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彥樺 LEE, YEN-HUA |
---|---|
論文名稱: |
吳大澂愙齋尺牘及其書風研究 |
指導教授: |
王北岳
Wang, Bei-Yue 傅佑武 Fu, You-W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吳大澂 、金石學 、金文 、尺牘 、大篆 、陳介祺 、潘祖蔭 、王懿榮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31 下載:8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朝自道咸以降,國勢漸衰,鴉片戰爭(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之後,時局日蹇,宣統三年(1911)終至傾覆。總括而言,道光朝至宣統朝的這段時期,稱之為「晚清 」,約指西元1821-1911年。生當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之鉅變年代,吳大澂(1835-1902)豐富而起伏的一生,不啻為晚清史之縮影。舉凡政壇上舉足輕重的要員、學術界引領風騷的大儒、藝壇中頭角崢嶸的人物,莫不與之相熟或相涉;而太平天國之亂、中俄國界勘定、中法戰爭、朝鮮東學黨事件、中日甲午戰爭等重要軍事與外交事件當中,亦處處可見其身影 。透過吳大澂尺牘與年譜之研究,或能相當程度地廓清其精神面目、窺見其真實性格,進而理解其個人生涯與所處時代由盛轉衰之緣由。
尺牘做為私人間的通訊形式,作書者往往臨紙命筆、直抒胸臆,較其他形式、具有特殊目的與用途的書法作品,更能反映出率直的心聲,並呈現出即興的書法功力,因此對於書畫家生平、思想及藝術的研究大有裨益 。吳大澂與其師友相互投遞的大量尺牘,幸賴有心人蒐羅整理 ,仍有部分影本與真跡流傳下來,迄今拍賣場中亦偶可見片楮寸箋,對理解晚清文化菁英的思想、性格、交流、品味、書風等等,提供了豐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值得進一步的探究。尤其吳大澂之《愙齋尺牘》無論在形式、內容及其意涵上,均與其收藏活動與著述息息相關,與其在金石學領域的學養更是密不可分,吾人可由其中窺見晚清金石學家的生活片段,進而推求其畢生所追求之目標。除了具有高度的文獻價值外,吳大澂的《愙齋尺牘》在書法上亦取得極高的藝術成就,以金文作札更是前所未見之創舉。除了金文尺牘外,還有魏碑、隸書、行書等書體之書信,風格與取法乃由其訪碑、拓碑活動而來,具有濃厚的文人情調和藝術價值。
書家先天的性格氣質與後天的學識修養對於書法風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個性和氣質往往左右了審美的趣尚,而隨著學識的增進,審美趣尚亦隨之變化,此種變化又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書家原來的性格,這就是所謂「氣質變化,學問深時」,亦可說「風格即是人本身 」。書法史上諸多大家,如顏真卿、柳公權、蘇軾、米芾、徐渭、董其昌等人,其各自的書法風格與其各自的性格氣質、學術修養和審美趣尚是十分相合的,即「書如其人、人如其書」,吳大澂的人與書亦存在此種一致性。由吳大澂存世各體書法作品中,吾人可察覺貫串其中的風格特質,與其年譜、日記及《愙齋尺牘》中所反映出的性格、氣質、好尚與學養之間,有相當程度的契合。吳大澂以各種書體寫給金石至交的《愙齋尺牘》,不唯具有風格的獨特性,其所反映的時代特徵、文化氛圍與書法特色也是值得探討的另一重點。
【中、日文著作】
(一)史料
王先謙,《虛受堂文集》,台北:文華,民55。
王先謙,《清王葵園先生先謙自訂年譜》,台北:台灣商務,民67。
王闓運,《湘綺樓詩集》,台北:文海,民59。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台北:廣文,民62。
王懿榮,《天壤閣雜記》,光緒乙未元和江氏刊本,1895。
王懿榮,《翠墨園語》,台北:新文豐,民75。
王懿榮,《王文敏公遺集》,台北:新文豐,民78。
王懿榮,《漢石存目》,台北:新文豐,民78。
沈雲龍編,《中日戰爭資料》(台北:文海)。
吳大澂,《說文古籀補》,光緒廿四年重刊本,1898。
吳大澂,《愙齋集古錄》,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民14。
吳大澂,《吳愙齋赤牘》,上海商務印書館,民19。
吳大澂,《吳愙齋(大澂)尺牘》,台北:文海,民60。
吳大澂,《字說》,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0。
吳大澂,《吉林堪界記》,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二秩,台北:廣文,民60。
吳大澂,《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台北:藝文出版,民60。
吳大澂,《愙齋藏器目》,台北:新文豐,民74。
吳大澂,《皇華紀程》,收於《叢書集成》,台北:新文豐,民78。
吳大澂,《吳清卿太史日記》,收於李圭,《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
吳大澂,《愙齋自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吳昌碩,《吳昌碩石交錄校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吳雲,《兩罍軒藏器目》,百部叢書集成初編1184,台北:藝文,民55。
吳雲,《兩罍軒尺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264,台北:文海,民57。
吳雲,《兩罍軒彝器圖釋》,台北:台聯國風,民69。
俞樾,《春在堂叢書》,台北:中國文獻,民57。
俞樾,《春在堂尺牘》,台北:文海,民58。
徐珂,《清稗類鈔》8,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台北:台灣商務,民62。
翁同龢,《翁常熟手札》,台北:廣文,民78。
陳介祺,《簠齋藏器目》,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台北:藝文,民56。
陳介祺,《簠齋尺牘》,台北:進學,民58。
陳介祺,《簠齋吉金錄》,台北:藝文,民60。
陳介祺,《簠齋尺牘》,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民62。
陳介祺,《簠齋傳古別錄》,台北:新文豐,民74。
陳介祺,《陳簠齋丈筆記附手札》,台北:新文豐,民75。
陳介祺,《秦前文字之語》,濟南:齊魯書社,1991。
馮桂芬,《顯志堂集》,台北:學海,民56。
潘祖蔭,《滂喜齋藏書記》,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潘祖蔭,《攀古樓彝器款識》,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鮑康,《鮑臆園丈手札》,百部叢書集成1065,台北:藝文,民56。
繆荃孫編,《續碑傳集》,收於《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
(二)專書
小林斗盦編,《中國篆刻叢刊》32-37,東京:二玄社,1981。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朵雲軒藏書法篆刻》,上海:上海書畫,1990。
王石經,《甄古齋印譜》,民國十二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王延林,《金文》,收於《古文字臨習叢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王昶,《金石萃編》,台北:國風,民53。
王朝賓主編,《民國書法》,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89。
王爾敏、陳善偉編,《近代名人手札真跡─盛宣懷珍藏書牘初編》九,香港:中文大學,1987。
王樹村編著,《花箋掇英》上、下,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9。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98。
石川九楊編,《古代ㄟ憧憬‧清代諸家》,收於《書宇宙》22,東京:二玄社,2000。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朱劍心,《金石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朱庭逸主編,《2003中國書畫文物拍賣彙編》,台北:典藏藝術,2003。朱彝尊,《日下舊聞》,清嘉慶十九年海昌葛氏手鈔本。
江宏、邵騏編,《吳湖帆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伏見沖敬,《中國書道新研究》下,東京:二玄社,1981。
呂偉達編,《王懿榮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
沈雲龍編,《明清名人尺牘墨寶》,台北:文海,民64。
吳大澂,《愙齋臨黃小松司馬嵩洛訪碑廿四圖》,民國六年上海有正書局珂羅版精印本。
吳大澂,《陶公廟碑》,收於《碑帖集成》第二輯,台北:台灣啟明書局,民42。
吳大澂,《吳中丞說文部首墨跡》,台北:中國藝廊出版社,民62。
吳大澂,《清吳大澂篆文論語》,台北:漢華,民62。
吳大澂,《權衡度量實驗考》,台北:藝文出版,民63。
吳大澂,《清吳大澂李公廟碑》,東京:二玄社,1974。
吳大澂,《吳大澂安西頌》,台北:湘江出版,民69。
吳大澂,《白鶴泉銘銅柱銘》,東京:書學院出版部,1981。
吳大澂,《吳大澂篆書夏小正墨跡》,上海:上海書店,1985。
吳大澂,《吳清卿摹彝器款識真跡》,北京:榮寶齋,1987。
吳大澂,《吳愙齋說文解字部首》,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7。
吳大澂,《虢季子白盤銘》,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87。
吳大澂,《清吳大澂篆書五種》,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88。
吳大澂,《十六金符齋印存》,上海:上海書店,1989。
吳大澂,《鍾鼎篆籀大觀》,台北:華正,民78。
吳大澂,《古玉圖考》,收於《古玉考釋鑑賞叢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吳大澂,《論古雜識》,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7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吳大澂,《吳大澂手批弟子本箴言》,北京:新華書店,1997。
吳大澂,《吳大澂篆文孝經》,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1997。
吳大澂,《吳大澂書峿臺銘》,收於《浯溪碑林書法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吳大澂,《臨金文冊》,收於《篆隸名品選─楊沂孫‧楊峴‧吳大澂》,東京:二玄社,2000。
吳長瑛輯,《清代名人手札甲集小傳》,台北:文海。
吳湖帆,《吳湖帆山水冊》,上海:明文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
汪啟淑,《續印人傳》,收於《篆學叢書》30,民國上海文瑞樓石印本。
阮元,《兩浙金石記》,收於《歷代碑誌叢書》,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李放輯,《皇清書史》,台北:明文,民74。
李瑞清,《清道人遺集》,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416,台北:文海,1969。
沙孟海,《沙孟海書法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台北:華正,1988。
那志良,《古玉論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72。
周少川,《藏書與文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周倜編,《中國墨跡經典大全》,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
周駿富,《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民64。
青山杉雨,《明清書道圖說》,東京:二玄社,1986。
松丸道雄,《新編金石學錄》,東京:汲古書院,1976。
柯國富編,《博古齋藏書畫集》,上海:上海書店,1994。
茅子音編,《中國歷代藝術─書法篆刻編》,台北:大英百科,1995。
俞樾,《春在堂楹聯錄存》,台北:文海,民58。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
高玉珍主編,《晚清民初水墨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86。
高朝英,《楹聯墨跡選集》,石家庄:河北美術,1996。
桑咸之,《晚清政治與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孫慰祖編,《黃士陵印譜》,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3。
孫慰祖、俞豐,《印裡印外─明清名家篆刻叢談》下,高雄:汶采,民89。
徐世昌,《清儒學案小傳》,台北:明文出版,民54。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
徐建融,《清代書畫鑑定與藝術市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浙江圖書館編,《浙江圖書館館藏名人手札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翁方綱,《兩漢金石記》,收於《石刻史料叢書》,台北:藝文,民55。
翁同龢等,《清季名人手札》,台北:台灣兒童,民55。
孫星衍、邢澍,《寰宇訪碑錄》,收於《歷代碑誌叢書》,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4。
馬國權,《近代印人傳》,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畢沅,《中洲金石記》,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台北:藝文,民58。
莊新興、茅子良主編,《中國璽印篆刻全集‧璽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莊練,《清代史事與人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4。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中華書局,民64。
梁啟超,《李鴻章傳》,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里仁書局,民84。
陶湘編,《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小傳(二)》,台北:明文。
曾一士總編,《千聯齋珍藏書法選》,台北:國父紀念館,2000。
曾樸,《孽海花》,台北:廣雅出版,民73。
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郭若愚,《篆刻史話》,台北:宋緒康設計有限公司,2000。
郭繼生、石慢編,《合璧聯珠─樂常在軒藏清代楹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3。
崔陟,《書法》,台北:貓頭鷹,2001。
陸和九,《中國金石學》,台北:明文出版,民70。
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台北:文史哲,民60。
陳介祺,《簠齋古印集》,上海:中國書店,1990。
陳介祺,《簠齋藏竟》,上海: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
陳方既、雷志雄,《書法美學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
陳其瑞編,《博古齋藏楹聯集》,上海:上海書店,1994。
陳烈編,《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法書選集續》,北京:文物,1999。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台北:蕙風堂,民80。
閔爾昌,《碑傳集補》,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民12。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一)》,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85。
單國強主編,《清代書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單國霖編,《明清書畫家尺牘》上、下,上海:上海書店。
勞乃宣,《王文敏公年譜》,台北:廣文,民60。
黃士陵,《黃士陵書畫篆刻藝術》,澳門:臨時澳門市政局,2001。
黃易,《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台北:新文豐,民75。
黃思源編,《中國書法通鑑》,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80。
黃浚,《花隨人聖盦摭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張光賓,《中國書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0。
張式苓編,《清代名人書札》上、中、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瑣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裘錫圭,《文史叢稿》,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楊立誠, 金步瀛編,《中國藏書家考略》,台北:文海出版,民60。
楊沂孫,《清楊沂孫龐公傳/在昔篇》,東京:二玄社,1970。
楊逸,《海上墨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5。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台北:大通書局,1974。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
葉昌熾,《緣督盧日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53。
葉衍蘭、葉恭綽編,《清代學者象傳》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葉銘,《廣印人傳》,宣統二年刻本。
福開森,《歷代著錄吉金目》,北京:中國書店,1991。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9。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點校,《清史稿》,台北:鼎文書局。
廖新田,《清代碑學書法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民82。
潘祖年,《潘祖蔭年譜》,台北:廣文,民60。
潘曾瑩,《墨緣小錄》,吳縣潘氏刊本。
歐陽中石,《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韓非木,《字學及書法》,台北:中華書局,民75。
韓崇,《寶鐵齋金石文跋尾》,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台北:商務印書館。
蔣寶齡,《墨林今話續編》,台北:學海出版,民60。
劉正成編,《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台北:大地,1989。
劉恆,《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上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劉體仁,《異辭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
蔡明讚,《中國書法史新論》,台北:蕙風堂,民79。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台北:明文出版,民64。
賴貴三編,《昭代經師手簡箋釋》,台北:里仁書局,民88。
戴山青編,《黃牧甫印影》上、下,北京:新華書局,2001。
錢萼聯輯,《黃遵憲詩論評》,台北:文海,民62。
樽本樹村編,《清人書翰3》,收於《古典新技法》14,東京:二玄社,1998。
謝鴻軒,《近代名賢墨跡》,台北:謝述德堂千聯齋,1971。
魏紹昌編,《孽海花資料(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蘇友泉,《吳昌碩生平及書法篆刻藝術之研究》,台北:蕙風堂,民83。
蘇啟明主編,《清末民初書畫藝術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87。
竇鎮輯,《國朝書畫家筆錄》,台北:明文,民74。
顧廷龍編,《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6,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
顧廷龍,《吳愙齋先生年譜》,台北:文海出版,民54。
顧音海,《明清尺牘》,台北:度假出版社,民84。
嚴文郁,《清儒傳略》,台北:台灣商務,民79。
嚴繩孫編,《清代八家尺牘》,台北:學海出版,民66。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文化精神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品鑒評論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考釋辨異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脈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法書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上海博物館藏印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
《中國法書選-甲骨文‧金文》1,東京:二玄社,1990。
《中國近代學人象傳初輯》,台北:大陸雜誌社,民60。
《中國真跡大觀‧清》,京都:同朋舍,1995。
《辰園珍藏明清楹帖百聯》,台北:大陸書店,1975。
《何應欽將軍遺贈書畫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1989。
《明清名家書法大成》全八卷,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明清書法論文選》上、下,上海:上海書店,1994。
《故宮博物院藏中國書法千年珍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
《故宮博物院珍藏歷代碑帖墨跡選》,北京:紫禁城,1998。
《書法大觀─鐘鼎、石鼓、西安碑林、宋元明清名家》,台北:文海,1978。
《書道全集》,台北:大陸書局,1989。
《書道全集》,東京:平凡社,1980。
《書道研究》4-5,東京:萱原書房,1990。
《書跡名品叢刊》,東京:二玄社,1986。
《清代名人手札精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2。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收於《台灣文獻史料叢刊》,台北:大通,民76。
《蔡辰男先生捐贈書畫目錄》,台北:故宮博物院,1992。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館藏近代名人法書集屏》,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藝林叢錄》,香港:商務印書館,1973。
(三)學術論文與期刊文章
王永誠,〈先秦彝銘著錄考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民67。
吳濟仲,〈晚清金文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民89。
林葉蓮,〈說文古籀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73。
林翠華,〈阮元碑學書法〉,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2。
孫如文,〈孽海花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
張清治,〈清代金石家之書法〉,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系碩士論文,民55。
楊靜如,〈黃賓虹藏古璽印及其古文字書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民91。
鄭淑娟,〈晚清小說反映的清末政治文化〉,私立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89。
蔡宜璇,〈古樹新花─吳昌碩(1844-1927)的石鼓文〉,國立台灣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民88。
簡月娟,〈清末民初書法理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珠輪所碩士論文,民85。
蘇森裕,〈漢初漢隸復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民90。
丁之方,〈俞樾政治思想簡論 〉,《史林》,1994年01期。
予默,〈日記與尺牘〉,《中國圖書評論》,1994年04期。
王垣柱,〈王祖源與《天壤閣叢書》〉,《歷史教學問題》,1995年第1期。
丰溪生,〈書齋趣說〉,《天津教育》,2000年05期。
朱東安,〈太平天國與咸同政局〉,《近代史研究》,1999年02期。
吳民貴,〈陳介祺的金石緣〉,《歷史教學問題》,2000年01期。
吳光榮,〈吳大澂事略〉,《紫玉金砂》,2000年1月。
吳寶曉,〈從張之洞看清流派的主戰觀點〉,《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
李侃,〈清流派與中法戰爭〉,《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1期。
李金堂,〈清代金陵學人傳略(四)—莫友芝傳〉,《南京曉莊學院學報》,1996年02期。
李金新,〈清代著名金石家陳介祺〉,《文物天地》,1982年第1期。
李亞男,〈清代山東古錢學家李佐賢〉,《管子學刊》,2001年04期。
李海榮,〈清代的青銅器研究〉,《文物世界》, 1999年02期。
李壽岡,〈王湘綺《游仙》詩及其他〉,《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01期。
林子侯,〈關於朝鮮甲申政變的反應及其檢討〉,《韓國學報》,1985年12月。
胡元田,〈王懿榮其人及其書法藝術─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書法》,1999年第5期。
洪有豐,〈清代藏書家考〉,《圖書館學季刊》,1926年1-12月。
侯傳勛,〈清吳大澂篆書之研究〉,《中原文獻》,80年10月。徐在國,〈讀吳愙齋尺牘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06期。
袁同禮,〈清代私家藏書概略〉,《圖書館學季刊》,1926年1月。
戚其章,〈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人認識世界〉,《東岳論叢》,1995年05期。
崔樹強,〈宋、清兩代金石學對書法的影響及其背景分析〉,《書法研究》,2002年,第3期。
陸草,〈論近代文人的金石之癖〉,《中州學刊》,1995年01期。
張思誠,〈隴上鐵漢安維峻〉,《人文天水》,2004年20期。
張堂錡,〈黃遵憲及其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78。
曹衛平,〈左宗棠經世致用的經濟思想〉,《船山學刊》,2000年04期。
陳少川,〈潘祖蔭、葉昌熾與《滂熹齋藏書記》〉,《圖書館理論与實踐》,2001年04期。
陳育丞,〈記王石經治印〉,《文物》,1963年第10期。
陳育丞,〈簠齋軼事〉,《文物》,1964年第4期。
陳勇勤,〈光緒間清流三群體與在朝清議〉,《荊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6期。
陳煒湛,〈從語言文字學的角度看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偉大意義〉,《汕頭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陳煒湛,〈清代傑出的古文字學家吳大澂〉,《古文字研究》,2000年第20期。
賈熟村,〈李鴻章與甲午戰爭〉,《河北學刊》,2000年5月。
賈熟村,〈馮桂芬其人其事〉,《清史研究》,1998年03期。
楊東梁,〈略論甲午戰爭中的主戰與主和〉,《清史研究》,1994年04期。
楊昭全,〈一八八四年的朝鮮甲申政變〉,《中學歷史教學》,1983年4月。
熊志勇,〈略論咸同之際的仕紳武化效應〉,《中洲學報》,1997年第5卷。
潘志群,〈淺論光緒十五年吳大澂奏請「尊崇醇親王典禮摺」與醇親王「預杜妄論摺」〉,《史學會刊 (師大)》,84年6月 。
潘祖蔭,〈鄭庵書札(與陳介祺先生論商周彝器手札)〉,《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1983年2月劉尚恒,〈古代私家藏書印鑑的價值和意義〉,《圖書館論壇》,2000年01期。
劉則永、李金昭,〈二十世紀的中國幕府研究〉,《東南學術》,2001年04期。
劉階平,〈陳簠齋先生與毛公鼎〉,《故宮文物月刊》,1984年第12期。
劉鋒,〈兼收并蓄、推陳出新─試論清末民初書法藝術〉,《遼寧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鄧幼民,〈吳大澂年譜〉,《朵雲》,總48期,頁172-86。
鄧華,〈甲骨文發現史上的另一樁公案〉,《尋根》,2002年05期。
暴鴻昌,〈清代金石學及其史學價值〉,《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5期。謝國楨,〈吳愙齋尺牘跋〉,北京燕京大學《考古學社社刊》,第6期。
魏仲佑,〈黃遵憲與詩界革命〉,私立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79。
魏怡昱,〈經世理想的建構─王闓運春秋公羊學的內涵〉,《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民國93年1月。
羅宏才,〈新發現的四通鮑康彩箋遺札〉,《中國錢幣》,1995年01期。
羅宏才,〈新發現的兩通陳介祺書信〉,《文物》,1995年第1期。
譚邦和,〈中國書信體文學史論略〉,《荊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顧廷龍,〈吳縣潘氏攀古樓吳氏愙齋兩家藏器目〉,《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1933年3、4月。
龔花萍,〈中國古近代私人藏書樓命名的文化意蘊〉,《圖書館理論与實踐》,2000年03期。
【英文著作】
Auther Waley, Yuan Mei: Eighteen Century Chinese Poet.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1970.
Chiang Yee, Chinese Calli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Its Aesthetic and Technique,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ean Francois Billeter, The Chinese Art of Writing,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1990.
James Cahill, The Shanghai School in Later Chinese Painting, in Mayching Kao e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Jason C. Kao et al. Word As Image: The Art of Chinese Seal Engraving, New York City: China House Gallery,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1992.
Judith Burling & Arthur Hart Burling, “Seals on the Chinese Painting.” Apollo 48, no. 286(1948): 144-48.
Lothar Ledderose,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Qianshen Bai, Chinese Letters: Private Words Made Public, in Robert E. Harrist, Jr. & Wen C. Fong ed., The Embodied Image.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Richard Barnhart, “Chinese Calligraphy: The Inner World of the Brush.”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30, no. 5(1972): 230-41.
Robert H. Ellsworth, Later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1800-1950. 3 vol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7.
Ronald Egan, Literary Aspects of the Calligraphy Couplets, Santa Barbar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hen C.Y. Fu, et al. From Concept to Context: Approaches to Chinese and Islamic Calligraphy. Washington, DC: Freer Gallery of Art, 1986.
Shen C.Y. Fu, Traces of the Brush-Studi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1977.
Stephen Addis et al. Calligraphy of China and Japan: The Grand Traditio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Art, 1975.
Wen C. Fong et al. Images of the Min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Wen C. Fong, Letters from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in Robert E. Harrist, Jr. & Wen C. Fong ed., The Embodied Image.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of Princeto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