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國彬
論文名稱: 學術 /發表/會的合法化研究---系統性另類論述的建立
指導教授: 劉一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慣習策略資本合法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5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學術/發表/會的合法化研究—系統性另類論述的建立
    研究生:張國彬
    指導教授:劉一民博士
    摘 要
    本研究以台灣師大體育研究所每週定期舉行的研究生學術發表會為研究對象,試圖引用布迪厄社會學理論,整合有別於發表會正統論述的另類說法,來揭露發表會潛藏的機制,呈現其隱匿的目標,對其進行心態結構的批判,以行動展現主體的能動性,而達成合法化另類說法的目的,特將此研究過程稱之為系統性另類論述的建立。
    系統性另類論述的建立環節如下:一、揭露行動者在場域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一直受到慣習和策略這些潛藏機制的支配。二、呈現機制又受到合法化這個隱匿目標的影響,當我們知道了機制和目標之後,表示對發表會已有相當的了解。三、此時能夠全面和深入地對發表會提出批判,因而歸結出其具有速食性、任意性和淺化性。四、接著批判之後,有意識地利用資本採取行動,展現一下行動者的能動性。
    此四個另類論述就像環節相扣在一塊,達到四位一體相互補充說明,構成一個相互支援的另類論述系統網絡,能夠產生相當強大的力量,來抗衡正統論述。
    關鍵詞:慣習、策略、資本、合法化。

    Research of the Legitimation of Seminar
    —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atic Alternative Discourse
    Master’s Thesis, 2003, 126 pages
    Chang, Kuo-Bin
    Advisor: Liu, I-Min, Ph.D.
    Abstract
    The target for this research is the weekly graduate seminar held by Department of P.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ramatize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wo things: the high-sounding tone discourse that brings the seminar into being and keeps it going regularly and the students’ underground antipathy against the seminar. Pierre Bourdieu’s sociological theory i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o disclose the hidden mechanism and objective of seminar, analyze their mental structure, and reveal the agent’s mobility through action. The process of this research is specially call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atic alternative discourse(E.S.A.D.).
    The following are the four steps in E.S.A.D. The first is to reveal that the agent’s behaviour at the seminar is subject to the hidden mechanism of habitus and strategy. The second is to present that the hidden mechanism of habitus and strategy is affected by the objective of legitimation of what happens at the seminar, and that when the agent knows the mechanism and objective, the agent knows the way the seminar operates. The third is that the agent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criticizes the way such a seminar operates and generalizes it with three characteristics: it is fast, incautious and superficial. The fourth is that after the criticism of the operation of such a seminar, the agent consciously uses capital to take action to display the agent’s mobility.
    The four steps in E.S.A.D. are interrelated,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forming a network of mutually supportive alternative discourse and exerting such an impact that can discredit high-sounding tone discourse.
    Keywords:habitus、strategy、capital、legitima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二個廚餘 3 第三節 另類論述的產生條件 6 第四節 從社會學到布迪厄社會學的啟發 8 第五節 研究目的 13 第六節 名詞解釋 14 第二章 理論探討 15 第一節 布迪厄的生平 15 第二節 布迪厄的學術研究和社會行動簡介 17第三節 布迪厄對主觀和客觀的調和 21 第四節 場域和慣習 25 第五節 敲打布迪厄社會學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資料蒐集 37 第二節 資料處理 40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1 第四章 學術、發表與慣習 42 第一節 學術發表會如影隨形 42 第二節 學術的樣子 44 第三節 發表的樣子 50 第四節 慣習 57 第五節 本章小結 64 第五章 會與策略 65 第一節 會的樣子 65 第二節 策略 67 第三節 策略分析 7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86 第六章 合法化、批判與行動 87 第一節 合法化 87 第二節 批判 94 第三節 行動 109 第七章 結論、建議與後記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4 第三節 後記 117 參考文獻 12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民91),中華民國體育學會九十一年度大會手冊.(未出版)。
    李佑峰(民91),Seminar的虛幻世界.師大體育系刊,第46期,86-87。
    李猛等譯(民87),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P.Bourdieu & L.D.Wacqwuant原著,1992出版).北京:中央翻譯。
    李猛(民89),布赫迪厄和華康德:《反思社會學導引》。載於胡宗澤等著,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二(頁293-305).台北:昭明。
    邱天助(民87),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南方朔(民89),語言是我們的海洋.台北:大田。
    洪鎌德(民84),卜地峨社會學理論之析評.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第24期,1-34。
    師大體育系(民88),研究生手冊.(未出版)。
    高宣揚(民80a),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第29卷第3期,21-26。
    高宣揚(民80b),政權社會學的開創者—比埃爾.布爾迪厄.當代政治心靈,302-354.台北:正中。
    高宣揚(民87),當代社會理論(下).台北:五南。
    高宣揚(民91),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莊瑞琳(民91),應用波笛爾.當代,第174期,24-39。
    孫智綺譯(民91a),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Bonnewitz原著,1997出版).台北:麥田。
    孫智綺譯(民91b),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P.Bourdieu原著,1998出版).台北:麥田。
    韋積慶(民81),結構馬克思的舵手-阿圖塞.當代社會思想巨擘,138-157.台北:正中。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舒嘉興(民90),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台北:桂冠。
    曾奕楷(民92),渾沌體研所.師大體育系刊,第47期,28-30。
    曾美嘉(民92),凝結的三秒〜從口頭發表追尋自我.師大體育系刊,第47期,302-304。
    楊振富譯(民89),學術這一行(D.Kennedy原著,1997出版).台北:天下遠見。
    劉少杰(民91),後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劉美珠(民89),有形與無形:學術研究的另類思考?.學校體育,第十卷第三號,28-29。
    劉維公譯(民81),片斷化的象徵世界-波笛爾文化社會學的省思.當代,第77期,14-31。
    劉維公(民88),布爾迪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第2卷第2期,347-374。
    蔡筱穎等譯(民85),當代社會學(J.-P.Durand & R.Weil原著,1990出版).台北:遠流。
    蔡筱穎譯(民89),布赫迪厄論電視(P.Bourdieu原著,1996出版).台北:麥田。
    二、英文部分
    Bourdieu , P. &Wacqwuant, L.D.(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