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詩芸
論文名稱: 樊籬-探索當代女性心理意涵創作研究
The Barrier—Exploration on Contemporary Females’consciousness
指導教授: 王瓊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女性圖像性別刻板印象玻璃天花板效應性別角色衝突
英文關鍵詞: Female image, Female characteristics, The fence, Glass ceiling effec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1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從性別相關議題談起,分析兩性的習性與特質差異,因而發展出不同的行為模式,藉此突顯女性在傳統父權體制下、性別刻板印象及在職場上形成之玻璃天花板效應等種種對女性的箝制;而時空變遷許多新文化伺機興起,尤以女性主義、女權運動為最,加上大眾媒體傳播、學校單位教學運作,使得新觀念逐漸植入人心,在面臨傳統束縛及瞬間多變的大環境裡,從自我的生命體驗出發,解讀並呈現女性主體面臨環境的各種現象,讓圖象創作的工作內化成為筆者對女性生命的凝視與省思。
    本研究整理各種女性議題相關研究、女性主義藝術、超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將可運用之元素與自身生活經驗充分融合,利用繪畫手法呈現出來,藉由拋出女性相關議題,使人正視問題進而做更深一層的思考。此論文歸納整理有關文獻資料,配合藝術創作由初期蟄伏、發想、實踐到詮釋的過程中產生的自我藝術理念,盼望藉由藝術實踐與反思達到提升理念與自我成長。

    The artistic creation focuses on the gender issue. The researcher analyses the habitus of male and female and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se, a behavior model is developed. With the domain the patriarchy, gender stereotype and even the glass ceiling effect, women have lots of limitation. However, with the rising of feminism, the power of mass media and education, the new concept was gradually accepted. Facing the traditional boundary and rapid changing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er starts wit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trying to explain the problems females encounter. The image creation shows the observation of female’s life and the creator’s own reflection.
    In th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sums up the whole creating process and hopes that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art and introspection, the artistic ideas and personal mind maturity would be brought up to the next level.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錄---------------------------------------------------i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研究之動機-------------------------------------1 第二節 創作研究之目的-------------------------------------3 第三節 創作研究之方法-------------------------------------4 第四節 創作研究之範圍與限制--------------------------------7 第五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理論基礎 第一節 性別意識相關研究----------------------------------11 一、 性別刻板印象相關研究------------------------------11 二、 玻璃天花板效應-----------------------------------16 三、 性別角色衝突-------------------------------------17 第二節 喚醒潛意識的超現實主義-----------------------------21 一、 超現實主義要義-----------------------------------21 二、超現實主義畫派特色-----------------------------------23 三、隱藏在夢裡的潛意識-----------------------------------29 第三節 畫中有話的象徵主義--------------------------------31 一、象徵主義的興起--------------------------------------31 二、象徵主義的藝術表現----------------------------------33 三、借物抒情--------------------------------------------40 第四節 小結------------------------------------------43 第三章 創作主題之背景元素分析 第一節 父權體制------------------------------------------44 第二節 女性主義的崛起-------------------------------------46 第三節 女性主義藝術---------------------------------------52 第四節 小結----------------------------------------------58 第四章 創作理念 第一節 突顯當代女性特質與可能面臨的衝擊----------------------59 第二節 樊籬的深層意涵--------------------------------------62 第三節 空間概念與自我定位-----------------------------------63 第四節 以藝術創作喚醒女性自覺-------------------------------64 第五章 創作實踐 第一節 創作內容與形式------------------------------------66 一、 創作內容-----------------------------------------66 二、 創作形式-----------------------------------------67 第二節 創作技法-----------------------------------------71 一、 油畫技法-----------------------------------------72 二、 壓克力畫法---------------------------------------73 三、 質感製造----------------------------------------73 四、 拼貼法------------------------------------------74 五、 影像輸出----------------------------------------75 六、 轉印法-----------------------------------------76 第三節 創作媒材---------------------------------------76 一、 油畫顏料---------------------------------------76 二、 壓克力顏料-------------------------------------76 三、 現成物材---------------------------------------77 第四節 作品分析---------------------------------------77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創作心得-----------------------------------------106 一、 藝術是屬於非常自我的表現-------------------------107 二、 藝術是以關懷人文、環境作為基礎的------------------107 三、 激發藝術多元表現的價值---------------------------108 四、 藝術是追求完美典範與永恆的真理--------------------108 第二節 未來展望與期許------------------------------------109 參考文獻-----------------------------------------------110 個人創作圖錄--------------------------------------------114

    中文書籍
    方权文(2000)。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岡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王世德(1987)。美學辭典。臺北:木鐸出版。
    王秀雄(2006)。藝術批評的視野。臺北:藝術家出版。
    王雅各(1999)。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
    朱伯雄(2003)。拉斐爾前派與象徵主義美術。臺北:藝術家出版。
    何政廣(1994)。歐美現代美術。臺北:藝術家出版。
    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臺北:允晨文化出版。
    吳清山(1992)。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出版。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出版。
    林芳玫、張晉芬、王振寰、瞿海源主編(1999)。性別。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
    林國方(1999)。世界末的氣息-真實、我、我自己:藝術創作過程之藝術理論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崇宏(1995)。造型基礎。臺北:亞太出版。
    徐筱婷(2008)。顫慄美術館。臺北:八方出版。
    徐筱婷(2008)。顫慄美術館。臺北:八方出版。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
    教育部統計處(2006)。教育環境之性別差異分析,臺北:教育部統計處。
    許鐘榮(1993)。巨匠美術周刊。臺北:錦繡出版。
    郭小平(1998)。藝術心理學新論。臺北:商務出版。
    陳鼓應(1995)。存在主義。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黃才郎(1992)。西洋美術大辭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出版。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台中:東華出版。
    黃囇莉、黃淑玲、游美惠(2007)。性別歧視的多面性。載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
    賈馥茗、伍振鷟、楊深坑、黃發策、謝福生(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出版。
    劉千美(1990)。藝術與美感。臺北:台灣書局出版。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振源(1995)。世紀末繪畫。臺北:藝術圖書公司出版。
    歐陽叔平(2008)。完全圖解社會學。大陸: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蔡淑玲(1987)。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救:性別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
    黎玲、張小紅、張晶燕、李紅梅 (2002)。藝術心理學。臺北:新文晶開發出版。
    薛絢(1999)。空間地圖。臺北:台灣商務出版。
    謝小芩、劉毓秀(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出版。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空大出版。
    蘇俊吉(1989)。西洋美術史。台北:正文書局出版。
    顧燕翎(2002)。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出版。

    中文譯本
    Fauchereau Serge著,許季鴻譯(1993)。布拉克。臺北:錦繡文化企業出版。
    Henry Gleitman著,洪蘭譯(1997)。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
    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2000)。女性研究自學讀本。臺北:女書文化出版。
    Judy Chicago著,陳宓娟譯(1975)。穿越花朵。台北:遠流出版,頁187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臺北:時報出版。
    列夫.托爾斯泰著,張昕暢、劉岩、趙雪予譯(1981)。藝術論。臺北:遠流出版。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

    學位論文
    向元淑(2002)。幻化‧蛻變--孕婦身體心像與圖像之探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臺北:未出版。
    吳成琇(2009)。母體、母性 女性「生育體驗」之繪畫創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李悅寧(2002)凝視‧寓言 ─ 女性主體意象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李綉櫻(2001)生活‧女性‧創作。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林昕曄(2005)蔓延在記憶的場域 —人物意象創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邱玉晴(2004)空間的存在與隱藏。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胡肇惠(2004)。台灣企業女性經理人玻璃天花板認知程度與其工作滿足關聯性之研究-以個人特徵與師徒關係為干擾變項。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秋霞(2008)浮光掠影–光影下的女性圖像之創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張淑慧(2003)女性的愛與關懷—張淑慧繪畫創作解析。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陳怡安(2009)母體混沌—孕,由娠而子之繪畫創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陳姚真(1988)。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角色衝突的因應策略及有關變項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琪華(1998)。繪畫情境的象徵性-寓物寄情獨處系列論文。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曾玉珊(2002)。身體在畫面中的象徵意涵。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曾煥得(2006)。「女性美」-男性凝視的焦點。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游子慧(2003)。影響玻璃天花板效應之因素─以資訊服務業為例之探索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郁雯(2008)女足與女性意象-黃郁雯創作論述。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廖玉芳(2008)。凝視身體─女性身體的變貌與潛藏意義。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羅淑芬(2009)權力慾望性別演義-父權觀照下的女性圖像之創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北:未出版。

    網站
    視覺素養學習網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vaneyck/vaneyck.htm(2011年,4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