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董慧文
論文名稱: 張拓蕪散文研究
指導教授: 潘麗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張拓蕪大兵文學現代散文返鄉書寫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9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張拓蕪(1928-)的散文作品,具有豐富的紀實性與強烈的生命力。自從1976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代馬輸卒手記》,他平實流暢的文筆,呈現出軍旅生涯的點點滴滴,作為一個四處流離的小兵,他所述說的是正式軍史沒有記載到的軍中真實面貌,在出版當時即大受歡迎,發行了二十八版,受到廣泛注意。爾後他的創作也都延續了他這份真誠的特色,他以中風之後半殘的身軀,寫作不輟,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著作,得到許多獎項肯定,足見他散文的特殊地位,他堅強的人生態度也廣受大眾的尊敬。本論文的研究就是以張拓蕪的散文為中心,突顯出他獨特的散文成就。
    張拓蕪至今已八十多年的生命歷程,嘗盡了人生中的喜怒哀樂,流離動盪,不論是心靈上或是生理上都遭受過大痛苦大打擊。但因為他有著純真不矯飾的人格特質,這些經歷化為筆下的文字,題材之豐富自不待言。他帶領讀者進入那特殊的人生際遇中,不論是他早年從軍的大兵經驗,還是對於安徽老家兒時記憶的懷念以及返鄉探親後的失落,還有中風致殘的影響,以及家庭破碎的傷痛,這些個人特色鮮明的內容,呈現出主題多樣的動人風貌。
    而張拓蕪的散文作品,在文字上,他善用各式白描的手法,說理敘事無不生動。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充滿了作者的巧思與安排。他筆下的人物,鮮明有味,充滿著細膩的觀察,以及深沉的悲憫。他不論是寫人物,還是描述事件,非常擅長使用村語俗諺,讀來親切活潑,既驚訝於他的腹中典故,更讚嘆他的運用得宜。本論文從「生動活潑的敘述」、「情深意摯的描寫」、「幽默瀟灑的意趣」三部分來探討他的散文藝術價值。
    現代散文的園地,應該得到更多人的關注,筆者研究張拓蕪的散文,期待能有拋磚引玉的迴響。

    第一章 緒論 P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P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探討 P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P11 第二章 張拓蕪其人與其創作歷程 P16 第一節 張拓蕪生平概述 P16 第二節 張拓蕪的寫作歷程 P26 第三節 張拓蕪的創作觀 P40 第三章 張拓蕪散文的主題內涵 P49 第一節 軍旅生活的描繪 P50 第二節 家鄉風土的追憶 P75 第三節 罹病殘障的苦痛 P101 第四節 坎坷人生的體悟 P113 第四章 張拓蕪散文的藝術經營 P130 第一節 生動活潑的語言 P131 第二節 情深意摯的描寫 P150 第三節 幽默瀟灑的意趣 P161 第五章 結論 P175 ※參考文獻 P182

    壹、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張拓蕪著作(依首次出版先後次序排序)
    張拓蕪:《代馬輸卒手記》,臺北:爾雅出版社,1976年
    張拓蕪:《代馬輸卒續記》,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張拓蕪:《代馬輸卒餘記》,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張拓蕪:《張拓蕪自選集》,臺北:黎明出版社,1979年
    張拓蕪:《代馬輸卒補記》,臺北:爾雅出版社,1979年
    張拓蕪:《代馬輸卒外記》,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
    張拓蕪:《左殘閒話》,臺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
    張拓蕪:《坐對一山愁》,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張拓蕪:《坎坷歲月》,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張拓蕪:《桃花源》,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張拓蕪:《我家有個渾小子》,臺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
    張拓蕪:《代馬輸卒手記「代馬五書」精華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
    張拓蕪:《何祇感激二字》,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張拓蕪:《墾拓荒蕪的大兵傳奇》,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二、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鼎鈞:《文學種籽》,臺北:明道文藝雜誌社,1996年
    杏林子:《杏林小記》,臺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李豐楙:《中國現代散文選析》,臺北:大安出版社,1985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臺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評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張輝誠:《離別賦》,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趙滋蕃:《文學原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陳義芝:《文字結巢》,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鄭明俐:《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鄭明俐:《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隱地:《遺忘與備忘》,臺北:爾雅出版社,2009年

    三、編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德威、黃錦樹主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編選、導讀:《台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外省臺灣人協會:《流離記意:無法寄達的家書》,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聯合文學出版社編輯製作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發行,2008年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周振甫主編:《散文寫作藝術指要》,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唐捐主編:《台灣軍旅文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齊邦媛、王德威主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社, 1997年
    張曉風:《蜜蜜》,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
    張曉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壹》,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楊在宇等編撰:《20堂北縣文學課---台北縣文學家採訪小傳》,臺北:台北縣文化局發行,2009年
    廖玉蕙、陳義芝、周芬伶主編:《繁花盛景──台灣當代文學新選》,臺北:正中書局,2003年
    陳大為、焦桐、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1.2》,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1年
    陳義芝編:《散文20家》,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蕭蕭:《九十五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

    貳、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林佳惠:《野風文藝雜誌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洪玉梅:《鍾理和疾病文學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翁柏川.:《「鄉愁」主題在台灣文學史的變遷──以解嚴後(1987年-2001年)返鄉書寫為討論核心》,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張吉:《張拓蕪的散文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喻大綸:《從大陸到台灣:一位資深榮民生命史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曾淑惠:《老兵文學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2000年
    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台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參、單篇論文及報紙(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三毛:〈張拓蕪的傳奇《代馬輸卒手記》〉,台北,《爾雅人》,1988年5月10日
    王符:〈竟有輸卒堪代馬──讀張拓蕪代馬五書後的小感想〉,台北,《台灣日報》,1981年4月27日
    王師基倫:〈晚境三疊—張拓蕪《何祇感激二字》讀後〉,台北,《文訊》,1998年12月
    王鼎鈞:〈我和軍營的再生緣〉,台北,《聯合報》,2008年10月25日
    司馬中原:〈代馬輸卒手記:震撼文壇的作品〉,台北,《書評書目》,1976年4月
    古渡:〈我品《代馬輸卒手記》〉,台北,《中華日報》,1976年5月26日
    羊令野:〈不問生生死死來時路〉,台北,《書評書目》,1976年4月
    羊令野:〈墾拓荒蕪、播種新糧──讀《代馬輸卒手記》〉,台北,《聯合報》, 1977年11月24日
    任真:〈大海濤裡的一朵浪花──讀《代馬輸卒手記》〉,台北,《新文藝》,1976年9月
    呂素端:〈大兵文學的經典〉,台北,《文訊》,1986年127期。
    辛鬱:〈沈甸的天地〉,台北,《創世紀》,1966年1月
    辛鬱:〈烽火、流離、詩──談張拓蕪及其《代馬輸卒手記》〉,台北,《中華文藝》,1977年2月
    辛鬱:〈隱遁的角色──試析「代馬輸卒」中的人物特性〉,台北,《台灣日報》,1981年1月10日
    李震洲:〈從手記到續記──張拓蕪大兵世界的探索〉,台北,《台灣時報》,1978年9月26日
    李庸定:〈一本美的散文〉,台北,《國語日報》,1978年12月31日
    李庸定:〈重讀「代馬輸卒」〉,台北,《國語日報》,1980年1月27日
    沈謙:〈生活中歷練出的大兵文學-讀張拓蕪「天大的事」〉,台北,《幼獅少年》,1988年12月
    沈謙:〈福報就在當下--《何祇感激二字》真情流露〉,台北,《九歌雜誌》,1998年9月10日
    余光中:〈總序〉,收入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臺北:九歌 出版社,1989年
    林貞羊:〈看他橫逆中的談吐〉,台北,《文訊》,1988年12月
    林少雯:〈五月狩及代馬輸卒歲月的沉潛〉,台北,《中央日報》,2000年1月3日
    亮軒:〈說到心酸處,正是開顏時──《代馬輸卒》系列有感〉,臺北,《中華日報》,1977年12月8日
    施君蘭:〈撕裂與創新—當《野風》吹過〉,台北,《歷史月刊》,2003年7月
    姚曉天:〈《代馬輸卒手記》評介〉,台北,《青年戰士報》,1976年5月12日
    施君蘭:〈《野風》的編輯們〉,台北,《文訊雜誌》,2003年7月
    姜穆:〈自有風流:我讀《代馬輸卒手記》〉,台北,《中華日報》,1976年11月22日
    姜穆:〈張拓蕪的世界〉,台北,《文藝》,1978年3月
    康嘉:〈張拓蕪寫活了「小洋芋」〉,台北,《中央日報》,1978年5月31日
    勞等:〈坎坷歲月‧代表人物──張拓蕪的新書讀後感〉,台北,《文藝月刊》, 1985年4月
    馮季眉:〈以血淚繪成的時代影廓:專訪張拓蕪先生〉,台北,《文訊》,1997年7月
    許燕:〈時代的見證──讀張拓蕪《坐對一山愁》〉,台北,《文藝月刊》,1985年8月
    彭品光:〈喜見豐收〉,台北,《中央日報》,1976年7月20日
    彭歌:〈風花雪月之外〉,台北,《聯合報》,1977年8月20日
    黃武忠:〈落後社會中的優美人性-「代馬輸卒手記」與「碎琉璃」之比較〉,台北,《青年戰士報》,1978年9月4日
    黃秋芳:〈代馬輸卒手記〉,台北,《翰海觀潮》,1987年5月
    楚戈:〈真實就是一種美:讀《代馬輸卒手記》〉,台北,《書評書目》,1977年 10月
    楚戈:〈看不見的淚水──為張拓蕪「代馬五書」喝采〉,台北,《臺灣時報》, 1981年1月15日
    盛乃承:〈率真是美〉,台北,《人與社會》,1978年2月
    章江:〈「卒子的世界?」我讀《代馬輸卒手記》〉,台北,《台灣新生報》,1976 年7月1日
    菩提:〈「代馬輸卒」逍遙遊──讀拓蕪的書有感〉,台北,《台灣新生報》,1979年4月15日
    菩提:〈談張拓蕪的兩首短詩〉,台北,《中華文藝》,1981年4月
    張拓蕪:〈在逝去的歲流中尋覓我的青春年少〉,《台北畫刊》,臺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2000年12月
    張健:〈落實的鄉愁〉,台北,《聯合文學》,1986年4月
    張綸:〈《代馬輸卒手記》續後〉,台北,《青年戰士報》,1976年6月27日
    瘂弦:〈五月的獵手:沈甸〉,台北,《新文藝》,1964年6月
    楊維真:〈戰爭、記憶、文學:以張拓蕪《代馬輸卒五書》為分析場域〉,台北,於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所舉辦之「集體暴力及其記述:1000-2000年間東亞的戰爭記憶、頌讚和創傷」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2005年7月28日
    楊樹清:〈張拓蕪譜黃昏之戀〉,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
    趙玉明:〈消遣張拓蕪──代馬輸卒的書和人〉,台北,《聯合報》,1980年12月28日
    廖淑項:〈「左殘」名作家張拓蕪〉,台北,《長春月刊》,1983年5月
    劉詠森:〈讀《代馬輸卒手記》〉,台北,《中華日報》,1976年9月26日
    歐宗智:〈張拓蕪散文的自我嘲諷〉,台中,《明道文藝》,1995年7月
    陳盈珊:〈張拓蕪代馬輸卒五書 具史料意義〉,台北,《中國時報》,2005年7月29日
    陳遼:〈以赤子之心看世界──讀《坎坷歲月》〉,台北,《中華日報》,1989年 11月24日
    隱地:〈關於「代馬」五書〉,台北,《青年日報》,1994年8月15日
    鄧文來:〈大兵文學代表作〉,台北,《書評書目》,1976年4月
    蕭蕭:〈透露生命的芬芳──我讀「代馬輸卒」三書〉,台北,《台灣新聞報》, 1978年9月28日
    蕭蕭:〈執「事」--散文的舊格局與新功能〉,收入蕭蕭主編《九十五年散文選》, 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
    顏崑陽:〈現代散文長河中的一段風景〉,收入顏崑陽主編《九十二年散文選》, 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鄭愁予:〈從感性到率性〉,台北,《中國時報》,1985年5月25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