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昀珊 |
---|---|
論文名稱: |
藝術與人文教科書歌唱與直笛曲目之內容研究 |
指導教授: | 莊惠君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0 |
中文關鍵詞: | 教科書 、音樂內涵 、音樂類型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 |
英文關鍵詞: | textbook, music content, music category, arts and humanities curriculum schema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6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針對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歌唱與直笛曲目之音樂內涵、音樂類型,以及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附錄教材內容的關連性進行內容分析,研究者選擇九十九學年度教育部通過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為研究對象,國小包含南一、康軒、翰林三個版本,國中包含育成、南一、康軒、翰林四個版本,編製「教科書歌唱與直笛曲目之內涵類目表」、「教科書歌唱與直笛曲目之類型類目表」以及「教科書直笛與歌唱曲目之課程綱要附錄內容類目表」作為研究工具,獲致結論如下:
一、歌唱曲目音樂內涵方面:國中小各版本歌唱曲目以單拍子最多;調性與調式以大調最多;曲式以二段式最多;聲部以齊唱最多;語言以國語最多。
二、直笛曲目音樂內涵方面:國中小各版本直笛曲目以單拍子最多;調性與調式以大調最多;聲部以齊奏最多;曲式部份國中各版本以二段式最多;音程部份國小各版本音程皆依冊次逐漸增加。
三、歌唱曲目音樂類型方面:國中小各版本歌唱曲目在地區方面皆以臺灣佔所有地區之冠;風格方面國小各版本以民謠為多數,國中亦以民謠或流行音樂為多數。
四、直笛曲目音樂類型方面:地區方面國小以臺灣曲目、美國曲目或日本曲目居冠,國中則以歐洲曲目為多數;風格方面國小以民謠曲目最多,國中則以民謠及流行音樂並列最多。
五、歌唱與直笛曲目與課程綱要教材內容關連方面:國民小學各版本教科書之歌唱與直笛曲目與課程綱要教材內容,在第二階段的藝術生活方面各版本略有不同,第三階段方面,各版本皆著重於習唱與欣賞不同時期、地區、文化風格的音樂。國民中學各版本教科書均著重演奏、演唱、欣賞多種文化風格的樂曲。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conduct a content analysis on the singing and recorder repertoires of music textbooks for elementary and junior-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 Four textbook versions (Nani, Kang Hsuan, Han Lin, and Uchen) were reviewed in this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Scales”, “Category Analysis Scales”, and “Curriculum Comparison Scales” were designed and applied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attempted to review the characters and differences of repertoires in each version of textbook. The findings, discussions, and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Duple meter, major modality, and binary form were most used in singing repertoire. Sing in unison and Chinese language were the most numerous. Singing range was increased with grades.
2. Duple meter, major modality, playing in unison, and binary form were appeared most frequently. The melodic range was increased with grades in the recorder repertoires.
3. Folk song and popular music were appeared most in the textbooks.
4. Taiwa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repertoires were found most in the elementary textbooks; European repertoire was the most common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一、中文部份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証。臺北:幼獅。
王立心(2009)。書評—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增訂版)。教科書研究,2(1),165-172。
王素芸(2004)。從教科書編審制度變遷看臺灣教育改革。國立編譯館館刊, 32(2),4-14。
王靜琪(2008)。舒伯特「降A大調彌撒曲」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王耀華、杜亞雄(1999)。中國傳統音樂概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吳佩珊(2005年1月18日)。從流行音樂看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專題研究計畫。2010年3月26日,取自臺南藝術學院民族音樂中心網頁:http://art.tnnua.edu.tw/ethnomu/talk/05paper/g93/05_g93_931015.htm
吳昭賢(2004)。國小三年級直笛吹奏教學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音樂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素月、陳鳳汝、楊雅婷(2006)。歌唱於英語故事教學之應用。國教之友,57(1),23-36。
吳舜文(1991)。一般學校音樂課程中的直笛教學。中等教育,42(6),83-91。
吳舜文(1992)。國中直笛教學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榮桂(1986)。直笛教材教法研究—談本省現有直笛教材分析。音樂教育,3,17-28。
呂燕卿(2008)。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97課程綱要之新理念及其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75,35-44。
宋淑紅(2008)。論歌唱藝術中的語言訓練。音樂創作,3,126-127。
扶志凌(2005)。教科書內容多元化與意識形態關係的探討—以審定本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坤崇(2002)。國民中小學新舊課程銜接理念。2010年3月19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link/basic.php
李宛蓁(2009)。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金霞(2004)。簡上仁與臺灣囝仔歌。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李春燕(2007)。試論歌唱與語言的關係。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6),123-125。
李碧玲(2008)。流行音樂與前青少年期自我建構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依玲(2006)。藝術與人文領域第二階段教科書音樂內容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杜正勝(2000)。同心圓理論與教育文化的新思考。新世紀智庫論壇,10,68-73。
汪怡琳(2006)。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音樂課程之內容分析與評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玉(2010)。論音樂表演中的心理素質體現。金色年華:教學參考,10,90。
林小玉(2001)。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踐。音樂藝術學刊,1,61-88。
林佳怡(2007)。鈴木教學技巧應用於國中直笛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鈴木直笛教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宜玫(2006)。國中直笛教學實施合作學習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培琦(2006)。孟德爾頌十二首二重唱歌曲之研究與應用。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聖儀(編譯)(2008)。新編音樂辭典樂語。臺北:美樂出版社。
林耀弘(2009)。流行音樂運用在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谷芳(1998)。傳統音樂概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姚世澤(2003)。音樂教育學新論。臺北:師大書苑。
洪淑芬(2004)。高高屏地區國民小學合唱指導者教學專業素養與教學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慧禪(2008)。第三學習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材歌曲內涵之分析比較-以康軒、翰林版本為例。國立臺南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胡妙德(1992)。流行音樂的界定。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20。
孫晉梅(2005)運用流行音樂提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孫精誠(2010)。感悟大師—黃金時代鋼琴巨匠的琴風樂韻。北京:藍天出版社。
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原作者:A. Bennett)。臺北:書林。(原著出版年:2000)
徐大衛(2005)。繆思的使徒—臺灣戰後古典音樂樂評人的軌跡與信念。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麗紗(2008)。音樂教育篇—臺灣近現代音樂教育綜觀。臺灣藝術教育史,1-104。
徐麗紗(2011)。西化、本土與全球性—臺灣音樂教育百年。美育,180,16-27。
高子晴(2005)。兒童合唱團之教學內容探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國立編譯館(2009)。國民中小學九十八學年度上學期教科書一覽表。2010年3月17日,取自:http://dic.nict.gov.tw/~textbook/dic/98(1).html
國立編譯館(2009)。國民中小學九十八學年度教科書一覽表。2010年3月17日,取自:http://dic.nict.gov.tw/~high/dic/shnews94.htm
國立編譯館(2010)。國民中小學九十八學年度下學期教科書一覽表。2010年3月17日,取自:http://dic.nict.gov.tw/~textbook/dic/98(2).html
康謳(1993)。大陸音樂辭典(9版)。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康瓊文(2000)。國小音樂教科書各族群歌曲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碧芳(2006)。國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直笛教材內容分析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蕙慧(1996)。從生理學觀點探討兒童音樂教育。新竹師院學報,9,339-361。
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1994)。教育百科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莊蓓汶(2009)。高雄縣國小學生對本土音樂之不同風格及音樂表演形態的偏好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春美(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閩南語教科書選用行為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創刊號,69-90。
陳惠齡(1990)。小豆芽的成長。臺北: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揚真(2008)。琵琶與其他樂器之二重奏作品分析與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綾君(2007)。多元音樂聆聽於國小學童音樂性向及音樂偏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學謙(1993)。國民小學兒童發聲法之指導。臺北師院學報,6,625-644。
陳曉雰(2003)。臺灣高等音樂教育發展概況。兩岸專業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27-143。
陳靜雯、林盈晴、林映岑、徐韶亭、陳詩雯、林宜潔、崔梓渝、廖苡君、黃琤雯(2007)。由音樂教學現況與音樂教材分析探究幼兒音樂概念學習之多元智能運用及多感官教學取向。崑山科技大學幼保係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臺南。
陳綉惠、莊敏仁(2011)。臺中市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唱歌聲音與歌唱音準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7,205-238。
傅雷(2003)。傅雷音樂講堂—認識古典音樂。臺北:三言社。
單文經(1997)。美國中小學實施鄉土教育的作法。人文社會科學教學通訊,8(2),139-162。
曾火城(1996)。學校如何做好教科書選用工作。國立編譯館「通訊」,8(4),27-30。
曾珮琳(2005)。國小學生音樂偏好風格之研究—以彰化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日進(2003)。論廣東音樂的曲名、意境和韻味。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27-30。
黃榮泰(2008)。兒童臺語說唱教學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瓊慧(2003)。藝術與人文領域在生活課程中的實施探究—以低年級音樂教學為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國內徵稿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慈惠法師(2009)。佛教音樂古今談。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18-35。
楊孝濚(199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臺北:三民。
楊國鑫(1998)。臺灣客家創作歌曲的形成與發展。論文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主辦)之「中央大學客家民族文化研討會」,中壢。
楊德威(2005)。五四時代(1919-1937)中國藝術歌曲之研究—以趙元任、黃自作品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詹俐俐(2008)。臺灣客家創作歌曲在客語教學上的運用:以陳永淘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詹珮甄(2006)。「周杰倫」現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廖悌妏(2011)。國民中學男聲合唱團教學實務之研究—兩位合唱團指導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熊千瑩(2006)。國小四年級生音樂概念迷你課程學習反應之分析。國立臺南大學音樂教育學系音樂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趙春美(2009)。論黃自《思鄉》《春思曲》《玫瑰三願》三首藝術歌曲的教學特點。東北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長春。
趙婷(2008)。從《歌劇魅影》中唱段分析看音樂劇聲樂演唱特徵。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北京。
趙景惠(1987 )。直笛教學的推展與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季刊,4(30),29-32。
劉玉潔(2007)。歌唱中表演藝術探索。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3(6),84-85。
劉禾寰(2009)。以直笛教學輔助國小學童音樂表現能力之探討—相關文獻之回顧與分析。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報,1,16-31。
劉婷婷(2010)。談聲樂演唱中語言的重要性。2011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zidir.com/html/yslw/yl/94722.html
劉燕儷(2005)。從歷史變遷看臺灣流行歌曲—以臺灣史教學為中心。2010年3月26日,取自:http://ir.chna.edu.tw/bitstream/310902800/1058/1/93CNGE9302.pdf
慕羽(2004)。百老匯音樂劇—美國夢和一個恆久的象徵。臺北:大地出版社。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簡茂發、黃光雄等編,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文化。
潘宇文(1999)。合唱基礎教學之方法與應用。國教天地,134,30-47。
潘宇文(2004)。西方合唱藝術與教學理念發展之歷史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九十三年度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教育之心理、社會及文化議題論文集,343-360。
潘刻科(2011)。分析日常音、語音、音樂音三者的異同用於指導音樂表演。研究生論壇,8,50-51。
滕淑芬(譯)(2004)。聽音樂,孩子更聰明(原作者:S. Habermeyer)。臺北:智庫。(原著出版年:1999)
蔡宗德(2006)。傳統與現代性:印尼伊斯蘭宗教音樂文化。臺北:桂冠。
蔡宗德(2011)。爪哇入神舞蹈中的儀式型態、音樂特性與社會功能。南藝學報,3, 75-114。
鄭心怡(2006)。臺南地區老年人音樂偏好與聆聽音樂之生理反應。國立臺南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盧麗蓉(2006)。國民中學音樂課「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美鈴(1996)。多元文化教學—音樂教學新趨勢。載於黃政傑主編,音樂科教學法(一)。臺北:師大書苑。
賴美鈴(2001)。從教科書制度談國中音樂教科書的演進。2011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music.ntnu.edu.tw/conference/liu/iam/7.htm
賴美鈴(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音樂課程設計探究。發表於教育部主辦之「教育部九十學年度國民中小學音樂班教學研討會」,臺北。
賴美鈴(2004)。臺灣高中音樂課程的新趨勢。2010年3月27日,取自:http://hischool.moe.edu.tw/main/course/entity_throw_file_attach.php?lang=zh_tw&system_id=110&system_id_attach=149
賴麗琇(2002)。德國文化史。臺北:中央圖書出版社。
鍾明芝(2011)。2002至2010年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國小團體B組同聲合唱六首多次重覆自選曲之選用狀況與指導要領。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鍾若欣(2009)。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簡意文(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生活教科書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藍順德(2001)。我國中小學教科書編審制度的回顧與前瞻。國立編譯館,14(2),2-10。
魏國泰(2006)。教科書的重要性。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2010年3月19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41.htm
蘇郁惠(2005)。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藝術教育研究,9,1-32。
二、西文部份
Adorno, T. W. (1991). The culture indust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Appen, R. (2007). On the aesthetics of popular music. Music Therapy Today, 8 (1), 5-25.
Armstrong, J. & Bray, J. (1986). How can we improve textbook. Colo: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 ERIC No. ED 292208
Atkinson, D. S. (2010). The effect of choral formation on the singing voice. Choral Journal, 24-33.
Backus, J. (1977). The acoustical fundations of music (2nd ed.). New York: W. W. Norton.
Brown, A. R. (2007). Computers in music education: Amplifying musicality. New York: Routledge.
Burton S. L. (Ed.). (2012). Engaging musical practices: A sourcebook for middle school general music.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Buyer P. (2009). Secrets of success from top college drumlines. Percussive Notes, 18-19.
Corbin, L. A. (1982). Vocal pedagogy in the choral rehearsal: The influence of selected concepts on choral tone quality,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nging process, and student attitude toward choir particip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io.
Cross, I. (2001). Music, cognition, culture and evolution.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 930, 28-42.
Cross, I. (2004). Music and meaning, ambiguity and evolution. Musical Communication, 27-43.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Collier Macmillan.
Eargle, J. M. (1990). Music, sound,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Frith, S. (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 London: Constable.
Hanslick, E. (1891). The beautiful in music: A contribution to the revisal of musical aesthetics. London: Novello and Company, Limited.
Hanslick, E. (1986). On the musically beautiful: A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revision of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Indianapolis: Hackett.
Jones, S. (Ed.). (2002). Pop music and the pres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Kerlin, J. (2008). Student teaching and seminar: Music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Music, 1-4.
Linde, H. M. (1974). The recorder player’s handbook. New York: Schott.
Merriam, A. P. (1964).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Chicago: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eyer, J. (2009). Acoustic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usic (5th ed). New York: Springer + Business Media, LLC.
Mitchell W. (1999). Netnews. CMJ New Music Report, 58(1), 21.
Moore A. F. (Ed.). (2003). Analyzing popular musi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R. A. (1997). Creating country music: Fabricating authentic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dgen, J. S. (1977). Physics and the sound of music. New York: John Wiely & Sons, Inc.
Riemer, B. (1989).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Prentice-Hall.
Ross, B. (2010). A fundamental explanation of musical meaning in terms of mental states. 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 Stellenbosch.
Wagoner, C. C. (2009). A Choral Director’s First Task. ChorTeach, 2(1), 8-9.
Wallin, N.L., Merker, B., & Brown, S. (Eds.). (2001). The origins of music. Cambridge, MA: MIT Press.
Wang, P. C. (2010). An analytical study of music textbooks used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chinese society.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7(7), 43-52.
Wicke, P. (1987).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uan, J. F. (2007). Th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rumental music theory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Beijing, China.
Zangwill, N. (2004). Against emotion: Hanslick was right about music.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44(1), 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