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懿玲 Yang, Yi-Ling |
---|---|
論文名稱: |
觀光對台南北門區域發展影響之結構歷程研究 Touris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structuration perspective |
指導教授: |
蘇淑娟
Su, Shew-Ji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觀光發展 、區域變遷 、新區域地理學 、結構化歷程 、台南北門 |
英文關鍵詞: | tourism development, structuration and Beiman District of Taina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31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0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位於台灣西南沿海一帶的台南北門,區域內原來是以漁業、鹽業為主要的經濟活動,近年來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設置後在北門著手相關的觀光景點建設,並且積極輔導區域內觀光產業的發展,在2014年以白色雲嘉南為主題所設置的水晶教堂打響北門的知名度,遊客遠近馳來,觀光就此成為人們認識北門的一項途徑。
本研究主張人-地、人-人、地-地三種地理學關注的焦點是認識區域發展的重要依據。因此針對北門的觀光發展,本研究目的如下:以結構化觀點勾勒出北門觀光發展的動態歷程、分析各階段結構因素及能動因素之作用、以及兩股作用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北門的觀光發展並非在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設置後才出現,而是在解嚴後台灣整體的社會氛圍及發展脈絡下逐步萌芽,且受到鄰近七股濱南工業區開發案抗議行動影響,而發展出的體驗式休閒之啟發。最早在北門出現推行觀光的組織是台南縣生態旅遊發展協會,在地居民透過反身性思考,以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作為觀光發展的基礎,規劃出體驗式的遊憩活動;其次,台南縣政府在北門執行的城鄉新風貌計畫,則改善北門區域間的硬體設備及景觀;而作用力最大的,則是在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設置後,雖然對北門帶來觀光發展資源外,卻也制約區域內的發展方向。
在不同觀光發展階段之中,結構因素主要是在特定時空背景之下出現的政策或者政府組織,對於區域的發展注入資源與規則;能動者的部分則是多以在地商家、居民、組織為主,透過自身的反身性思考與結構互相作用,而北門的社會也在其長期作用之下調和成現今的模樣。
The thesis focuses on how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impacted the Beiman District of Tainan City. With a structural perspective,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structural plans and projects made a change on regional 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 of Beiman.
This study is based mainly upon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study found that Beiman’s tourism started in 2001 with locally organized eco-experiencing activities which was a direct replica of a surrounding town Chi-ku’s ecological tourist activity. Furthermore, the fact that Tainan government tried to reform the district’s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through a Townscape Renaissance Project was also important to the local regional change. In 2003 when the Southwest Coast National Scenic Area was established with its administrative center located in Beiman, Beiman started to experience tremendous tourist development. It was a turning point for Beiman’s reg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funding provide resources for change. Structural elements are indeed significant for regional change. In addition, the main local agencies, including local stores, residents, a local elementary school, and non-profit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in fact crucial for the regional change. With reflective thinking, the local agencies play a big role in shaping how Beiman should be. Therefore, a perspective of new regional geography in analyzing the region of Beiman is utilized and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change.
文建會(1998)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振興研討會成果專輯報告。臺北: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
王文誠(2011)反身性的社區營造:實踐性的地理學想像,都市與計畫,38(1):1-29。
王文誠(2016)災難治政:2014 年高雄石化氣爆後的尺度政治與不均地理發展,政治學報,61:87-113頁。
王俊凱(2005)北門地區的發展與聚落變遷,臺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地理學報,22:83-102。
王美娟(2016)臺南市北門區觀光衝擊之研究,台南: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甘唐沖、陳沛庭(2012)Facebook社群使用者國民旅遊動機涉入與效益關係模式之研究,行銷科學學報,8(1):55-76。
田玲瑚(2009)原鄉情濃:南瀛文化的光與熱,台北市:今周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部觀光局(1998)週休二日實施對國人國內旅遊的影響調查報告,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5)北門鹽場舊建物群空間再利用先期規劃報告書,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10)重要觀光景點建設中程計畫(97-100年)修訂本,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11)重要觀光景點建設中程計畫(101-104年)核定本,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15)重要觀光景點建設中程計畫(105-108年)核定本,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吳桂陽、歐陽奇、呂適眾、李濟眾(2016)從地方文化產業觀點探討低碳旅遊發展策略之因素研究,健康與建築雜誌,3(1):23-30。
吳鄭重(2016)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SOP大公開一版。台北:遠流出版。
李松根(2002)社區營造與社會發展,臺北市 : 問津堂。
李素馨、楊勝博(2000)隔週休二日與距離因素對遊樂區旅遊參與型態之影響-以九族文化村、劍湖山世界遊樂區遊客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3):1-22。
李雅玲(2004)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遊客遊憩行為與對當地觀光衝擊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宇廷(1999)來去玩說走就走,臺北:大嶼。
林永芳(1987)現階段文化建設政策執行之研究-兼論我國文化發展的脈絡與困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全(2013)台江國家公園自然地景資源調查,台南市:台江國家公園。
邱淑玲(2014)<北門水晶教堂 鹽田濕地營造的白色浪漫>,《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153/595747。(瀏覽日期:2016.11.15)。
胡幼慧(2008)質的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一版,臺北:巨流圖書。
徐筱筑(2012),沙崙海水浴場發展歷程變遷的結構化歷程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翁義聰等(1994)八十三年度台灣海岸地區環境敏感地帶保護區示範規劃-鳥類、紅樹林、濕地調查計畫。高雄:野鳥學會。
張峻嘉(2007)南庄地方產業再發展與區域特性形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國興(2002)林田山社區文化重建過程之紀錄,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殷宏(1998)紀登斯(A. Giddens)結構化理論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0:93-111。
郭乃文(1999)生態旅遊:二十一世紀旅遊新主張,台北:揚智出版社。
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臺北: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森、林孟龍(2004)台灣的國家風景區,台北:遠足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育軒(2000)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解說義工參與動機及解說認知之研究,台中: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臺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俊安(2005)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形成的空間歷程:以台南縣濱海地區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志(2008)台灣鹽業文化景觀之研究-以七股鹽場為例,桃園: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郁秀(2001)北門三寮灣東隆宮王爺信仰文物館。台北市。
陳郁欣(2012)沙鹿鎮北勢坑地區區域變遷的結構化歷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詠綺(2012)北門地區遊客旅遊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
傅茹璋(2002)新經濟時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鶯歌陶瓷文化產業為例。規劃學報,29:39-57。
傅朝卿(2010)濱海區域文化景觀形塑之研究─以台江地區漁業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黃文博(1996)尋找北門嶼。台南:北門。
黃世輝(2004)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台北市: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黃秀娟(2005)北門鄉的產業發展及土地利用變遷,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素絹(2011)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營造紀實1994-2010,台北市:文建會。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一版,台北:遠流。
黃躍雯(2008)雲林古坑華山地區以咖啡帶動地方觀光發展的轉型經驗,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6(1):41-62。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楊貴三(2017)北門區志,臺南市: 臺南市北門區公所。
劉健哲(2003),農地開放與農村發展,政策月刊,54:146-155。
蔡炅樵(2005)白金歲月台灣鹽:鹽業.文化資產.再利用,一版,台北:文建會。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241-252。
賴瑟珍(2012)回首來時路:民國45年~100年台灣觀光故事專刊,一版,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顏志龍(2012)傻瓜也會寫論文社會科學學位論文寫作指南,四版,台北:五南。
蘇煥智、謝志誠(1997)黑面琵鷺的鄉愁。台北:時報文化。
Entrikin, J. N. (1994)Place and Reg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8(2): 227-233.
Gibson, C. (2009) Geographies of tourism: critical research on capitalism and local livelihood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3 (4): 527-534.
Gibson, C. (2008) Locating geographies of tourism.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2 (3): 407-422.
Gibson, C. (2009) Geographies of tourism: (un)ethical encounter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4 (4): 521-527.
Giddens, A. (1979) 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 Action, structure, and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analysis. London : Macmillan.
Giddens, A.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Cambridge:Polity Press.
Johnston, L. (2005) Transformative tans: gendered and raced bodies on beaches. New Zealand Geographer, 61: 110–16.
Gilbert, A. (1988) The new regional geography in English and Frence-speaking countri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2 (2): 208-228.
Murphy, M.R. (1991) Regiona as social constructs: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5 (1): 22 - 35
Thrift, N. (1990) For a new regional geography 1,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4(2): 272 - 279.
Thrift, N. (1991) For a new regional geography 2,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5(4): 456 - 565.
Thrift, N. (1993) For a new regional geography 3,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7 (1): 92 - 100.
Entrikin, J. N. (1994) Place and reg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8(2):227-233.