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筱帆
Lin, Hsiao-Fan
論文名稱: 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推動青少年家庭教育經驗之探究
Family Life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Experiences in Promoting Family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指導教授: 黃迺毓
Huang, Nai-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家庭生活教育親職教育在職訓練
英文關鍵詞: family life education, parenting education, on-the job traini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9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7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訓練之動機、學習歷程,並在參與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訓練後,實際推動親職教育上的有效改變與運用之經驗,採用質性研究深入訪談,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於參與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訓練的種子師資中,選取五位研究對象,主要結論:

    一、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訓練之動機,為面對家長的挑戰及提升專業知能。
    二、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訓練的學習歷程,從個人反思的引發、家庭互動的改變,到實施情境的模擬,包含認知、技能與態度三個面向之轉變。
    三、家庭生活教育推動歷程,強調「學習」與「運用」相輔相成的重要性,有助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預估實施親職教育之情境。
    四、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推動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之策略,是根據其在地發展可掌握該區資源,運用策略之三有結合現有資源、連結其他單位及深耕在地種子。
    五、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將所學發展出符合在地的實施方式,並透過克服所處地區、單位及現況資源差異的挑戰,主動尋找解決方案,在學習、運用歷程中,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受訪者獲得自信、成就感及價值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參與在職訓練者、提供在職訓練者及學術研究者三方向,提出建議,提供未來給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及相關單位之參考。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s and learning processes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in respect to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programs for adolescents’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ir experiences with promoting, applying, making changes after the training.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select five subjects from the seed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gram by means of sampling. The main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The needs of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es from parents’ and enhancing personal professional skills are the motivations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2.In the course of study, practitioners’ learning processes cover the trigger of personal reflection, changes in family interaction and simulation of implementation scenario. Changes of cognition, skills and attitudes are included.
    3.The importance of corresponding learning and implementation are emphasized in the promotion phase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can better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scenario and circumstances when implementing parenting education.
    4.Promotion strategy for adolescents’ family education from practitioners is based on three aspects: local development in accessible resources and strategic combination of existing ones, resource leverage from other parties and the incubation of local seed teachers.
    5.Family life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develop implementation methods based on local needs, and proactively seek for solutions by overcoming resource differences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rocesses of learning and applying, interviewees report having gained confidenc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value, knowing that they met the needs of those they served.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gives suggestions to on-the-job training participants, providers, and academic researchers. The results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future family life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and related execution part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親職教育方案實施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在職訓練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方式選取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工具 53 第四節 資料處理和分析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在職訓練的內涵 63 第二節 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之推動歷程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3 附件一 122

    中文部分
    王以仁(2014)。親職教育:有效的親子互動與溝通。臺北市:心理。
    王政彥(1995)。臺灣地區成人教育行政專業化之可行策略。成人教育,24,18-26
    王俊健(2006)。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教育訓練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朱寶青、陳柏舟(2001)。影響在職人士與碩士課程進修之決策因素。大葉學報,10(2),1-13。
    江芳枝(2005)。讀書會領導人帶領知能之研究 : 以臺北市家庭教育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盈萩(2003)。學校推行親職教育的必要與途徑。諮商與輔導,211,28-30。
    李隆盛(2008)。向企業學習:克伯屈的四層次評鑑。評鑑雙月刊,13,45-48。
    吳明玨(2005)。我國家庭教育法制化後之發展。社教雙月刊,127,24-30。
    吳瓊洳、蔡明昌(2014)。新移民家長親職教育課程內涵建構之研究。家庭教育與商學刊,17,33-59。
    吳妮真(2014年6月)。已認證通過之家庭教育專業人員之調查分析初探。發表於2014臺灣家庭政策國際研討會暨城市論壇。臺北市。
    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功名訓育學報,8,409-455。
    林如萍(2003)。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之展望-知識體系之建構。家政教育學報,5,121-154。
    林水木(2005)。家庭教育法及其對學校教育之衝擊。學校行政,39, 179-192。
    林家興(2007)。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冠儀(2009)。成人參與志工培訓方案的轉化學習歷程研究-以佛教慈濟基金會委員慈誠培訓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林立維(2015)。臺灣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專業表現之探討。中華家政學刊,58,26-40。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周麗端(2004)。家庭生活教育的未來展望。載於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林如萍、陳若琳、唐先梅編著,家庭生活教育導論(頁46-69)。臺北:空大。
    周政達(2007)。以繪本讀書會為主的親職教育方案對特殊學校學生家長成長經驗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周麗端(2013)。親職教育的社會資源。周麗端、何慧敏、魏秀珍、洪敏琬合著。親職教育,166-190。新北市:空大。
    洪淑萍(2007)。新移民女性親職教育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家有學齡兒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婉紋(2013)。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課程學習動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惠玲(2014)。親職教育團體帶領人培訓與方案執行之研究-以新北市政府家庭教育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唐先梅(2007)。社區中不同階段家庭的需求。載於周麗端、黃明月、杜政榮、唐先梅編著。家庭、社區與環境(頁82-104)。新北市:空大。
    高志遠(2005)。以「結構化在職訓練」模式訓練學校資訊志工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士東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郭靜晃(2005)。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文化。
    陳國華(2002)。變遷中的教育與學習趨勢。載於楊國賜、林志鴻、陳國華、方顥璇編著。教育與未來。新北市:空大。
    陳富美(2005)。親職效能感、教養行為與子女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7(1),47-63。
    陳若琳(2004)。親職教育。載於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林如萍、陳若琳、唐先梅編著。家庭生活教育導論,139-165。臺北:空大。
    張秀如(1992)。親職教育的意義。載於曾嫦嫦、蘇淑貞、劉瓊瑛、詩欣欣、張秀如、溫世真合著。親職教育。臺北市:匯華圖書。
    張春興(1985)。教育豈是社會敗壞的原因。張春興編「希望的追尋與挫折」。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淑芬(2001)。國小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需求、動機與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許婷婷、林惠雅(2010)。青少年知覺母親教養行為、母親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2,149-179。
    許舜賢(2015)。青少年中途輟學相關因素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161-178。
    勞動力發展署(2007)。訓練需求彙整分析及教育訓練方法(第三章)。企業訓練專業人員工作知能手冊。http://www.wda.gov.tw/home.jsp?pageno=201310280003&acttype=view&dataserno=201310030017
    曾端真(1993)。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臺北:天馬文化。
    詹棟樑(1990)。成人學習問題。載於成人教育。臺北:臺灣書店。.
    詹火生(1995)。職業訓練之理念、立法與實例。高級勞工教育教材。
    馮潔瑩(2001)。高級中學親職教育家長態度與實施做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游淨如(2010)。新移民母親參與親職教育活動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迺毓(2016)。家庭教育導論。臺北:五南圖書。
    黃迺毓、糠明珊、勞賢賢、周玉敏(2010)。臺灣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應具備能力之初探。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家庭教育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私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主辦「家庭價值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
    黃軍儀(2009)。家庭因素對少年內化與外化症狀併發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3),359-374。
    黃一峰(2011)。評鑑中心法應用於訓練評鑑之探討:以中高階人事主管培訓班為例。研習論壇月刊,128,4-15。
    鄭淑子(2004)。家庭生活教育方案之發展過程。載於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林如萍、陳若琳、唐先梅編著。家庭生活教育導論,229-252。臺北:空大。
    鄭淑玲(2004)。國民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薛重生(2014)。青少年之父母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思嘉(1998)。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生輔導,59,16-25。
    蕭崑杉(2000)。知識經濟的農業推廣策略。農業推廣學報,17,105-128。
    蕭崑杉(2002)。從知識管理談永續農業推廣策略。農業推廣文彙,47,45-53。

    外文部份
    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 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e Graaf, I., Onrust, S., Haverman, M., & Janssens, J. (2009). Helping families improve: An evaluation of two primary care approaches to parenting support in the Netherlands. Infant & Child Development, 18(6), 481-501. doi: 10.1002/icd.634
    Freud, A. (1946).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 of defenc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Gallup, D. A. & Beauchenmin, K. V.(2000). On-the-job training. In G. M. Piskurch, P. Beckschi, & B. Hall (Eds. ), The ASTD Handbook of Training Design and Delivery (chap. 8). New York: McGraw-Hill.
    Keller, J. M. (1987a).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ng.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3, 2-10.
    Keller, J. M. (1987b).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 Perfomance and Instruction, 9-10, 1-8.
    Lamb, J.,& Lamb, W.A (1978).Parent education and elementary counseling. New York : Human Sciences.
    Myers-Walls, J. A., Ballard, S. M., Darling, C., & Myers-Bowman, K. S. (2011). Reconceptualizingthe domain and boundaries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Family Relations , 60 , 357-372.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 (2016). Code of Ethics of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 Handbook. 2016年5月4日讀取自網址:http://www.nea.org/home/30442.htm
    Stern E. E. (1969). Family Life Education: Some Rationales and Contents. The Family Coordinator, 18, 39-43.
    Stanley, S.M., Markman, H.J., Prado, L.M., Olmos-Gallo, P.A., Tonelli, L., St. Peters, M., Leber, B.D., Bobulinski, M., Cordova, A., & Whitton, S. (2001). Community Based Premarital Prevention: Clergy and Lay Leaders on the Front Lines. Family Relations, 50, 67-7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