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又銓 |
---|---|
論文名稱: |
運用故事討論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班級合作氣氛之實驗研究 |
指導教授: | 唐淑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7 |
中文關鍵詞: | 故事討論教學 、班級氣氛 、合作技巧 、情意教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7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故事討論教學」在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其在班級合作氣氛方面是否有顯著成效。採用準實驗法中「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54位國小五年級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實驗組、一組控制組。實驗組採用閱讀加討論的教學方式;控制組則實行閱讀但不討論的教學方式。實驗設計了五個主題課程,實驗組進行為期六週共十二堂課的故事討論活動,控制組則進行一般性的閱讀活動。實驗前、後學生均接受「班級合作氣氛」的測驗,其測驗分數、學習活動單、學習回饋單與教學省思札記皆為本實驗的分析對象,以瞭解兩組學生在個人合作技巧與班級合作氣氛上是否有所提升。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1)故事討論教學在增進「個人合作技巧量表」後測總分上,達到顯著效果。在各分量表的後測分數上,在「合作關係」、「團隊領導」、「利人利己」和「溝通協商」四向度上有顯著差異,僅在「任務分工」向度上其效果並不顯著。(2)相較於控制組,實驗組學生在「班級合作氣氛量表」後測總分上,未達顯著。在各分量表的後測分數上,在「合作關係」、「團隊領導」、「利人利己」三向度上其效果並不顯著,僅在「任務分工」與「溝通協商」兩向度上有顯著落差,尤其對於前測成績較佳的前26%~37%的學生而言,其差異更為顯著。
此外,本研究亦對故事討論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過程,做詳細的記錄與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未來班級合作氣氛議題研究上的參考。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無日期)。重要內政統計參考指標。2011年7月6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indices/list.xls
尹曼萍(2004)。以『合作技巧教學』探究國小自然科合作技巧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王宇萱(2009)。資訊科技融入低年級品格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秀文(2007)。故事討論對國小學童社交技巧影響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萬青(1999)。讀書治療。臺北:心理。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2,133-156頁。
吳致維(2010)。學生應具備之合作能力初探。取自http://www.edu.tw/~society/e-j/87/A15.htm
吳英長(1979)。怎麼跟小朋友講故事。國教之聲,13(2),1-5頁。
吳英長(1986)。兒童故事基架的分析。臺東師專學報,14,195-213頁。
吳淑美(2010)。經營合作的班級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吳愛芠(2010)。繪本教學融入國小六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吳靖國、魏韶潔(2007)。從聽故事的心理反應談故事教學之原則。教育科學期刊,7(1),15-35頁。
李茂興(譯)(1996)。M. Argyle著。合作。臺北:巨流。
林兆君(2003)。本土少年小說改寫為情意教學案例之行動研究─以學習挫折容忍力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未出版。
林良(1976)。淺語的藝術:兒童文學論文集。臺北:國語日報。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運用。臺北市:心理。
林進財(主編)(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復文。
林筠菁(2005)。運用故事發展學童同理心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未出版。
邱翠珊(2004)。故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未出版。
柯華葳、幸曼玲(1996)。討論過程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論文發表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洪銀杏(2001)。「教師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國小低年級教堂之實施。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在職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唐淑華(2000)。以讀書治療挑戰低成就學生之知識信念的實驗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21-50頁。
唐淑華(2001)。一個「情意教育」加「統整課程」的行動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3,1-26頁。
唐淑華(2004a)。情意教育─故事討論取向。臺北:心理。
唐淑華(2004b)。說故事談情意。臺北;心理。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湘君(1995)。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8,284-307頁。
張瓊文(2010)。我不要道歉!?─用同理心化解孩童的衝突。臺灣教育雙月刊,664,43-45。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莊惠美(2010)。培養「同理心」─搭起人際互動的橋樑。臺灣教育雙月刊,666,47-49。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未出版。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師苑。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黃朝凱(199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未出版。
楊明達(2003)。以合作技巧教學探究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楊茂秀(1992)。討論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鄒慧英、黃秀霜、陳昌明(2011)。從 PISA 2009 建構反應題剖析臺灣學生的閱讀問題。課程與教學季刊,14(4),25-48頁。
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劉依玲(2007)。教育改革下國小英語教師專業認知與班級氣氛、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宜融(譯)(2001)。A. Chambers著。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臺北:小魯。
蔡尚志(1996)。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B. Cazden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臺北:心理。
蔡淑媖(2001)。從聽故事到討論。臺北:富春。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心理。
鄭端容(1994)。班級經營第一課─談班級氣氛的營造。北縣教育,3,22-23頁。
盧美貴(2002)。班級氣氛與學習。載於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合著),班級經營(頁435-471)。臺北:心理。
鍾聖校(2000)。情意溝通教學理論。臺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uchler, J. (1993). What is a discussion. In M. Lipman (Ed.), Thinking children and education (pp. 523-532). Dubuque, IA: Kendall/Hunt.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In S. Sharan (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p.23-27).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Johnson, D.W.,&Johnson, R. T.(198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Co.
Johnson, D.W.,&Johnson, R. T.(1991).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3rd ed). Boston: Aley and Bacon.
三、故事文本
中山聖子(2010)。深山留學夏令營。臺北:新苗文化。
羅大里(2010)。電視機裡的吉普。臺北:天下文化。
羅大里(2010)。藍箭號。臺北: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