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炯兒 Jung Hyung Ah |
---|---|
論文名稱: |
「友好同盟」的悲劇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之中蘇關係(1941~1952) The Tragedy of Alliance of Amity : A Study of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War II ended(1941-1952) |
指導教授: | 呂芳上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1 |
中文關鍵詞: | 中蘇關係 、抗戰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東北接收 、控蘇案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89 下載:38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主題是1941-1949年的中蘇關係,由1941年到1946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來,檢討國際關係的原則。亦即國家的目的是將國家利益的增大,這一目的是戰爭中或戰爭結束後仍然存在。抗戰爆發以來中蘇兩國維持合作關係,雖然自從1941年開始發生的一些國內外局勢的變化,其關係逐漸惡化,但亦基於國內和國際因素,彼此維持同盟國一員的地位,終於締結友好同盟條約。然而友好同盟是悲劇的開端,蘇聯為了達成自國的利益要擴張勢力範圍,因而侵害中國的利益,甚至在中國引發另一戰爭,國民政府最後失去中國大陸。在這過程上,除了蘇聯追求自國利益的原因外,美國為自己的目的而對國民政府施壓,使國民政府接受蘇聯的要求或與中共和解,蘇聯和美國的原因是基於國家利益的原則。此外,國民政府過度在意共產勢力的擴大,因而對蘇聯做出很多讓步,這算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因此中蘇兩國的同盟關係,因著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雙重因素最後導致悲劇。
1952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控訴案,獲得通過。此案實際是總結了抗日戰爭中期之後中蘇關係發展的結果。本文延伸至1952年1月的確為中蘇「友好」作一結束。
徵 引 書 目
壹、中文檔案史料及史料集
《中共中央文件選編》第12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1992
《外交部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會議記錄摘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4。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新店,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檔案》,〈革命文獻〉,新店,國史館藏。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日本投降與我國對日態度及對俄
涉》,台北,1966。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北京,三聯書店,1982。
世界知識出版社整理,《中美關係資料選輯》二輯,上海,世界知識 出版社,1957-1960編印。
何思瞇編 ,《抗戰時期美國援華史料》,新店,國史館,1994。
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十六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003。
美國國務院根據檔案編輯,《美國與中國之關係--特別注重一九四四年之一九四九年之一時期(中國白皮書)》,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1953。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 戰後中國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 戰時外交,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 中共活動真相,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985。
秦孝儀主編,《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78-2005
紐先種、劉宏謀合譯,《第二次世界大羅邱史密函彙編》,台北,黎明文化服務中心,1976。
郭榮趙編譯,《蔣委員長與羅斯福總統戰時通訊》,台北,中國研究 中心,1978。
復旦大學歷史系近代史教研組整理,《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料選輯 (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貳、中文著作
《蘇聯對新疆之經濟侵略》,台北,陽明山莊,1959
大連市史志辦公室編,《蘇聯紅軍在旅大》(出版社和出版年度未詳)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編,《胡適任駐美大使期間往來電稿》,北京,中華書局,1978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仇華飛,《中美經濟關係研究(1927-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方連慶,《現代國際關係史(1917-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王成勉,《馬歇爾使華調處日誌》,新店,國史館,1992。
王 真,《動蕩中的同盟──抗戰時期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1993。
王 奇,《二戰後中俄關係的演變與發展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王 淇,《從中立到結盟──抗戰時期美國對華政策》,桂林, 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王正華,《抗戰期間外國對華軍事援助》,台北,台灣環球書局,
1987。
王永祥,《雅爾達密約與中蘇日關係》,台北,東大,2003。
王聿均,《中蘇外交的序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王芒譯、J. Byrnes原著,《美蘇外交祕錄》, 台北市,國粹出版社,
1967。
王俊彥,《鐵錘外交家莫洛托夫》,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王建朗,《抗戰初期的遠東國際關係》,台北,東大,1996。
王曉華、 孫宅巍編著,《抗戰中的國際友人》,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1997。
包爾漢,《新疆五十年》,北京,中國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
卡比察、趙承先、忻鼎明,《1931-1945年的中蘇關係 》,北京,世
界知識出版社,1957
卡貝爾‧費力普斯(Cabell Phillips)著、李宜培譯,《杜魯門總統任內
錄》,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0
必力譯、史篤威(譯名)原著,《從重慶到蘇聯》,南京,復興出版社,1945
田保國,《民國時期中蘇關係(1917-1949) 》,濟南,濟南出版社,
1999
石源華,《中華民國外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向青等主編,《蘇聯與中國革命》,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
朱建民,《外交與外交關係》,台北,正中書局,1977
何智濤等譯,《在中國土地上 : 蘇聯顧問回憶錄(1925-194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1
吳景平,《宋子文政治生涯編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吳景平,《宋子文評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李仕德著,《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新店,國史館,1999
李毓澍,《外蒙古撤治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李嘉谷,《合作與衝突--1931-1945年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李榮秋,《珍珠港事變到雅爾達協定期間的美國對華關係》,台北,
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委員會,1978
李齊芳,《中俄關係史》,台北,聯經,2000
沙勒著、王揚子譯,《二十世紀的美國和中國》,光明日報社,1985
沈雲龍,《近代外交人物評論》,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
沈慶林,《中國抗戰時期的國際援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周酉村,《中蘇關係內幕》,香港,時代出版,1950
周美華,《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1931-1937)》,新店,國史館,
2000
周琇環編,《國民政府時期外交部工作報告》,新店,國史館,1999
孟憲章,《中蘇經濟貿易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孟憲章等著,《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5
季米特洛夫,《季米特洛夫日記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武月星主編,《中國現代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7
舍伍德著、福建師范大學外語系編譯室譯,《羅斯福与霍普金斯 : 二
次大戰時期白宮實錄》,北京,商務,1980
金光耀,《顧維鈞與中國外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信夫清三郎編,《日本外交史》(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姚崧齡編,《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上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2
威廉、哈代、麥可尼爾,《美國,英國和俄國,他們的合作與衝突 (1941-1946)》,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
胡適,《史達林策略下的中國》,台北,胡適紀念館,1967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中、下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
迪特.海茵茨希著;張文武、李丹琳等譯,《中蘇走向聯盟艱難歷程》,北京, 新華出版社,2001
唐允,《東北問題之真相》,香港,時代出版社,1946
唐培吉主編,《中國歷史大事年表》現代史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孫其明,《中蘇關係始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孫科,《中蘇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46
桂立,《蘇美關係七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一)》,台北,近代
中國出版社,1990
茹瑩,《從協調走向對立:美蘇對華政策研究(1945-194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國防部史政局編,《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合作紀要》,台北,國防部史政局,1962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事合作概述》,台北,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62
屠傳徳,《美國特使在中國(1945.12~1947.1)》,上海,復旦大學,
1988
崔可夫,《在華使命--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崔可夫,《崔可夫元帥戰爭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台北,蘭溪,1980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京,1998
張鳳鳴,《中國東北與俄國(蘇聯)經濟關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曹錫珍,《中蘇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1951
梁敬錞,《抗戰後期之中美關係--美亞文件進一步的檢討》,台北,國防研究院,1970
梁敬錞,《開羅會議》,台北,商務印書館,1973
梁敬錞,《開羅會議與中國》,台北,亞洲出版有限公司,1962
梅劍主編,《國共風雲》上、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許逸上譯,William D. Leahy原著,《美蘇關係祕錄--李海回憶錄》,
台北,自由中國出版社,1950
郭志嵩譯、K. S. Latourette原著,《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台北,中
央文物供應社,1953
郭榮趙,《美國雅爾達密約與中國》,台北,水牛出版社,1967
郭榮趙,《從珍珠港到雅爾達--中美戰事合作之悲劇》,台北,中國研
究中心,1979
陳立文,《宋子文與戰時外交》,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1
陳紅民,《函電裏的人係關係與政治:讀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胡漢民往來函電稿」》,北京,三聯,2003
陳謙平主編,《中華民國史新論》政治、中外關係、人物卷,北京,三聯書店,2003
陶文釗,《中美關系与東亞國際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陶文釗,《抗戰時期中國外交》,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陶文釗、楊奎松、王建朗合著 ,《抗戰時期中國對外關係》,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11-1950)》,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傅啟學,《三十年來中美中俄關係的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
華崗,《蘇聯外交史》,上海,海燕書店,1950
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項立岭,《中美關係史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文化,1994
黃修榮,《國共關係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楊生茂、張友倫主編,《美國歷史百科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1997。
董霖,《顧維鈞與中國戰時外交》,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
鄒讜,《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上海,人出出版社,1997
赫伯特.菲斯,《中國的糾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戰爭的來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赫爾,《赫爾回憶錄》,台北,水牛,1966。
劉彥章等編,《斯大林年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劉達人,《中美外交關係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
劉達人,《中華民國外交行政史略》,新店,國史館,2001。
撒本人、撒支輝,《邱吉爾與英國對外政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潘崖譯、David Dallin原著,《蘇聯與遠東》,台北,國立編譯館,
1950
蔣廷黻,《蔣廷黻回憶錄》,長沙,岳麓書社,2003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
鄧野,《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墨爾著、張采欣譯,《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台北,學生書局,1994
薛銜天的《中蘇關係史(1945-1949)》,成都,人民出版社,2003
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系史資料彙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邁克爾.沙勒著;郭濟祖譯,《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
羅伯特.達萊克著;伊偉等譯,《羅斯福與美國對外政策(1932- 1945)》,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羅志剛,《中蘇外交關係研究(1931-1945)》,重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第5、7、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3
參、中文論文
John W. Garver,〈蔣介石要求蘇聯參加中國抗日戰爭〉,《中國現代 史》1988年第5期。
尹德蓉,〈國、共、美、蘇的政策與馬歇爾調處的失敗〉,《中國現 代史》,1998年第8期。
尹慶輝,〈蘇俄在中國侵略勢力之擴張及其與中共叛亂之結合(1937-1945)〉,《近代中國》第44期,1984年12月。
孔慶泰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蘇聯對華軍事援助述略〉,《歷史檔案》,1991年第1期。
牛軍,〈赫爾利與一九四五年前後的國共談判〉,《近代史研究》, 1986年第1期。
王永祥,〈蔣介石為何向斯大林低頭--1945年國民政府與蘇聯談判內 幕〉,《四川黨史》,1999年第5期。
王玉祥,〈抗戰勝利後中東路問題的歷史考察〉,《北京檔案史 料》,1994年1期。
王守傅 ,〈對遠東危機時期英國對日政策的若干評價〉,《歷史月 刊》,1993年第6期。
王成勉,〈馬歇爾與中國第三黨派──馬歇爾使華調處新探〉,《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 ,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頁。
王成勉,〈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一階段之研究〉,《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一屆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2。
王成勉,〈從和平到戰爭──論馬歇爾使華調處的第二階段〉,《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第三冊,1995。
王成勉,〈馬歇爾與中國——國務卿任內之探討〉,《國史館館刊》,第22期,1997。
王成勉,〈馬歇爾與戰時中國(1941-1944)〉,《榮耀的詩篇──紀念抗戰勝利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國防部,2006。
王秀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締結與廢止〉,政大外交係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3。
王松,〈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的求和與英美調停〉,《民國檔案》,2003 年第2期。
王建朗,〈二戰爆發前國民政府外交綜論〉,《歷史研究》,1995年第 4期。
王建朗,〈抗日戰爭時期中外關係研究述評〉,《中國現代史》,2000 年第1期。
王建朗,〈試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英美對日妥協傾向:館與遠東慕尼 黑的考察之二〉,《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1期。
王柯,〈日中、日俄關係與新疆〉,《歷史研究》,1993年第3期。
王軍,〈孫科與抗戰初期的中蘇關係〉,《史學月刊》,1996年第4期
王家福,〈二戰時期遠東中蘇美關係的戰略演化〉,《史學集刊》, 1995年第2期。
王真,〈抗戰初期中蘇在蘇聯參戰問題上的分歧〉,《歷史研究》, 1994年第6期。
王真,〈抗戰初期中蘇關係文件選譯(上)〉,《歷史檔案》,1995年 第3期。
王真,〈抗戰初期中蘇關係文件選譯(下)〉,《歷史檔案》,1995年 第4期。
王真,〈抗戰時期中蘇國家關係的意識形態問題〉,《抗日戰爭研究》,2003年第2期。
王健英,〈八路軍和中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機構的演變〉,《抗日戰 爭研究》,1994年第2期。
王澄琳、汪洋權,〈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經濟來源〉,《檔案與 研究》,1992年第3期。
王緝思,〈1945-1955年美國對華政策及其後果〉,《歷史研究》, 1987年第1期。
田金星,〈租借物資與美國對華政策〉,《學術季刊(上海)》,1993年第1期。
田慶鋒,〈新疆地區的中蘇關係與新疆的近代化(1917-1949)〉,《中國現代史》,2003年第5期。
石柏林,〈論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戰時政治體制〉,《抗日戰爭 研究》,1994年第1期。
任東來,〈1941-1949年美國在中國的軍事機構及其沿革〉,《民國檔案》,2003年第1期。
任東來,〈1941年中美關係述評〉,《南京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任東來,〈國民黨政府爭取美援的外交與皖南事變〉,《安徽史學》,1992年1期。
任東來,〈略論美援中美抗日同盟〉,《抗日戰爭研究》,1996年 第2期。
任東來,〈被遺忘的危機;1944年中美兩國在談判貸款和在華美軍開支問題上的爭吵〉,《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第1期。
朱坤泉,〈抗戰時期中國'四強'之路與中美關係〉,《蘇州大學學報》,1992年1期。
朱坤泉,〈論抗戰之初國民黨政府的對美外交〉,《蘇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朱敏彥,〈試平抗日戰爭時期中蘇關係〉,《民國檔案》,1990年 第4期。
朱聽昌,〈日本全面侵華與美國的態度〉,《中國現代史》,1989年 第2期。
何志功,〈試評1945-1949年的美國對華政策〉,《近代史研究》, 1985年第1期。
何志功,〈關於1945-1949年中美關係史的研究及若干問題〉,《世界史研究動態》,1986年第3期。
何迪,〈1945-1949年中國共產黨對美國政策的演變〉,《歷史研究》,1987年第3期。
何迪、曹建林、翟衛華,〈抗日戰爭後期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4期。
杜賓斯基,〈抗日戰爭中期的蘇中關係(1940-1941)〉,《中國現代史》,1989年第12期。
吳景平,〈宋子文與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的中美關係〉,《民國春 秋》,1995年4期。
吳景平,〈抗戰時期中國的外債問題〉,《抗日戰爭研究》,1997年 第1期。
吳景平,〈美國與1945年的中蘇會談〉,《歷史研究》,1990年 第1期。
吳景平,〈關於1945年中蘇會議的若干史實〉,《檔案史料與研究》, 1993年第3期。
吳景平,〈關於宋子文斯大林莫斯科會談〉(上、中、下),《民國檔案》,1991年2、3、4期。
李中元,〈中蘇不侵犯條約與日蘇中立協定之研究〉,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李嘉谷,〈抗日戰爭時期蘇聯援華貸款問題〉,《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李嘉谷,〈抗日戰爭時期蘇聯對華貸款與軍火物資援助〉,《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
李嘉谷,〈抗戰時期蘇聯援華飛機等軍貨物資數量問題的探討〉,《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
李嘉谷,〈論「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及其對中國抗戰的實際影響〉,《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1期。
李嘉谷、張盛發,〈關於大陸中蘇關係和蘇聯,俄羅斯問題研究的介紹〉,《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3期,2002年3月。
李曉男 ,〈共產國際、蘇聯與中國東北抗日鬥爭關係初探〉,《龍江黨史》,1993年第3期。
沙衛東,〈抗戰時期的新疆問題與中蘇關係〉,《同濟大學學報》, 1995年第6卷第2期。
沈志華,〈中蘇同盟與蘇聯對新疆政策的變化〉,《中國現代史》, 1999年第9期。
沈志華,〈中蘇條約談判中的利益衝突及其解決〉,《中國現代史》,2001年第8期。
沈志華,〈蘇聯出兵東北:目標和結果〉,《歷史研究》,1994年 第5期。
沈慶林,〈國際援華的驅動者和橋樑--保衛中國同盟〉,《黨史研究資料》,1995年第11期。
沈慶林,〈評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的對華援助〉,《黨史研究資料》, 1995年第4期。
汪熙,〈太平洋戰爭與中國〉,《復旦學報》,1992年第4期。
周尚文、勝昊云,〈國家安全利益是制訂對外戰略的基點--評抗日戰爭 時期的蘇聯對華政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 第6期。
周盛盈,〈抗戰後期美國對華的壓蔣聯共政策述評〉,《湘潭師院學 報》,1992年2期。
林宇梅,〈美國援華貸款與中國抗戰〉,《民國檔案》,2003年 第4期。
林秀美,〈魏徳邁調查團與中國〉,《近代中國》第69期(1989年2月)。
邵玉銘,〈抗戰勝利後戡亂失利的檢討〉,《近代中國》第44期(1984 年12月)。
邵玉銘,〈馬歇爾使華再評估〉,《近代中國》第46期(1986年4月)。
邱霖,〈抗日戰爭初期的中英關係 (1937.7-1939.9)〉,《史學月 刊》,1994年5期。
金沖及,〈抗日戰爭初期的國共關係問題〉,《民國檔案》,1998年第1期。
金普森、袁成毅,〈抗戰時期美國與中國共產黨關係評述〉,《杭州大學學報》,1993年3期。
姚崧齡譯;Bohlen Charles E.原著,〈雅爾達會議鑄成的錯誤〉,《傳 記文學》,第24卷第1至2期。
胡之信,〈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外交政策研究〉,《中國現代 史》,1987年第6期。
重慶檔案館,〈蔣介石論《蘇日中立條約》(1941年4月24日)〉,《檔案 史料與研究》,1993年第4期。
唐啟華,〈「大國地位」的追求──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在國際組織 中的努力〉,《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下冊(2002年6月)。
孫才順,〈如何評判抗戰期間中蘇關係中的是非--論抗戰期間中蘇 關係惡化的原因〉,《抗日戰爭研究》,2001年第3期。
孫寶根,〈試析抗戰時期蘇聯對華貸款的次數和總額〉,《檔案史料 與研究》,1992年第1期。
徐世和,〈抗戰時期的中蘇關係述略〉,《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5 年第4期。
時廣東,〈動亂中的同盟──珍珠港事件後中美英戰略關係的形 成〉,《重慶師院學報》,1993年2期。
栗國成,〈美國與一九四四年的國共關係〉,《社會文化學報》, 第7期,1998年12月。
栗國成,〈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受東北」之談判 (1945/10~1946/4)〉,《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2003年12月。
袁 盈,〈抗戰勝利前後中共與美國政府之間關係的演變〉,《歷史 教學》,1994年1期。
馬丁、宋培基,〈「蘇日中立條約」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影響〉,《中 國現代史》,1995年第2期。
高素蘭,〈盛世才與中共(民國26年至31年)〉,《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一期,2001年。
高華,〈孫科與國民政府的對蘇外交(1932-1945)〉,《中國現代史》,1998年第8期。
堵曉東,〈國共兩黨對抗戰的準備之比較〉,《民國檔案》,2001年第3期。
宿忠顯,〈評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蘇聯出兵中國東北〉,《黨史 研究資料》,1995年第7、8期合刊。
張圻福、朱坤泉,〈論抗戰前期國民政府對美依存關係的形成〉, 《民國檔案》,1993年第1期。
張來儀,〈抗戰時期中美關係述評〉,《中國現代史》,1998年第2期
張注洪,〈國際友人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和作用〉,《歷史檔案》, 1998年第3期。
張海麟,〈太平洋戰爭時期中美之間的戰略合作與分歧〉,《軍事歷 史》,1993年第1期。
張國慶,〈抗戰勝利後美蘇國共在東北的角逐〉,《民國檔案》1993年 第2期。
張盛發,〈雅爾達提示的形成與蘇聯勢力範圍的確立〉,《歷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張緒心,〈太平洋關係學會與美國戰時中國政策──麥克倫委員會聽 證會證辭述平〉,《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十六編 對 日抗戰(下),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梁 怡,〈美國外交文件》中有關中國問題史料評介〉,《歷史檔案》,1990年第4期。
梁敬錞,〈中國東北宜為「日俄緩衝國」之謬議--一九四二年居里與蔣 委員長談話披露〉,《傳記文學》,第40卷第6期。
梁敬錞,〈雅爾達密約協定始末〉,《傳記文學》, 第25卷第5期。
許振榮,〈中蘇外交關係研究;民國二十一年──民國四十二年〉, 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連若雪,〈1940年宋子文何以赴美求援〉,《炎黃春秋》,1995年第8 期。
郭大鈞,〈抗戰是其國際關係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北京師範 大學學報》1995年4期
陳立文,〈中國戰時外交的奇兵〉,《近代中國》第79期(1990年10月)
陳立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之背景、經過及其檢討〉,《中華 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86。
陳立文,〈從東北接收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慶祝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1995。
陳德鵬 ,〈中國抗日戰爭國際地位研究的現狀與問題〉,《安徽史 學》,1995年2期。
陳謙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一次外交努力--宋子文1943年 訪英述評〉,南京大學學報,1995年4期。
陳綘,〈論抗戰之初國民黨政府的對美外交〉,《軍事歷史研究》, 1992年第4期。
陸文培,〈試論「蘇日中立條約」對中國抗戰的影響〉,《中國現代 史》,1994年第3期。
陶文釗 ,〈影響戰時中國外交的若干因素〉,《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
陶文釗,〈開羅會議是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點嗎?〉,《歷史研究》, 1995年6期。
馮春明,〈試論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民國檔案》,1986 年第3期。
黃定天,〈二十世紀中蘇關係史研究〉,《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黃風志,〈論1937-1939年英國對華政策〉,《湘潭師院學報》,1992 年第2期。
楊雨青,〈國家利益:蘇俄對華合作者的選擇〉,《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楊奎松,〈中蘇國家利益與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為背景〉,《歷史研究》,2001年第6期 。
楊奎松,〈抗戰期間國共關係研究五十年〉,《中國現代史》,2000年第1期。
楊雲若,〈抗戰時期的國際關係〉,《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4-6期。
楊雲若、李良志,〈共產國際和毛澤東關於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的比較研究〉,《抗日戰爭研究》,1993年第3期。
葉偉濬,〈馬歇爾使華時期美軍陸戰隊在華行止之研究〉,《近代中國》,第64期,1988年4月。
廖碩石,〈王世杰與中蘇有好條約〉,《傳記文學》,第52卷第5期。
聞黎明,〈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第三種力量〉,《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2期。
劉存寬,〈重新評價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增刊。
劉志青,〈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甘肅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
劉達永,〈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借款協定》與中國的國際地位〉,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2月。
劉蓉蓉,〈中蘇同盟和雅爾塔體系〉,《黨史研究資料》1993年第7期。
劉徳喜,〈戰後初期蘇俄與國共兩黨的關係〉,《安徽省委黨校學報》,1991年第1期。
劉維開,〈從《顧維鈞回憶錄》看顧維鈞在韓戰初期中美關係中的角色〉,《近代中國》,第140期,2000年12月。
撒本仁,〈太平洋戰爭前十年間英國對中日戰爭的態度和政策〉,《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2期。
蔣永敬,〈宋子文、史達林中蘇條約談判記實〉,《傳記文學》,第53卷第4期。
蔣國裕,〈馬歇爾來華調處國共關係之經過〉,《近代中國》,第79期,1990年10月。
鄭紹紀,〈抗日戰爭前期美國對國共關係政策〉,《文史哲》,1995年第5期。
閻文濱,〈蔣介石何時得悉雅爾塔協定〉,《民國春秋》,1992年第6期。
戴萬欽,〈杜魯門政府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中止角色(上、下)〉,《美國月刊》,第94期,1994年2月。
鍾家棟,〈一九四一年的中國與蘇日中立條約〉,《檔案與歷史》, 1987年第3期。
魏良才,〈赫爾利與戰時中美關係〉,《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年學術討論會》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
羅志剛,〈三國同盟條約締結後德日對蘇政略之分岐〉,《史學月刊》,1995年第4期。
關中,〈戰事國共和談〉,《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27編中共問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蘇啟明,〈抗戰時期的美國對華軍援〉,《近代中國》,第64期,1988年4月。
顧瑩惠,〈抗日戰爭時期美蘇對華政策與國際關係〉,《東南文化》,1995年第4期。
肆、報紙、期刊
《大公報》,1941-1946,重慶。
《中央日報》,1941-1947, 南京。
《中國現代史》1987年第11期、1988年第5期、1989年第2期、1994年第3 期、1995年第2期、1998年第2期、1998年第8期、1999年第9 期、2000年第1期、2001年第8期、2003年第5期,北京。
《世界史研究動態》,1986年第3期,北京。
《史學月刊》,1994年5期、1995年第4期、1996年第4期,北京。
《民國春秋》,1992年第6期、1995年第4期,南京。
《民國檔案》1986年第3期、1990年第4期、1991年第2、3、4期、1993年第2期、1998年第1期、2001年第3期、2003年第1期、2003年第2期、2003年第4期,南京。
《申報》,1941-1947,上海。
《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2期、1994年第1期、1995年第1期、1995年增刊、1996年第2期、1997年第1期、1998年第1期、1998年第2期、1993年第3期、2001年第3期、2003年第2期,北京。
《和平日報》,1948,上海。
《東南文化》,1995年第4期,南京。
《東南日報》,1948,杭州。
《近代中國》第44期1984年12月、第46期1986年4月、第64期1988年4 月、第69期1989年2月、第79期1990年10月,台北。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3期2002年3月,台北。
《美國月刊》,第94期1994年2月,台北。
《益世報》,1947,天津。
《傳記文學》,第24卷第1至2期、第25卷第5期、第40卷第6期、第52卷 第5期。
《學術季刊》,1993年1期,上海。
《歷史月刊》,1993年6期,台北。
《歷史檔案》,1991年第1期,北京。
《歷史檔案》,1995年第3、4期,北京。
伍、外文檔案資料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 (FRUS), 1941-1946,1949, 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Roosevelt, Franklin D., Francis L. Loewenkeim, Harold D. D. Langley & Manfred Jonas ed. Roosevelt and Churchill: Their Secret Wartime Correspondence, New York: Saturday Review Press,
1975.
T. V. Soong Files, Hoover Institute Archives, Stanford University.
陸、外文著作及論文
Ambrose, Stephen E., Rise to Globalism: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8-1980,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6
Bennett, Edward M.,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the Search for Victory:American soviet Relations, 1939-1945, Wilmington: Scholarly Resources, 1985
Bohlen, Chales E., Witness to History, 1929-1969, New York: Norton, 1973
Buhite, Russell D., Patrick J. Hurle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Connel University Press, 1972.
Cheng, Tien-fong Introd. by John Leighton Stuart, A History of Sino-
Russian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Affairs Press, 1957.
Churchill, Winston S.,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Grand Alliance, III, Boston: Houghton Mufflin Company, 1951
Crocker, George N., Roosevelt's Road to Russia, Chicago:Genry Regery Co.,1959.
Dallek, Robert,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2-1945,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Deane, John R., The Strange Alliance:the Story of Our Efforts at Wartime
Cooperation with Russia,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47
Durrence, James Larry, Ambassador Clarence E. Gauss & U. S.
Relations with China, 1941-1944, Thesis (Ph. D.) :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1971.
Edward, Clubb O., China and Russia: the "Great Gam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Feis, Herbert, Between War and Peace: The Potsdam Con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0
Feis, Herbert, Churchill, Roosevelt, Stalin: The War They Waged and
the Peace They Sought, New Jersy: Prins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Gaddis, John Lew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1941- 194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Gaddis, John Lewis, We Now Know: 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Garthoff, Raymond L., Sino-Soviet Military Relations, New York: F. A.Praeger, 1966.
Garver, John W., "Chiang Kai-shek's Quest for Soviet Entry into the
Sino-Japan War" Poitical Science Quarterly(New York), Vol. 102, no.2 (Sum 1987)
Garver, John W., Chinese-Soviet Relations, 1937-1945,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Harriman, W. Averell and Elie Abel, Special Envoy to Churchill and
Stalin, 1941-1946,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5
Herring, George C., Aid to Russia, 1941-1946: Strategy, Diplomacy,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3
Kolko, Joyce and Gabriel Kolko, the Limit of Power: The World and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1945-1954,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2.
Langer, William L.,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Ancient, Medieval,and Modern,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1952.
Lensen, George A., Strange Neutrality; Soviet-Japanese Relation duringthe Second World War, 1941-1945, Florida: the Diplomatic
Press, 1972
Levine, Steven I., Anvil of Victory: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Manchuria, 1945-1948,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
Maddux, Thomas R., Years of Estrangement: American Rel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1933-1941, (Ph. D Thesi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0
Manser, Richard L., Roosevelt and China: From Cairo to Yalta,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Graduate Board, 1987
Perlmutter, Amos, FDR & Stalin: A Not So Grand Alliance,1943-1945,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3
Schlesinger Jr., Arthur M., The Dynamics of World Power: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1945-1973, vol. II,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73
Sherwood, Robert E., Roosevelt and Hopkins: an Intimate History,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48
Stettnius, Edward R., edited by Walter Johnson, Roosevelt and The
Russians; the Yalta Conference,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49
Truman, Harry S., Memoirs,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1955-
1956
Wei, Liang-Tsai, "General Mashall' s Mediation in China(1)",
Sino-American Relation(Taiwan),Vol. 23, No. 1(1997)
Wei, Liang-Tsai, "General Mashall' s Mediation in China(2)",
Sino-American Relation(Taiwan),Vol. 23, No. 2(1997)
Williams, William Appleman,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
Cleveland: World Publishing, 1959
Young, Arthur N.,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 1937-194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柒、日文資料
香島明雄,《中ソ外交史研究1937-1946》,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0
石井明,《中ソ關係史の研究,1945-1950》,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0
藤原彰,《日本軍事史》上卷 戰前篇,東京,日本評論社,1987
入江昭,《二十世紀の戰爭と平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