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柳墀
論文名稱: 溪頭地區藪鳥的生物學研究
The Biological Study of Liocichla Steerii at Chitou Area
指導教授: 王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生命科學系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畢業學年度: 7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5
中文關鍵詞: 溪頭藪鳥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1986 年3月至1987年4月止,對溪頭地區藪烏(Liocichia steerii)進行調查研究,藪鳥活動的地點常出現在兩種不同林相的交界帶,停留的植物77%是4 公尺以下的灌叢和底層植被,而停留的位置,則有85%低於2公尺以下。每日作息的時間,大致符合中部地區民用曙光始及暮光終時刻。
    藪鳥是雜食性鳥類,取食的內容十分廣泛,從果實、無脊椎動物、昆蟲,一直到各式各樣的人造食物。在冬天自然界中的食物減少時,遊客遺棄的食物是藪鳥主要食物來源之一。藪鳥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亦會啄食同伴的屍體。
    藪鳥的鳴叫聲大致可分為雄性領域性叫聲、雌性回答聲、兩種警戒聲、對峙打架聲、逃跑聲、危困的叫聲、個體間的叫聲和幼鳥乞食的叫聲等九種,每種叫聲皆不相同,所代表的意義也不同。雌性回答聲和雄性領域叫聲分別為雌雄個體特有的叫聲。
    藪鳥的生殖季節由三月中旬到八月中旬為止,長達五個月。清晨開始鳴叫的時間,幾乎和曙光始的時刻相吻合,活動時大多成對出現。在生殖季節期間成鳥的平均體重與非生殖季節時比較,有顯著下降的現象。雌雄成鳥共同建立領域,領域的長與寬約為110和60公尺左右,依地形呈不規則的多邊形,巢並不在領域中央,而略偏一邊。
    雌雄成鳥共同築巢,巢呈開口向上的碗形。分內外兩層,內層柔軟纖細以禾本科植物的花柄最常見。外層較為粗糙,以竹葉、樹皮、樹根、葉片等為主。
    親鳥需窩巢二天,平均每窩蛋數為2.5個,蛋淡綠色,散佈暗紅花紋,平均寬度為17.9mm (SD=0.26, N=10),長為23.9mm(SD=0.93, N=10);重3.83 (SD=0.14, N=9),約為母鳥重量的12.8%。白天由雌雄輪流孵蛋,晚上則由母鳥單獨進行。16天後幼鳥孵出,孵雛、清巢、餵食皆由雌雄〕親鳥共同擔任。孵雛的時間到第八天後完全停止。
    幼鳥的體重及跗蹠成長近似於對數曲線。在孵出後第十二天離巢,平均重為20.5克(N=3),為母鳥體重的68.3%,而跗蹠長平均為28.5mm,與親鳥等長。
    非生殖季節由九月至翌年三月初,藪鳥成群活動;而以全年最冷的一月份,聚合的數量最多。每一個體間有位序(hierarchy)存在,並以直鏈式的高低位序排列。自曙光後一小時內即以二只為最小單位聚合而成數量不等的群體活動,但距暮光終了二小時內,又回復成對的活動。雖在非繁殖季節,藪鳥配偶間的聯繫關係仍然存在。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