第2期、1998年第2期、1998年第8期、1999年第9     期、2000年第1期、2001年第8期、2003年第5期,北京。
    《世界史研究動態》,1986年第3期,北京。
    《史學月刊》,1994年5期、1995年第4期、1996年第4期,北京。
    《民國春秋》,1992年第6期、1995年第4期,南京。
    《民國檔案》1986年第3期、1990年第4期、1991年第2、3、4期、1993年第2期、1998年第1期、2001年第3期、2003年第1期、2003年第2期、2003年第4期,南京。
    《申報》,1941-1947,上海。
    《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2期、1994年第1期、1995年第1期、1995年增刊、1996年第2期、1997年第1期、1998年第1期、1998年第2期、1993年第3期、2001年第3期、2003年第2期,北京。
    《和平日報》,1948,上海。
    《東南文化》,1995年第4期,南京。
    《東南日報》,1948,杭州。
    《近代中國》第44期1984年12月、第46期1986年4月、第64期1988年4     月、第69期1989年2月、第79期1990年10月,台北。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3期2002年3月,台北。
    《美國月刊》,第94期1994年2月,台北。
    《益世報》,1947,天津。
    《傳記文學》,第24卷第1至2期、第25卷第5期、第40卷第6期、第52卷    第5期。
    《學術季刊》,1993年1期,上海。
    《歷史月刊》,1993年6期,台北。
    《歷史檔案》,1991年第1期,北京。
    《歷史檔案》,1995年第3、4期,北京。

    伍、外文檔案資料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 (FRUS),    1941-1946,1949, 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Roosevelt, Franklin D., Francis L. Loewenkeim, Harold D. D. Langley & Manfred Jonas ed. Roosevelt and Churchill: Their Secret Wartime Correspondence, New York: Saturday Review Press,
        1975.
    T. V. Soong Files, Hoover Institute Archives, Stanford University.

    陸、外文著作及論文
    Ambrose, Stephen E., Rise to Globalism: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8-1980,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6
    Bennett, Edward M.,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the Search for Victory:American soviet Relations, 1939-1945, Wilmington: Scholarly Resources, 1985
    Bohlen, Chales E., Witness to History, 1929-1969, New York: Norton, 1973
    Buhite, Russell D., Patrick J. Hurle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Connel University Press, 1972.
    Cheng, Tien-fong Introd. by John Leighton Stuart, A History of Sino-
    Russian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Affairs Press, 1957.
    Churchill, Winston S.,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Grand Alliance, III, Boston: Houghton Mufflin Company, 1951
    Crocker, George N., Roosevelt's Road to Russia, Chicago:Genry Regery Co.,1959.
    Dallek, Robert,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2-1945,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Deane, John R., The Strange Alliance:the Story of Our Efforts at Wartime
    Cooperation with Russia,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47
    Durrence, James Larry, Ambassador Clarence E. Gauss & U. S.
         Relations with China, 1941-1944, Thesis (Ph. D.) :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1971.
    Edward, Clubb O., China and Russia: the "Great Gam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Feis, Herbert, Between War and Peace: The Potsdam Con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0
    Feis, Herbert, Churchill, Roosevelt, Stalin: The War They Waged and
    the Peace They Sought, New Jersy: Prins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Gaddis, John Lew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1941- 194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Gaddis, John Lewis, We Now Know: 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Garthoff, Raymond L., Sino-Soviet Military Relations, New York: F. A.Praeger, 1966.
    Garver, John W., "Chiang Kai-shek's Quest for Soviet Entry into the
    Sino-Japan War" Poitical Science Quarterly(New York), Vol. 102, no.2 (Sum 1987)
    Garver, John W., Chinese-Soviet Relations, 1937-1945,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Harriman, W. Averell and Elie Abel, Special Envoy to Churchill and
    Stalin, 1941-1946,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5
    Herring, George C., Aid to Russia, 1941-1946: Strategy, Diplomacy,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3
    Kolko, Joyce and Gabriel Kolko, the Limit of Power: The World and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1945-1954,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2.
    Langer, William L.,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Ancient, Medieval,and Modern,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1952.
    Lensen, George A., Strange Neutrality; Soviet-Japanese Relation duringthe Second World War, 1941-1945, Florida: the Diplomatic
    Press, 1972
    Levine, Steven I., Anvil of Victory: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Manchuria, 1945-1948,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
    Maddux, Thomas R., Years of Estrangement: American Rel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1933-1941, (Ph. D Thesi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0
    Manser, Richard L., Roosevelt and China: From Cairo to Yalta,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Graduate Board, 1987
    Perlmutter, Amos, FDR & Stalin: A Not So Grand Alliance,1943-1945,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3
    Schlesinger Jr., Arthur M., The Dynamics of World Power: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1945-1973, vol. II,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73
    Sherwood, Robert E., Roosevelt and Hopkins: an Intimate History,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48
    Stettnius, Edward R., edited by Walter Johnson, Roosevelt and The
    Russians; the Yalta Conference,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49
    Truman, Harry S., Memoirs,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1955-
    1956
    Wei, Liang-Tsai, "General Mashall' s Mediation in China(1)",
    Sino-American Relation(Taiwan),Vol. 23, No. 1(1997)
    Wei, Liang-Tsai, "General Mashall' s Mediation in China(2)",
    Sino-American Relation(Taiwan),Vol. 23, No. 2(1997)
    Williams, William Appleman,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
    Cleveland: World Publishing, 1959
    Young, Arthur N.,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 1937-194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柒、日文資料
    香島明雄,《中ソ外交史研究1937-1946》,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0
    石井明,《中ソ關係史の研究,1945-1950》,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0
    藤原彰,《日本軍事史》上卷 戰前篇,東京,日本評論社,1987
    入江昭,《二十世紀の戰爭と平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