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以希
Yi-Hsi Chang
論文名稱: 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研究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in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指導教授: 張明輝
Chang, Ming-H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
英文關鍵詞: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9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以英國、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為例作深入分析,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政府部門及大學校院建立品質保證機制之參考。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國內63所大學校院行政主管為研究對象,共寄發問卷630份,回收有效問卷364份,有效回收率為57.8%,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高等教育量的急速擴充是各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形成主因。
    二、各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的內涵受到教育績效責任的影響。
    三、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的發展由分歧逐漸走向整合。
    四、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的發展由外部逐漸走向內部。
    五、我國應定期對大學院校實施評鑑,並將評鑑結果公開。
    六、我國大學校院應建立學校自我評鑑制度,並訂定提升教學及研究品質相關辦法。
    七、學校的教學研究空間不足及成員缺乏品質保證相關知能,是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難以推動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政府部門及大學校院參考。

    This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 and to analyze that how the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s of high education work in UK and USA. After analyzing the cases, propos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for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University in Taiwan. To achieve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purposes, this study used quantitative data from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630 subjects were randomly sampled from the executives of 63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and 364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With regard to the data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were used.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conclusions are synthesized as follows:
    1.The expansionary amou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of formed in the ma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2.The cont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affected by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in the ma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3.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 UK by the differences gradually become integrated.
    4.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 USA from external gradually move toward the internal.
    5.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should be evaluated regularly,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uld be spread to the public.
    6.Each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should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self-evaluation.
    7.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pace are not enough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and the school members know less about quality assurance in general, and it is the main reason why it is difficult to promote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Universities in Taiwan and future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形成背景與內涵………………13 第二節 英國與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實施現況…………32 第三節 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65 第四節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相關研究……………………………8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91 第一節 研究架構……………………………………………………91 第二節 研究對象……………………………………………………92 第三節 研究工具……………………………………………………95 第四節 實施程序……………………………………………………112 第五節 資料處理……………………………………………………11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117 第一節 外部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分析……………………………117 第二節 內部品質保證機制之現況分析……………………………132 第三節 綜合討論……………………………………………………1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5 第一節 結論…………………………………………………………165 第二節 建議…………………………………………………………168 參考文獻………………………………………………………………173 中文部分………………………………………………………………173 英文部分………………………………………………………………177 附錄……………………………………………………………………181 附錄一 正式問卷……………………………………………………181 附錄二 預試問卷……………………………………………………188 附錄三 專家效度問卷………………………………………………195 附錄四 專家效度考驗之指導教授推薦函…………………………209

    一、中文部分
    王如哲(1995)。英國大學研究評鑑作業活動的緣起、現況及展望-兼論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發展的啟示。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
    359-390)。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如哲(1998)。臺灣地區大學評鑑與經費補助機制的配合與應用。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155-168)。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如哲(2003)。高等教育評鑑-英國1996年大學研究評鑑作業的回顧與啟示。教育資料集刊,29,309-326。
    王如哲(2004)。高等教育品質管理機制之國際經驗。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主辦之「第6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研討會-高等教育品質
    管理機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25)。南投縣。
    王如哲(2005)。高等教育品質管理機制之國際經驗。臺灣教育,632,21-29。
    王如哲(2006)。從教學評鑑指標析論我國大學評鑑之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42,5-32。
    王如哲(2008)。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英、美、澳、芬蘭及丹麥五國之分析和啟示。高教評鑑,1(2),51-76。
    王保進(1997)。大學評鑑模式(二)-品質保證制度,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57-296)。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譯)(2002)。H.R.Kells(著)。大學自我評鑑(Self-study processes :A guide for postsecondary and similar service-oriented institutionsand programs)。臺北縣:正中。
    王保進(2003a)。規劃成立辦理大學評鑑事務之財團法人專責單位案。臺北市:教育部。
    王保進(2003b)。高等教育品質的理念與實際。臺灣教育,619,38-49。
    王保進(2003c)。主要國家高等教育評鑑實務暨我國資訊學門評鑑制度之規劃。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保進(2003d)。英國研究品質評鑑RAE對我國研究型大學定位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辦之「高等教育品質管理與國際競爭力」研討會論
    文集(頁164-185),嘉義市。
    王保進、呂美嫺(2006)。英國研究品質評鑑結果之實證分析。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舉辦之「大學分類、評比與品質保證」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頁189-225),臺北縣。
    王保進(2006)。以品質保證為目標的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制度。評鑑雙月刊,2,47-50。
    臺灣評鑑協會(2009)。美國專門領域認可團體。2009年1月5日,取自
    http://www.twaea.org.tw/link.htm
    國立臺灣大學(2009)。邁向頂尖大學計畫。2009年5月12日,取自
    http://top100.ntu.edu.tw/index.htm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市:桂冠。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鄭重(譯)(1994)。JORAN(著)。裘蘭品質領導手冊。臺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4)。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何卓飛(1997)。兩岸大學評鑑制度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呂美員(1982)。我國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東吳大學(2009)。教學卓越計畫。2009年5月12日,取自http://tew.scu.edu.tw/
    洪湘婷(2006)。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政策制定與執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秦夢群(1998)。臺灣大學評鑑制度的分析與檢討。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107-133)。臺北市:師大書苑。
    莫家豪(2002)。中、港、臺高等教育市場化:源起與理解。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頁42-64)。臺北市: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8)。九十八年度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09年1月24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媛翔(2006)。Dr.Eaton 談高教評鑑國際發展新趨勢。評鑑雙月刊,1,38-39。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師苑。
    張明輝(2001)。英語系國家公元兩千年教育政策的發展趨勢。2008年12月26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英語系國家2000年教育政策.htm。
    張家宜(2002)。高等教育行政全面品質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之哲學省思。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3-22)。臺北市:五南。
    陳立軒(2007)。英國、美國、臺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統計處(2008)。教育統計資料(2008)。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a)。英國高等教育研究評鑑報告。2009年1月16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2624
    教育部(2009b)。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2009年1月16日,取自
    http://www.csal.fcu.edu.tw/Edu/default.asp
    教育部(2009c)。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蔡元緯(2006)。臺灣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湯堯(1990)。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臺北市:五南。
    湯堯、成群豪(2004)。高等教育經營。臺北市:高等教育。
    湯堯(2005)。大學財務制度之變革與因應研究。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及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聯合舉辦之「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
    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
    湯志民(2003)。臺灣高等教育擴張與整併之探析。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主辦,卓越與效能一21世紀兩岸高等教育發展前景學術研討會會
    議手冊(頁253-295)。臺北市︰作者。
    楊瑩(1997)。英國大學評鑑制度對我國大學教育之啟示。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477-555)。臺北市:五南。
    楊瑩(2004)。英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教育研究集刊,29,437-491。
    楊瑩(2006)。英國高等教育研究評鑑改革新趨勢。2009年1月18日,取自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6/09/15/75.aspx
    楊瑩(2007)。歐洲高等教育區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0(1),1-50。
    楊瑩(2008a)。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載於楊瑩(主編),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頁147-214)。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瑩(2008b)。臺海兩岸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卓越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頁Ⅱ-Ⅰ-1至Ⅱ-Ⅰ-63),臺北縣。
    楊玉惠(2003)。我國大學評鑑實施與制度規劃之探討。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大學校院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頁40-64),臺北市。
    楊國賜(1995)。從比較教育的觀點論各國教育改革的方向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的展望(頁1-17)。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國賜(2003)。提升大學教育品質增進國際競爭力。教育資料與研究,54,75-92。
    楊國賜(2004)。提升大學學術研究水準的條件與策略。載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及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共同主辦之「中日兩國高等教育改
    革」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縣。
    楊國賜(2005)。我國大學自我評鑑機制與運作之探討。臺灣教育,632,2-12。
    楊國賜(2006)。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分類、定位與功能。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舉辦之「大學分類、評比與品質保證」學術研討會,臺北縣。
    楊思偉(2000)。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6(4),17-32。
    楊思偉(2007)。 比較教育。臺北市:心理。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慧玲(2005)。美國大學認可制中的自我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35,136-145。
    劉維琪(2005)。美國大學評鑑認可制度的介紹。高教簡訊,166。
    簡惠閔、高家斌(2004)。英法兩國大學評鑑制度之解析。教育研究月刊,123,136-150。
    戴久永(1987),品質管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市:揚智。
    戴曉霞(2002)。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頁4-34)。臺北市:高等教育。
    戴曉霞(2005)。大學評鑑的興起、模式與問題。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545-558)。臺北市:高等教育。
    顏若映(1997)。大學評鑑模式(一)認可制度,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19-256)。臺北市:五南。
    蘇錦麗(1993)。臺灣地區大學學門評鑑委託公正學術團體辦理之可行性分析
    (一)。現代教育,32,113-162。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蘇錦麗(2004)。高等教育評鑑的趨勢與展望。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27),
    臺北市。
    蘇錦麗、詹惠雪(2006)。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新發展:QAA機構審議的作法,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73-205。

    二、英文部分
    Alstete, J. W. (1995). Benchmar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dapting best practices to
    improve quality. Washington, DC: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Alstete, J. W. (2004). Accreditation matters: Achieving academic recognition and
    renewal.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aker, R. L. (2004). Keystones of regional accreditation: Intentions, outcomes, and
    sustainability. In P. Hernon & R. E. Dugan (Ed.), Outcomes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pp.1-14). 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Brown, Roger (2004):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UK experience
    since 1992. London: RoutledgeFalmer.
    Crosby, P. B. (1979). Quality is free: The art of making quality creation. New York:
    American Library.
    CHEA (2001). Glossary of Key Terms in 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Retrieved , December 28, 2008, from
    http://www.chea.org/international/inter_glossary01.html
    Cambell, C, & C. Rozsnyai (2002) . Quality Assur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 Programmes.Paris:UNESCO-CEPES.
    CHEA (1998). Recognition of accrediting organizations policy and procedures.
    Washington, DC: Author.
    Deming, W. E. (1982).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 Cambridge,
    MA: MIT 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
    Ellis, R. (ed). (1993). Quality assurance for University teaching.London: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El- Khawas, E. (1998). Accreditation's role in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10(3), 43–56.
    Eaton, J. S. (2000). Accreditation. In J. Forrest & K. Kinser (Ed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ncyclopedia.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Frazer, M. (1992).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raft, A. (E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p.9-29).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Gordon, Peter & Lawton, Denis (2003): Dictionary of British Education. London:
    Woburn.
    George, E. (2006). Positioning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Higher Education, 52, 589-610.
    Harman, G. (1998).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ractice,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52(4), 345–364.
    Held, D., McGrew, A., Goldblatt, D. & Perraton, J.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e: Polity Press.
    HEFCE (2008): Analysis of responses to HEFCE 2007/34, the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consultation , Retrieved December 28, 2008, from
    http://www.hefce.ac.uk/pubs/consult/outcomes/ref.pdf
    Kells, H. R. (1992). Self-reg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
    on collaborative systems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trol. London: Jessica. Kinsley. Kells, H. R. (1995). Self-study process: A guide to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Millard, R. M. (1983). Accredit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43, 9-28.
    QAA (2008). Review reports since 2003.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08, from
    http://www.qaa.ac.uk/reviews/reports/subjIndex.asp
    RAE (2008). 2008 RAE confirms UK's dominant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Retrieved December 28, 2008, from
    http://www.hefce.ac.uk/news/hefce/2008/rae.htm
    Sachs, J. (1994). Strange yet compatible bedfellows: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Th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Review, 37, 22-25.
    Smeby, J- C. & Stensaker, B. (1999). National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s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Developing an balance between external and internal need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2(1), 3–14.
    Schwarz, S. & Westerheijden Don F. (2004). Accreditation and evaluation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London: Kluwer Acadermic Publishers.
    Vidovich, L., Fourie, M., Louis van der Westhuizen, Alt, H., & Holtzhausen,
    S.(2000).Qual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ustralian and South African
    universities:Compar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s. Compare, 30(2), 193-211.
    Van Damme, D. (2000). European approaches to quality assurance: Models,
    characteristics and challenge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4(2), 10–19.
    Van Damme,D. (2003). Standards and indicators in institutional and
    programme accredi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proposal. Paris: UNESCO-CEPES.
    Van Vught, F.A. & Westerheijden, D. F. (1993). 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assurance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Methods and mechanisms.
    Luxembourg: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ducation Training
    Youth: Studies No.1.
    Van Vught, F. A. (1995). The new context for academic quality. In D. D. Dill & B.
    Sporn (Eds.), Emerging patterns of social demand and university reform:
    Through a glass darkly.Oxford: Pergamon press.
    Vlãsceanu, L , Grünberg, L., &Pârlea, D. (2004).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A glossary of basic terms and definitions.Paris:UNESCO-CEPES.
    Woodhouse, D. (2006). Quality frameworks for institutions. In J. Baird (Ed.), Quality
    frameworks: Reflections from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pp. 13-20). Melbourn:
    Australian University Quality Agency.
    Young, K. E. (1983). Accreditation: Complex evaluative tool. In K. E. Young, C. M.
    Chambers, & H. R. Kells (Eds.), Understanding accreditatio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evaluating educational quality
    (pp. 19-35).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