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婕
Zeng, Jie
論文名稱: 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文化課程初探——以端午節為例
Culture Curriculum of Kindergarten in Taipei:Dragon Boat Festival
指導教授: 廖鳳瑞
Liaw, Fong-R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傳統文化課程端午節幼兒園教保人員
英文關鍵詞: Traditional Cultrure Curriculum, Dragon Boat Festival, Kindergarten Teacher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2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9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鑑於傳統節日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之關鍵點,且其在幼兒園文化課程具有重要性,本研究以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為例,旨在探討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人員傳統節日文化參與現況及其設計與執行端午節課程的情形。本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人員為對象,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取得樣本10人,以自編半結構訪談大綱進行資料蒐集。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傳統節日文化參與:
    1. 教保人員兒時對於端午節的經驗多集中于粽子、龍舟、艾草菖蒲及香包,近年幾乎只有吃粽子。
    2. 對於端午節的習俗意涵,偏向於認為與屈原相關,知曉習俗物驅蟲辟邪之功效。
    3. 教保人員喜愛傳統節日,也喜愛端午節;端午節對她們而言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最大的意義在於與家人團聚。
    4. 教保人員在職前的師培課程中文化類課程修習機會很少,在職文化類研習的參與人數不多。
    (二) 端午節課程設計與執行現況
    1. 端午節並不屬於幼兒園重要節慶活動之一,多為單點的臨時性活動。
    2. 教保人員認為進行端午節活動能讓幼兒了解節日緣由或增加與家人的生活經驗,會結合自身端午節經驗并考量幼兒的程度來準備端午節課程。
    3. 教保人員進行最多的端午節習俗為「端午節由來介紹:屈原故事」、「香包」與「粽子」。
    (三)幼兒園端午節課程設計及執行的考量因素
    1. 教保人員如曾修改端午節課程,改變因素主要為外部因素。
    2. 教保人員端午節課程設計及執行中的主要困難為習俗實際操作困難與適當的相關資源難尋。
    3. 缺乏相關傳統文化知識背景及情感動機是教保人員進行端午節課程不深入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幼兒園、幼教現場教保人員、大學、文化課程研究機構及研習機構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the key point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y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culture curriculum in kindergarten. This study focused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the purpose of it was to investigate what is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al particip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 in Taipei, and what is the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curriculum. This study targets on kindergarten teacher in the public kindergarten in Taipei.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via purposive sampl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designed and conducted to interview the participant.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ed.
    1.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al participation
    a. Kindergarten teachers ate zongzi, watched dragon boat competition, used wormwood, acorus calamus and sachet when they were young. But they only eat zongzi these years.
    b.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nsider Qu Yuan as the origin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they know some ritual herbs can expel parasite and counteract evil force.
    c. Kindergarten teachers lik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clud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 is getting together with family members.
    d. Kindergarten teachers have few opportunities to study culture curriculum when they studied in college, and few of them engaged in advanced studies of culture curriculum.
    2. The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curriculum
    a.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no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kindergarten. Generally, it is temporary activity.
    b.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nsider that children can learn the origin of the festival, and have more interaction with family via Dragon Boat Festival curriculum. They consider the curriculum including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children’s demand.
    c. The most common customs in the curriculum are Xu Yuan’s story, sachet and zongzi.
    3. The consideration factor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curriculum
    a. External factors were the main reason of modification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curriculum.
    b. Kindergarten teachers had difficulties on actual operation of ritual custom,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find related resources.
    c. Two reasons why Dragon Boat Festival curriculum was not deep enough were that Kindergarten teachers were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hey did not have emotional motiv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文化課程.......9 第二節 端午節........18 第三節 幼兒園的文化課程........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對象........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40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41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46 第五節 研究品質........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台北市公幼教保人員傳統節日文化參與........53 第二節 台北市公幼教保人員端午節課程設計與執行現況........ 77 第三節 台北市公幼教保人員端午節課程設計與執行考量因素......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重要發現及討論........111 第二節 建議........114 參考文獻........117 附錄一........127 附錄二........129 附錄三........130

    中文部分
    大甲鎮瀾宮(2016)。朝拜媽祖進香儀式。取自:http://www.dajiamazu.org.tw/content/about/about05_02.aspx
    王秀槐.(2008)。課程改革中的教師專業成長。中等教育,59(3) ,28-41。
    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69-112。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台北市公立教保人員人數。取自:http://statistic.tp.edu.tw/d
    台北市教育入口網(2016)。台北市公立幼兒園行政區數量分佈。取自:http://www.tp.edu.tw/neighbor/sch_address.jsp
    叶渭渠、诸葛蔚东(1989)。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日本问题,6,1-6。
    田哲益(1994)。細說端午。台北市:百觀。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文化資產保存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If.aspx?Pcode=H0170001&LCNOS=+++1+++&LCC=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6)。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5%B9%BC%E5%85%92
    余安邦(2012)。讓每個人走自己的路,幼兒園地方文化課程的可能與不可能。新北市教育,2,48-52。
    余冠龍(2015)。從建構論觀點剖析傳統節日:以中秋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吳淑鈴(2001)。台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雅玲 (2007)。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中正教育研究,6(1),61-93。
    呂美琴(2010)。排灣族小米文化科學課程在幼兒園實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東大學,台東。
    宋兆麟、李璐璐(1991)。中國古代節日文化。取自:http://www.chinamaxx.net/showbookpage.jsp?ssNumber=10161012&d=ACA6933912686BEB8F465C1188E9AA7A
    李亦園、李少園(1996)。端午與屈原:傳說與儀式的結構關係再探。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9-335。
    李秀娥(2004)。臺灣民俗節慶—歲時節俗的民俗意涵與祭祀文化。台中市:晨星。
    李政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原著:Irving Seidman)。台北:五南圖書。
    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 (原著:C. Marshall& G. B. Rossman)。台北:五南圖書。
    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James A. Banks 著)。
    李雯佩(2012)。幼稚園鄉土教學之研究-以三峽的一所幼稚園為例。幼兒教育年刊,23,1-22。
    李豐楙(1997)。端午節的習俗活動。載於湯皇珍(撰文)、鄭淑芬(繪圖),五月五龍出水。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豐楙(1997)。端午節的習俗活動。載於湯皇珍(撰文)、鄭淑芬(繪圖),五月五龍出水。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豐楙(2004)。台灣節慶之美。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李豐楙撰文、楊麗玲繪圖(1998)。過節日:臺灣的傳統節慶。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杜維明(2004)。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4(2),5-12。
    周珮儀(2008)。全球化思潮衝擊下的課程理論。課程與教學季刊。11(2),27-50。
    周維萱(2002)。紐西蘭原住民教育政策之研究-以毛利教育政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仁煥(2008)。由全球化觀點談校長創新卓越領導。學校行政,54,12-32。
    林冠良、李宏才 (2009)。幼兒教保人員多元文化教育之培育課程現況探討。長庚科技學刊,10,45-58。
    林美容(2003)。臺灣「五日節」民俗及其意義的流變—兼籲訂端午節為「藥草節」。臺灣文獻,54(2),33-49。
    林美容(2014)。台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台北:翰蘆圖書。
    林淑馨(2012)。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巨流。
    林清玄(1990)。傳統節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
    林惠娟(2006)。從創作性戲劇看幼兒創造力表現—以媽祖廟主題為例。載於林惠娟、孫扶志(編著),媽祖廟-種子幼稚園的鄉土文化課程。台北:心理。
    林惠娟、孫扶志(2006)。媽祖廟-種子幼稚園的鄉土文化課程。台北市:心理。
    邸永君(2009)。端午節美食-粽子漫談。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5(2), 61-66。
    俞美霞(2009)。民俗與米食文化探析—兼論端午食粽以養生的習俗。 載於台灣傳統民俗節慶講座文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姜文閩(譯)(1992)。經驗與教育(原著:Dewey, John)。台北市:五南。
    孫扶志(2006)。融入鄉土文化的幼教主題課程與教學—以媽祖廟主題為例。載於林惠娟、孫扶志(編著),媽祖廟-種子幼稚園的鄉土文化課程。台北:心理出版社。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原著:U.Beck)。台北:商務印書館。
    張育綺(2007)。台北縣阿美族都市豐年祭展演之當代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芬芬(2010)。質性研究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耀宗、林乃馨(2007)。幼兒的多元文化教育-反偏見取向。台北市:華騰文化。
    教育部(2011)。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16a)。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推動本土語言及在地文化融入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作業原則。取自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38873&KeyWordHL=&StyleType=1
    教育部(2016b)。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取自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9CC/data/200012162412/%B1%D0%A8%7C%B3%A1%B1%C0%B0%CA%B0%EA%A5%C1%A4%A4%A4p%BE%C7%B6m%A4g%B1%D0%A8%7C%B9%EA%ACI%ADn%C2I.htm
    教育部(2016c)。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台北。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106年8月1日生效版)。台北。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1981)。重編國語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現代漢語辭典(1994)。北京:商務印書館。
    許芳懿(2009)。全球在地化的幼兒課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 91-107。
    陳正之(1997)。台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陳正之(2001)。 台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台北:新聞局。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金田(1990)。台灣風俗志(原著:片岡巖)。台北:眾文。
    陳信亨 (2015)。體育教師研習的學與用: 實務無敵? 理論無用?。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0(1),51-72。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 台北市:遠足文化出版。
    陳哲云、余安邦(2002)。 社區有教室: 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現代教育論壇。
    陳振寧、戴慶成 (2012年6月29日)。節慶興衰:節日全球化─傳統漸失色。香港文匯報。資料引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6/29/ED1206290015.htm
    陳淑琦(1994)。幼兒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心理。
    陳淑琦、鍾雅惠(2013)。淺談幼兒園在地文化課程設計。國教 新知。
    陳麗華(1997)。減低族群偏見課程與教學。輯於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pp.121-155。
    陸家驥(1996)。端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湯皇珍(撰文)、鄭淑芬(繪圖)(1997)。五月五龍出水。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馮作民(譯)(1989)。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原著:鈴木清一郎)。台北:眾文。
    黃石(1979)。端午禮俗史。臺北市:鼎文書局。
    黃杰(2007)。從歲時民俗特征比較中韓端午節端午祭。浙江大學學報,37(4),94-99。
    黃俊傑(2006)。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台大。
    黃俊傑(2007)。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頁 29-56。
    黃俊傑(2016a)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問題及其政治經濟根源。取自http://get.aca.ntu.edu.tw/getcdb2/handle/getcdb/127217?tb=3&unit=2
    黃俊傑(2016b)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台大。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黃政傑(1994)。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月刊,324,9-12。
    新北市幼兒教育資源網(2016)。「我的新北我的家-新北市幼兒園在地化課程教學資源手冊」http://kidedu.ntpc.edu.tw/files/14-1000-5858,r9-1.php
    新北市教育電子報(2016a),新北特色幼兒園創意多主題統整課程在地化。取自http://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41223102014NRL&e=EPA20131229104739TJX
    新北市教育電子報(2016b),幼教在新北在地展光芒http://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50603152555ZHD&e=EPA20141110151159A18
    維基百科(2016)。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7%94%B2%E5%AA%BD%E7%A5%96%E9%81%B6%E5%A2%83%E9%80%B2%E9%A6%99%E6%B4%BB%E5%8B%95
    趙函潔(2008)。臺灣端午節起源與節日習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
    劉俊裕(2007)。文化全球化:一種在地化的整合式思維與實踐。國際文化研究,3(1),1-30。
    劉美慧和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125。
    劉燕雯、鄭束芬(2009)。幼稚園實施「社區資源融入方案教學」之成效、困境與因應之道。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3(2),145-166。
    劉還月(2001)。臺灣二十四節氣。臺北:常民文化。
    歐用生(1990)。我國國小社會科「潛在課程」之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潘淑滿(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寬信、鄧莉莉(2012)。課程在地化在國民小學「生活」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暨第 27屆課程與教學論壇發表之論文,屏東教育大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2015)。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取自: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what-is-intangible-heritage-00003
    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實施指南(原著:S. B. Merriam)。 台北:五南圖書。
    譚光鼎、劉美慧和游美惠(2006)。多元文化教育(初版六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譚光鼎、張如慧 (2009)。蘭嶼中學原住民文化課程現況之探究。當代教育研究,17(1),75-106。
    顧瑜君(2002)。實踐取向之教師專業成長~在職教師進修模式之變革之解析。課程與教學,5(4),1-17。
    张翠娥(1998)。幼儿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西文部分
    Banks, J. A. (1993a).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p. 195-214).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anks, J. A. (1993b).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A. McGee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2nd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Giddens, A. (1990).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kandi, S. (2002). Globalization and the claims of postcoloniality. The South Atlantic Quqrterly, 100(3), 627-658.
    Giménez, J. E., Ruiz, R. M. Á., & Listán, M. F. (2008).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conceptions about heritage and heritage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4(8), 2095-2107.
    Morris, C. B. (1997). A mountain cultural curriculum: Telling our story.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in Art Education, 17(1), 98-116.
    Northern Ireland Curriculum Council (1990) .Cross-curricular Themes - Guidance Materials, Belfast:NICC.
    Ott, M., & Pozzi, F. (2011). Towards a new era for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Discussing the role of IC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4), 1365-1371.
    Pérez, R. J., López, J. M. C., & Listán, D. M. F. (2010). Heritage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con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science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6(6), 1319-1331.
    Ramsey, P. G. (1987). Young children's thinking about ethnic differences. I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Ramsey, P. G. (1987).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diverse worl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mith, A., & Robinson, A. (1996). Education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the initial statutory years. the University of Ulster, Coleraine
    Vaughan, G. (1987). A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of ethic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J. S. Phinney & M. J. Rotheram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pp. 73-91).
    Wineburg, S., Mosborg, S., Porat, D., & Duncan, A. (2007). Common belief and the cultural curriculum: An intergenerational study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4(1), 40-76.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2016).Festiv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Festiva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